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为发展乡村和解决“三农”问题提出的,其中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是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的来源。农村职业教育有利于城乡融合发展,能够实现高素质农民的培养,利于乡村有效治理,因此,农村职业教育对于乡村振兴十分重要。研究了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通过分析给出了优化培养模式的建议,提出针对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内容、专业建设、实训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主体的优化措施,以期帮助农村职业教育培养出更加适应农村市场需求的人才。
关键词:乡村振興;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为发展乡村和解决“三农”问题提出的重要决策,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指出要鼓励大量农民参与职业教育,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1]。乡村振兴与我国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息息相关,同时,乡村振兴的发展离不开农村人才的支撑,农村人才是乡村振兴的良好人力资源和精神内核。农村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担任着培养高素质农民的责任,为乡村输送现代化管理人才、农业科技人才等。因此,如何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农村人才,如何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服务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农村职业教育对乡村振兴的意义
(一) 农村职业教育有利于城乡融合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资源流通,从而达到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目的[2]。首先,城乡融合发展需要推动人力资源的互相流通,通过引入城市职业教育资源,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培养掌握农业现代化技能人才,更好地实现农村现代化管理,同时通过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农民,满足现代化产业需求,使农民可以走出去增加收入,从而达到人才双向流通的目的。其次,农村职业教育要深度融合各个乡村的产业特点,根据产业特点进行差异化教学模式,迎合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利用好城市的教学资源,将先进的教学手段引入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去,做到教学资源的互相融合。
(二) 农村职业教育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农民
高素质农民相较于传统农民职业素养更高,他们能够掌握现代最新的经营管理理念,具备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等,能够引领乡村创新发展。舒尔茨曾经提出过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在于新型农民,因而需要培养大量的高素质农民来提振乡村经济的发展[3]。农村职业教育是农村人才主要的培训渠道,培养农村人才以满足新型农业生产需要,提高人才质量也可以带动乡村产业大力发展,从而实现乡村振兴。
(三) 农村职业教育有利于乡村有效治理
乡村治理主要囊括自治、法治和德治,为了实现“三治”在乡村治理中的体现,并与当地政府形成良好的治理环境,就需要乡村人才的参与,需要一批乡村治理人才[4]。农村职业教育可以提供多方面职业技能培训,发展农村人才治理能力,学习经营管理、法律知识等,提升人才素养和质量,从而达到良好自治,在面对纠纷时运用法律知识,村民在相处过程中体现德治,体现道德素养,发展乡风文明,从而促使农村社会的治理能力提升,实现治理模式的现代化。
二、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
(一) 人才培养目标针对性不足
目前农村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包括经营管理型人才、实用技术型人才以及科技研发类人才等,但现在农村职业教育实际定义的培养对象目标过于宽泛,没有具体针对性,难以满足实际农村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另外,农村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缺乏针对乡村振兴产业的内容,总体内容中大部分还是延续普通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导致培养目标不清晰、内涵不明确,也未贴近政策导向的需求。最后,农村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没有及时根据现在农业产业的发展速度而更新,导致培养目标过于延迟,无法满足市场对人才需求的时效性。
(二) 培养过程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农村职业教育的培养过程是实现农村职业人才与农村产业对接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在培养过程中与农村产业所需技能培养有出入,容易导致培养出的人才不符合农业市场需求。第一,农村职业教育为了更好招生,去掉了农业专业应有的特色和专业性,变成普遍化专业,无法满足农村产业对人才专业培养的需求。第二,在培养内容的设定上过于陈旧,无法对接最新的农业发展需求,面对新的农业技术和动态未做到培养内容的及时对接和更新。第三,培养内容过于雷同,没有针对不同人才类型进行个性化培养,农业人才包含有经营管理人才、实用操作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等,但培养形式过于单一,主要以讲授内容为主的方式缺乏机动性和实践性。第四,教学资源不够丰富,采用传统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而且在实践技术培养过程中所使用的实训场地和设备都较陈旧,缺少最新的农村产业技术实训设备和场地,因此也就无法做到教学资源及时对接新的产业。
(三) 培养的主体定位较单薄
乡村振兴与农村一二三产业息息相关,对农村职业教育人才的要求更加广泛,需要满足多个产业需求,因此,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也需要多方主体参与其中,而不仅仅是学校进行人才培育,或是单独依靠企业进行培养。如果仅仅是单一主体进行农村人才的培养,会导致资源单一化,无法实现资源互相对接和整合。虽然有部分院校提出多主体联合培养的模式,但未考虑政府及农业科研院所等多机构的参与,未形成多个主体联合培养的模式,仅通过校企联合培养的形式过于单薄。但农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有政府参与,也需要农业科研院所提供技术研发资源,而目前的培养模式无法将多主体的优势体现出来,对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是不利的。
三、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建议
优化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创新思维来改变传统职业教育的影响,建立能够对接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并能够适应乡村振兴产业的动态变化,做到实时更新。因此,只有及时优化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更好地支撑乡村振兴的发展。
(一)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由于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与市场不相符,导致部分农村职业人才无法对接农村产业,因而需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使其与职业标准相符合才能够服务于乡村振兴。在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时要充分调研,了解目前农业市场上对人才的需求,与企业、科研院所等机构共同商讨制定培养目标,从而框定人才培养目标的标准,充分实现与行业、职业标准相对接,并能够做到实时更新。培养目标要和培养对象相对应,针对不同的培养对象设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做到多类型培养和个性化培养。乡村振兴背景下需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以满足当地产业的发展和振兴,因此,培养目标要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出发,设置专业和产业结合,并加入与乡村振兴服务相关的精神培育,体现劳动精神等。
(二) 建立具有产业特色的专业
特色专业的建设十分重要,农村职业教育要与当地乡村产业相对接,及时调整专业群,以保证满足当地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首先,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要及时进行调研,了解当地乡村的特色产业,贴近当地特色产业建设涉农专业。其次,要建立能够及时紧跟乡村产业变化而调整相关专业的机制,能调整专业的数量,从而达到及时适应市场的需求。最后,在设置专业类别时要考虑专业的多样化,以培养多层次、多种类的农业人才,满足乡村振兴对农村职业人才的需求。
(三) 优化人才培养内容
在课堂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要结合农业生产实践进行学习,设置专业的农业生产基地进行实践学习,帮助学生在做中学,并且鼓励学生的创造性,积极参与农业企业的研究项目等。教学内容也可以引入信息化技术,采用虚拟操作方式来练习,创设多场景学习模式,提高学习兴趣。人才培养内容也要与农业一二三产业相对接,并且通过参与校级、市级、省级和国家级技能大赛来提升学生技能,以赛促学,培育学生的竞技精神,让学生学习农业知识更加精益求精。此外,教学内容还要因材施教,农业人才的培养包括实用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科研人才等,充分发挥个性化培养,优化培养內容,从而更好地对接农村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四) 加大实训平台建设
人才培养过程离不开实训课程的学习,建立良好的实训平台有利于课程开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农业实践技能。首先,实训平台的建设基于学校场地,并结合课程和专业需求进行,采购最新实训设备,引导学生利用学校实训平台进行技能训练或是农业技术研究。其次,可以通过学校、企业以及政府共同加大实训平台建设,实训场地可以在当地农业企业,也可以利用乡村田地等,帮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实训场景,使农村职业教育培养更加贴合当地市场的需求。
(五) 多主体协同参与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的主体优化重点在于建立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通过学校、企业、乡村和当地政府互相合作交流建立专门的乡村振兴学院,进行资源共享,多主体参与到人才培养当中,努力实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战场,负责培养农村职业人才相关的专业知识,并且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及时对接,满足企业用人需求。企业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助力人才实习实践,与此同时,企业也参与人才培养的专业建设,提供最新农业技术资源,建立与产业对接的教学内容。乡村和当地政府通过实施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到农村人才培养中去,并起到监督和推进多主体的有效合作。
参考文献:
[1]易远宏,李贵妃.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研究[J].
职业教育研究,2022(06):42-46.
[2]王扬,乐晶.技能资本:农村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与行
动逻辑[J].中国电化教育,2022(05):66-74.
[3]黄丽颖,王秉政,李潘坡.乡村振兴战略下职业教育“校村企”融合
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06):49-53.
[4]寿伟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有效供给研究[J].教
育与职业,2022(05):98-102.
基金项目:2021年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校级硕博士专项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项目编号:2021whcvcS06。
作者简介:蔡思(1990-),女,湖北武汉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责任编辑 董国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