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辅导员培养培训体系研究

2023-10-09 01:42郭素萍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8期
关键词:辅导员院校培训

■ 任 平,郭素萍

(1.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8;2.山西工程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9)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强调,“夯实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推动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自主发展。”[1]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核心力量,其专业化水平是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满足学生需求和期待、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影响因素。如何构建符合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特征的辅导员培养培训体系,成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重要措施和必然要求。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培养培训中出现的问题

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是集理论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实效性为一体的育人工作。辅导员要胜任本职工作,需要具备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广博深厚的多元知识结构、专业的实践技能和丰富的社会阅历。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背景多元化、职前培养培训不到位,使得辅导员入职后的职业培养培训成为增长辅导其学识,查补知识和能力上的漏洞和不足,拓宽个人视野,提升职业竞争力的重要措施。但现实层面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培养培训还存在不均衡、不匹配、不到位等问题,无法真正满足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内在实际需求。

(一)理论体系尚未构建

辅导员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是一高度讲究科学和艺术的工作。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份要以科学完善的学科体系为基石,以专业话语为介质,以专业知识支撑专业实践[2]。辅导员岗位由“关于这一专业的知识”和“为这一专业的知识”两部分构成,前者是指从事该专业实践的核心知识,后者则是指从事该专业实践的辅助知识[3]。而目前国家尚未构建高校辅导员专业学科理论体系,很少有高校开设学生辅导员专业。辅导员岗位主要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依托,未构建起体现辅导员岗位的时代性、特殊性、规范性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目前针对辅导员培训和研修的基地几乎全部是本科院校,这造成了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培养培训缺乏针对性,没有体现出“类型教育”的特色,也无法契合高职院校辅导员现实工作中的真实诉求。

(二)培养培训不到位

近年来,教育部和各地各高校都在积极加大辅导员培养培训力度。在培训标准、资金投入和培训要求等方面的力度越来越高。但很多高职院校对辅导员的培养培训尚未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和干部队伍培训的整体规划,辅导员定期培训、挂职锻炼、日常培养等制度尚未建立,促进辅导员良性发展的机制尚未形成。

在培训的层级与次数方面:针对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培养培训主要以校级培训为主,参加校级、省级、国家级培训的机会和平均次数逐级递减。教育部组织的辅导员骨干培养培训,每年分配的辅导员培训名额更倾向于部属和省属高校,职业院校的名额非常有限。对于庞大的辅导员队伍来说,那只是“单兵训练”,只有极少数的辅导员能够参加教育部的高层次培训。而且受资金、人数、名额分配等因素限制,高职院校很难保证每一名专职辅导员每年参加不少于16个学时校级培训,每五年参加1次国家级或省级培训的国家要求。

在培训的内容与方法方面:针对高职院校辅导员整体的培养培训规划和分层分类培训体系尚未构建。在培训目标、培训内容与培训方式上还存在对本科院校的路径依赖,未凸显职业教育的特色,缺乏实践性、针对性和跨界性。这造成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不能深层对接,学校和企业在培养培训中不能深度融合。培训形式多为专题理论授课,采取集中培训,由于人数众多,难以针对新时代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个性化、针对性的具体指导。培训方式方法上,缺少现代化、网络化的转型,无法充分调动辅导员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二、构建职业教育特色凸显的辅导员培养培训体系

在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提升职业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更强调培养高素质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鼓励学生全面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培养培训成为化解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中各种矛盾、提升辅导员个人能力素质的必由之路。

(一)锁定核心能力,完善培训内容

高职院校要把辅导员的培养培训纳入师资培训规划和人才培养计划,在把握《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工作职责培训导向基础上,依据职业教育类型特征、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特征,逐步构建出提升辅导员职业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培训理论框架。辅导员工作的核心能力不是日常事务管理中所体现出的通用能力和一般能力,而是能够保持主体长久竞争力和高效完成工作任务的立足点,是隐含在辅导员工作实践中的关键品质和重要能力,是区别于其它职业的最具价值性和不可替代性的特殊专业能力。聚焦高职院校辅导员核心能力的培养,提升辅导员职业地位和职业公信力。

1.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素养

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4]辅导员作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和一线人员,必须接受专业、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武装,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教育实践,真正掌握以理服人的思想武器,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说服人、教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这样真正发挥出辅导员在立德树人中的实效。

一方面,高校增加辅导员理论素养的知识培训内容。高校应为辅导员提供系统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使辅导员能够学透彻、讲明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辅导员要研读经典、原著,把握思想史、学术史,努力寻找理论资源,彻底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每一个原理的核心要义和发展脉络,真正掌握以理服人的思想武器,使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压舱石”。这样辅导员在关键时刻就不会“缺位”,不会“失声”,牢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如果辅导员对思想政治理论的认知不深刻、不到位、不准确,将会导致在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断章取义,甚至出现歪曲、错误、教条化的现象,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和实际效果。

另一方面,高校要深化辅导员实践活动的理论内涵。要加强训练,强化辅导员理论思维的运用能力,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范式,不断提升运用理论思维指导教育实践的自觉性和能动性。通过培养培训使得辅导员在理论运用、理论反思中能够挖掘出理论背后蕴含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在不断的知识学习、价值思考、实践运用中提升理论的实践厚度。在总结的过程中,把零散经验升华到科学规律,把特殊性上升到普遍性,在实践中形成概括性、逻辑性和理论性。

2.职业教育能力素养

高职教育的属性特征和培养目标决定了辅导员在学生教育、管理上与普通教育有着本质区别,他们承担着对学生进行职业启蒙、职业认知、职业体验、职业规划的任务,培育学生养成严谨专注、敬业专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重任。首先,高职院校要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切实加强辅导员对职业素养的认知培训。其次,高校要依据产业发展前景、职业发展、企业人才需求、就业择业、学生成长难点问题等开展辅导员职业教育能力的培训。针对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取向强的特点,对辅导员的培训培养要在注重知识储备和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关注辅导员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使辅导员掌握实践导向更强的技能,如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的训练。最后,辅导员要在工作实践中,构建适应学生个人终身发展、社会发展需求和契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养框架,通过职业核心素养这一桥梁,发挥出辅导员在高校人才供应链与社会需求链之间的衔接作用。

3.媒介素养的培训

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明确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职业能力之一。辅导员需要在夯实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的基础上,提高自身信息识别、媒介参与运用、网络舆论引导的能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辅导员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形成网络政治引领话语权,利用好网络信息技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微信朋友圈、QQ空间,抖音等大学生常用网络载体中。辅导员要主动回应学生的网络热点问题,积极打破话语壁垒,建立网络情感联结,用正确的思想理论对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进行引领,牢牢把握社交网络环境下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和主导权。

(二)运用“理实一体”理念,完善培训方式

辅导员专业培养培训存在两种模式,对辅导员内在的自我教育和对辅导员进行外在的培养培训。

1.培养培训聚焦内生动力

辅导员培养培训应更加突出辅导员在专业化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提高职业认同,提升其主动成长、主动学习意识,积极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提升。个人的主观努力是实现辅导员核心素养提升的根本,也是实现职业成长的原动力。只有将职业学习培训融入辅导员个人成长学习系统中,才能全面有效的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胜任力和职业竞争力。

辅导员的培养培训要改变以往一味强调向辅导员“灌输”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被动式、接受式的能力建设培训模式,而是要更注重辅导员内隐性的思想建设,唤起辅导员的主观能动性和进行自我专业提升的内在动力。在培训中强化辅导员的职业认同,帮助辅导员树立职业使命感、责任感和自信心,强化职业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自主意识和内在动力,培养起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正确意识。

同时在工作中辅导员强烈的紧迫感和不甘落后的精神状态,主动对标一流,能够结合自身专业、兴趣和优势、不足等情况,有针对性地设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形成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力的自觉意识,主动完成职业能力的优质输入,将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和方法应用于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中,增强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可持续性,形成自己的工作风格,最终实现组织要求与个人目标的有机统一。

2.培养培训坚持理论实践研究相结合

根据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和特征,将辅导员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分为思想理论、实践操作、行动研究三个模块。在探究“原理”“实践”“反思”的有机融合中,不断提升辅导员科学化、专业化工作水平。在培养培训中把政治性、理论性强的内容讲明白,讲深刻,把重点问题、难点问题讲透彻、讲到位。同时,要增加实践环节,综合运用情境教学、实践教学、案例分享、头脑风暴沙龙等方式方法,增加体验活动,提升培养培训的参与度和实践度,在参与实践中真正让辅导员做到知行合一,将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从而使得培训学习由消极被动转化为积极主动,提升培训效果。

在培训目标上要以辅导员核心素养为切入点,以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为面向。培训内容上强调理论与实践、全面提升与术业专攻、能力进阶和有序衔接相结合,考虑到不同层次、不同发展阶段辅导员的成长发展需求,构建起分类分层因材施教的辅导员培养培训体系。根据《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中初级、中级、高级的辅导员职级定位,重新梳理辅导员职业知识和能力结构,明确高职辅导员培养培训工作实施的具体标准,依托课程模块、实践模块、研究模块,对辅导员进行全生涯、全业务、全方位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制定出辅导员职业成长不同阶段、不同层级,个性鲜明、导向明确、重点突出、合理完善的辅导员系统化培养培训方案,根据组织或个人职业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培养培训。

对刚入职的辅导员注重职业认同、通识技能和职业伦理与规范的培训。通过对初级辅导员的岗前培训和日常培训,加强职业认知、职业价值和职业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增强其对辅导员岗位的职业认同和归属感,不断在了解学生、认知岗位,提高适应岗位通识能力的基础上,全面提高辅导员职业基础技能,为职业发展夯实专业基础;对于中级辅导员,在涵盖初级辅导员职业标准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对辅导员各项职业能力有更高要求。打破“条块分割,以块为主”的形式,建立起“条块分割,以条为主”[5]的格局。在专业基础能力提升的基础上,加强专业定向培训,依据辅导员的个人专业、性格特点和兴趣专长进行专业定向培养。通过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班级日常管理、职业教育在内的专业辅导员岗位,让辅导员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向,从而进行专业定向。这样可以让辅导员工作职责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化,从而实现辅导员“一专多能术业有专攻”的培养目标,满足辅导员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的需求;高级辅导员主要是对那些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突出的辅导员按照专家化辅导员来培养。对于辅导员骨干中的拔尖人人要努力将他们培养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某一领域的专家,在学习资源方面给予倾斜配置,要不遗余力把他们“树”起来,提升其专业能力、全局意识和国际视野。高级辅导员应该具备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和过硬的科研创新能力,而且能够通过熟练运用理论指导初级和中级辅导员开展工作,做好传帮带的工作,发挥出专家型辅导员的示范引领作用。

3.培养培训全程化

辅导员专业化发展需要构建起贯穿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全过程的能力提升培训保障体系。一方面,要推进辅导员的岗前培训。上岗前要系统传授辅导员工作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技巧以及实务经验等,严格实行“先培训,再上岗”,只有培训合格,符合辅导员岗位基本能力要求的才能上岗。通过岗前系统的职业知识和职业认知的集中提升,能够消除辅导员职业不适,做好职前的心理和工作准备,从而促进辅导员全面认识职业,了解职业内容,将个人职业规划与岗位需求相匹配,坚定职业选择,帮助辅导员搭建起职业能力提升的第一层台阶。另一方面,要重视对辅导员在职持续培训指导。在职专业培训是保障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针对性、系统性、专业性的重要过程。高职院校要精准了解不同阶段、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层次辅导员的职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做好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体系建设。可通过实施“导师制”,安排在辅导员岗位有较强职业认同和职业能力的“前辈”与新入职辅导员形成“师徒”关系,构建起辅导员阶段化成长帮扶团队模式。按照辅导员个体不同专业化发展意愿给予个性化的定向培训培养资源供给,加强对年轻辅导员个体职业生源的跟踪培养和动态指导,定期开展研讨交流阶段性工作问题,从而达到促进能力提升的目的。同时,要安排辅导员进行脱产和半脱产培训学习,实施包括课堂讲授、网络培训、小组谈论、案例分析、工作坊、教学实践、考察交流和素质拓展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学习来强化辅导员的理论学习和业务能力。最后要加强学历进修培训,鼓励更多辅导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攻读思想政治专业(高校辅导员专项)博士,到高水平的大学学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学生事务管理的成功经验,并结合职业教育特点转化为促进高职学生管理的有效经验。在做好专业化培训的同时,还要注重辅导员的日常培训,根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定期开展沉浸式学习和培训,真正实现在工作中解决学生出现的新问题。

(三)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创新培训模式

高职院校要创新培训模式,注重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避免由于个体辅导员职业能力不足而造成的“木桶效应”。

1.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

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培养培训要积极构建多层次、多形式、多主体的培养培训体系,集中汇集高校、社会、企业等各方优质教育资源,建成由高校著名学者、优秀辅导员团队、大国工匠、道德模范等组成的高素质培训团队。根据辅导员的工作年限、工作特征、专业成长需求构建不同层次的长效培训机制,让辅导员在不断的学习和培训中更新理念,改变教育行为,以此来促进个人能力提升。

2.校企合作搭建培养培训实践基地

高职院校要坚持面向市场,坚持校企合作,产教深度融合,建立校企之间良好的资源共享机制,搭建辅导员培养培训实践基地。职业教育以学校与企业联姻的跨界合作决定了辅导员的培养培训必须建立校企协同的模式。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类型教育”特征凸显的辅导员培养培训机制,与学校合作的企业构建辅导员共育模式,让企业也参与到辅导员职业教育素养提升的工作中。通过与企业签订辅导员队伍培养培训协议,根据辅导员入职年限、职业能力、实际需求构建分层、分类的辅导员培养方案。实施辅导员校企共育模式,要求辅导员定期到企业顶岗实习,了解企业的价值体系、职业理念和企事业单位对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需求,主动参与供需对接,协调学校与企业组织在育人中的异质性,参与到企业的职业素养培训、企业文化构建、人事管理与岗位绩效考核等方面的实践全过程,从而实现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校企深度融合,切实提高辅导员职业教育能力,做好学生在企业工学交替和实习实训期间的教育管理工作。

3.搭建辅导员学习发展平台

高校要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学生管理、职业素养提升和辅导员骨干发展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工作案例分享平台、工作情境模拟平台等,通过案例共享、经验共享、成果共享,真正促进辅导员队伍的共同发展、共同提升。辅导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接受党和国家的理论教育,充分利用好“学习强国”等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平台,为辅导员增添更多的活力,促进他们能力提升的持续性。同时高校要打造辅导员学习共同体,形成辅导员团队学习文化。在辅导员交流互动中实现价值观念的深度交流与融通。通过经常性的学习、交流、研讨活动,在共同营造的学习氛围中,强化辅导员的归属感、认同感、成就感,最终实现辅导员职业能力和专业水平的全面提升。

猜你喜欢
辅导员院校培训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培训路上的感悟——“喜、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