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 张宏俊
【作者简介】 李 婷,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美术学院动画数字艺术学院讲师,马来西亚泰莱大学设计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动画数字艺术设计与视觉文化研究;
张宏俊,男,山西孝义人,河北美术学院动画数字艺术学院讲师,泰国东方大学艺术和应用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动画研究。
【基金项目】 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北梆子在新媒体时代的动漫创作研究”(编号:HB20YS020)阶段性成果。
《迷你世界》原本是深圳市迷你玩科技公司打造的“3D沙盒”创意游戏,玩家可以利用个人创意,将简单的方块创造为庞大丰富、变幻无穷的三维世界。动画电影《迷你世界之觉醒》以“虚拟连接现实”空间为载体,通过设置“玩游戏”的故事情境,以游戏闯关的方式,共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成为电影与游戏深度融合的可借鉴范本。该片作为游戏IP的影视延伸,为实现理想叙事效果,需要将游戏IP与成熟剧情相融合,兼顾两种媒介的创作风格,设计奇景、奇物、奇设定的叙事基调,更好表达乐观精神以及守护家园等主题。
一、“影游融合”视角下的混合呈现
“影游融合”引发了影视美学变迁,拓宽了电影艺术的创作空间。类型叙事策略下,动画电影《迷你世界之觉醒》具有浓厚的“影游融合”特征,通过遵循电影化叙事,充分应用游戏IP元素,将游戏经验、闯关体验融入电影创作的移植、投射等过程,从视觉呈现、情节设置及时空设计等层面,形成“影游融合”的理想创作范式。
(一)基于“影游融合”的视觉呈现
法国电影理论家让·米歇尔·佛罗东在《电影的不纯性——电影和电子游戏》一文中写到:“电影与电子游戏的关系可以归纳为四种形态:评述、改编、引用与结合。但只有最后一种才是真正成为问题所在。”①从叙事内容角度看,彰显英雄成长的冒险题材电影,不仅蕴含了动人心魄的力量,也容易引发观众情感共鸣。对于游戏来说,冒险类游戏既需要具备较好的游戏思维,也通过完成任务、不断升级,形成成长型叙事范式。基于此,冒险类游戏与英雄题材电影创作具有融合共性,通过以交叉共生的审美态势为基础,将具备融合的可能元素进行重构,将实现叙事机制的全面创新。[1]动画电影《迷你世界之觉醒》通过采用主观镜头、跟随镜头,在重要节点设置互动、关卡化情节,使用的故事内容、情节均充满游戏特色,使观众获得“局内人”角色。尤其当卡卡觉醒之后,其决定打败虚空军团,这既是游戏目标与成长目标的结合,也是卡卡以“完游戏任务”的方式来解决困难、危机,最终实现个人成长的体现。该片所使用的景深、影调,以及基于不同角度、景别的运镜方式,乃至镜头之间蕴含的节奏控制,既融合了游戏美学的艺术个性,又通过增强美术、视效及游戏特效的关联性,使观众获得“游戏闯关般”的视觉观感。
(二)基于“影游融合”的叙事结构
电影史论家邵牧君在《西方电影史概论》一书中,提出类型电影通常有公式化情节、定型化人物和图解式的视觉形象等三个基本元素。①从电影艺术角度看,尽管公式化、概念化的东西不可取,但由于其本身具有较强的刺激性,能够很好地引起受众关注。类型电影叙事模式通常依靠精彩的故事情节取胜,通过将人物关系巧妙地融入故事情节之中,彰显了戏剧性。[2]为此,在以游戏项目为创作基础,进行影视化作品改编过程中,先要重点考虑人物角色形象,再设计合理的故事类型。动画电影《迷你世界之觉醒》讲述的故事是“英雄之子”卡卡守护部落、超越自我的成长故事,从大地石头部落族人失踪开始到族人面临被夜影毁灭,再到卡卡通过发挥两种力量融合的能力,最终成功解决了族人的生存危机。
(三)基于“影游融合”的时空设定
影游融合电影具备游戏与电影的双重属性,通过调和影视与游戏等不同媒介,在展现游戏特性的基础上,設定“影游融合”时空,使观众在获得互动观影体验的同时,建立应有的身份认同,获得良好的精神共鸣。[3]动画电影《迷你世界之觉醒》为观众呈现的是创造想象、满足想象的过程,是视听美学与想象力消费有机融合的过程。该片以游戏运营经验为基础,通过塑造立体、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主要故事情节,引入多元空间、游戏闯关等创作思维,使戏剧冲突在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中来回切换,最终成功建构起基于游戏故事的动画电影。作为“迷你宇宙”的一部分,其中诠释的创作美学与其根源于游戏场景关系较大,通过合理把控99分钟时长,运用游戏场景、人物角色及任务等内容,构建迷拉星地上、地下等两个空间,设计相应矛盾冲突及故事剧情,加入“螺旋山、陨石雨”等一系列极具奇幻色彩的叙事元素,创作属于部落特有的文字、语言、服饰及活动,并将其合理融入“影游融合”时空,促使观众形成完整、直观的时空想象。
二、类型叙事策略下的跨媒介互动技巧
电影是以影像方式进行内容叙事、精神交流的艺术形式,其艺术本体特性决定电影类型的存在逻辑及分类方法。类型是影片常常出现的共同特征,也是电影技术特性、商业特性与本体特性等交叉融合的生动体现,比如,有关人物角色、故事情节、主题表达及创作技巧等元素的处理。动画电影《迷你世界之觉醒》在创作过程中,通过以类型叙事策略为基础,遵循“影游融合”逻辑,在兼顾游戏及影视等媒介特性的基础上,对游戏“迷你世界”IP元素进行合理改编,从而实现“影游共生”的理想叙事效果。
(一)游戏IP的成功转化与影视重构
学者陈旭光提出:“具有广义游戏精神和游戏风格的电影都可以称之为影游融合类电影。影游融合类电影是受众‘想象力消费的重要载体,通过对游戏IP或剧情中展现‘玩游戏情节进行改编、展现,从而满足受众对自身理想生活方式的文化消费诉求。”①从美学视角看,通过彰显“身体介入影像”的美学特质,切实满足受众沉浸式、互动式观赏体验。[4]与常规电影作品不同,游戏作为电影故事情节的参照物,为影片故事叙事与主题表达提供了多元素材。游戏IP涉及的游戏规则、游戏思维及世界观,为电影作品创作提供了丰富资源,也增强了影片的叙事张力,赋予观众独特的视听感受。动画电影《迷你世界之觉醒》将游戏IP融入视听空间之中,通过设计“自我中心”的叙事空间,以准交互式呈现方式,为受众创造了闯关体验、角色想象等叙事场景,使受众从传统观影的“被动解码”走向新的参与式“主动解码”,最终成为兼具游戏玩家及电影观众等双重身份的“复合受众”。
(二)游戏元素与电影艺术的类型杂糅
为使游戏人物符合电影叙事的故事线,不仅需要设计新的、完整的故事框架,也要从人物身份、性格及个人经历等诸多方面来丰富人物角色,使观众获得更多心灵共鸣。动画电影《迷你世界之觉醒》选择英雄成长为创作基调,以游戏初始角色“卡卡”为主人公,设计了其历经诸多磨难,最终成长为英雄的热血故事轨迹,通过展现卡卡及朋友面对“邪恶势力”时的英勇无畏,向观众传递自信与勇敢的精神力量,实现游戏IP与电影叙事的有机融合。受“影游融合”类型电影叙事策略影响,该类型影片的人物及场景设计均存在较强的假定性与不真实性。但是,该片通过描写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设计差异、精美的视听场景,使观众在获得视觉体验的同时,弱化了特别明显的类型风格。从影片的叙事场景设计上看,通过设置紧凑剧情,将游戏世界与电影场景相融合,使用食人花、大石龟等珍奇异兽,结合充满危机、冒险的游戏场景,既让观众感受惊险、刺激的故事内容,为观众呈现了充满奇幻色彩的视听画面,使其获得游戏般的动态视觉体验。当卡卡与公主妮妮遭遇庞然大物巨石人时,人类立马四下逃窜,仍然未能逃脱自动解体、变形的巨石人拦截。为了烘托反派野人的性格特征,增加故事悬念,讲述了“野人”势力抢走了逃生工具矿车,公主妮妮面对如此特殊时机,奋力一搏,直接与巨石人展开争夺的故事。
(三)游戏内核催生影像叙事新范式
马修·维斯、亨利·詹金斯从“自我中心”角度来形容游戏的情感传达方式,认为:我们完全沉浸在故事情节中,具体选择直接决定和影响了事件结果。②在VR、AR及数字制作技术日益成熟背景下,电影与艺术加快融合进程,以新的“影游组合”形态,形成新的视觉效果及符码象征体系。从“期待视野”看,基于游戏IP改编的动画电影作品,是基于受众审美水平的体验式“期待”。[5]动画电影《迷你世界之觉醒》作为“影游融合”作品,通过将游戏过程与电影创作相融合,在强化受众主体地位的同时,以丰富的游戏性、参与性,使其在获得视听观影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独特的游戏闯关体验。与以往接受美学强调的受众主体性不同,该片倡导受众在参与过程中,获得与创作者平等对话、直接交流的沟通体验。也就是说,在“影游融合”作品中,受众从简单的电影观赏者升级为新的“游戏玩家”。从该片叙事内容,其中主要有三处重要的故事情节:第一处,当卡卡偶遇图索,然后被其告知自己的特殊身份及使命;第二处是卡卡经历重重磨难,最终找到黑龙获得了能量球;第三处情节是高潮部分,当卡卡成功解救妮妮,并在全族人共同帮助下,与夜影对决,从而取得了最终的胜利。通过将闯关任务与叙事目标、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等叙事要素相结合,在地上与地下空间自由切换中,实现了传递积极情绪以及辅助故事情节等多元化叙事目的。
三、类型叙事策略下的主题表达
游戏与电影既有区别,又有关联。由于游戏自身并没有固定的故事线、剧情冲突,但是,电影创作需要建立在具体的故事框架之上。与此同时,电影所选择的故事剧情、设计的人物形象,都将直接影响到影片的内容输出与主题表达。动画电影《迷你世界之觉醒》以类型叙事策略为基础,通过对“迷你世界”的游戏元素进行合理改编,聚焦受众偏好,实现了叙事主题的生动表达。
(一)人物群像刻画策略:突出主角性格,提炼人物共性
美国学者霍华德·苏伯在《电影的力量》一书中写到:没有一个天生有趣的人物,只有有趣的人物关系。①在叙事过程中,通过建立驱动情节发展的人物关系,使戏剧冲突有效转化为人物角色的心理冲突、个性。人物角色作为推动故事情节、表达叙事主题的重要元素,对渲染故事主题,辅助观众理解有重要意义。[6]动画电影《迷你世界之觉醒》注重打破传统人物形象的刻画思路,通过设计反复穿梭于虚拟、现实空间的人物,搭配漫画般的叙事元素,在强烈的视觉形象对比中,赋予更重更加丰富、更具有表现力的视觉画面,使观众如同置身于游戏场景一样,可以随人物角色来回穿行,获得不同的体验。比如,卡卡的“英雄之旅”不僅是一次穿行,更是游戏化空间与现实空间的互动交流。当描述卡卡与图索的对战场景时,通过设计行云流水般的流畅动作,增添人物形象的视觉冲击感,甚至能够通过卡卡在水中的倒影感受到水流的波动。在其他人物角色设置方面,通过为捣蛋王熊仔、好友部落公主妮妮、巴拉贡等人添加更加有料的故事线索,在丰富人物形象的同时,也通过素材混装、情节交换,在人物解构与重构中引发故事剧情冲突,呈现基于“成长”的人性色彩,从而赋予观众强烈的视听审美。
(二)主题表达策略:“以小见大”,“觉醒”力量的赞歌
法国学者埃德加·莫兰在《电影或想象的人:社会人类学评论》一书中提出:“镜头把某种传奇形态赋予它面前的一切,使落入其视野的一切都脱离了现实。”②受影游融合类型电影创作特征影响,需要将虚拟拍摄技术、动画制作技术与镜头调度相融合,通过将人类视觉与电影梦幻视觉相融合,从而实现创作主题的生动表达。该片通过采取“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重点讲述卡卡、捣蛋王熊仔、好友部落公主妮妮等人面对冒险时,所展现出的团结协作、无惧无畏等精神品质,传递积极、正向的价值观,使观众感受其中传递的友情、勇气等理念,实现创作主题的全面升级。影片所设定的主人公卡卡,是性格乐观且不惧困难的少年英雄,通过从心灵、能力等维度描写人物成长历程,卡卡的人物形象也更加丰富、立体。结合《迷你世界》的游戏特点,卡卡自身具有正与邪两种截然相反的力量,为了成功摆脱并战胜邪恶力量,需要卡卡不断提升个人能力,在自我改造、自我成长中,完成个人的“英雄之旅”。与此同时,通过讲述卡卡在“善与恶”反复转变的过程,回应迷你世界的“觉醒”主题。
(三)受众互动策略:共同参与反馈,引发情感共鸣
美国电影理论家霍华德·苏伯认为:“从艺术的角度来说,类型如此严格精确是因为电影创作者与观众之间存在潜在的约定,所谓约定,就是要求你做的事情是可预知的。”①借助类型叙事策略,在统一观众与创作者审美全面的基础上,为观众制造满足期待视野的艺术效果。[7]电影《迷你世界之觉醒》既是“迷你世界”游戏的影视化创造,“觉醒”也象征着整个“迷你世界”系列的起点。卡卡每一次穿行的过程,是调动受众身心体验的游戏过程,是持续拓宽受众探索意识的过程。最终卡卡从少年成长为英雄,使观众在“心流体验”中,获得刺激式、沉浸式观赏体验。纵观整个观影过程,观众与卡卡一起形成了参与反馈,从而感受“通过努力,实现目标的快乐情绪”。当然,基于游戏故事的影视作品,其叙事内容、主题表达都带有极强的不确定性和假设性。从叙事策略到叙事技巧应用,都在尽力勾勒、渲染神话般的游戏空间,不仅使观众达到共情的难度较大,也使得其较难获得深度、有效的情感共鸣。尤其是卡卡在游戏情节限定下,只能简单完成信念感的“再次复活”,即便后来故事情节不断发展,观众也无法切实体会到影片诠释的“心灵守护”。当然,特殊的取材背景,独特的故事脉络,也影响了影片整体故事框架及内容素材的应用。未来“影游融合”电影应以全龄化为创作导向,注重挖掘更加丰富、多元的内容主题,通过契合大众审美,自然、有效地引发其精神共鸣。
结语
动画电影《迷你世界之觉醒》通过尊重观众的参与性与主体性,汲取游戏闯关经验、关注受众体验,选择熟知的叙事符号,设计游戏化的视听场景,营造满足想象的“即刻式”叙事空间,在满足受众心理宣泄需求、奇观化艺术审美的同时,充分调动了受众的想象力,为“影游融合类”电影创作提供了科学借鉴。在新的文化消费场景下,游戏文化逐渐成为驱动大众消费的新内容。为契合受众群体的审美偏好,需要汲取游戏具备的沉浸式体验、实时互动等特征,融合电影艺术创作的框架与脉络,通过打破固定审美思维,优化视听呈现、彰显多元情感,在释放想象力的同时,传递多元主题,为受众创造沉浸式互动体验,形成更加符合大众审美趋势的影视作品。
参考文献:
[1]陶晶.类文本-文本共生叙事:概念、叙事交流情景与批评框架构建[ J ].江西社会科学,2019(12):60-67,255.
[2]祝光明.试析跨媒介叙事的两种路径:以角色为中心与以故事世界为中心[ J ].当代电视,2020(08):29-34.
[3]董亚惠.人物类型、叙事逻辑与功能在中国近代小说的推演——从《九命奇冤》到《霍桑探案》[ 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0(01):138-150.
[4]康宁,范婕.多重元素·人物群像·异域叙事——“唐人街探案”系列电影的类型化实践[ J ].电影评介,2021(09):6-10.
[5]梁君健.静态角色与动态角色:系列片的人物塑造及意义表达研究[ 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21(03):90-100.
[6]张斌;罗晗晓.瘟疫电影:灾难叙事的类型建构与在地实践[ 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3):32-42.
[7]王婧.中国传统风格电视动画的类型化叙事探索——以《中国唱诗班》为例[ J ].电影评介,2022(05):9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