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市同城融圈战略实施路径研究

2023-10-07 11:07燕,
技术与市场 2023年9期
关键词:德阳市德阳成都市

向 燕, 胡 霞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四川 成都 611731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力推进区域一体化建设以及全球城市区域建设潮流的不断推进,更多地理上毗邻、经济与社会上联系密切的城市纷纷提出了同城化发展策略,例如福州-莆田-宁德、长沙-株洲-湘潭以及长春-公主岭。都市圈是现今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形式,同城化也成为了它的首要发展目标与重要战略[1]。因此,对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现状进行客观判断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有助于政府把握同城化发展的实际状况和规划之间存在的缺口,由此制定针对性调整策略,及时进行完善,为都市圈同城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本文在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战略背景下,基于成都都市圈,研究德阳市如何依靠城市群和都市圈的辐射带动,与成都基本实现资源要素同用、城市营运同体、竞争优势同构、公共服务同享。从对标成都、紧跟成都、服务成都、联动成都和创新方式着手,提升德阳自身的发展能级。

1 德阳市同城融圈现状分析

1.1 交通联通现状

1.1.1 轨道联通状况

轨道交通对于成德同城化的扩展具有较强的轴向引导作用。目前,成都市与德阳市不存在直接连接的轨道交通,轨道半小时覆盖范围基本未超出成都市行政区域,德阳市属于轨道1小时覆盖区域[2]。规划城际轨道交通成都至德阳区间已处于规划阶段,预计于2025年完工。城际轨道交通总长约158.9 km,起于成都市成华区,止于德阳市旌阳区,该线路将设立15座车站,其中8座在成都市、7座在德阳市,预计整个运行时间大约在1 h内。此外,成兰铁路什邡段于2023年底将开通,市域铁路成都至德阳S11线是成德眉资同城化“1环3射”骨干通勤网络中的重要项目,计划于2027年建成投运。

1.1.2 公路联通状况

公路建设方面,成都市和德阳市之间已有多条高速公路互相连接,如成德高速公路、成德绵高速公路、川信德阳高速公路和天府大道北延线主线等,德罗、德中快速通道正在建设,成德大道北延线等干线公路已启动规划建设。国道联通方面,成都市和德阳市之间还有国道318和国道212等公路互相连接。省道联通方面,成都市和德阳市之间还有S104、S311、S313等多条省道相连。客运班车联通方面,德阳市汽车站、德阳市火车站以及成都市的汽车站等都有直达往返的班车,班次较为频繁,能够满足市民的出行需求。但是,现有成德道路驾驶不超过1 h的区域只有局部达到德阳市域范围,所以成德同城化内部城市道路网还有较大的改善空间。

1.2 产业协同现状

1.2.1 产业协作带建设

产业协作带建设始终被视为促进成都都市圈产业协作发展的重要枢纽,其主要表现在促进合作共建跨区域重大产业平台和产业生态圈,并由双方共同推动产业带发展。在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带的建设上,重点推进成都国际铁路港大港区、高端能源装备产业集群、高端制造业产业集群、“5G加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应用先导区等产业集群,协同建设物流枢纽、开放口岸,2022年铁路货运量提高13.5%。规划形成了城市组团13个,小城镇组团10个,共同打造10个重点产业集群。

1.2.2 交界地带产业融合发展

成都与德阳接壤,位于中国的西部,交通方便,靠近川内其他城市。同时两地地理位置较为相近,文化、社会等环境基础相同,有望建立一定程度的产业生态系统。目前,成都与德阳两市交界处已经初步启动3个地区融合试点:彭州-什邡地区以农副产品物流基地、集散交易中心为重点,种植加工交易基地和三产融合示范区为补充;创建金堂-中江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园、共建特色农副食品基地;聚力建设青白江-广汉地区高新材料产业功能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1.2.3 创新共同体建设

创新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驱动力。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单位和中介服务机构通过跨区域合作建立创新共同体,使创新要素在区域间流动并有机联系起来,发挥知识溢出效应。成德同城化的重点是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和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创建良好的协同创新生态环境,合作建设一批科教基础设施创新平台、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及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目前德阳市同城融圈取得的主要建设成就有:通过高水平、高标准地建设综合科学中心和西部(成都)科学城来整合优势领域科研力量,聚力构建研究基地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等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全面提高高校、科研院所创新能力,全面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要,构建龙头企业引领的区域创新高水平共同体;通过开展科技人力资源服务和建立“同城融圈”人才发展联盟等方式,共同打造高质量创新环境。

1.3 人口分布与流动现状

1.3.1 人口分布状况

成都都市圈的人口分布以成都市为主,其次为德阳市和眉山市,资阳市的人口密度暂处于较低的水平[3]。据统计年鉴资料显示,2022年底成都市常住人口为2 126.8 万,城镇化率为79.89%;德阳市年末常住人口346.1万,城镇化率57.6%。都市圈人口分布表现为“单中心-外围”结构[3],圈层特性显着。成都市高密度的人口中蕴藏着大量人才资源,为德阳市的人才、技术、信息和其他资源的输入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1.3.2 人口流动情况

利用百度慧眼大数据平台所提供的人口迁移数据,把某天各个城市向(迁出)另外一个城市迁移的人口迁移指数与对应时间该城市向(迁出)迁移的规模指数相乘,所得数据可表征出各个城市向其他城市人口迁徙流动的迁入(迁出)热度。成都都市圈(成德眉资)人口迁徙矩阵如下所示。

成都市德阳市眉山市资阳市成都市09 904.749 639.764 658.07德阳市9 909.400258.29163.70眉山市9 644.27258.370212.56资阳市4 547.12159.41206.780

从城市之间人口迁徙的热度状况看,成都都市圈人口迁移密度较高,已经表现出了比较明显的同城化趋势。其中,德阳人口迁徙热度比重居第2位,两市同城化趋势较为显着。这与成德两地经济规模最相近、交通最便利是密切相关的。

1.4 公共服务共享情况

成都都市圈公共服务设施密布,呈现出“一主(成都)三副(德阳、眉山、资阳)”空间格局。对成德眉资公共服务的自相关分析显示,公共服务具有集聚协同效应。成都市中心的H-H(高高集聚区)远高于德阳、眉山和资阳三市,表现出公共服务连片集聚。德阳市呈现H-L(高低集聚区),说明其公共服务规模既取决于自身的发展程度也可能受周边城市发展水平高的空间溢出效应。

2022年,成德公共服务同城共享取得诸多成果,德阳市建成教育联盟8个,成德间结对学校增至96对。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德阳医院正在加速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创建工作强力推进,20余家医疗机构与华西医院、省医院等开展深度合作,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基本创建完成,成德之间就医联网结算定点机构达1.7万家,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率达78.2%。新增成德眉资跨区域“无差别”通办事项166项、办理1.3万件,住房公积金互认互贷。

2 德阳市同城融圈SWOT分析

2.1 优势

2.1.1 区位优势明显,基础设施完善

德阳市位于四川成都平原东北,东跨龙泉山入川中盆地,位于长江经济带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交汇处。德阳距离双流国际机场仅50 km,距离青白江亚洲最大的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仅24 km,德阳站距离成都东站仅需20多分钟动车车程。随着成德绵乐城际快铁的通车,以及多条高速的加快建设,德阳的区位优势更加突显。

2.1.2 工业基础较好,发展势头迅猛

德阳市一直是工业强市,拥有全国著名的“中国轻工业基地”“中国锅炉之乡”的美誉。德阳是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中国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首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以及四川省重要的工业城市,拥有一大批全国一流的重装制造企业,如中国二重、东方汽轮机、东方电机等。德阳市食品工业中外驰名,拥有诸多优质品牌如剑南春酒、中江挂面、冰川时代矿泉水等。新兴产业方面,德阳着力发展以核电、风力发电、太阳能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此外,德阳还是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和中药现代化生产基地。

2.1.3 农业发展良好,县域经济发达

德阳地处成都平原,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展良好。德阳拥有一批实力雄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建成九大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是国家级苗畜、苗禽基地市,省级优质瘦肉型生猪出口基地市和省级优质粮油生产基地。尤其是在粮食生产方面,德阳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单产等指标位居四川省第1。德阳市农业发展良好,县域经济发达,被列为四川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

2.1.4 文化积淀厚重,自然风光优美

德阳是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以及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德阳的历史文化积淀厚重:拥有三星堆古蜀文明遗址、三国文化遗踪白马关庞统祠、全国三大孔庙之一的德阳文庙、“大孝之乡” 孝泉镇德孝城、中国最大的现代石刻群以及特级英雄黄继光纪念馆等,绵竹年画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仓山大乐被称为“音乐活化石”。德阳的自然风光优美: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等吸引着络绎不绝的中外游客,九龙山-麓棠山旅游区被誉为绵竹沿山旅游风光带上的一颗明珠。

2.2 劣势

2.2.1 发展规模较小

在强省会的大背景下,成都还处于资源吸聚的阶段,无论是人才,还是资金,都在向成都靠拢,要靠成都的溢出效应来发展德阳,难度仍旧不小。作为成都市的邻近城市,德阳市相对成都市而言规模较小,同城融圈的企业数量较少,同行业企业资源相对不足,进而影响同城融圈的效果。

2.2.2 产业结构单一

德阳市的经济主要依赖于制造业和能源化工产业,缺乏其他产业的支撑。德阳市拥有完整的机床、汽车零部件、重型机械、高压输电设备等制造业产业链。但制造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投资和技术支持,一旦投资不足或技术更新缓慢,就可能陷入滞涨和衰退的困境。德阳市拥有大型的煤炭储备和能源化工企业,煤炭开采、化肥制造、电力生产等都占据重要地位,但是能源化工产业本身也面临着环保等方面的限制,未来的发展也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德阳市产业结构相对单一,难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市场空间和稳定的经济基础,况且同城融圈需要整合同一行业的企业资源,市场需求相对狭窄,难以实现多样化发展。

2.2.3 人才匮乏

德阳市相对成都市而言人才资源匮乏,难以为同城融圈提供足够的人力资源,也难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德阳的同城融圈发展中。德阳市内,基本上没有较好的高校,在人才吸纳这一块,存在明显的先天不足;而在后天方面,成都属国家实施西部战略优先发展的区域中心城市之一,具有人力资源丰富、素质高、要素集聚能力强等特点,成德同城化发展过程中成都对德阳可能会产生“虹吸效应”。

2.2.4 城市品牌知名度不高

相比成都市,德阳市在综合实力和知名度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品牌形象塑造方面还存在不足,缺少有特色、个性和吸引力的市品牌标志和形象,使消费者较难在众多产品和服务中辨认出属于德阳市的品牌。德阳市的传统产业较为强大,但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相对不足,德阳市在文化创意和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品牌影响力相对较弱,市品牌的发展空间也受到了限制。这些均会影响德阳市同城融圈的品牌效应。

2.3 机遇

2.3.1 国家战略布局的倚重

党的二十大把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纳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成都都市圈是中央批复确定的第4个国家层面的都市圈发展战略。这是国家战略布局赋予成都都市圈的机遇,也是德阳市同城融圈的战略契机。

2.3.2 经济区域化发展的大环境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城市圈已成为区域空间组织最主要的载体,发展区域经济也成为新的发展趋势。我国从改革初期的长三角、珠三角一体化建设,到现在的都市圈、西部经济建设等,表明我国重视区域经济地带建设工作。区域经济在未来经济发展中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主导作用,为德阳市同城融圈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

2.3.3 成都都市圈城市间的紧密联系

成都都市圈的发展应强化成都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德阳、眉山、资阳等城市的比较优势,形成极核引领、轴带串联、多点支撑空间发展格局。德阳、眉山、资阳等地依托各自的发展基础与条件,紧密联系,协调发展,主动承接成都的功能疏解与产业转移,实现成都发展的资源共享与平台共享,促进城市更宜居宜业与精致精美[4]。分类提高县城综合承载能力,促进产业配套、市政公用、公共服务和环境等基础设施质量和效益提高,稳妥有序地推进有条件县改市工作,打造成都都市圈主要支撑节点。

2.3.4 成都市大力提升中心城市功能与首位度

随着国家西部区域发展战略进一步落实,提高成都市首位度、增强中心城市功能等发展呼声越来越高。成都市发展已跃出主城向都市发展区迈进,并向成都市外围辐射。成都市是成都都市圈中的核心城市,其发展既取决于自身,也取决于对周边各城市的带动以及城市群的协调发展。目前,在轨道交通引领下,成都市与周边城市积极构建“1小时生活圈”,奠定了区域一体化的良好基础。德阳市毗邻成都市,政府十分重视提高成都市首位度这一重要契机,以与成都市深度接轨为战略支点,在产业、生态等方面全方位实现同城融圈。

2.4 挑战

2.4.1 区域内其他城市和成都同城发展的愿景

成都都市圈的经济发展主要集中在成都,具有强烈的向心集聚特征和鲜明的等级体系。目前在德阳西南和成都以北地区存在连绵区态势,除了核心城市成都之外,成都都市圈的3个城市均未冲破行政藩篱[5]。成都市科教资源超强,专业技术、人才、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众多,加上区域交通设施建设,这一切虽然为德阳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但是该契机并非德阳特有。发挥自身发展资源优势,依托成都市的辐射带动,实现与成都市融合发展,是包括德阳在内的成都市周边各中小城市的愿景所在。这对德阳与成都接轨、产业与成都融合发展形成了有力的挑战。

2.4.2 区域产业同质化竞争

成都都市圈的产业差异大多表现在成都及其3个城市间,德阳与眉山、资阳产业布局比较相近,产业同构现象严重,而且德阳比眉山更早地呈现出产业一体化趋势。成德眉资微观工业产业中存在各自的主导优势产业,产业发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优势互补,但区域内产业分工合作力度和差异化产业发展仍有待强化。

2.4.3 成都对同城融圈的思路和方式有较高要求

成都正在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在包括产业创新、生态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突出“美丽天府”风貌等方面均有较高要求。德阳在成都总体规划专题研究中的定位是培育建设以科技创新、生产制造、生态经济为特色的节点新城,提升区域服务能级。综合成都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及成都总体规划中对德阳的定位,德阳与成都同城化的理念与途径面临着较大挑战,既需要在产业融入发展方面进行创新突出城市特色,也需要在主动融入中关注自身发展。

3 德阳市同城融圈战略实施路径

3.1 对标成都补短板,建设宜居生活城市

一是建设“教育强市”。组建成德教育联盟,加强德阳优质学校与成都知名学校结对共建。持续推进学业监测同步同标,开展优质职业院校跨区域合作,联合打造一批实训基地。成德跨区域合作办学,输出成都市优质公立教育资源;组织召开教学研讨会,互派教师交流学习,丰富两市尤其是德阳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建立共享图书资源库,加强高校之间的教育联系,共享教育资源。

二是建设“健康德阳”。深化与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等知名医院合作,推动医联体建设和跨区域办医,强化专科联盟、专家工作室建设;创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引进优质医养、托育机构,建设一批重点专科医疗服务机构;推进医疗服务同标,持续扩增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医疗机构范围和项目,积极推进德阳合作办医。

三是建设“人才强市”。实施“十大人才计划”,打造全省创新人才集聚高地;推动“天府英才卡”与“德阳绿卡”互通,实现人才服务开放共享;加快建设成德眉资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示范区,在成都建设人才飞地产业园。

四是建设“文化强市”。加快德阳群众文化活动中心(星剧场)、市博物馆、市图书馆等项目建设,探索与成都场馆联盟式运行;携手创作文艺精品,促进优秀剧目互访巡演;合作培育文化志愿者和文体社会组织。

五是建设美丽宜居德阳。持续开展跨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保持100%水质优良率;共建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协同修复龙门山生态;对标成都公园城市,打造“一窗十五园”的城市公园骨干体系;开展城市有机更新,创建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打造成都宜居后花园。

六是建设一流营商环境。对标成都营商环境5.0版,建立成德“市场准入异地同标”机制;建设同城化政务服务专区,实现“同城无差别”受理事项跨区通办率达100%、提升全程网办率。

3.2 紧跟成都接带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一是打造万亿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开展成德高端能源装备产业集群建设三年行动,共建成德高端能源装备产业集群创新中心;支持广汉、德阳经开区引进电池、电控、电机等核心配套零部件企业,打造白酒产业集群,以“绵竹”“邛崃”为两大白酒酿造核心区域实现产能倍增并实施提质工程,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

二是建设“数字德阳”。推动基础设施信息化升级,加快建设“四川数据要素产业园”,推动云上天府云计算中心与成都超算中心等深化合作;建设成都数字经济飞地产业园区(天府数谷),联合打造数字关键技术攻关实验室。

三是建设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带。深化“成德两港一体化”模式,打造中欧班列(成都)德阳基地和“蓉欧+”东盟国际班列德阳基地,建设第4批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创建项目;推进中国(德阳)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发展,培育跨境电商企业。

3.3 服务成都扬优势,强化同城协作支撑

一是打造成都消费分中心。构建成德消费联动体系,建设具有德阳特色的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做强“大遗址”“大熊猫”“大九寨”等知名旅游品牌,联合打造环龙门山、龙泉山等精品旅游线路,加快三星堆与金沙遗址联合申遗,推进三星堆文化旅游发展区建设。通过设计成德环线旅游路线,例如武侯祠-杜甫草堂-青羊宫-三星堆等旅游路线,结合两市的优质旅游资源,实现“1+1>2”的特色化旅游路线打造;打造成德红色旅游路线,通过提供差异化旅游产品、降低门票收费、提升服务质量等方式,打造特色化红色旅游,促进德阳同城融圈旅游经济的发展。

二是打造成都会展分中心。推动成都知名展会向德阳延伸,做强做优“世界清洁能源装备大会”等会展品牌,搭建联合招商推介平台,以会展集聚带动产业集聚。

三是共促现代金融服务。积极融入国家西部金融中心建设,争取在德阳设立各类分中心;推动在蓉金融机构到德阳设立分支机构,持续推动“银政通”平台公共服务数据共享;复制推广“蓉易贷”普惠信贷工程,共享天府金融风险监测大脑。

3.4 联动成都强合作,提升创新开放能力

一是建设“科技强市”。推动天府大道科创走廊建设纳入科技部《西部科学城建设方案》,联动西部(成都)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中国装备科技城。设立天府(德阳)实验室,加快建设德阳大学科技园,创建国省重点实验室,组建德阳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快建设成德协同创新中心。

二是建设“交通强市”。织密成德交通网络,努力打造“半小时通勤圈”;探索推行动车“月票制”和公交“一卡通”,加密跨区域公交线路。

三是建设“天府粮仓”。创建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县级以上“鱼米之乡”;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冷链物流,打造商贸交易冷链物流集群;建设绵竹蔬菜保供基地,做优彭什川芎产业园、中金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合作示范园等交界地带精品示范项目。

3.5 创新方式促共兴,推进区域协同发展

一是探索都市圈合作新模式。以区(市、县)结对共建为重点,建立跨区域财税利益分享机制;加快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试验区建设,推动成德国有企业深度合作。

二是拓展多向合作新通道。加强与阿坝战略合作,共建示范项目;加强与绵阳电子信息及数字经济产业合作,共建“成德绵眉泸雅大数据产业聚集区”;联合遂宁构建成德眉遂雅锂电材料全产业链,共促优势产业加速发展。

三是打造成渝合作新支点。建设“德阳经开·重庆空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建立职业教育订单式培养合作机制,打造国家级创业孵化基地和实训基地。

4 结束语

同城融圈作为现代化都市圈培育的有效路径,涵盖了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分工协作、公服共建共享和生态共保共治诸多方面,对于扩大中心城市的战略腹地、提高周边城市区域地位起着重要作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德阳市若想实现高效发展,须充分发挥德阳地区优势,抓住同城融圈的发展契机,加强与中心城市核心功能方面的优势互补和协作,促进城市比较优势的发挥和产业振兴。

猜你喜欢
德阳市德阳成都市
多彩活动 浸润成长——四川省德阳市青衣江路小学校
中共成都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常委简历
成都市青羊区:推行“一网通办”下的“最多跑一次”
2019年1~6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德阳市金兴农机制造有限责任公司
2018年1—12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三线建设时期的中国城市化——以四川德阳为中心
德阳市金阳农机物资有限责任公司 德阳市金兴农机制造有限责任公司
德阳市地下综合管廊及配套工程(一期)建设项目PPP模式应用
车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