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商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一种范式*
——基于青田侨乡文化主题图书馆的考察

2023-10-08 08:30何义珠留洪华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23年7期
关键词:青田侨乡图书馆

何义珠,郑 丽,留洪华

(1.丽水学院,浙江 丽水 323000;2.青田侨乡文化主题图书馆,浙江 丽水 323900)

随着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进一步完善,各类社会力量也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文化空间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2021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创新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任务。

1 政策背景与文献回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逻辑依据

1.1 政策背景: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政策支撑

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是随着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是我国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旨在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满足公民公共文化需求。我国政府历来重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颁布了一系列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如:《文化部关于加强与改进公共图书馆工作的指示》(1955年)、《关于关心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指示》(1981年)、《文化部关于进一步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的通知》(2002年)、《文化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系统文化体制改革的意见》(2008年)等。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举措,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资源重心下移、文旅融合、多元主体共建共享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发展的政策扶持体系,详见下页表1。

1.2 文献回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研究视界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是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实践探索中衍生出来的概念,是在政府政策的推动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是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新型文化服务形态,体现了从“书本位”向“人本位”的过渡和转变,丰富了公共文化空间的内涵和外延[1]。早在2013年,《中国文化报》记者就关注了公共文化空间营造的问题,并揭示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营造的根本属性,如文化责任、促进文化平等、开放交流,以及公众灵活和频繁参与的文化创造性等[2]。与传统公共文化空间相比,新型公共文化服务的“新”主要体现在社会力量参与程度增强、融合元素更加广泛和技术化、提供的产品服务对接受众更加精准等方面。

笔者梳理已有研究成果和相关新闻报道后发现,目前我国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主要有“图书馆+民宿”“图书馆+景区”“图书馆+社区”“图书馆+商场”等几种类型。其中,“图书馆+民宿”主要依托民宿空间,结合地方特色文化和公共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比较典型的案例有浙江云和的漫享书屋、浙江桐庐的民宿书吧、浙江青田的坐忘阁等[3-5];“图书馆+景区”又称景区图书馆或景点社区图书馆,特点是数量多、分布广,具有较为成熟的社会认知和管理经验,如温州图书馆建设的城市书房,以省级地方标准——《城市书房服务规范》(DB33/T 2181-2019)为规范和指导建设而成;“图书馆+社区”以“社会化+公益化+项目化”的方式运营,具有功能丰富、业态完善等特点,对地域文化的挖掘利用程度高,如:杭州的“晓风书屋”因其成熟的运营被写入《关于高质量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图书馆+商场”主要是运用商场的人流优势,以文商结合、文旅同步的方式实施公共文化服务的开放共享,这种公共文化空间能够促进不自觉的文化消费,如:2014年重庆大渡口区图书馆在新天泽购物商场建立“商场图书馆”,就是对文商同步服务的有益探索[6]。

2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实践案例:青田侨乡文化主题图书馆

青田侨乡文化主题图书馆是浙江省图书馆、青田县图书馆与特斯堡酒窖合作建设和运营的商场图书馆,是一种“文化+商场”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在具体运营方面,浙江省图书馆和青田县图书馆负责规范、指导相关业务工作,特斯堡酒窖负责实施读书活动、文化交流和美食经营等文旅项目。

作为一个具有华侨文化属性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青田侨乡文化主题图书馆典型特征的主要表现如下:一是地理位置优越。该馆所处的侨乡进口商品城是青田县人口和旅游人群汇集的重点区域之一,人群集聚效应明显。二是管理者具有“能人”和“新乡贤”的特质。青田侨乡文化主题图书馆负责人留洪华是旅居西班牙20余年回国创业的侨胞,通过该主题图书馆促进了咖啡文化、红酒文化与青田地方文化的融合,吸引了各类社会群体广泛参与。三是服务多元化和融合化。青田侨乡文化主题图书馆的藏书主要反映了欧洲民情风俗、咖啡红酒文化、华侨活动等,凸显了侨乡特色,该馆设置了美食区、休息区、阅读区、集体活动区等区域,为开展中外文化交流、读书活动、会务活动等提供场所。

青田侨乡文化主题图书馆运营近4年,取得了不错的社会服务效能,创新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运行管理机制,具有一定的品牌示范效应,但不可否认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度不够,服务停留在传统模式上;中外文化交流活动没有实现常态化和定制化,活动影响力有限;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资源定期更新计划等。

3 从合作走向融合: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归宿

3.1 政策指向:优化和创新供给保障体系

从政策保障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等法律法规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提供了支持和保障。从空间保障看,一方面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选址可以结合老旧小区、老旧厂区、城中村的改造同步进行,同时考虑都市商圈、高铁站、汽车站、酒店等人流密集的区域;另一方面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设计要有艺术组织或相关专业人才参与,结合地域文化和当地群众的生活习惯,通过现代性、艺术性、共享性等特质呈现空间特色。从资源保障看,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要注重文化与技术的融合,要整合公共文化、地方文化和私人文化资源,提供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供应。

3.2 三个贴近:深度融合的最佳途径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增长,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从均等化阶段迈向了个性化、高质量、高品质的需求阶段,需要有更多、更好、更有参与感和体验感的文化产品、文化内容和文化空间,这就要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要贴近时代、贴近实际、贴近人。贴近时代是指在新时代背景下,公众对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有了新要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要契合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贴近时代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要坚持党对文化事业的核心领导权,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文化建设的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为引导开展相关建设和活动;坚持人民文化需求满足和人民精神力量增强的统一,坚持“文化+”,推动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如“文化+旅游”“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康养”等。贴近实际是指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是融合了建筑空间、文化资源以及受众的城市文化会客厅,是人际交流交往的公共场所,需通过举办新颖丰富的阅读活动、文化交流活动等实现其功能。这些阅读、分享、交流活动不仅要体现城市、社区的文化特色,还要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贴近人是指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要以人为中心开展建设,需要人的参与才能创造和维持其活力,人民群众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主动、自觉参与活动,提升自身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推动人与文化在更大领域的融合。

3.3 合作共赢:建设者和受众的共同愿景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不仅是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履行职责的新方式,也是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引导,更是满足群众多样化、个性化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理想状态是既能揭示城市文化,又能对接受众需求,要想达到这种理想状态,一方面需要政府牵头搭建与社会力量、文化志愿服务组织的对话和合作平台,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文化单位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促进文化资源、创意要素和社会资本的整合;另一方面要打造高质量、有特色、有温度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提升人民群众的关注度,增强他们的互动体验,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

猜你喜欢
青田侨乡图书馆
侨乡古村 夜赛龙舟
发挥新侨乡独特优势 助力南通高质量发展
图书馆
县域乡讯媒体的报网融合探索与实践——基于《青田侨报》的思考
明溪是怎么打好侨乡牌的
“走基层·侨乡行”中央媒体江苏行圆满结束
青田杨梅产业发展优势、存在短板及对策建议
让纪律挺在守护青田国土形象面前
去图书馆
刘伯温的籍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