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帅奇
(滨州市城乡水务发展服务中心,山东滨州 256600)
滨州地处黄河下游、渤海沿岸、诸河尾梢。全市淡水资源贫乏,多年平均降雨量575.4 mm,当地淡水资源总量10.16 亿m3,人均淡水资源量270 m3,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滨州市气象规律具有夏涝、春秋旱的特点,且“十年九旱”,旱情频繁。多年来,全市持续推进水利会战,加快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河道疏浚拦蓄、平原水库新改扩建及节水灌溉等供水基础设施建设,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安全保障水平不断提高。黄河水是全市农田灌溉的主要水源,但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受到引黄指标影响,全市引黄灌溉受到严重挑战。因此加强水资源管理,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促进水务高质量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1]。
“十三五”时期是滨州水利史上投资规模最大、改革力度最强、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多年来,滨州市持续推进水利会战,加快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河道疏浚拦蓄、平原水库新改扩建及节水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安全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20 年底,完成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工程投资8.87 亿元,衬砌渠道351.8 km,维修配套建筑物328 处,引黄供输水能力和农业用水效率、节水效益不断提高;建成中型平原水库28 座,河道拦蓄工程98处,全市一次性蓄水能力近7 亿m3;建设机电井2.4 万眼;建成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节水灌溉工程9.09 万hm2,全市近3 年平均实灌面积34 万hm2。
截至2020 年底,全市供水设施总供水量16.7 亿m3,其中当地地表水供水1.3 亿m3,占总供水量的7.8%;跨流域调水(引黄)13.6 亿m3,占总供水量的81.4%;地下水供水0.9 亿m3,占5.4%;其他水源供水0.9 亿m3,占5.4%。2010—2020 年11 年间,滨州市的总供水量从15.9 亿m3增加至20.1 亿m3,供水量增加了26.4%,年均增长率2.9%。
受自然地理、水文气象、极端天气等因素影响,旱涝灾害突发频发,旱涝急转现象频繁出现。近年来,滨州市马颊河流域、德惠新河流域多次出现严重涝灾。2018 年以来,滨州市先后经受了“利奇马”等强台风及强降雨的严峻考验。总体来看,滨州市处于干旱和湿润气候的过渡带,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丰枯交替,旱涝不均。缺水既有资源性又有工程性成因,是制约滨州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城市排水防涝和水利防洪工程体系整体防御能力还有短板弱项,中小河流未系统治理,防汛信息化支撑水平不高,防汛队伍专业技术水平偏低。
滨州市2020 年总用水量16.69 亿m3,其中农业灌溉亩均用水量188 m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67 m3;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量112 L/人·d,农村居民生活用水量60 L/人·d;生态环境用水量1.77 亿m3。这4 项分别占总用水量的60.5%、20.3%、8.6%、10.6%。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万元GDP 用水量52.72 m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31.27 m3,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用水结构不合理,社会节水意识不强,重开源轻节约的惯性思维尚未根本转变,节水激励奖励机制不到位,非常规水源利用缺乏政策、制度保障。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工农业生产、城镇居民生活以及生态环境对水的需求不断增加,滨州市为了克服当地水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大量引用黄河水,年均引用黄河水10.8 亿m3,2020 年黄河水供水量占到总供水量的81.4%。2015 年以来,黄河管理部门加大引黄指标管控力度,使得滨州市实际引水量大幅减少。引水量持续缩减,供需矛盾不断加剧,引黄灌溉面临严峻挑战。同时,对雨洪水、长江水、非常规水利用不足,开源节流问题并存。
城乡供水管网老化严重、漏损率高,居民小区二次供水和农村村内自来水设施运行管理机制不完善,管理效率低、运行维护差;生活用水基本水价21 年未调整,水价常年处于低位运行状态,供水企业运营负担重,低水价已成为阻碍供水工程建设管理和行业发展的牵制因素。
早期建设的城区雨污管网标准低,存在错接、混接、脱节等问题,超期服役管网严重老化,破损率高,城区部分小区管网未实现雨污分流;全市范围内,除南部污水处理厂外,其他12 座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按照一级A 标准建设,出水水质达不到地表水准IV 类水质要求,城区河道水质不稳定,“两清零一提标”任务艰巨。
水利工程“重建轻管”现象依然存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投入不足;执法队伍建设滞后,没有建立专业水行政执法队伍;河湖管护长效机制需进一步强化,违规乱建、围垦乱占等“四乱”违法问题时有发生,河湖专职管护力量少;引黄灌区供水设施管护机制不健全,干渠沿线偷水、破坏供水设施现象时有发生。
1)加快开展引黄灌区现代化灌区建设。目前滨州市引黄灌区存在基础设施陈旧欠完善,渠系工程灌排配套率低,渠道两岸衬砌比例低,管理水平和理念落后,信息化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亟需实施灌区节水化、生态化、信息化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灌区建设[2]。工程内容主要包括重点干、支渠的生态护砌以及闸前提水工程,提升干渠、支渠衬砌率于2025 年分别达到100%、70%[3]。
2)集中实施河道修复治理工程。滨州市共有13 条骨干河道及其支流,上世纪90 年代以来,大部分河道水污染日趋严重,引黄灌溉覆盖面积逐步扩大,造成渠系占压和破坏严重,许多泵站的主体工程已废弃。下一步,应重点加快推进实施群众反应强烈、上级重点关注的潮河综合整治,依托“河长制”综合整治方案,采用PPP 模式实施潮河清淤疏浚、水污染防治及堤防岸线、生态环境整治。
3)推广建设高标准节水灌溉工程。锚定“耕地灌区化、灌区节水化、节水长效化、环境生态化”,以“旱能浇、涝能排”为目标,建设不同类型的节水灌溉工程[4]。滨州市滨城区、惠民县、阳信县等黄泛平原区引水条件较好,可选择适宜的地片,建设井渠双灌、灌排分设的高标准节水灌溉工程,试验推行井灌和微咸水灌溉。向当地干部、群众大力宣传黄河水已成为常态化紧缺资源,依赖引黄灌溉越来越不可靠;科普井灌和微咸水灌溉的重要意义,发动群众在宜井区域发展井灌。实现以河补源、以井保丰,丰蓄枯用、冬蓄春用的模式。
4)提升现有水库、渠道蓄水能力。滨州市现有平原水库多数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修建的,受当时土地指标限制,水库规模小、标准低,难以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近年来南水北调配套工程探索出一条通过应用防渗材料和技术增加现有水库坝高和蓄水深度的增容经验,值得总结推广。同时,要大力开展病险水闸除险加固、河道拦蓄工程等项目建设;充分发掘河道蓄水的潜力,对徒骇河等大型河道实施清淤疏浚;在引黄指标高度紧张的情况下,提升水资源时间调节和错峰利用效率。
5)持续推进城乡供水工程建设。实施公共供水管网更新改造。针对管网老化破损、渗漏等问题,按不同管径、材质分类全面开展普查排查,制定管网新建和更新改造实施计划,建立城乡公共供水管网一张图。推进水处理工艺提升,全面引入臭氧、活性炭等深度处理工艺。科学制定城市供水价格,完善城市供水价格形成机制,建立补偿成本、合理盈利、激励提升供水质量、促进节约用水的供水价格形成和动态调整机制。优化二次供水设施建设管理。
全面贯彻“四水四定”原则,聚焦“取水、用水、节水”3 个环节,健全机制、改革创新,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明确刚性约束指标,健全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与预警、水资源总量控制机制,实施好计划用水监督检查,严格落实水资源论证和节水评价等制度,突出水资源在项目审批中的约束性,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逐步压减工业企业黄河水指标,增加再生水指标,倒逼企业增加水循环和节水设施投入,加大企业利用再生水力度。推进区域水价综合改革、基本水价改革,充分发挥价格机制杠杆作用,优化水源配置,倒逼节约用水。积极培育水市场,实行水权交易,推进县区之间、供水水库之间、用水户之间的水权交易,消化水资源存量。
目前,滨州市共有39 座城镇和园区污水处理厂,总设计处理能力151.1 万m3/d,实际处理能力101.1 万m3/d,基准年全区污水处理回用量为8 722 万m3。要推动滨州市雨污分流改造走在山东省前列,可通过新建污水处理厂、对老城区进行雨污分流改造、规划建设碧水源海水淡化工程等措施提升滨州主城区的污水处理能力和水资源利用率,防止污水对河道和地下水造成污染,改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解决滨州雨季雨水排水不畅以及大量雨水流入污水厂的问题,同时优化城市污水收集系统,从而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目前滨州市水务数字化、智慧化水平较低,全市雨情、水情、工情感知体系尚未建立,基础数据不完善、自动化智能化采集程度低,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不够,信息归集分散化、碎片化、孤岛化现象明显[5],水务业务协同和智能化水平不高,网络安全防护能力不足和保障体系不完善,与水务数字化、智能化要求有较大差距。因此“十四五”时期要立足人民群众对水安全保障的新期待、新要求,加速发展智慧水务,完善基础数据,整合信息资源,建立水务信息共享体系,提高协同治理水平,推进水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以建设“美丽幸福河湖”为目标,深入推进河长制湖长制建设,落实各级河湖长主体责任,发挥部门协同作用,推动河长制湖长制“有名”“有实”“有能”“有为”[6]。综合利用人工、卫星遥感影像和无人机等手段采用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方式,动态监测河湖水域岸线空间变化,强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与保护。持续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强化水土流失源头管控、预防保护、依法监管,加快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综合开展河道水系绿化,进一步实现护坡护岸、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