“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2023-10-09 01:42于函鹭臧宏玲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8期
关键词:互联网+思政时代

■ 于函鹭,臧宏玲

(长春工业大学,吉林 长春 130012)

根据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人数规模达10.51亿,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达74.4%,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间超29个小时,其中手机上网占比达到99.6%。以上数据表明,互联网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且相对于往年而言呈持续深化的趋势。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恪守成规,应该与时代紧密接轨,将高校思政教育引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大学生思政建设关系到学生个人价值观形成,关系到中国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实现,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如何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在“互联网+”时代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是必然趋势

(一)互联网环境呼唤高校思政教育不断创新

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使新媒体成为时代的宠儿,任何人只要在新媒体平台注册账号即可发布内容。新媒体以其自身的传播优势已深入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可从当今最流行的新媒体开始,它的覆盖面广、跨地域传播、形式多样化、大学生易接受,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刷”抖音、快手、小红书、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等平台,随时随地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一是在多平台发布内容,宣传力度大、影响范围广、受众群体多,能够更好地传播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二是鼓励学生点赞、评论、转发,使高校管理者能勾画出新时代大学生群体画像,以便更好地开展思政教育课程。

(二)社会主义建设要求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

如今,我们已踏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新时代大学生为现代化建设注入活力。现在的大学生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他们在社会的庇佑下成长,个人意识强烈、利己主义突出、高不成低不就,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长大的孩子,个人优越感极强,唯我独尊,这些都是新时代大学生的群体画像[2]。中国现代化建设外有资本主义大国经济制裁,内有产业改革,我们所处的社会“暗地涌动”,大学生一定要看得清国际发展大局势,跟得上时代步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以正确的“三观”促个人成长。

(三)互联网是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有效途径

近三年来,新冠疫情在全国各地断断续续出现,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产生了严重影响。为了保障学生能正常学习,顺利完成学业任务,许多高校采取线上教学。思政课又是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许多教师利用“云教学”方式展开思政教学。“云教学”的优势是学生在家中也能学到知识,而且教师可将书本知识和PPT电子课件随意切换,让大学生感受到互联网“云课堂”教学的时效性。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在线开展班会、疫情防控教育、国家政策宣传等,“云课堂”使大学生有效的避免众多人聚集而带来的疫情传播风险[3]。

二、“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特征

(一)教学路径信息化

互联网已深入到各行各业,教育信息化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教育领域进步的重要标志。利用信息技术助力教育模式创新,使教育发展能够跟得上时代发展步伐,高校所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

互联网是一个大染缸,虚拟的网络环境给人以足够的言论自由,某些“键盘侠”却在网络肆无忌惮的发表不良言论,因此,互联网渗透到哪里,思想政治教育就要跟随到哪里,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技术优势向人们传播正确的人生观的价值观、世界观。

“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手段向科技化转变,教育传播理念向信息化渗透,教学模式向多元化展开,只要运用好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技术优势,掌握“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就能够使高校思政教育向网络化转移,助力教师开发新的教学资源。例如,通过“智慧课堂”能够将思政教育元素以润物细无声之势渗透到短视频制作、网络游戏、教学活动过程中,利用自媒体宽松和开放的交流氛围,能够更好地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使他们在交流互动中获得情感体验[4]。

(二)传播路径多元化

互联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大学生通过互联网中文字素材、图像影音、数字图书馆等元素了解和认识外面的世界。相较于传统的说教及枯燥的纸质文档,通过互联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更符合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和阅读习惯,使整个教学过程具有时代性、艺术性和感染力,更能够激发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

“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路径多元化,打破了原来的封闭式教书育人模式,真正意义上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建立良性的互动机制,用大数据的形式为学生推荐他们感兴趣的教育内容,使大学生从原来的被动教育变为主动教育。大学生从网络中汲取知识养料,能够与信息传播者之间相互交流,也可以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转发或分享给他人,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多元化的传播路径。

(三)活动路径多样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转化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以创新性的线上教育弥补传统说教中的不足,通过打造多媒体矩阵方式满足当代大学生对互联网产品的需求[5]。有的同学喜欢“刷”短视频,如抖音、快手等,从短视频中了解外面的世界;有的同学喜欢看新闻,如今日头条、知乎、网页推送等,从新闻中了解世间百态;有的学生喜欢看综艺,如《奇葩说》《非你莫属》《令人心动的offer》等,从综艺中明确职业发展前景。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行线上推广,列出详细的活动流程、参与方式、投稿机制,这样会吸引大批的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6]。通过多样化的活动路径,使大学生主动查找素材、分析资料、归纳总结,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教育转化为隐性教育,让大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感受到社会主义的美好,增加对社会主义的认同感,为祖国现代化建设积攒力量。

国家还应当为海外投资及其投资者提供有力的国际投资条约保障,明确东道国对中国投资及其投资者有提供充分保护与安全的义务。此项条约权利、义务需通过构建中国特色投资条约“保护与安全”条款和将投资特定合同方对中国投资者所负私法上的安全保护义务上升为条约义务的“保护伞”条款来实现。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互联网时代下网络安全问题

网络就像一个大染缸,形形色色的人用敲打键盘的方式抒发自己的见解,具有正确立场的人发表的言论是积极向上的,立场不坚定的人被网络上一些不良的信息带歪,像墙头草一样摇摆不定。中国现有超过10亿网民,每一位网民的身份信息被商家采集,有可能随时曝光于众,因此,网络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对于国家而言,没有网络安全,国家安全就难以得到保障[7]。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传播的广泛性、快速性和隐蔽性特征,将一些颠倒国家是非的言论思想在大学生集聚的平台发布,使一些高校大学生思想受到侵蚀,给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阻碍。

(二)弱化了高校思政教育主体的位置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的大学生更习惯于从电脑、平板、智能手机中检索和收集社会热点和政策信息,对国家正在发生的重大事件大学生同样是从电子媒体中获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运用大数据可将大学生喜好的内容推荐给他本人,从而提升了大学生学习思想内容的积极性。与此同时,互联网的智能化使大学生对传统的说教和纸质文档无感,弱化了学生与思想政治教师之间的联系。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清晰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活动,不能为大学生制定特定的教学方案;二是许多高校尝试应用自媒体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路径,但目前思想政治教师对新媒体技术仍处于摸索阶段,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线上与线下有效结合。

四、“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政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更新观念,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展思政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应更新观念,打开格局,创新思路,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工作模式。现实中,一些高校教师恪守成规,认为纸质书籍内容更系统化,学生安静地研习纸质书籍能产生智慧,但互联网鱼龙混杂,大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容易被一些低级的思想带偏,所以,许多高校教师并不愿意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互联网。

然而互联网且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教师应该构建开放、共享、科学的教学理念,以新时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画像特征并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利用互联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是多样化的,一是在校园网针对社会热点发帖讨论,引领大学生关注时事;二是教师为大学生推荐优质的网站或APP,让大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思政知识;三是教师以“微课堂”的形式,将自己所要表达的观点制作成5~10分钟短视频,传输到班级群跟同学研习;四是借用抖音、快手、今日头条等新媒体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模式,与时俱进,推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

(二)搭设平台,构建自媒体工作矩阵开展思政教育

上文提到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借用新媒体的优势搭建信息共享平台,笔者建议以学校为单位在多个自媒体平台上注册账号,构建自媒体工作矩阵,以此扩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互联网深入到哪个角落,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应该与时代同步,深入到互联网的各个角落。

一是充分利用学校的媒体资源,如校园网、校学报、广播站、宣传栏等,利用好这些媒体资源能够为大学生构建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大学生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下成长。如广播站每天中午播报10分钟的社会热点,并阐述专家对社会热点的解读,以此引领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二是积极构建新媒体平台的矩阵工作模式,在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平台以高校名义注册账号,将本校有意义的活动制作成有趣的短视频,既达到高校宣传的目的,又间接地对大学生进行了价值观的引导。三是在同区域的高校,还可以和兄弟院校组成“互联网+思政”战线联盟,相互汲取经验,使高校思政工作从校内教师“单兵作战”向团队协作转变,同区域内的高校共同推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优化内容,提升互联网产品的质量与服务

文案是互联网产品的核心内容,优质的文案能够引起大众共鸣,浏览量、评论量、转发量自然会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转变思想,不能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在互联网上说教,这不仅不能起到价值取向引领的作用,而且会遭到网友的抨击。“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借用新媒体平台所发布的任何文案内容需要优化,以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和阅读行为作为基准,提升互联网文案的内容质量。

一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准,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将各大互联网平台发展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二是要借助互联网发表正能量的作品,引导青年大学生用正向的思维思考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时代走向,运用青年人喜欢的交流方式和语言习惯,持续输出有思想有价值的文章或视频[8]。值得注意的是,新时代的新媒体更加注重视觉美和体验感,因此,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文案质量的基础上,还应该从观众视角在视频美感和交互体验上下功夫,使青年大学生愿意看、乐意看,并能主动分享和转发其文案内容。

(四)汇集人才,打造专业化互联网思政教育团队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需要的是人才,人才乃是思想政治教育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打造一只专业能力强,又懂网络运营和管理的人才队伍是非常必要的。针对网络安全、群众画像、文案输出、视频制作等问题,需要专业的技术人才运营和管理,为此才能达到理想的思政教育效果。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组成“互联网+思政”的教研团队,基于新时代大学生的画像特征,收集青年大学生感兴趣的思想政治内容、实事热点、有趣段子、经典文案,这些素材将成为高校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其次,高校可从计算机专业招聘数名兼职网络管理员,定期对管理员进行高质量培训,确保网络新媒体平台正常运营。再次,笔者建议由高校党务工作者审核每次即将在新媒体平台发布的文案或视频,对不准确的用词及时纠正,向全社会宣传正能量和正确的价值观。最后,针对网络安全问题,高校可从计算机专业聘请数名兼职人员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检测,能删除的及时删除,以免扩大不良影响。

网络是一个鱼龙混杂的虚拟社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融入互联网的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网络安全和网络运营是最大的难题,需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几名思政教师能解决的问题,应该以学校为单位,组建“互联网+思政”的教研团队,应用互联网思维,打造精品文案,符合新媒体平台内容推荐特性,以此借用新媒体扩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猜你喜欢
互联网+思政时代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