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俐
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
近年来,国务院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开展了一系列推进对标世界一流管理的专项行动,不断促进管理与改革创新良性互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对各央企也提出了推动各重点领域精益化管理提升的具体要求。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益化管理水平直接制约着企业经营管理综合水平和整体管控力度。财务监管作为经济行为监管的最后一道防线,精细化管理水平通常会通过外部监督检查予以体现。例如,由于财务精细化管理的缺失或不足造成标准不合规、资金支付把关不严等问题,严重的话还会导致员工通过管理漏洞谋取经济利益。
规章制度是一个单位业务开展的指导书,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现行的部分规章制度在标准制定、执行规范方面仍存在漏洞,部分规章制度在10 年前发布后尚未进行修订,部分新兴业务尚未建立配套的管控制度,导致业务开展无规可依。此外,内控管理存在“重制定轻评价”的现象,各部门重视规章制度制定前的研究、意见征求等工作,对制度的可执行性以及制度发布后执行中存在的问题,缺少系统性的调研与评价。以上问题导致规章制度体系不健全,进而致使违规违纪风险的发生,也为廉洁风险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和时机。
当前的财金信息化手段和工具相对落后,对于事项规范性审核和标准合规性审核主要依靠主观判断。对于大量以会议费、差旅费、专家咨询和评审费为主要成本构成的软科学研究单位,繁重的财务核算工作和多要素的标准审核会增加财务人员犯错的概率,而主观能动性判断导致审核人员管控标准参差不齐。业务主管部门未对事项审批建立信息化管控手段,即便在业务财务双重监管的情形下,也会出现由于信息化手段的缺失而增加违规违纪行为的可能性。
财务部门作为业务事项的反映窗口,对各类报销凭据行使监督审核的职责。然而,事后的监督审核往往手段单一且监管效果较差。不仅如此,财务人员对业务管理要求的理解往往具有局限性,从而对业务实质产生质疑,但报销标准却合理的为违规行为提供了空间。事实证明,业财融合是将财务监管前置的有效途径,只有通过双向的监督约束,才能发现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风险隐患,研究院的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存在脱节现象,业务部门无法深刻理解财务部门相关要求,财务部门也无法了解业务实质,增加了信息失真的可能性以及监管的片面性。
在现行的经营管理中,各类业务事项的报销在履行了财务相关规定后,内部业务审批及审核流程基本结束。通常情况下,财务审核往往被作为监管和发现问题的主要手段,但是在接受各类专项审计或检查前,各单位都会提前安排部署开展专项自查工作,一般时间较少、自查力度较弱、自查事项不够深入,无法及时有效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因此,缺少定期的、专业的内部审计或审查,增加了外部审计发现、披露问题的可能性。
有效的规章制度体系是从源头防范廉洁风险的重要工具。研究院应进一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体系,一是确保规章制度体系建立的完备性,使各项业务开展均有规可依;二是适时结合上级的相关规定,对院内各类规章制度进行不断的更新完善,确保制度的实效性;三是对各类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实施有效性评价,及时听取各单位对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待完善优化事项的反馈意见,经过综合考虑后,及时修订或完善相关制度条款,不断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笔者所在单位属于事业单位,为保证内控体系的完备性和规范性,当前制度建设所遵循的主要原则:对上级明确要求的政策、规章制度等第一时间以正式文件下发,形成内控制度并适时组织一定范围进行宣贯。为加强制度执行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职能部门结合业务实际制定相关制度的实施细则或工作指引等规范类文件,并根据实际业务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待制度执行一段时间、业务部门执行中的问题得到了充分反馈后,在相关内控制度修订时结合各类细则和指引对一些要求进行完善或固化,确保制度制定、执行及意见反馈整个管理环节的闭环管理。
强有力的信息化管控是经营管理过程中防范廉洁风险的重要手段。研究院应进一步提高信息化系统的应用程度及覆盖范围,将具有标准约束的事项纳入信息化刚性管控范围内,改变人为主观判断审核模式,避免因人为审核尺度不一、把关不严造成的隐患风险。同时,应将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的信息化系统进行充分融合,杜绝信息孤岛现象,促进业财信息交流共享、杜绝信息失真、减少沟通壁垒。在具体实践中,研究院对于八项规定中重要事项的审批设计研发了电子审批系统,电子表单要素和审批流程均按照相关管理制度进行了设计,表单电子化审批的突出优势体现在系统对每个要素的标准进行了刚性约束。例如,会议费、招待费、会议陪同人员和招待陪同人员的标准,在超标填写或不填写的情形下,表单无法正常提交审批并提示相关错误,经办人需根据提示信息对相应要素进行审核调整后方可正常履行审批手续。在原有传统的人工审核模式下,难以对表单的每个要素组成进行精确审核,标准控制不严会导致超标报销或违反八项规定要求的违规事项出现。借助于信息化手段对业务管控的支撑,实现了智能审批和精准审批的应用,同时提高了业务办理效率,减少了财务审核退单的概率,不仅对财务部门,也对业务部门和审批人员实现了工作强度和工作量的双降,将此模式在其他事项审批中进行复制,可实现财金管控水平的全面提升。
深入推进业财融合,找准业财融合的切入点,以点带面逐步深入,融合过程中应重点开展信息化管控系统的建设工作,通过主数据连接业财信息,互通有无,夯实信息质量,并逐步建立业财双向的监管约束机制,更有效的防范经营风险和廉洁风险。在具体实践中,在业财融合推进工作中,研究院自主研发了综合管控系统,该系统在需求梳理阶段中,除了对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基本工作流程和要求进行系统梳理外,重点对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之间的数据传递和数据共享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整理。目前基于业财融合需求开发的管控系统已正式上线运行,系统有效的解决了财务数据和业务信息孤立不通的突出问题。研究院收入结算采用项目研制节点确认的方式,存在项目数量多、项目额较低、甲方渠道分散、项目管理要求不同的特点,系统上线前项目收入结算管理较粗放,对业务部门的考核也无法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项目盈利情况难以精确计算。在一定程度上,管控手段不到位可能导致会计信息质量无法反映业务实质。自综合管控系统上线以来,有效的解决了上述大部分问题,因实施了项目全周期的管控,项目各阶段项目的收支情况以及毛利情况都能直观的在系统中体现,真正做到了数据可视化,各单位经济运行质量以及业绩评价也更加客观公正,为实施薪酬激励以及考核分配也提供了更加准确的信息输入。
前移财务监督节点,除财务报销审核外,财务应适当参与业务管理前端,如开展项目成本效益分析或可行性论证时,财务应立足于财务视角,一方面了解业务发展脉络,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财务监管职能,提出关键成本控制要素和标准,并在后续的业务开展中及时进行过程管控,通过前端参与的财务管控可大大降低借款报销环节中的经营风险,最终达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将廉洁风险隐患消除在源头。在具体实践方面,研究院财务部门,对于各类明确渠道的项目报价正在组织开发价格管理系统,如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装备发展部主管的项目,因为有明确的价格审核体系和要求,财务部门基于核心要求对项目的成本要素构成建立了成本报价模型,即在明确了重要的成本投入(如项目研发需投入的人年数)后,可自动形成该项目报价,有效的提高了项目报价的准确性和效率,此外,基于市场类项目,财务部门针对成本价格相对标准化、有规律、成体系管理的项目报价也正在梳理搭建报价模型,以期通过模型的建立挖掘出项目盈亏平衡点,更好的开展项目绩效和资源优化配置工作,更好的发挥财务的事前监督职能。
近几年,精细化管理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在日常经营管理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财务精细化管理更是防范风险、筑牢廉洁防火墙的有力手段和抓手,只有将管理精细化才能真正识别出风险、及时遏止,才能控制住风险的蔓延,降低风险的影响和伤害,才能真正的实现通过财务管理筑牢廉洁防火墙,充分发挥财金管理作为经营风险最后一道管控屏障的有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