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佑天 丁喆彦
【作者简介】 叶佑天,男,湖北孝感人,湖北美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教授,马来西亚KUNE大学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诗意动画实践与影视美学理论研究;
丁喆彦,男,湖北武汉人,湖北美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硕士生。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5年湖北美术学院校级项目“动画专业自主提升”(编号:201501)、2020年湖北美术学院校级项目“传统造物与艺术思想对当下动画创作的文化观照”(编号:2020XJ12)阶段性成果。
“诗意动画”是在中国动画“民族化、本土化”过程中逐步构建起来的一种具有中国审美特色的文化概念和学术型动画创作新范式,是中国特色艺术理论指导创作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典型本土艺术产物。作为推动中国动画“民族化、本土化”进程的根本遵循,本文尝试通过探讨不同时期本土动画研究中引入“中国特色动画艺术理论”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以期为重新理解中国诗意动画的发生发展,重新开创中国动画的未来新路径作一点探索。
“中国特色动画艺术理论”从其发源传统上来看,是基于中国古代艺术家与文人士大夫的艺术学理总结,是动画艺术创作、动画艺术鉴赏与动画艺术批评的重要理论依据。
随着当下中国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中国特色动画艺术理论”在其传统的基础上,被赋予“当代性”要求。其是在对中国经典艺术理论进行当代重新解读的前提下,同时吸收与借鉴西方艺术理论而形成的反映中国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艺术理论体系,是对中国经典艺术理论的重新完成“经典”向“现代”的转变解读。同时,也是以中国经典艺术理论形态重新审视西方的艺术理论建设,发现建设中国特色艺术理论的有效方式。厘清当代“中国特色动画艺术理论体系”的内涵,是诗意动画贯彻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于动画创作始终的必由之路,也是本文研究的重要前提。
一、中国特色艺术理论融入诗意动画创作体系的逻辑理路
在新时期动画产业的蓬勃发展中,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开始关注作品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在此背景下,中国特色艺术理论也越发成为动画创作者实践的思维指南。诗意动画作为一种注重诗意和情感表达的动画表现形式与思维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国特色艺术理论研究在动画创作实践上的应用。为使中国特色艺术理论更适恰地融入诗意动画,需厘清其中的价值逻辑、本质逻辑与方法逻辑。
(一)二者在构建“三大体系”中的价值逻辑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特殊的本质和功能,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提高国际话语权的紧迫任务”[1]。在此进程中,“三大体系”被认为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环环相扣、缺一不可。诗意动画是近年国家在倡导文化自信前提下,逐步被阐释和建构起来的动画新型表述样态。其逐步成长与完善,不仅为“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而且也为“三大体系”的构建提供重要的价值逻辑。首先,学科体系是“三大体系”的基础,是学术创新的根本依托。在中国特色艺术理论的指导下,诗意动画以其显著的本土标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学科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其次,学术体系是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的内核与支撑。受到中国特色艺术理论影响的诗意动画具有独特思想指向和价值取向的艺术理论,为学术体系提供重要的理论资源和支撑;最后,话语体系是“三大体系”的形式与出口,是学科体系的载体和构成学科体系之网的纽结。诗意动画在中国特色艺术理论的影响下产生了独具魅力的诗性隐喻语言,为话语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架构和表达方式。
在中国特色艺术理论的支撑下,逐渐以充满中国艺术趣味方式出现在大众视野的詩意动画,用实验方式验证了其在“三大体系”中的价值逻辑。它以诗的逻辑,在没有预设任何规则的前提下,让受众在最大程度上体验到生命的深度和广度,真正制造了千人千悟景象的“可能”[2]。同时,它也反映出独具中国特色的思想内涵和审美趣味,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积极意义。在对“三大体系”的价值构建下,诗意动画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在学术体系范畴内,诗意动画强调“内涵先于形式”,不以视觉表象、物质建构、物理属性为识别方式,而是将动画作为载体,赋予其诗意内涵、诗性表达与抒情意味等,使其生发独特的审美意境;第二,在学科体系范畴内,诗意动画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本土动画样态,是对“中国特色艺术理论”实际运用的现实遵循。首先,它是任何具象动画形态中诗性手法、诗意思维的共性显现。其次,它与任何一种动画类型划分法下的任何一种具象动画形态没有本质区别,它不属于任何动画的表象形态。再次,诗意动画精神气质源自中国“诗”文化,拥有华夏文化基因,更加符合中国特色的审美趣味;第三,在话语体系范畴内,诗意动画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诗性主题,构建中国式现代动画观念,完善“新动画中国学派”理论体系,坚定文化自信,向全球展示中国动画新气象。
(二)二者在“民族化、本土化”上的文化创新本质逻辑
第一,中国特色艺术理论的“民族化”文化创新本质逻辑,在于将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学元素融入到动画创作中,以此打造一种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态和风格。“动画”在中国的“民族化”自最早进入中国时便已开始,只是早期动画“民族化”特征更多停留在非自觉层面,尚未以强烈的中国本土文化意识进行创作实践。“‘中国动画学派探索‘民族化动画道路的一大突出特点是‘美术性的介入与强调:以中国传统美术资源作为造型要素进行动画视觉语言创新。”[3]受“中国动画学派”的影响,我国动画创作尝试着从传统艺术中寻找创作养分,开始借鉴传统艺术的形式语言、神韵与意味等,中国水墨画、剪纸、壁画、戏曲等艺术形式皆成为动画创作的源泉,导致早期中国动画在视觉上已经有着较为明显的民族标识性。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中国动画“民族化”只是迈出“形式”的一步,在“民族化”的内容、思想、精神等层面还没有实质性推进。针对当下中国动画民族化探索过程中所面临的“文化缺失”“形式创新”等问题,重塑中国本土动画多元一体创新发展的崭新面貌是时代之需。“20世纪‘中国动画学派的‘民族化动画是特定时代、特定社会、特定文化、特定政治、特定意识形态的产物,这在21世纪的今天已经不可复制。”[4]在动画“民族化”发展困境中,必须清楚“文化缺失”从属于根本问题,通过理论话语建立起的公信力和约束力作为支撑,动画“民族化”才更能彰显独立品格和价值取向。“形式创新”也绝非只是传统理解上的“视觉表象”,更应该是将之纳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时代艺术面向未来的“形式创新”。只有让特色艺术理论研究形成新的“文化缺失”与“形式创新”知识生产机制,观念突破动画艺术研究的传统视野,艺术内部与外部研究相结合,动画的“民族化”问题才可能得到根本性解决。
鉴于此,诗意动画“民族化”创作实践核心是从“文化缺失”与“形式创新”两个层面入手,顺应我国动画深度发展潮流,将建立中国本土特色动画创作实践体系为己任。诗意动画创作从不回避数字时代“新的形式可能”作为探索点,将新时期新语境“中国形式”作为动画实践中传统文化承载的基点,将浓郁的中国“诗性文化”作为思考核心,并遵循一条内外部视域融合的创作路线,建构起动画依托“新的形式”又超越“形式”本身的诗意精神表达。
第二,中国特色艺术理论的“本土化”文化创新本质逻辑,在于将传统文化元素与当代艺术形式有机结合,以满足当代社会的审美需求和文化认同。中国特色艺术理论在中国动画的“本土化”的应用强调尊重传统,但又不囿于传统。动画的“本土化”不能抛弃当代性和世界性,真正理解其实质,从传统文化的基础出发探索动画艺术的当代性。在将传统文化元素与当代艺术形式有机结合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实证主义精神将西方实证主义精神内化于人们的文化体系,将感性的中国文化注入理性的文化元素。将传统文化元素与当代艺术形式进行有机结合所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建立中国特色艺术理论话语体系,而唯一的立足点是在传统文化根脉之中,其他文化不能取代,也不应取代中国自身的艺术话语体系:“中国动画电影应该有自己的本土符号,其表现形式是多元化的,不能随国际语言的转变而全盘跟风,要摆脱西方主导凝视的支配逻辑,避免西方牵着鼻子走”[5]。因此,中国动画创作者必须牢固确立根基,使中国特色艺术理论的构建具备当代性,同时也使得中国动画的“本土化”有其独具特色的发展逻辑。
将全球其他国动画的优势消融到诗意动画中,是提高中国动画产业水准与中华民族文化国际影响力的一种新的实践方案。与传统水墨动画相比,诗意动画不仅吸收和吸取西方现代艺术的种种优势,而且注重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诗意动画创作实践利用当代先锋影像的表达方式,结合动画的虚拟性和开放性,以更多元的方式将现代人心中的诗意予以表达,体现了“文以载道”思想更高层次的诠释。这种“思想性”不是对某种思想观念的诠释和传播,也不是具有道德教化意识,而是泛指作品内部动态的沉思过程,是创作者和观众的深层观念交流。受众通过观赏动画进入思考领域,获得属于自己的“思想”,诗意动画是“悟道”的保证,而非“教化”的工具。诗意动画是中国特色艺术理论“本土化”的重要“试金石”,是提升中华民族文化影响力和提高中国动画产业水平的有力途径。
二、把准艺术理论指导下诗意动画创作体系的问题导向
中国特色艺术理论融入诗意动画除了厘清逻辑理路,还需把准理论的实践机制和研究渠道,客观地理解中西方美学原理,强调“以人为本”的宗旨等问题的导向,缕清中国艺术理论与诗意动画创作体系融合所面临的学术现状。
(一)动画理论界与创作界机制耦合不严
中国特色艺术理论指导诗意动画创作体系的首要问题是理论界与创作界的机制耦合不严,其主要囊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两者之间的交流不密切。动画理论界的研究主要基于理论批评,史论文献整理,专业人才培养理念等方面,对实践创作相关的应用性研究较少,缺乏对动画“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辩证性思考。依赖于文献研究、实验动画研究等非商业性研究方式,缺乏與创作界的互动和交流。同时,创作界更加关注市场需求和商业成功,常常忽视理论研究,导致动画创作缺乏深度和内涵。这种机制耦合不严的现状,使得动画学术界和创作界之间存在着理论和实践上的鸿沟;其次,两者之间的专业术语和思维模式存在差异。动画是一门极其复杂的综合艺术,需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相结合。但是,动画学术界和创作界的从业者之间的学术语言和思维模式存在差异,难以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合作;最后,创作界存在对“诗性”概念的误解。在动画创作界中,由于对“诗性”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很多动画作品并没有充分表现出“诗性”的意味。动画学术界和创作界需加强沟通和交流,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以促进中国特色艺术理论更好地融入诗意动画创作中。同时,需提高创作界从业者的艺术素养和理论水平,加强对中国特色艺术理论的理解与应用,从而促进“文化自信”在动画学术界和创作界的推广。
(二)“以中为主,中西结合”的理解存在误区
在当今世界,艺术与文化交流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中国特色艺术理论在不断地与世界艺术理论接触、交流、融合的过程中,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各种类型的创作中,其中包括了诗意动画。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一些误区,其中最大的误区是对“以中为主,中西结合”的理解。
第一,须明确“以中为主,中西结合”的中心思想。其并不是简单的要求以中国艺术为主导,而是要求在中国艺术的基础上与世界艺术理论进行交流和融合。宗白华先生在“五四”时期,便强调过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他认为:“将来世界新文化,一定是融合两种文化的优点而加之以新创造的。这融合东西文化的事业,以中国人最相宜,因为中国人吸收西方新文化,以融合西方,比欧洲人采撷东方旧文化,以融合东方,较为容易。”[6]如今的中国传统动画或是过于强调传统抑或是过于推崇西方,并非力求探寻二者之间的平衡点,这是对“以中为主,中西结合”思想的理解偏颇所致,从而在创作上引发误会。
第二,须分清“挪用”与“消化”之间的区别。中国特色艺术理论在与世界艺术理论进行交流和融合的过程中,避免对西方艺术理论的简单照搬和机械应用。通过深入理解中国特色艺术理论的基础上,对西方艺术理论进行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基于此,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特色艺术理论与世界艺术理论的有机融合。倘若不假思索地“挪用”西方艺术理论,而非“消化”后与中国传统思想融合,则反而会让作品失去华夏文化的独特魅力,被西方文化所主导。正如叶朗先生所言:“我们不能抛弃我们自己的文化,不能藐视自己,不能脱离自己,不能把照搬照抄西方文化作为中国文化建设的目标。在学术、文化领域,特别在人文学科领域,中国学者必须有自己的立足点,这个立足点就是自己的民族文化。”[7]
(三)坚定不移地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贯彻到动画创作始终
在中国特色艺术理论中,应当坚定不移地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到动画创作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8]动画艺术创作者须置身于人民之中,灌注作品以人民之辞藻,熔铸作品以人民之血液,要创作出讴歌祖国与人民的时代作品。
诗意动画创作应当适应时代审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为人民群众提供优秀的精神食粮。诗意动画虽更多强调艺术性和思维性,但其内容仍需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以反映人民的需求和愿望。很多中国早期的诗意电影都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经典作品之一。例如,诗意电影《城南旧事》讲述20世纪20年代北京城南一个小胡同里人们的生活,通过描绘小姑娘林英子与身边人的关系,展现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影片中的小人物具有强烈的人民性,他们的命运和生活轨迹贴近人民,反映当时社会的一个方面。影片突出人民的内在精神,表达对人民生命的尊重和关爱,符合中国特色艺术理论“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理念。
笔者创作的诗意动画《尘一思鲲》①正是立足中国诗意电影之传统,并以当下人们生存状态为创作背景展开的创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逐渐脱离农耕时代的生活方式,进入现代化社会。在这个时代中,生产力和物质财富储量得到了提升,同时智能化和信息化技术也大大方便了大众的生活。然而,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成本也在逐渐增加,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人们不得不持续提升生活节奏,以追求效率的最大化。因此,社会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浮躁”现象。《尘一思鲲》旨在通过诗意动画的表现手法,鼓励人们充分享受当下生活中限制下的自由,明确认识到过去已无法改变,未来还尚未可知,而当下的每一步依然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充分感受自己的生命本质力量,勇敢地走自己的路、做出自己的选择、担负起自己的责任,过好自己的生活。这种鼓舞人心的主题能够引导人们积极面对当下的生活状态,并从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信仰和价值追求。
三、中国特色艺术理论引领诗意动画创作体系的实践路径
中国特色艺术理论引领诗意动画创作体系的实践需遵循逻辑思路,坚持问题导向,才能在实践路径上实现思维、发展、话语等多维度的创新。
(一)思维引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核心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核心是中国特色艺术理论融入诗意动画创作的基础。诗意动画是一种以情感、意境为重点,追求艺术表现效果和文化内涵的动画思维方式与表现样态,它要求创作者深刻理解人性和社会的本质,把握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审美取向,进行深入的社会现实观察和文化内涵挖掘。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为诗意动画创作提供指导思想和深厚的理论基础。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艺术理论的根本要求,也是诗意动画创作的根本追求。只有把人民的需求和审美取向作为创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才能创作出有深度、有温度、有人文情怀的诗意动画作品,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和人文的力量。
在进行理论研究时,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对实践的成功有着重大意义。正如恩格斯所描述的:“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由衷喜悦,但是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完全不同了。”[9]中国特色艺术理论的研究与诗意动画的实践研究不只是空谈,其需要经过大量的实验论证从而总结归纳出相应的结论。源于此,中国特色艺术理论引领诗意动画创作体系的路径一定是长久且繁复曲折的。
(二)发展引领:“新文科”背景下的“渐进式”发展模式
在“新文科”背景下,中国特色艺术理论引领诗意动画创作体系的实践路径,需体现出交叉与融合。艺术创作往往需涵盖文化、历史、技术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而数字媒体的应用为艺术创作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多元的表现形式。因此,诗意动画创作体系的实践路径需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数字技术有机结合,探索出符合中国特色艺术理论的创作方式和形式。同时,艺术创作也需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融合,例如文化学、心理学、语言学等,以提高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这样的交叉与融合,将有助于推动中国特色艺术理论的创新发展和推广,更有利于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中国特色艺术理论引领诗意动画创作体系的发展模式是“渐进式”的,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相应的变化。首先,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经典诗学和经典美学等各种内容都是中国经典艺术理论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诗意动画创作的有力支撑。在中国经典艺术理论文献中,像东晋顾恺之的《论画》《画云台山记》和《魏晋胜流画赞》,南朝宗炳的《画山水序》,王微的《叙画》,谢赫的《古画品录》,姚最的《续画品》等等,这些绘画理论著作中蕴含着极强的艺术创见性和创作者自实践中总结的绘画观点;其次,中国特色艺术理论引领诗意动画的发展需对中国经典艺术理论进行“当代性”阐释。这种“当代性”要求,一方面以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现状为基准,重新对中国经典艺术理论进行阐释,使其可以符合中国特色艺术理论建设的需要。另一方面,以中国经典艺术理论形态为启示,重新审视当下的学术研究与建设方式;最后,建构中国特色艺术理论引领诗意动画创作需顾及当下多元文化共生发展的环境。中国特色艺术理论不能仅限于本土艺术理论范围内的自圆其说,世界范围内的其他艺术研究,特别是西方艺术理论的构成等都是中国特色艺术理论需交流的对象:“为了更好地构建我国艺术学理论话语体系,就必须借鉴和学习西方现代学术话语体系。”[10]在借鉴与学习的过程中,中国学者需时刻注意反思,并始终意识到中国特色艺术理论的独立性。
(三)話语引领:构建中国特色艺术理论的“话语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11]。中国特色艺术理论的建构需深入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结合当代艺术创作的实际情况,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的艺术理论“话语体系”。这个理论话语体系需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提炼,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和艺术创作的新形势。诗意动画作为中国特色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也需有一个适合它的艺术理论“话语体系”来指导和支持。
西方电影的发展涉及符号学理论,其中索绪尔的理论对电影语言的研究有较大影响。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种为形式而构成的系统,具有差异性的结构和无数关系的组合。类似于语言,电影语言也是如此,经过时间的积累,它的特殊语法体系已经深深植根于人们的意识中。电影画面和镜头组合等正如言语一样,是根据这个语法规则构建的特殊表达方式。帕索里尼的诗意电影理论认为,“电影不再是描述现实的语言体系,而是一种表达想象世界的语言体系,从‘写实语言体系转变为‘表意语言体系。”[12]
中国动画艺术理论的“话语体系”的构建离不开中国特色艺术理论的指导与诗意动画的实践。中国的诗意影像与西方的诗意影像在文化传统、文学传统等方面是不同的。与西方的“诗学”相比,中国的诗学更具“抒情”特征,是对“人”的描述。陈世骧教授曾经将西方文学与语言学的理论与中国诗论和考据方法相结合,对中西的文学传统进行了深入研究。他指出:“中国文学的荣耀别有所在,在其抒情诗里。”[13]因此,中国的电影和动画语言需通过借鉴自己的文化和艺术传统,发展具有独特特色的语言体系。
结语
在当今的学科建设领域中,有关涉及学术与学科领域交叉、融合等问题的探讨既是热门,又是前沿,是推动学术发展与学科建设的风向标。中国特色艺术理论是顺应“三大体系”建设的学术理论,是以中国艺术理论为主体并吸收西方艺术理论为己所用的特色艺术理论体系。诗意动画在发展过程中与这种艺术理论建立起特殊的联系,二者在发展中相辅相成。
在构建中国艺术理论融入诗意动画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路径的过程中,需要超越简单的“中体西用”方式,保留对西方艺术理论精神的吸收,实现对中国特有艺术形态的全面分析与指导。事实上,中国动画始终浸润在诗性文化之中,并拥有强大的“中国基因”,这是中国特色艺术理论融入动画创作的必然结果,更是中国文化自信的动画应有的样态。
参考文献:
[1]肖新发.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三个论域[ J ].社会科学动态,2019(11):5-11.
[2]叶佑天.“诗意动画”在我国发展的缘起与趋势[ J ].装饰,2019(02):28-31.
[3][4]屈立丰.龙春宇.中国动画的现实需求与历史经验[ J ].民族艺术研究,2021(01):26,26.
[5]朱耀伟.当代西方批评论述的中国图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89.
[6]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一卷)[C].安徽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102.
[7]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5.
[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光明日报,2017-10-18(1).
[9]賀来.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探索对新文科建设的启示[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21-02-22)[2022-08-21].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1/0222/c40531-32033359.html.
[10]周松林.中国特色艺术学理论话语体系建构的脉络、定位与问题分析[ J ].艺术百家,2020(05):24.
[1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 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6.
[12][美]波德维尔.电影诗学[M].张锦,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5.
[13]陈世襄.论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A].陈世襄.中国的抒情传统——陈世襄古典文学论文集[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