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黄帝内经》学饮食之道

2023-10-04 00:23袁栋袁敬武
家庭医学 2023年18期
关键词:五谷黄帝内经素问

袁栋 袁敬武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滋养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基础。饮食可保证机体的营养,使五脏功能旺盛、气血充实,是生命活动的重要保障。正如《素问·平人气象论》说:“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就是说人要依靠水谷的营养而生存,如果断绝水谷人就要死亡。由此可见饮食营养之重要。

饮食结构

《素问·藏气法时论》说:“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意思是,凡毒药都可用来攻逐病邪,五谷用以充养五脏之气,五果帮助五谷以营养人体,五畜用以补益五脏,五菜用以充养脏腑,气味和合而服食,可以补益精气。这句话非常明确地说明了我们对食物选择的原则,就是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五谷是进补的基础,是我们的日常主食。五谷,古时指麦、黍、稷、稻、菽。麦,指小麦,人心、脾、肾经,功用为除热、止烦、润燥、利小便、善补心气。黍,指黏米,味甘,性温,人心和小肠经,能补益心、心包、小肠、三焦的气血,非常适合心气虚怯、呕心沥血、劳心过度的人。稷,是小米,为五谷之首,性温,其主要作用是补益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得养,则气血能顺利化生。养脏先养脾,养脾可常食小米粥,有助于补中益气、益寿延年,尤其是脾胃不和、老年人及孕妇应经常食用。稻,是水稻,也就是大米。性凉,味酸,入肺、大肠经。能滋补肺、大肠,使人肺气足、肺津生、皮毛润泽、大便通畅。

菽,指的是豆类,有黑豆、黄豆、红豆、绿豆、豌豆等。其中黑豆味甘性平,归脾、肾经,人肾经。有活血利水、祛风解毒、健脾益肾的功效。可以治疗水肿胀满、风毒脚气、黄疸浮肿、肾虚腰痛、遗尿、痈肿疮毒等。绿豆味甘性寒,归心、胃经。有清热解毒、消暑的功效。可以治疗暑热烦渴、疮毒痈肿等症。黄豆味甘性平,归脾、心、大肠经。有健脾宽中、润燥消水的功效。可以治疗疳积泻痢、腹胀鼠疫、妊娠中毒、疮痈肿毒、外伤出血等。

五果指枣、李、杏、栗、桃。其中枣味甘,性平,可滋补身体,补充元气,调和五脏,生津液。李味甘、酸、性平,可清热、生津、利水、健胃,治虚劳骨蒸,消渴、腹水、小便不利。杏味酸性热,可开胃健脾、促进消化、止渴生津。栗味咸,性温,可以滋补身体,补充元气,吃生栗子可以治疗腰腿不灵活;绞碎外敷,可以治疗肌肉瘀血、肿痛。桃味甘、酸,性温,可以生津、润肠、活血、消积。

现代五果泛指各种鲜果、干果和坚果类食物。五果为助就是说可以借助水果,帮助我们消化所食的五谷和五畜,以免身体产生壅滞。适当食入水果,还能帮助补充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但因为大部分水果都偏寒凉,并含有果糖,所以不可一次性吃太多,否则容易生湿气和痰。

五畜为益,益是锦上添花的意思,但不可以作为主食。中医有一张很出名的方子叫“补中益气汤”,什么时候用补中益气汤呢?虚的时候,不足的时候,漏的时候,要用补中益气汤。所以五畜为益,是在补不足。

一般认为五畜是指猪、羊、鸡、犬、牛。《素问·五味》说:“五畜,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其中狗肉是冬季温补佳品,有温补脾胃、补肾助阳、壮力气、补血脉的功效,适宜于腰膝冷痛、小便清长频数、浮肿、阳痿等肾阳虚证,或由于脾胃阳虚出现的脘腹胀满、腹部冷痛者食用。羊肉是使人强壮的美味,能温补脾胃、补中益气、壮阳益肾、补血温经,对体瘦畏寒、腰膝酸软、产后血虚宫寒、肺结核、气管炎等体虚胃寒者尤为适宜。牛肉是肉中骄子,有补中益气、滋养脾胃、强健筋骨、化痰息风、止渴止涎的功效,适宜中气不足、气短体虚、筋骨酸软、久病贫血、面黄体瘦、头晕目眩者食用。鸡肉是补虚良药,可温中益气、填髓补精,适宜气虚食少、头晕、心悸、月经不调、产后乳汁不足、水肿、消渴、遗精、耳聋耳鸣者食用,尤其适宜于老年人和体弱者食用。猪肉是滋阴补血的佳品,能补肾养血、滋阴润燥,适于热病伤津、消渴赢瘦、肾虚体弱、产后血虚、燥咳、便秘等症。

当然,现在来看,肉类不仅仅只有这五类,还有鱼、鸭等肉类也都是我们日常食用的。

五菜为充。充,有满之意,有备之意。以满论,是指五菜可补五谷之缺;以备论,是五菜可作五谷不足之备。五菜,古代指的是葵、韭、藿、薤、葱。《灵枢·五味》说:“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今天看来,五菜是从性味的角度列举蔬菜的代表,泛指各种蔬菜。蔬菜主要给人体提供丰富的维生素、膳食纤维和多种矿物质,弥补五谷的营养不足。但蔬菜的营养成分不全面,人体所需要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宏量元素,不能从蔬菜中得到满足,所以,蔬菜的作用是补充。在食物短缺的时候,蔬菜能起到充饥的作用,但食用蔬菜比重过大,甚至以蔬菜为主食,会造成人体热能不足、营养不良。

饮食养生基本原则

《黄帝内经》中,提出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則是“谨和五味”与“食饮有节”。这虽出自两千多年前,但时至今日仍然适用,值得我们忙碌的现代人细细品味和研究。

谨和五味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意思是说谨慎地调和饮食五味,能使自己骨骼强健,筋脉柔和,血气循环通畅,肌肉腠理紧密。这样,就能使自身骨气精强。严格遵行天道自然法则,就可以长久保持自己先天禀赋的生命力。

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酸味是指具有酸味的食物,如乌梅、柠檬、葡萄、山楂、石榴等。中医理论认为,酸人肝,具有收敛固涩、生津止渴、涩精止遗之功,多用于肝气升发太过、虚汗、久泻久痢、遗精遗尿等病证,但过食易致痉挛。甘味是指具有甜味或没有明显甜味(如五谷杂粮、蔬菜等)的食物,如白糖、大枣、甘蔗等。中医理论认为,甘入脾,具有补虚和中、健脾养胃、滋阴润燥、缓急止痛之效,多用于防治脾胃虚弱、气血不足、阴液亏耗等病证,但过食则壅塞气机。苦味是指具有苦味的食物,如苦瓜、杏仁、莲子心、茶叶等。中医理论认为,苦人心,具有清热解毒、燥湿通便等功效,特别适合体质强壮,易于上火者食用。少量苦味还具有增进食欲、促进消化的作用。但过食则可能伤阳。辛味是指具有辛辣味的食物,如生姜、辣椒、花椒、桂皮、大蒜、洋葱等。中医理论认为,辛入肺,具有散寒、行气、活血之功,多用于感冒、气滞、血瘀、湿滞、痰阻等病证,但过食则有气散和上火之弊。咸味是指具有咸味的食物,如食盐、海带、紫菜、海蜇等。中医理论认为,咸人肾,具有软坚、散结、润下之效。适量食用可以促进人体的消化功能,并能强健筋骨。但过食咸味食物会导致肾盛而乘心,出现胸闷气短、面色无华和血脉瘀滞等病症。

如果饮食、五味失调,则可因其中一味或几味有所偏盛,从而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正气受损,病邪乘虚而入,使人罹患疾病。这就是《素问·生气通天沦》所说的:“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强调指出,过食某一种味道的食物,这种味道所入的脏器功能则亢盛,可克制其相应的脏腑之气,也是损伤五脏精气的重要原因。

饮食所伤,除能直接伤害肠胃以影响五脏外,还可通过五味与五脏的关系,引起相关脏腑的病理变化,又进一步影响到其他脏腑。如酸味太过,致使肝气偏盛,导致脾气的运化作用受到阻滞。咸味虽然人肾补肾,但咸味太过则能伤肾,肾气受损则养骨之气不足,故日“大骨气劳”。肾水反悔脾土,脾失健运,肌肉因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减少而消瘦无力。苦味人心,然其太过则损伤心气,心主血脉、主神志的功能必受影响,故有心跳急促及烦闷之症。甘味入脾,可补脾,太过则可伤脾,所以脾气因滞碍而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濡养于全身。脾与胃同居中焦,升降相因,纳运配合,如若脾气不能升运,必然对胃气之纳降产生负面影响,使胃气的纳降迟滞,浊气滞留而生胀满。辛味能散而人肺,辛味太过,一则可耗散肺气,二则可使肺气失常而偏盛,既能乘袭肝木,使肝之阴血受损,筋失濡养而败坏弛缓,又能反悔于心而殃及心神。

食饮有节

《素问·上古天真论》在论述养生法则是提出“食饮有节”。节,是指有节制。食饮有节,即合理控制饮食的总量,不能过饥或过饱。饮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合理的饮食为人体提供精微物质;反之,饮食失常可损伤机体引发疾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噼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意思是说,若饮食过饱,阻碍升降之机,会发生筋脉弛纵、肠湃及疥疮等病;若饮酒过量,会造成氣机上逆。因此,宜饮食定量、适度饮食,既不可过饥又不可过饱。过分饥饿,会使人精气不足,而过饱则易损伤肠胃,致人以病。晚餐过量为害尤甚,因此,民谚就有“吃饭留一口,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的说法。食饮不节可引发很多疾病,如肥胖、胰腺炎、胆囊炎、高脂血症、糖尿病等。

节还指有节律,饮食要有节律,就是吃饭要规律,早餐、午餐和晚餐要按时、按量,如果饥一顿饱一顿,打破这样的节律,也会增加胃肠道患病的风险。

总体来说,在《黄帝内经》饮食养生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正确的饮食能够扶正补虚、泻实祛邪,从而达到防病益寿的目的。因此要重视饮食养生,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五谷黄帝内经素问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创意五谷画
创意五谷画
五谷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