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机器人对涉华人权议题的舆论干预及中国应对策略

2023-10-08 07:29相德宝陈茜徐雄雄
统一战线学研究 2023年5期

相德宝 陈茜 徐雄雄

(1.北京外国语大学 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 100089;2.英孚教育,上海 200000)

一、问题的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7 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把握战略主动,着力讲好中国人权故事,运用形象化、具体化的表达方式,增强当代中国人权观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1]长期以来,人权议题一直是中西方国际话语权争夺的焦点议题。西方国家罔顾中国人权事业取得的长足进步,频频就人权议题对中国进行诘难。新冠疫情暴发后,这种情形更为突出。在脸书、谷歌、推特等社交媒体平台,由反华势力操控的政治机器人活动猖獗,其在涉港、涉疆、疫情等议题上的影响力和破坏力不容小觑[2]。

西方的人权话语权争夺通过虚假蛊惑的宣传隐现私利算计[3]。西方人权概念在其话语霸权之下谋求成为主流人权解释框架。它从区域化走向国际化,综合运用多种强制性和非强制性手段从理念转向法律形态[4],一方面通过西方人权理念和制度的国际化进行软渗透[5],另一方面依靠武力霸权等进行硬介入[6]。面对当前国际人权话语格局,国内学者曾在创新发展与问题导向[7]、理论供给与人才培养[8]、传播主体构建与议程设置[9]等诸多方面做出探索。但研究大多从本国视角出发,鲜少对西方话语霸权背景下西方话语的扩散机制进行关注。

计算宣传成为人工智能时代人权国际话语权争夺的主要方式。计算宣传基于算法技术的“趋势”“过滤”和“推荐”三种基本形式传播政治模因,利用“内容+技术+渠道”机制,实现舆论操纵。它聚焦的内容往往是可以制造争论的议题,并以此引发分歧[10],形成争议,引导传播,引发愈演愈烈的“黑洞效应”[11]。近年来,学界逐步关注到社交机器人在社会或政治议题中发挥的动员作用——塑造集体感知,影响受众对特定议题的认知与行动决策[12]。社交机器人行为在政治议题中的操纵及影响效果已通过世界各国实例得到充分研究,但针对涉华人权议题领域缺少相关实证研究,对利用社交机器人进行话语权的探究更显不足。

因此,本文选择国际社交平台推特上社交机器人涉华人权话题为研究对象,整合舆论学、传播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知识展开研究,尝试探究计算宣传时代社交机器人如何干预、影响中国人权国际话语权的建构。

二、研究设计

文章通过抓取推特平台涉华人权数据,运用主题模型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从传播主体、内容和网络三个维度对社交机器人干预涉华人权国际话语权建构的行为、规律进行研究。

(一)数据抓取

研究采用python 爬取推特平台“#human rights”和“#human right”话题标签自2022 年4 月1 日至8 月31 日全部推文,获取账号、关注关系、发布IP 地址、发布时间等数据。本文根据研究目的重点关注4 月24 日①2022 年4 月24 日,中宣部版权管理局局长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介绍,世界上唯一的一部版权领域的人权条约《马拉喀什条约》将于2022 年5 月5 日对中国生效。、7 月26 日②2022 年7 月26 日,中国人权研究会和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共同主办全球性人权论坛“2022·北京人权论坛”。、8 月9 日③2022 年8 月9 日,中国人权研究会发布《美国在中东等地犯下严重侵犯人权罪行》研究报告。、8 月15 日④2022 年8 月15 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以视频会见来华访问的亚非发展中国家驻日内瓦使节并向其介绍中国人权事业发展成就。的数据。最后,以“China”“Chinese”“Xinjiang”“Hong Kong”“Shanghai”等讨论度较高的涉华人权关键词为条件,对数据进一步筛选,最终获得推文和用户数据。

(二)数据处理

1.社交机器人账号识别

Botometer 是由印第安纳大学开发的综合性机器人识别工具,通过机器学习模型在社交网络、朋友、用户个人资料、语言情感、时间活动模式等多维度的信息的注入,总结分析账户特征。本研究采用Botometer[13]对数据中的账户特征进行识别并生成0 和5 的显示分数概率值,得分越高被判定为社交机器人账户的概率越高[14]。参考既有研究,本文以3 分为临界值,判定大于3 分的账号为机器人账户[15]。同时,由于部分账号存在注销、关停或被设置隐私权限等状况,Botometer 无法对它们进行机器人账号的概率评估,所以将其排除在分析之外[16]。

2.BERT 主题模型

文本分类是自然语言处理中的重要任务,要求模型能够从各种文本信息中学习到句子或篇章级特征信息,从而对文本语义、情感和意图等进行识别分类[17]。研究运用BERT(Bidirectional Encoder Representations form Transformers)预训练模型,对社交机器人账号的推特文本进行分类并归纳总结相关的推文主题聚类。该模型由谷歌在2018 年基于双向Transformer 提出,具有优秀的基于词向量的句级特征提取能力且在短句分析上更具有优势,在大量非生成式自然语言处理任务上有着突破性的贡献[18],其优势恰好适应推特文本长度短、数量大的特征。

3.社会网络分析

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SNA)是强调关系内涵、网络结构、个人位置等因素对社会现象解释的研究[19],其广泛应用于国际传播和政治传播,如中美贸易冲突背景下国外涉华舆情研究,以及国际政治人物在社交网络中的影响力研究等[20]。因此,本文选取4 月24 日、7 月26 日、8 月9 日、8 月15 日的社交机器人账号转发关系、提及(被@)关系相关数据,通过社会网络分析软件Gephi 进行Fruchterman reingold 布局渲染,以考察社交机器人用户的关系网络。

三、社交机器人干预涉华人权议题的主体特征

基于已爬取的数据,综合运用机器人账户识别和统计分析,本文尝试从隐蔽性、信息同质性扩散和全球覆盖范围三个方面考察社交机器人作为涉华人权话题传播主体的特征,揭示计算宣传时代社交机器人传播主体在国际话语权争夺中呈现的新特征。

(一)账号隐蔽性较强,不易察觉

首先,涉华人权议题中,社交机器人账号呈现隐蔽性强、不易察觉特征。社交机器人的隐蔽性首先体现在社交机器人账号整体数量少,在海量用户中没有技术手段根本难以识别。在4 月24 日、7 月26 日、8 月9 日、8 月15 日的样本中,抓取到人权相关样本共101 390 份,社交机器人账号(score≥3)发布推文样本的数量为54 643 份,占比约53.9%;人类用户发布推文总计46 747 份,占比约46.1%。通过中国相关关键词(“China”“Chinese”“Xinjiang”“Hong Kong”等)筛选后,机器人账号发布推文样本的数量为1 551 份,占比约1.53%。其中score=5(即可以完全判定为社交机器人账号)的账号数量为2。换言之,即使通过当前应用最为广泛、权威的机器人识别工具进行识别,在涉华人权相关话题中能完全判定为机器人的账号也不到0.002%,平台普通用户难以辨别推文主体是社交机器人还是人类用户。

其次,账号粉丝更具人类用户特征,难以识别。除去识别技术角度,从账号的伪装技术也可见社交机器人账号的隐蔽性。根据表1 数据显示,仅有个位数粉丝(粉丝数为0~9)的账号总计占比不足10%。在社交媒体平台,此类粉丝数极少的账号往往被用户称为“僵尸号”“水号”“水军”等,通常情况下极易被普通用户识别,可信度较低,且用户对其发言具有一定戒备心理。而在本次研究的样本中,该类机器人账号占比极低。在计算宣传时代,传播主体会通过社交媒体运作机制如关注与被关注功能,来提高自身与真实用户账号的相似性,以此提高自身发布内容的可信度。

表1 社交机器人粉丝量分布

(二)以大范围同质信息的发布与扩散实现传播目的

由表1 可见,粉丝过万的机器人账号约占全部账号的10.11%,大多数社交机器人账号的影响力相对较小。计算宣传是通过大规模的信息淹没、低质量的信息传达和短时间的信息轰炸达到20 世纪初兴起的“信息战”和“心理战”中“魔弹”或“皮下注射器”一般的强大传播效果[2]。在传播过程中,社交机器人作为传播主体并未一味追求绝对的影响力,也没有把成为意见领袖作为账号运营的主要目标。控制账号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账号的隐蔽性。伴随影响力提升而来的是曝光度的提升,影响力或粉丝量级过大的账号更易引发关注溢出,不利于社交机器人账号的隐藏与伪装。在计算宣传时代,社交机器人账号的运营出发点更倾向于通过大范围同质信息的发布与扩散,加深人类用户对信息的接收程度,而非通过经营垂直类账号来扩大自身影响力。

(三)以英、美、加、印、中为中心广泛辐射全球

对本次研究的所有样本数据所属账号进行去重,并删去无所在地信息的账号后,共得到264 个社交机器人账号。对其所在地进行溯源统计发现,账号以亚洲的中国与印度、北美洲的美国与加拿大以及欧洲的英国为中心与重点区域,广泛辐射全球6 个大洲、44 个国家。其中,账号在亚洲、北美与欧洲相对集中,在非洲偏远地区零星散布,且定位在加拿大、美国、印度、英国等国家的账号能精确到州/县/市等。具体而言,美国账号数量最多,占比约24.62%;中国账号数量次之,占比约19.70%(其中,账号所在地为中国香港的有37 个,占中国账号的比例约71.15%);印度、加拿大账号数量较少,占比约6%。此外,在本次研究中,由于技术限制只能针对账号显示所在地进行初步统计分析,暂时无法进一步分析账号创建者的准确所在地或真实使用ip 地址(为排除有的账号隐瞒或伪装所在地),但从以上所在地信息也可总结出一些社交机器人分布的一般规律。

四、社交机器人干预涉华人权议题的核心内容

在计算宣传时代涉华人权的国际话语权争夺中,社交机器人充分利用自身的数量基础与影响力干预国际议程设置。文章通过BERT 主题模型分析,以及对推文文本的回溯分析,总结出社交机器人的核心议题。

(一)俄乌冲突中的涉华人权议题

主题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排在第一位的话题是俄乌冲突中的涉华人权议题,关键词为“Ukraine”“russia”“war”。在俄乌冲突及中方立场明确的背景下,推特平台上社交机器人利用人权议题展开对中国的曲解与抹黑,并通过干预国际人权议程影响中国人权国际话语权的建构。

1.大国立场与战时人权问题

面对俄乌冲突,中国有自身坚定的立场与理智克制的处理措施。但社交机器人利用全球普通用户对战时人权问题的高度关注,将中国包装成刻意回避人权问题的“聋人”形象。回溯社交机器人用户@PM_Thornton 原创推文附带链接——德国之声刊登的文章《批北京无大国风范 欧盟称与中国峰会成“聋人对话”》。在相关讨论中,社交机器人用户@ReddySalina 声称:欧盟-中国峰会期间,双方在乌克兰战争和人权问题上存在分歧,未能就联合声明达成一致。其评论区甚至出现“不要在任何与人权有关的事情上提及中国。只要他们对集中营中的维吾尔人实施同化和强制洗脑政策,他们就不会谈论这个话题!”的攻击性言论。可以发现,社交机器人充分利用网民对战争中人权问题的关切与激进心理,用煽动性的内容来抹黑中方在国际问题中的理性处理,并借此动摇中国在国际人权问题上的话语地位。

2.以俄乌冲突人权问题联系中国国内人权议题

在关于俄乌冲突的人权问题讨论中,部分社交机器人将俄乌冲突置人权于不顾的话题讨论热度延伸至中国人权议题,编造中国国内人权问题亟待解决的谎言。社交机器人用户@b96981733 转载推文:“和一个重复的人权侵犯者谈人权?可能就像种苹果树得到橘子一样容易”①原文为:Talk to a repeating human rights abuser about human rights? Probably as easy as growing a pple trees to get oranges ♂□.,诱导网友产生“中方在俄乌冲突中的立场缘于自身存在所谓人权问题”的错误理解。社交机器人用户@TTrapczynski 则转发联合国秘书长@antonioguterre 与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和乌克兰总统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会面的推文②原文为:Next week,I will meet with President Vladimir Putin in Russia and President Volodymyr Zel enskyy in Ukraine.We need urgent steps to save lives,end the human suffering and bring about peace in Ukraine.并附言:“他们(中俄领导人)永远不会尊重主权,对他们来说,人权只是一张纸”。该推文将我国西藏地区与乌克兰相提并论,通过类比关系污名化中俄两国领导人,并假借战争误导大众对西藏议题的理解,歪曲中国国内人权现状。在俄乌冲突的相关讨论中,人权问题备受关注。社交机器人借此恶意设置“中国国内存在大量所谓人权侵犯问题”的议题与之观点捆绑,构建中国人权的负面议题。

3.“反对票”中的人权问题

联合国大会以俄罗斯军队在乌克兰“严重和系统地侵犯和践踏人权”为由,投票决定暂停俄罗斯参与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中国政府反对将人权“政治化和工具化”。中方持反对立场是认为该决定将激化成员国之间的分歧并进一步加剧对抗。社交机器人利用中方的反对立场,将中国塑造成“侵犯人权保障的暴力阵营”。社交机器人用户@igeldard 转发推文:“感谢联合国大会在乌克兰的大屠杀之后将俄罗斯从人权理事会中除名。现在是告诉战犯他们在以保护人权为宗旨的机构中没有立足之处。”③原文为:Thank you #UnitedNations General Assembly for suspending Russia from the #HumanRights Coun cil after the massacres in #Ukraine.The time has come to tell war criminals that they have no place in bodies aiming at protecting human rights.Now #China!其在推文中带有中国的hashtag(话题标签)以误导网民。社交机器人用户@TTrapczynski 转发包含中国在内投票反对将俄罗斯从人权理事会移除的国家“耻辱名单”,并声称“我们谴责那些投票反对或弃权的国家,因为世界上其他国家与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站在一起;这也是我们的道义责任”④原文为:We denounce those countries that voted against or abstained #Russia kick out from #UN #Hum anRights council, as rest of the World stand with #UNHRC & its our moral duty too.。社交机器人利用普通公众缺失战争全局视角,抱有对战时人权盲目苛责的心理,将俄罗斯塑造成“大屠杀”的一方,将中国根据事实和真相,冷静、客观、理性处理的诉求与行动归结为“站队”,将中国的反对票设置为等同于“侵犯人权”的议题。

(二)新冠疫情期间的上海人权议题

主题模型分析结果中,排在第二位的话题是新冠疫情封控期间的上海人权议题,关键词为“China”“Shanghai”“covid”“lockdown”。2022 年上半年,上海疫情成为推特平台涉华人权相关议题中的高频讨论点。回溯推文可以发现,不同于国际热点与新闻,在关于中国国内事件人权话题的讨论中,社交机器人更倾向于通过歪曲事实、截取片段、西方思维、移花接木等方式构建议题并造势。社交机器人基于自身“人类伪装者”的特点,参与到对于疫情期间上海的人权问题讨论中,议题涉及生存与自由、经济与财产、人格和尊严等。社交机器人用户@Charlie93780894 在推文中截取了部分未了解上海整体疫情防控情况的普通居民质疑视频,表示这是“干预居民的生活”①原文为:Community councilman/volunteer/security declared Shanghai state of emergency and interv ene residence life.#Covid_19 #TheGreatTranslationMovement #大翻译运动 #shanghai #上海疫情 #china #Hu manRights @TGTM_Official@fangshimin。社交机器人将“饥饿”、“毁掉中国的经济”、“政治运动”②原文为:Due to the epidemic,the Jiaxing Fruit Wholesale Market was closed for more than 20 days,and countless bosses went bankrupt.#上海封城 #上海、“铁链”等关键词与人权(#HumanRights)、中国(#China)、上海(#Shanghai)等话题标签相组合,夸大事实、移花接木、断章取义,利用西方思维发布与转发煽动性言论,编造疫情期间上海居民人权“无法得到保障”的谎言。

(三)港、藏、疆地区性人权议题

主题模型分析结果中,排在第三位的话题关键词是“human”“human rights”“rights”。回溯发现,有关推文涉及我国香港、西藏、新疆等地,话题高热度、高敏感。虽然社交机器人针对香港、西藏与新疆议题讨论的具体事件及其话题点并不相同,但本质上均为借口人权问题污名中国,给中国冠以“存在侵犯人权现象”的子虚乌有的罪名,以此争夺涉华人权话语权。社交机器人的推文还试图以持有西方立场的组织及其成员的言论作为背书,伪装权威。如机器人用户@MichaelLamKL转发推文:“国际知识产权组织成员@EnginEroglu_FW 提出中国政府在香港和西藏侵犯人权的行为,并呼吁结束对台湾的威胁。”

在涉港问题的讨论上,社交机器人倾向于借中国通过香港国安法等事件,通过大量编造并转发信息,制造人权维护者被恐吓、人权受到威胁的假象。社交机器人对待西藏与新疆议题则更加明显地倾向于利用话题标签,将新疆、西藏与侵犯人权、人权危机的话语以及“种族灭绝”“停止种族清洗”等的话题标签相关联,企图从宏观角度编织中国存在所谓“地区性人权侵犯问题”的假象。

(四)妇女、儿童相关人权议题

排在第四位的话题关键词有“women”“gender equality”“feminist”,主要涉及在全球范围内讨论度极高的妇女、儿童人权问题。此类议题中,多数推文不包含具体事件或活动,社交机器人通过负面叙述,携带如“侵犯人权”一类的hashtag,设置广义上的中国存在“人权问题”的议题。在相关人权议题的讨论中,妇女与儿童的人权问题往往能引起不同语言文化、不同国家地区用户的共同关注。在涉华人权议题的设置方面,社交机器人更多地将妇女权利(#women rights)与儿童权利(#child rights)的话题标签与大量其他人权相关的负面标签共同使用。例如用户@AdrienWolf13就采用话题聚集方式,为中国叠加多个负面标签,看似未发表观点,实则加深公众对中国的负面印象,帮助负面议题造势。

五、社交机器人干预涉华人权议题的传播网络

对4 天的数据进行人工清洗后,我们分拣出推文的转发账号与被转发(即原内容创作者)账号,构建用户关系网络。用户关系网络详见通过Gephi 进行的Fruchterman reingold 布局渲染图(见图1):节点代表不同的社交机器人推特账号,边表示转发关系。整体网络呈现出聚类分布,存在多个较为紧密连接的群落,说明存在较高转发互动的账号群。核心区域GerAmbChina、benedictrogers等意见领袖账号连通度高,拥有较高的转发量。它们连接着多个小型紧密群落,在信息传播中起到源头和中继的作用。

图1 4 天数据中推文转发关系

对整体数据的文本进行人工清洗后,我们分拣出推文发布者账号(包括原创、转发、引用等形式)以及其对应的“@提及”的社交媒体账号,构建用户关系网络。具体情况详见通过Gephi 进行的Fruchterman reingold 布局渲染图(图2):图中节点代表推特社交机器人账号,边代表“@提及”的社交互动关系。中心节点的高度聚集性反映出其在社交网络中的意见领袖地位。网络整体以TGTM·official、UN Human Rights 等几个中心节点为核心,结构呈树枝状向外辐射。社交机器人账号发布的推文所用形式(原创推文、转发、引用、回复)分布如表2 所示。

图2 整体数据中“@提及”关系网络

表2 社交机器人账号发布的推文形式分布

(一)大量转发构建紧密型传播网络

表2 数据显示社交机器人更倾向于转发而非发布原创推文,在4 月至8 月的筛选样本中,转发推文约占总样本的64.69%,重点标记的那4 天转发推文占比高达77.37%。结合前文传播主体特征不难发现,为保持自身隐蔽性,多数社交机器人账号并不会极力追求自身账号影响力的提升。相比绝对的影响力,社交机器人更倾向于在人权国际话语权的争夺过程中逐步寻找并稳固自身定位,潜移默化地加深普通用户对特定信息的印象,进而传播主观立场。所以,大多数账号因自身影响力较小,通常会选择转发的形式,借势其他个别影响力较大的社交机器人账号或持相同观点立场的人类用户账号,以实现自身传播目的。此外,通过转发关系社会网络分析结果(图1),可以进一步明晰社交机器人传播网络,用户Benedict Rogers 羅傑斯(@benedictrogers,“香港观察”组织首席执行官/共同创始人,保守党人权委员会共同创始人)、Ambassador Patricia Flor(@GerAmbChina,德国驻北京大使)等量级较大的账号内容被社交机器人大量转发,实现了内容的大范围曝光。

(二)以意见领袖扩大网络影响范围

通过图1 的转发关系以及图2 的“@提及”关系,本文发现社交机器人账号倾向于利用粉丝量级较大、自身影响力较大的意见领袖来扩大影响范围。社交机器人一般会选择与自身立场相符合的内容进行转发或者提及观点立场相合的账号。基于连入、连出的角度,社交机器人提高自身账号曝光度的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例如转发关系中的账号Benedict Rogers 羅傑斯(@benedictrogers)为“香港观察”组织首席执行官/共同创始人罗杰斯。他曾被香港国家安全局指控,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第29 条。香港国家安全局命令他在收到通知后72 小时内关闭“香港观察”网站。其推特账号以个人出版作品为背景,对中国人权问题的立场极其负面。社交机器人充分利用罗杰斯推特账号的影响力,通过大规模转发,进一步提升该意见领袖在涉华人权议题中的话语权与影响力。

通过数据分析,以意见领袖为中心的传播网络关系显现,UN Human Rights(@UNHumanRights,联合国人权办公室官方账号,398.7w 关注者)、Michelle Bachelet(@mbachelet,前任联合国人权事务首席/前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87w 关注者)等意见领袖被社交机器人大量提及,然而这些账号主要由西方国家控制。社交机器人进一步扩大西方意见领袖影响力的同时,利用意见领袖增加自身账号曝光,从而参与分割人权国际话语权,帮助西方媒体或组织维护其固有的话语权垄断地位。

六、中国应对策略

计算宣传时代,社交机器人参与人权国际话语权的争夺成为国际舆论斗争的新方式,呈现新特征。基于实证研究,本文提出应对社交机器人涉华人权议题的引导策略。

(一)以社交机器人账号定位话语权争夺方向

社交机器人活跃在海外社交平台上,是西方巩固自身话语权的方式之一,因此对社交机器人账号的深入研究也成为我国突破西方“普世”价值话语霸权并争取人权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切口。一方面,基于大数据和算法的社交机器人的传播建立于社交平台的独特性之上,从社交机器人的角度切入进行深入研究,可从新视角认知海外社交平台的特性,了解当下世界范围内普通用户关注的议题以及持有的立场。另一方面,观察发布时间节点、携带话题标签、关联账号等细节有利于掌握其污名化中国人权现状的整体节奏,为未来的中国人权宣发工作提供趋势洞察。

(二)以传播内容判断外宣切角与澄清谣言

社交机器人在社交媒体平台设置涉华人权的负面议题,而其带动的议题也可作为我国进行对外传播的“航向标”,给我国外交澄清以及传媒宣发提供一定的方向和着力点。社交机器人擅长利用普通用户共同关注的话题进行煽动性发言,这些扎根底层的话题与思考角度可以给我国外宣提供更新的思路。当前中国海外社交媒体账号的运营可以尝试下沉式切角,在内容上更贴近国际社会广大民众的所思所想。在涉华人权议题的设置与讨论中,面对地域的广泛性、文化的多样性、语言的丰富性、思维的差异性等多重因素,传播内容应面向更多受众,隐蔽主体利益,通过理性和情感双重视角说服公众。社交机器人的动态也给我国澄清谣言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方向。通过对社交机器人传播内容的量化,我们更易研判全球网民关注的病毒式扩散的谣言种类,面对各式子虚乌有的控诉时,澄清可更具针对性。

(三)以话题标签设置提升传播效率

精准的话题标签设置可大幅降低信息在平台用户间的传播阻力。在人权相关问题的讨论中,社交机器人发布或转发推文时使用大量话题标签,甚至会以话题标签代替正文。该方式通过大量话题标签将自身观点与立场快速传播到关注相同话题的用户。而且,同一条推文中多个话题标签的运用,可将关注相关话题的用户同步拓展到新话题领域,由此进一步扩大内容影响力。在国际社交媒体平台上,用户背景构成多元且复杂,话题标签具有较高的概括性和指向性,社交媒体平台内容充分利用话题标签可以进一步提高相关推文的联系性,扩大其传播力、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