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建团、班莹、李森
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开展体系效能型军工能力建设,既是国家的要求,也是军工企业一直坚持的发展思路,更是满足国防科技工业对新技术研发和型号科研生产等任务的需求,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一直以来部分军工单位对于开展体系效能型建设模式转型的认识不够深入,对于各类能力缺乏科学的评价方法,对一般能力建设未能有效进行管控,对数智手段没积极有效利用,社会投资利用明显不足,使得部分能力建设效果不佳。因此,为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和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夯实高质量转型发展能力基础,军工企业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谋划好新时代能力建设新篇章,通过建立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取差异化的保障方案、寻找提升能力水平的更好方式,以加快体系效能型军工能力建设,助推建设模式转型升级。
军工能力是国防科技工业和武器装备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关键手段,是构建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的脊梁。自“十三五”以来,我国军工能力建设模式先后经历了“任务保障型”向“任务能力结合型”再到“体系效能型”的转变,推动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基本完备,有力支撑了型号科研生产任务,夯实了发展基础。目前,正在推进体系效能型建设模式,在立足国民经济的基础上,推动能力协同发展,优化资源配置,着力提高投资的效率、效益和效果,实现能力建设的系统化、专业化、集约化和社会化。
进入新时代,我国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我国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国家安全形势。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国防和军队建设是国家安全的坚强后盾,军事手段是实现伟大梦想的有力途径。为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等战略能力,确保2027 年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需要加快先进的国防科技工业建设,推动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加速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军工能力是国防科技工业和武器装备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关键手段,是构建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的脊梁。自“十三五”以来,我国军工能力建设模式先后经历了“任务保障型”向“任务能力结合型”再到“体系效能型”的转变,推动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基本完备,有力支撑了型号科研生产任务,夯实了发展基础。目前,正在推进体系效能型建设模式,在立足国民经济的基础上,推动能力协同发展,优化资源配置,着力提高投资的效率、效益和效果,实现能力建设的系统化、专业化、集约化和社会化。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军工能力建设必须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撑保障作用:一是深入实施体系效能型建设模式,聚焦军工核心能力开展建设,一般能力切实立足国民经济基础;二是对标先进水平,积极应用先进研发制造和管理手段,加快提升数字化、智能化能力水平与实施效率;三是避免重复建设和片面规模式扩张,以增量带动盘活存量资源,提高投资效益、效果;四是发挥好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带动和托底作用,用好、用足多元化投资方式,综合开展军工能力建设。
“十三五”以来,国家开始推行体系效能型军工能力建设模式,但部分单位对体系效能的认识仍停留在“字面”,无法真正向体系效能型转变。在项目论证和实施过程中,受任务分工、考核导向、进度要求、历史沿革、思维惰性等因素制约,追求能力层级的大而全,对国民经济大体系中可利用能力的考虑不够周全;开展能力建设主要以完成科研生产任务为主要目标,对经济效益与投资效能的关注不够,易出现投入产出边际效益递减等问题;投资来源主要依靠国拨资金和自筹,对利用社会资本助力军工能力建设的研究不够,距离市场化配置资源尚有较大差距。
许多军工企业虽然有构建“小核心、大协作”军工能力的意愿,也将部分能力和产品进行了外协外购。但是,因缺乏对能力层级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使得部分单位对各类军工能力理解存在偏差,加之对各类军工能力建设没有进行差异化严格管控,使得部分应外协的“一般能力”被认为是“重要能力”无法彻底割舍;对“重要能力”与“核心能力”的界面不够清晰,导致部分应逐步放开或转化的能力未引起关注,仍加大投入,因此浪费了有限资金;部分“核心能力”建设不够聚焦、投入力度小,使得部分对技术进步、任务竞争和单位发展有关键支撑作用的部分能力,因资金不足而无法形成或拖期,错过了发展时机。
部分军工能力因其特殊的应用背景,只能依赖自主研发。几十年来,一代代军工人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利用全国大协作的方式,成功开发了一系列核心关键装备,大幅提升了研制生产能力,满足了型号任务需求;在步入“工业4.0”时代的热潮中,部分单位已实施了一批先进的“两化融合”项目,具有显著示范带动作用。然而,部分军工企业对先进工艺装备的研究应用以及能力建设的创新不够,特别是对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手段的研究应用不足,使得研发制造能力与水平较为落后,许多工序仍依赖手工操作,影响产品性能一致性、质量可靠性及成型效率,导致成型过程本质安全度不高;同时,部分单位对军工能力建设项目缺乏科学的管理,实施过程规范性虽然得到不断提升,但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仍显不足,使得部分能力不能及时建成,部分能力的效益无法有效发挥。
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建设,我国军工能力建设已实现了从任务牵引型到任务能力结合型的转型,正在深入开展体系效能型的转型。军工能力建设模式的转变,是“量变”向“质变”的飞跃,是不断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演进过程。从军工能力建设的发展规律看,初期,受经济、技术、管理、人员等因素限制,以任务牵引为主;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逐步向“任务+能力型”过渡;在能力基础不断得到夯实、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情况下,效能型则成为支撑国防建设和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
只有彻底转变固有的军工能力建设思想,才能真正聚精会神谋划高质量能力建设的新篇章。军工企业决不能一头扎进自我封闭的小圈子,所有产品、各个工序均自我配套。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有所为、有不为”的原则,低于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等情况的能力,要主动利用外部资源进行配套,以便集中力量围绕自身优势产品、优势技术、优势专业配置优势能力,实现从注重投资规模进行能力全配套,向注重投资经济效益精准开展核心能力建设的转变。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为打好支撑任务与发展的能力保障阵地战,建议综合考虑能力的重要性、先进性、健壮性、开放性、安全性、经济性等因素,选取装备专用性、制造资质、专用知识产权、重要程度、约束性、依赖性等必选指标;型号背景重要性、技术战略性与难度、应用范围广泛性、可替代性、经济性等参考指标;按重要程度分为“核心、重要、一般”三大类,按照不同组合方法和标准将三类能力评价为不同等级。在评价方法建立过程中,可由单位内部能力建设、信息化以及技术研发、工艺研究、生产组织等不同战线人员共同进行研究分析、综合评价,从而建立科学的能力评价体系。
按照已明确的评价体系,军工企业分别对产品设计仿真、部组件制造、总装集成、试验验证、运输转运、维修保养与评估等全流程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建立各专业能力“核心、重要、一般”分类图。一般而言,涉及产品整机、机理与基础研究及核心关键技术、火工品等方面能力单位的核心能力较多;涉及普通加工、社会化可协作、经济性较差等方面能力单位的一般能力较多。通过系统梳理,可使企业理清自身各层级能力的区别,以期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开展能力建设工作。
只有针对不同能力采取差异化保障方案,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精准开展体系效能型能力建设,将自身有限资源用在核心能力的“刀刃”上,综合利用好单位内外各种资源进行补充,从而在有效增强企业核心能力的同时,提高投资的效率、效益和效果,建立形成集约、高效、开放、柔性的能力新体系。
针对军工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在竞争中具有极大帮助作用的“核心能力”,应“早投、快投”,尽快形成能力;对于任务急需的能力,要“不等不靠”,积极利用融资租赁、经营租赁、社会基金等多渠道筹集资金,提前开展相关条件建设;对于对单位长远发展有支撑作用,因暂时缺少背景支撑,无法获得国家支持的前沿与创新条件需求,应进行持续投入,有效支撑预期目标实现。针对为了确保研制生产效率,社会资源无法承接或外协会影响质量进度等方面的“重要能力”,争取“国家投资与自主投入相结合”的方式稳步开展能力建设,结合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逐步利用社会资源将其放开。针对“一般能力”,在不投资的同时不断加大外协外购力度,持续构建完善协作配套能力圈。
“两化融合”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在现阶段的集中体现,也是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军工单位应充分发挥“两化融合”在推动研发制造模式转型和能力跨越提升中的“倍增器”作用,开展能力建设时,杜绝低水平重复投入,积极利用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手段,真正做到提能力、上水平。
军工企业应积极学习调研国内外先进单位已建成的示范项目与经验,瞄准世界一流水平,聚焦核心重要能力,结合军工投资项目和自筹资金项目实施,利用好“数智”手段,建设以柔性化、智能化、通用化为特征的标准生产示范线、单元,推动企业研发制造模式数字化转型,逐步实现核心部组件数字化敏捷制造、精益生产,关键工序“少人化、无人化”生产,提升生产效率效益,提高产品质量可靠性和成型过程本质安全度,构建能力建设新发展格局。
为切实推进体系效能型建设,使能力建设转型升级见实效,军工企业要认真做好顶层谋划与层层分解,绘制好核心能力体系图,制定好各类工作计划,落实好各级责任人,通过挂图作战,全力实现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落实,全力助推高质量转型发展目标顺利实现。
围绕“十四五”及后续研发创新、研制生产和单位长远可持续发展需求,军工企业针对已梳理出的“核心、重要、一般能力”,绘制单位自身“十四五”能力建设体系图,明确战略目标和路径。同时,在体系图指引下,通过编制全周期实施计划,并与年度和月度投资计划、专题实施计划等相结合,落实节点计划与责任人,加强招投标、合同、财务等方面实施过程管理,发扬“钉钉子”精神,严格执行相关计划;建设优秀的投资人才队伍,建立完善科学的考评和监督体系,对于按期高质量完成的单位和个人,通过即时奖励、年底奖评等方式进行表彰;对于拖期或实施效果不佳的,通过通报批评、岗位调离等方式进行惩戒,从而确保核心与重要能力及时建成交用。此外,对于已建成能力,适时进行评价,分析投资效益效果,总结投资经验教训,并通过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为未来新项目决策和提高投资管理水平提出建议。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的新征程中,军工企业需要全面系统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理念,坚持以价值创造为本,围绕体系效能谋好能力建设新篇章,理清自身各类能力的层级,在差异化保障、“两化融合”与先进管理手段应用中不断出新招,在提能力、上水平中见新效,在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