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绿英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5)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精神的文化根源,也是国家自信的不竭源泉,更是民族得以长久存在的本质原因。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职业教育工作中,可凸显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助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顺利实现。这也是提升国家凝聚力、塑造民族意志的有效方式。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经历代代相传留存下来的行为习惯与思想观念的整体表现,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在经历了长期的时代巨变后依然能够屹立不倒,是珍贵的民族瑰宝。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余年奋斗历程中积攒下来的文化总和,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与行为规范,对于促进社会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其他国家和民族传统文化不同,有着与众不同的特征。一是继承性。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包罗万象,有各种优秀的史书典籍、汉字、诗词歌赋、古代建筑等,这类内容是我们学习历史、研读古代文化的重点内容。二是包容性。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兼容并包,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和更迭依然长存于世,在每个时期都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集百家之长。三是发展性。我国传统文化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地更迭,无论是古代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还是现代的“五四”精神、延安精神,都是对传统文化的不断传承和发展,是在代代发展中才缔造出的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
丰富的传统文化在五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精神内容,通过各种形式,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中,可极大地丰富教育内容,让学生有多种渠道来感知这些传统文化,并培养学生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个人价值观,将“仁爱”“守信”“正义”等优秀思想理念根植在内心之中。借助优秀的传统文化还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价值理念,发挥出各门课程的协同教育作用,进一步扩展职业教育内容。
在任何一个国家中,文化的传承极为重要,大学生拥有高素质与高文化底蕴,他们理应承担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新时代大学生职业教育中,让学生从多角度了解、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投入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索中,并将自己掌握的传统文化传播出去。从这一角度来看,职业教育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丰富的意蕴与内涵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比如,“自强不息”的背后是古人的奋发之心;“五常”背后是古人的高尚道德准则;“天下大同”是古人的博爱理想。在如今世界文化的激荡下,借助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让大学生找到自己的精神归属,坚定他们的文化自信。另外,传统文化不仅对国人有着深刻影响,在世界上也颇具影响价值。古代的“张骞出使西域”、现代的“一带一路”倡议等,都闪烁着传统文化的光芒,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深受国际友人的喜爱,并为一些全球性问题的解决贡献了中国智慧,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厚植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资治通鉴》中记载:“德者,才之帅者。”美好的德行对于个人的成长具有积极作用。高职院校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有必要通过科学的举措来提高学生道德水平。从古到今,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的道德养成,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进入高职校园中,能够让大学生在传统文化中汲取道德养分,从而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比如,讲述戚继光、岳飞的故事,有助于培育学生的集体意识和正确的价值观。高职院校可充分应用优秀传统文化来涵养学生的社会公德、爱国情怀、个人美德与家庭美德,从而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水平。
教师是开展职业教育的主体,要让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大学生职业教育工作中,先决条件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首先,做好培训工作。建立对应的教师培训平台,以信息化技术打造网络体系,将传统文化教学内容借助信息化的方式呈现给教师,培训形式也应当是丰富多元的,挖掘各类型的培训资源,借助各类先进的培训方式提升培训实效性。培训上还可将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结合,让教师有更多的渠道接触传统文化,组织“传统文化节”等活动,激活教师的参与热情,全方位提高其传统文化素养[1]。其次,完善评估机制。针对职业教育质量的评估,需充分考量各种需求。当前评估机制中的效能指标较多,涉及素质指标教师,未来还需科学调整两种指标的占比,增加素质指标内容。评估方式宜将个人评估与综合评估结合、动态评估和静态评估结合,具体针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新时代大学生职业教育的评估,需把握好学生现有能力和实际接受程度,考察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带来的影响,一切从实际出发,协调好多方力量的作用。
1.在学科教育中彰显传统文化教育价值
第一,让优秀传统文化进入教材。各学校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根据本校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来优化教材内容,总结多年来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精髓内容,挖掘其历史底蕴,编撰出具有价值的传统文化传承资料,既要体现中国特色,也要满足学生成长需求。
第二,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科课堂。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内涵与当前的时代精神结合,并融入学科课堂中,针对不同学科的课程特点和属性来选择融入方式,不仅要注重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融入,也要关注教学方法的融入,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理念和经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在教学方法上,应当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趣味性,将自主讨论与专题讲授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具参与感和认同感,再逐步升华授课内容,发动学生组成讨论小组。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专著和理论的分析,分析出传统文化与职业教育的共同点。除此之外,还需综合应用其他教育途径,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个体,他们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各有差别,千篇一律的讲解不能兼顾到每个学生的需求,成效自然会受影响[2]。因此,在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教育的结合过程中,高校要兼顾不同学生的需求,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包,鼓励学生展开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教学效果自然也可得以提升。
第三,开发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适合学生的校本课程也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若能够在英语、语文、体育等课程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可让学生从多方面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和熏陶。还可组织关于传统文化的专题选修课程,为热爱传统文化的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机会,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在学校内部生根发芽。
第四,身体力行地影响学生。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融入优秀传统文化,还应当身体力行地发挥榜样作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的人格是其行事风格与精神风貌的凝练,教师要主动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对优秀传统文化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以深厚的文化素养、渊博的知识赢得学生信任,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言人,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2.借助校外文化活动加深学生体验
第二课堂属于第一课堂的延续与补充,可显著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育成效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更为理想。第二课堂的范围较大,不会受到传统空间因素的限制,在校内、家庭、社会、室内与室外都可以完成,活动形式非常丰富,涉及的内容广泛。第二课堂的内容新颖,能够更好地挖掘传统文化精髓[3],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向开展。
第一,挖掘不同民族的文化资源。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高校校园中也蕴含着多民族文化资源,高校要抓住这个契机组织多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能够在此类活动中感悟不同民族的文化魅力。还可展示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增进学生对文化内容的深入理解,让学生可领悟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感受民族文化兼容并蓄的传统,感悟民族文化的蓬勃生机和强大魅力,增进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第二,组织丰富的实践活动。在各个传统文化节日中,可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将自身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带到校园外,走进社会,再现中华文化之美。通过该种方式,也可以间接弘扬传统美德,让学生体会到优秀传统文化带来的心灵滋养。另外,还可带领大学生参观周边的古代历史博物馆、古代历史文化馆等,对于一些距离较远不易到达的场地,可组织“云参观”。高职院校要将立德树人理念渗透至活动全程,在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来表达体会,从而增强育人活动的成效。
第三,打造多彩校园文化体系。以大学生作为主体组织各类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发挥学校广播站、学报、校报与校园网络的作用,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方式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例如,在每年的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假日组织相关的校园活动,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融入校园活动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在端午节组织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在了解端午节文化内涵的同时领悟其中的爱国主义情怀等。让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融入校园文化的每一个角落中,本身也是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第四,培育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社团。社团对于大学生的影响也不能忽视,利用社团文化可显著提高学生的道德品性。尽管社团是一种非正式群体组织,但对大学生的影响颇为深远。高职院校可通过培育优秀传统文化社团的方式来对大学生开展教育,例如,成立古代戏曲、古代文学社团等,让学生能够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公德”“私德”与“大德”养分,这也可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在社团运行过程中,要发挥出学生干部的带头作用,带领社团成员一起吸收传统文化的养分,发挥示范效应。
在“互联网+”时代下,文化传播手段变得更为丰富,信息技术2.0已经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使用,职业教育也要坚持与时俱进,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2.0作用,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教育的结合,形成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文化浸润方式,让学生可以从多元化方向感知传统文化的熏陶,形成高尚的品德情操与良好的行为规范[4]。
第一,要建立“互联网+传统文化”传播平台,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在学校官网与微信公众号中增设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版块,设置出集趣味性与知识性于一体的主题活动,组织各类关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线上活动,鼓励学生利用课下业余时间来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同时,定期通过公众号上传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字音像作品、史书典籍等内容,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教育在网络平台中的深入结合。
第二,要组织“线上+线下”实践活动。有了信息技术2.0的支持后,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教育的结合不能仅局限在线下,而是要通过“线上+线下”的实践活动将新技术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密切结合,让两者之间可实现优势互补,打造出具有实践性和趣味性的教育新模式。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可与相关组织、企业、机构和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线上传统文化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分享心得与体验,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之美。
第三,准确及时的教育反馈也十分重要。高校需建立大数据平台,构建适合的教学评价机制,对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教育的结合成果进行全方位、全程化的评估,利用大数据了解学生的学习问题,对学生的日常轨迹、思想状况与学习过程进行全程追踪,以此来解决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教育结合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兼顾预设与生成,为每位学生建立对应的学习档案,设置阶段性考评体系,掌握学生学习动态。通过此类评价方式,也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学习问题等进行科学评估,以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
老子提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智慧、家国理念和思想体系对于当今的时代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为了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教育的结合,除了要发挥出学校的作用外,还应当营造出适合的传统文化育人环境,在发挥学校主场的同时促进家庭、社会的协同一致,设置有助于传统文化传承的阵地[5]。一方面,打造有助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家风。家庭是国家的组成,也是对个体开展思想启蒙的首要场所,家庭教育的作用甚至远超学校教育作用。从历史层面来看,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孝”“礼仪”思想都是源自于家庭教育,可看出家庭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上的重要作用。家长要主动承担起这一重任,从家庭做起,参照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家风传统的内容,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借助良好的家风让学生形成高尚品格,这可与学校职业教育形成互补。另一方面,将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结合起来,在明确高职院校教育目标的同时着眼于学生人格培养,共同营造出良好的传统文化育人环境。
我国多年来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国人,针对当代大学生,有必要将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教育结合起来,加强学生对这类内容的认知与理解。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教育的结合具有扎实的现实基础,在实践进程中,高校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突破传统职业教育的藩篱,以大变革的魄力来引领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教育的科学融合,做好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针对性地完善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提升职业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