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旭,李 龙,张荣建
陕西省安康市中心医院麻醉科,陕西安康 725000
麻醉在老年手术患者中安全性要求较高,除疼痛评分外,疼痛介质与炎症应激反应也是其监测的重点[1-2],同时也是麻醉方式与用药选择的重要参考依据。近年来临床中将超声引导下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应用于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且多数研究认为其适用于老年骨科手术患者,但是对于本类麻醉阻滞的应用效果部分研究存在差异[3-5]。本研究探讨超声引导下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疼痛介质与炎症应激反应的影响,为该神经阻滞方式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价值,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将2020年2月至2022年3月在该院进行髋关节置换术的180例老年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0例。对照组:男51例,女39例;年龄60~80岁,平均(71.63±5.93)岁;手术部位,左侧43例,右侧47例;股骨头坏死73例,其他17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Ⅱ级61例,Ⅲ级29例。观察组:男52例,女38例;年龄60~81岁,平均(71.66±5.96)岁;手术部位,左侧44例,右侧46例;股骨头坏死74例,其他16例;ASA分级,Ⅱ级60例,Ⅲ级30例。两组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学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和(或)其家属对本研究均知情同意。纳入标准:年龄≥60岁;符合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指征;单侧关节手术。排除标准:有麻醉药物过敏史;长期应用镇痛药物;合并多系统器官功能障碍;临床资料不完整。
1.2方法 对照组进行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患者取仰卧位,采用彩超进行检查,以5~13 MHz从腹股动脉处进行检查,逐步外移,直至髂筋膜,然后以穿刺针进行穿刺,直至髂筋膜间隙,然后注入30 mL 0.4%罗哌卡因。观察组则进行超声引导下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患者取仰卧位,采用彩超进行检查,以2~5 MHz从髂前下棘上开始进行检查,显示髂前下棘及髂耻隆起两个骨性标志后,由外向内进行平面进针穿刺,直至髋臼骨面,然后注入15 mL 0.4%罗哌卡因。两组均进行椎管内麻醉。
1.3观察指标 (1)于麻醉前及麻醉后15 min、30 min、6 h、12 h、24 h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疼痛程度的评估,同时评估患者静息与活动状态下的VAS评分。VAS评分为0~10分,其中0分表示无痛,得分越高表示痛感越强,10分表示痛感最强[6]。(2)于麻醉前及麻醉后1、3 d分别采集两组的空腹静脉血,每次采集5.0 mL,将其离心处理后,取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神经肽Y(NPY)、P物质(SP)、前列腺素E2(PGE2)等疼痛介质以及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等炎症应激反应指标进行定量检测。
2.1两组麻醉前后静息状态的VAS评分比较 麻醉前两组静息状态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15 min、30 min、6 h、12 h及24 h观察组静息状态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麻醉前后静息状态的VAS评分比较分)
2.2两组麻醉前后活动状态的VAS评分比较 麻醉前两组活动状态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15 min、30 min、6 h、12 h及24 h观察组活动状态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麻醉前后活动状态的VAS评分比较分)
2.3两组麻醉前后的疼痛介质水平比较 麻醉前两组NPY、SP、PGE2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1、3 d观察组的NPY、SP、PGE2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麻醉前后的疼痛介质水平比较
2.4两组麻醉前后的炎症应激反应指标水平比较 麻醉前两组CRP、TNF-α、IL-6、IL-10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1、3 d观察组CRP、TNF-α、IL-6、IL-10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麻醉前后的炎症应激反应指标水平比较
髋关节置换术是有效改善病变及创伤关节功能的手术方式,而采用该手术治疗的患者中老年患者占比相对较高,因此临床中关于老年髋关节置换术的研究是重点[7-8]。而老年手术患者对于围术期各方面的要求相对较高,麻醉镇痛作为本类手术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其关系到老年髋关节置换术的成功与否及术后恢复效果[9-10]。另外,临床对于麻醉镇痛方面的研究需求提升,而且老年患者对于麻醉镇痛的安全性要求也相对较高[10-12]。疼痛介质可有效反映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疼痛应激程度,与患者围术期生存质量及术后康复效果、速度均有密切的关系,其表达水平与疼痛控制的程度密切相关,表达水平较低,则患者疼痛所致机体应激程度相对轻微,也更有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13-14]。炎症应激反应指标水平除与原发病有关外,还受手术创伤程度及疼痛应激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可反映患者围术期综合炎症应激反应状态。近年来临床中将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与超声引导下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应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研究不断增多,且多数研究显示,其对于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疼痛控制效果较好,对于疼痛所致的其他不良应激也有较好的干预作用,但是两类麻醉镇痛方式的效果以及对疼痛介质、炎症应激反应影响的报道均存在差异[15-17]。
本研究结果显示,超声引导下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优势更突出,表现为观察组麻醉后15 min、30 min、6 h、12 h及24 h静息及活动状态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麻醉后1、3 d观察组NPY、SP、PGE2及CRP、TNF-α、IL-6、IL-10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因此认为超声引导下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更适用于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分析其原因在于超声引导下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对股神经、闭孔神经及股外侧皮神经均有较好的阻滞作用,这些神经与髋部骨折及病变所致疼痛密切相关,而髂筋膜间隙阻滞对于闭孔神经的阻滞作用不佳,因此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疼痛控制效果更为突出,表现为VAS评分及疼痛介质表达相对较低的状态[18-19]。同时,疼痛的控制是创伤应激控制的重要内容,与之相关的炎症应激反应也受影响,表现出相对较低的状态[20-21]。
综上所述,超声引导下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可有效控制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疼痛介质与炎症应激反应指标水平,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