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丹亚 孙玉军
【摘要】在当代中国媒介中,出现过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形象。她们在不同时代呈现出不同的特质,既传播着时代精神、承载着观念更迭,又引导着社会对女性的认知。“她们”的演变,为观察中国女性观的变化提供了途径,也為把握女性形象的创作走向提供思路。
【关键词】当代中国;女性媒介形象;类型演变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10-0056-04
当代中国女性媒介形象或可分为四个阶段进行观察与研究。第一个阶段是改革开放以前,特征为“男性化的革命者和劳动者”;第二个阶段是1980年代,以“女性气质化的女性”为特征;第三个阶段是1990年代,产生了一批“贤妻良母及欲女”形象;第四个阶段是2000年至今,以“独立自主的女强人”形象为主流。本文综合利用杂志、电视、电影等媒介作品,结合时代背景,梳理和分析当代中国媒介中女性形象的类型及特质,以期为后续中国媒介女性形象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改革开放以前:
男性化的革命者和劳动者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马克思主义性别理论的指导下,重视女性参与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以及在公共领域为集体、国家所做的贡献,女性开始广泛参与到生产劳动中。在城市,女性进入了几乎所有的工作领域;在农村,女性也参与到集体农业劳动中。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中国文艺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几乎都被赋予了革命者和劳动者身份。无论是杂志、诗歌、年画、文学还是电影戏剧,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几乎都弱化了性别特征,刻画出了男性化的女革命英雄和女劳动模范。
1939年创刊的《新中国妇女》杂志(后更名为《中国妇女》),是一个比较全面介绍中国女性问题的杂志。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新中国妇女》报道宣传的女性,“要么是战场上的女英雄战士,要么是工业、农业战线上的劳动模范”[1];在民间流传较广的诗歌、年画也大量宣传女革命者、女劳动者。尤其在“大跃进”时期,全国各地出现了宣传“穆桂英、花木兰”式女性的诗歌、年画,对“穆桂英”“花木兰”这类女先进生产者、女劳动模范进行了广阔地宣传;“十七年”文学中的“正面女性大多是热爱事业和革命的,她们抛弃了所谓的性别意识,与男性一起走向革命走进生产……女英雄、女劳动者成了文学塑造的主流”[2];《红色娘子军》《沙家浜》《红灯记》等样板戏中宣传的女性也以男性化的女革命者、女劳动者为主。
这一时期,无论是杂志、诗歌、年画、文学还是电影戏剧,所呈现的女性几乎都具有革命者和劳动者的身份,显现出“劳动美”和“战斗美”。
二、1980年代:女性气质化的女性
19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中国同西方国家有了更多的交流,西方文化思潮大量涌入中国。中国知识界对引介西方文化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科学、民主的思想在这一时期拥有最响亮的呼声,大量西方女性主义著作被译介和引进。这一阶段的女性主义理论“强调女性的生理差别,把女人描述为本质性的存在,是一个与男人相对的固定范畴”[3]。这影响了中国社会对女性认知,逐渐朝向追求人性、强调性别气质的方向发展。
“性别气质是指两性被社会所认可的性别特征,或者说,是在人们的脑海中被界定为不同性别的表象、行为和性格等。女性气质通常被规定为:他者、依赖性、被动性、情感、阴柔、服从性等等”[4]。1980年代的女性媒介形象从“男性化的女革命者和女劳动者”的建构模式中挣脱出来,开始表现女性气质、女性特征,强调男女的性别差异。这种创作倾向在平面广告中表现尤为突出。
“美加净”创立于1962年,是中国著名的化妆品品牌。在中国,“美加净”拥有广大的消费群众,尤其是在1980年代,几乎成为国民化妆品的代名词。在1980年代“美加净”的系列平面广告中,女性的形体线条普遍较为柔和、有虚实的变化,动态柔美,服装款式多样,饰品精美。而男性则完全相反,轮廓线条普遍刚硬,无虚实变化,动态相比于女性也较为死板,服装单一,均采用硬朗的西装,且未配备装饰品。通过这种差异化的视觉表现手法,男女之间的性别特征被区别开来。男性展现出刚强、刚硬的视觉效果,而女性的温和、柔美的性别气质也得以凸显;在《丹凤朝阳》《琵琶魂》《乡音》《相思女子客店》等电影海报中,女性的面容清秀,神态哀伤,展现出忧郁、阴柔等女性特质。这种女性形象与以往革命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相比,更符合大众对女性的认知和期待,也更加体现了“女人味”;杂志封面对于女性的选择和呈现也产生了“女性化”的变化。以《中国妇女》杂志封面为例,王蕾在《媒介、权力、性别:新中国女性媒介形象变迁与性别平等》一书中的研究结果显示:1978—1992年的《中国妇女》杂志封面长相普通与漂亮的各占一半,化妆的人数较多,服装款式多样,开始展露女性气质。
提及“女性气质”,不能不联系到“贤妻良母”。中国传统观念中的“贤妻良母”是对“女性气质”的集中要求和体现。这一时期,对“贤妻良母”的塑造有了回起之势。以电影为例,谢晋导演的《牧马人》中的李秀芝、《高山下的花环》中的梁大娘和玉秀,王启民和孙羽导演的《人到中年》中的陆文婷等,这些女性形象凸显了“顺从、贤惠、顾家”的气质特点。
与前一时期“男性化女革命者和女劳动者”的女性建构模式不同,80年代的媒介开始注重表现女性气质、女性特征,强调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展现了一批女性气质化的女性形象。
三、1990年代:贤妻良母及欲望化展示
1990年代,随着“全方位开放”政策的实行,中西方建立了更进一步的交流合作关系。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人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都受到了影响。在实行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商业资本逻辑在中国得到快速发展,成为主导市场发展的首要因素,消费经济在中国社会悄然滋生。在消费经济的形成过程中,快感、娱乐、消遣等精神价值被高度重视,诱发了中国社会对女性的认知的改变,逐渐形成了一种商品化的女性审美意识。这种审美意识既包含了对传统贤妻良母的期待,又包含了“凝视”女性的需求,对这一时期女性媒介形象创作产生重要影响。
1990年代,女性媒介形象呈现两种创作倾向。第一,继承了1980年代对“贤妻良母”的塑造思路,大量具有贤惠、顾家、顺从等气质的女性形象得以出现。第二,对女性的身体进行了欲望化的展示,“以野性的眼唇、青春饱满的身体,作为原始欲望的承载者,成为观众消费与窥视的对象”[5]。
这一时期,中国影视领域掀起一股“贤妻良母”的热潮。电影《继母》《九香》《中国妈妈》相继呈现了不计得失,不求回报,为儿女无私奉献的母亲形象。电视动画片《大头儿子与小头爸爸》中的“围裙妈妈” 在家庭中的主要“职能”是买菜、做饭、洗衣服,照顾丈夫和孩子的饮食和生活,也是一位典型的以丈夫和孩子为生活重心的贤妻良母。这种贤妻良母形象还出现在一系列电视剧当中,最具代表性的案例便是《渴望》。剧中的女性人物“刘慧芳”具备中华民族劳动妇女的淳朴善良、勤劳贤惠的传统美德,集合了隐忍、传统、保守的性格特点,在电视观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成为深入人心的“贤妻良母”形象。
与此同时,在各大杂志封面、电视广告中,充满了具有视觉吸引力和冲击力的性感、美丽、年轻的女性形象。《家庭》《知音》《家庭医生》是中国具有影响力的3本杂志。它们主要服务于普通大众,帮助大众解决生活、情感等问题,因此,深受中国大众的喜爱,发行量多年稳居前列。在1990年代,这类杂志封面通常展现的是穿着时尚性感、面容精致、身材奥妙的美女形象。她们乖巧可人,尽显美丽、性感的气质;电视广告中的女性也以年轻漂亮的居多,且常运用特写镜头突出女性的曲线美、苗条的身材,让女性成为被观赏的对象。以1998年在中国中央电视台播放的《浪莎丝袜》广告为例,在画面开端,安排了一位穿着超短裙的年轻女郎优雅自信地从几位男士身边走过,引起男士回头凝望。此后的镜头则描绘了男士们为迎面而过的年轻女郎着迷和失魂落魄的神态。最后则通过一个特写将人们的目光留在年轻女郎穿着浪沙丝袜的腿上。此则广告在展示产品的同时,也让女性的身体成为观众消费与窥视的对象。
1990年代的女性媒介形象创作既有对1980年代创作倾向的继承又有新时期的特点。首先,始于1980年代的“贤妻良母”以及女性的“贤惠”“隐忍”“无私奉献”等精神气质再次得到塑造。其次,生发了以女性的性感身体、美丽外表为娱乐消费的对象,来满足观众审美欲望的创作倾向。“贤妻良母”和欲望化倾向并现于这一时期的媒介作品中,成为典型的女性媒介形象。
四、2000年以来: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
进入21世纪,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与西方各国建立了更为广泛的交流。西方文化思潮,尤其以个体为本位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以各种渠道和方式一次次涌入中国。“个人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观,它强调个人独立、自由与平等,强调个人的自我支配与自我控制。这种思想促使中国人开始关注“个人本身”的价值。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经济迅速融入世界经济,收入不均衡和贫富差距日益拉大。家庭支出与收入之比的上升导致男性个人的收入很难维持家庭的开支需要。因而,女性共同分担经济重任的需求愈发强烈,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家庭步入社会。男女社会分工的变化,引发了性别观念的转变,社会對女性的审美向“独立性和自主性”转向。“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女性审美意识,强调女性处理事务时的自主、主动、自由,即自主性、自觉性、能动性。在这种审美意识的影响下,中国媒介中的女性形象呈现出“自我”的性格特征。
2000年以来,中国电视广告中出现了一系列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其中,超能洗衣液的广告具有较大影响力。超能洗衣液是中国著名的洗涤用品企业——纳爱斯集团有限公司推出的品牌产品。2013年,超能洗衣液首次通过电视广告的形式,推出了“超能女人”,即弘扬新时代女性的正能量,鼓励当代女性独立、自信、追逐梦想、各展所“能”的理念。从2013年至2019年,超能洗衣液共推出了七个“超能女人”广告宣传片。与以往广告不同的是,“超能女人”广告所展现的女性既不是依附型的贤妻良母,也不是时尚性感的形象,她们具有自信、独立、勇敢、坚持、智慧的特性,是能兼顾家庭与事业,处处做到极致的女性形象。超能洗衣液广告以肯定欣赏的叙述语气传递了“独立自主”的新时代女性形象,让女性的面貌焕然一新。
这一时期,动画电影的创作也开始活跃起来,独立自主的女强人成为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种动画形象。《风语咒》《大鱼海棠》在叙事上很好地传达了民族文化与精神,在创作上又有对“低幼化”模式的突破,因而收获了优异的票房和口碑。这两部备受瞩目的影院动画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具有“独立”“自主”的性格特点,呈现出了完全区别于传统意义的女性魅力。《风语咒》中的“梅姐”,自第一次出场便是帮儿子化解困难,在集市上与流氓理论,给观众留下了“女汉子”的角色印象。在家庭中,她既是母亲,但也同时充当着父亲的角色,能顶起家的责任、摆平所有的困难,充分展现出了独立和自主的个性。《大鱼海棠》中的“椿”不再一味迎合权威的需求、隐藏自我欲望,敢于冲破强权控制,被赋予了不顺从、独立自主的气质。此外,动画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中的“红太郎”和《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之秘密计划》中的“围裙妈妈”也体现出了“独立自主”的气质,她们是家庭的中心,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
电视剧反映的“女强人”主要遵循以下建构路径:“单身职业女性因结婚而找一份清闲工作(更多的情况是全职太太)——夫妻感情出现问题——再次重视工作(或者:离婚——重返职场——破镜重圆);已婚基层女性遭遇丈夫出轨——离婚——走上职场变身单身职业女强人——获得新爱(或者:前夫倒追——夫妻重修旧好)”[6]。例如,《我的前半生》中,家庭主妇罗子君在婚姻失败后蜕变成经济独立的职业女性;《辣妈正传》中的夏冰,婚前在职场中兢兢业业,独当一面。婚后放弃事业,以家庭、丈夫、孩子为中心。婚姻失败后重新回归事业,再度成为职业女强人。
与前几个时期相比,这一时期的女性媒介形象显现出独立、多元、开放的创作特点。女性的职业、经济能力、家庭地位、气质等各个方面都被赋予了全新的面貌,女性摇身一变,成了“独立自主的女强人”。
五、结语
当代中国媒介中的女性形象一直承载着社会观念的更迭,建构和传播着符合时代需求的女性价值观念。改革开放之前,以“男性化的革命者和劳动者”形象为中心,塑造出具有“劳动美”和“战斗美”的女性形象;1980年代,女性媒介形象的创作开始追求人性、强调性别气质,使媒介女性褪去了被男性气质包裹的外衣,有了女性化、人性化的特点;1990年代,在“商品化的女性审美意识”下催生了一批“贤妻良母和欲女”形象;2000年以来,媒介中的女性形象向“独立自主的女强人”转向,逐渐显现出独立、多元、开放的态势。
从“男性化的革命者和劳动者”到“女性气质化的女性”“贤妻良母及欲女”,再到“独立自主的女强人”,当代中国媒介女性形象的演变展示出了中国社会的女性观的变化过程。这类女性形象在传播时代精神、展现女性风貌、引导女性认知的同时,也为观察和研究中国女性媒介形象的创作走向提供了丰富且具象的资料。
参考文献:
[1]黄魏.“文革”时期女性形象政治化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2.
[2]裘冰冰.论十七年文学中“仿男化”的女性审美倾向[J].文学研究,2021(12):31.
[3]王蕾.媒介、权力、性别:新中国女性媒介形象变迁与性别平等[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501.
[4]沈奕婓.被建构的女性:当代社会性别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5-36.
[5]高兰,赵林.新中国成立70年女性电影形象类型及嬗变[J].电影评介,2020(6):81.
[6]李华伟,桂琳.选择性在场与类型化塑造:电视剧中职业女性形象分析[J].电视研究,2018(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