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问题与路径研究
——以宁夏Z高校为例

2023-10-09 01:42达,王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8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

■ 安 达,王 倩

(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宁夏 银川 750000)

当代大学生作为一群年轻人,是世界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主要力量,其文化价值观形成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正确引导大学生积极接触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其有价值的部分可以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产生积极影响,也有助于消除市场经济的一些经济原则带来的负面效应[1],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民族文化自信和自豪感。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中国文化是经历史传承,影响深远的,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热爱祖国的意识。中国传统文化其实是刻进每个中国人骨子里的,每个人的生活都充满了“中国风”,热爱祖国是每个中国人最基本的要求,有利于大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它本质上是消亡的。保留自己文化的精髓,学习他人的文化才会发展得更好。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有利于大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良好的品质。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它的“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仍深深影响着几千年后的中国大学生。

一、我国高校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现状述评

(一)政府层面

各地方政府相继出台文件,文件中基本都涉及高校应承担的责任。比如,石家庄要求依托石家庄高等院校,建立一批石家庄文化研究基地,组织实施一批重点研究课题,推出更多优秀研究成果。辽宁省启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程,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主体地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学校管理和教育规划[2]。黑龙江省要求高校加强相关学科建设,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3]。福建漳州市要求本地高校广泛开展人文知识、人文传统、文明礼仪的宣传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

(二)社会层面

第一,强调以意义分析为导向的研究。学者赖芳[4]认为高校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汲取立德树人精神滋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者张小平[5]用批驳各种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错误论断的方式,肯定了其主要价值。学者王雨[6]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续中华精神命脉、加强人民团结与认同、保障国家统一和社会进步三方面的历史价值。

第二,强调以原因分析为导向的研究。学者郭明姬、张亮[7]认为高校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坚定国家文化自信的理论支撑;二是巩固社会意识形态安全的坚实保障;三是高校实施文化育人的重要资源。学者鞠升川[8]认为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沃土,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是文化发展的需要。

(三)高校层面

目前我国越来越多地高校步入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列。学者甘启足[9]从龙狮运动的文化源流与价值、龙狮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传承的意义、龙狮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传承中的发展路径三方面介绍该校如何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者孙俊[10]对目前已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Y大学进行研究,得出大部分学生认同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自身的全面发展,但是也存在着部分问题,如学生所期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与当前实际教学过程中所教授的内容尚有很大差距、教师个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教师个人的传统美德修养需要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不够等。

宁夏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制约,高校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较少,造成了高校在开展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方面呈现不均衡发展[8]。从现有研究成果和实践调研来看,宁夏高校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展主要面临三个问题:一是学生对文化的传承缺乏深度、广度和辨识度;二是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目标体系不能及时有效地发掘传统文化;三是高校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主要以宣传为主,活动的参与度高但波及面窄。

二、关于Z高校在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现的问题分析

(一)学校在开展活动多但学生参与度不高

根据调查,宁夏Z高校现有在校学生8 000余人,近两年不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讲座及各类大型活动20余项,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举办讲座、中华诗朗诵、道德讲堂。这些活动学生参与度高,并且反响热烈,赢得师生的好评。Z高校立足于专业技术领域的不同,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例如,纺织专业开展“古诗词与刺绣工艺的浪漫邂逅”这一活动,专业教师为大家讲解了中华优秀传统刺绣文化和传统手工刺绣工艺制作技巧等相关知识内容。此次活动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和刺绣工艺的魅力,同时也增强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通过刺绣书签手工制作的方式展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爱之情,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Z高校某健康管理类专业学生经常在午休时间利用所学中医中的推拿、按摩、针灸等专业知识在学校广场开展服务师生的活动。不仅让不生了解中医,还能够让学生体会我国中医这一优秀文化的济世扬善美德。Z高校在校园人流量密集的地方设立了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长廊,但是据实地走访发现,有少数学生会驻足观看。经调查发现,41%的学生认为学校在宣传中华优秀文化方面的形式过于简单,甚至没有参加过相关活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载体,高校作为具有这一重要功能的组成部分,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参与度。有很多学生在具体参与的过程中,往往伴有一定程度上的消极情绪,缺乏全面的理解能力。而且在实际具体进行文化普及的过程中,很多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而且高校也缺乏对学生全面的引导,学生的关注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普遍学生认为相应的宣传方法较为简单,原因在于总体关注度不足,缺乏全面的引导。在这种客观前提条件下,学生的认识程度也就会明显更低,导致传统文化的宣传、发展均陷入窘境、僵局。由此可见,这也是目前学校投入宣传之后所取得的效果较为有限,而且学生参与度不高的根本性原因之一,带来的影响和威胁相对较大,阻碍了现有的综合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实际问题。

(二)课程设置与教师授课对优秀传统文化缺乏深度

通过调查发现,Z高校每年都会对大一新生开设“中国文化概论”这一公共课程,每周2课时,共2个学期,128学时。教师在授课方面能够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完成教学任务。相较于专业课而言,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如果单纯通过本门课程去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与了解,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显得过于理想化。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Z高校86%的学生指出在本专业的必修课中教师没有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通过对专业教师的访谈,76%的教师认为课堂时间紧,教学任务量大,没有多余时间给学生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51%的教师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也只停留表面,无法深入给学生进行讲解。如讲到诚信时,部分教师很难举出相关的典故。那么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目标体系不能及时有效的发掘传统文化。公共课程的开设会直接影响现有的教育发展,但值得一提的是,公共课程更需要加以精细化设计,让其普适性和深度性等多方面都得到有效发展。但目前来看很多课程的设计缺乏应有的深度性,而且在讲解时普遍学生和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认识相对有限,那么课程方面的开发也会面临一定的资源不足和开发深度不足的问题。这进一步导致最终教学质量会受到严重影响,总体教学成效也会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威胁。而教师在投入的过程中认为相应的课程教学任务量较大,没有多余的时间投入公共课程的教学之中,总体方面的参与度相对有限,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和客观的威胁。

(三)学生的整体文化素养不高

如果不是因为深刻的文化历史,中国文化就不可能有如此微妙、细致和含蓄的优雅。中国人的个人文化与民族文化、地区文化和民族文化密切相关。需要指出的是,民族文化是政治性的,中国个人文化的形成必须以民族文化为导向。如果爱国主义文化是民族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它也是中国人民个人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无论他们在哪里,无论他们属于任何民族,中华文化的烙印都会伴随着人类繁衍而延续下去,所以作为大学生,就应该成为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传承者。通过调查显示,对于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47%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要,51%的学生认为一般重要,2%的学生认为不重要。还有部分学生虽然认为掌握中华优秀文化很重要,但是没有专门花费时间与精力去学习相关知识,如问卷中提及的一些传统文化知识,62%的学生不能够正确回答,如清明节的来历等。这些问题的产生本质上与宣传教育呈现高的相关性,而且普遍学生的文化素养相对较有限,在这种客观前提条件之下,如果缺乏有效的引导,最终的教育成效也会面临一定程度的不足。

三、关于促进高校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议与对策

(一)学校拓宽宣传渠道,增进学生的参与度

面向学生的宣传推广从实际出发来讲,需结合学生的主观兴趣以及学生的传统文化积累状态找准切入点,用更加多元更加具有先进性的方式和内容做支撑,完成宣传推广工作任务。对于高校来说,其传承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是体现高校精神,体现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只有不断拓宽学校方面的宣传推广渠道,才能够使学生以更加便捷、更加灵活的方式参与传统文化传承传播活动中,引导其担负起相关的传承传播责任。从实际出发来讲,增进学生参与度需要多方面因素和力量作支持。学生的文化教育的成功取决于地方政府、教育当局和大学管理决策者。地方政府必须强调和促进学校了解教学大纲和学科的优秀文化价值的重要性。为了更好地促进地方传统文化,地方高校还必须携手合作,加强文化建设,提高文化意识,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力更生。这一努力包括创建高校文化理念、文化研究团队的建设、创造一个校园文化氛围,还有教师在课堂上的文化传播、课外活动的文化影响、学生的文化教育和传播等。在宣传推广过程中比较常见的实践活动,可包括以传统文化宣传推广为目标的诗歌朗诵活动。文化交流活动、文化艺术节活动作为大学生常见的活动,其也可参与到相关实践活动的组织落实过程中。在主动参与后,学生更能够贴近性体验文化的魅力,在传统文化的海洋中尽情遨游。对于学生来说,参与活动并且渗透学习传统文化,较之立足传统课堂教学环境进行传统文化学习,更加生动、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学生主观上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也会达到一定高度。

(二)提高教师对传统文化辨识度

教师在教育引导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基于现阶段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在常规高校教育中渗透力度不足的现象,更需要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提升教师的能力素质,引导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运用更加具有发散性和创新性的方式方法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讲解,便于学生从多个角度入手,进行传统文化的接触和了解[11]。同时,教师也应当通过举办主题性实践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使渗透教学从常规课堂教学环境转化到更加具有实践性和思想内涵的活动中。从教学流程推进上来说,教师需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入手,实现传统文化渗透融合目标。教师应该在备课的过程中积极发掘课程内容所涉及的有关中华优秀文化的知识点,充分利用网络、书籍等工具掌握这些优秀文化的精髓,从而传递给学生,使中华优秀文化的形成成为高校人才培养中最为重要的环节。这样,教师在教授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拥有的传统文化知识基础深厚,完善的知识体系,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识别度高。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也应注重让学生掌握大量的传统文化知识,学习一些民间工艺品,让学生掌握这些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其中所体现的民族精神。教师要避免知识点的灌输,只是让学生记住某些传统的文化知识,而缺乏对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的关注。

(三)增强学生的个人文化素养

马斯特里赫特大学教授霍夫斯泰德将文化定义为人们在同一环境中进行的“共同的心理过程”。因此,文化并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许多具有相同社会经验和教育背景的人所共有的一种心理过程。对于不同的人群和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有不同的共同心理程序。因为他们一直受到不同的教育,有不同的社会和工作,他们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大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如果需要其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递者和继承者,那就要有足够的动力去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教育作为最有效的手段,可以帮助高校提升他们传承文化的能力。从具体的实践教育角度上来说,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是一个不断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除了完成专业课程学习任务外,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还需要借助多方面的资源条件,以多种不同的形式组织落实。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其接受文化教育的渠道丰富多样,对于文化的理解也基于其年龄和社会阅历的增长而出现变化。因此,教师在立足高校教育进行学生个人文化素养提升时,也应当结合学生的主观兴趣、学习基础能力以及实践学习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运用更加具有灵活性和发散性的方法实现文化教育的全方位渗透。作为教师,自身也应当与高校大学生共同学习提升,结合高校大学生文化学习中的薄弱点,以及对传统文化学习了解的局限性,进行教育实践指导。

四、结语

综合本文实践分析可知,不同地区高校在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承担着不同类型的责任。不同高校也应当结合其实践教育工作落实中的实际问题,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具体来说,可通过加强宣传推广提升教师能力素质、优化完善传统文化渗透教育方式方法,为基于高校教育完成传统文化传承传播任务奠定基础。作为高校方面,也应当结合实际不断总结经验、了解自身在传统文化传承传播过程中所承担的重要责任。并且通过不断创新、不断完善,为取得传统文化传承传播效果提供保障。从文化自信建设角度上来说,高校也是完成这项任务的重要阵地。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