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绍美 刘庆炜
自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在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间产生了巨大反响,牵动着万千家长和孩子的心,有欢欣雀跃,有疑惑不解,有质疑困顿,甚至是产生了新的焦虑。毋庸置疑,社会各界普遍公认的是“双减”不仅仅是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减轻了家长和孩子的校外培训负担,而是很多教育乱象在“双减”下被按下了“暂停键”,实实在在减轻了家长的教育负担,节省了教育支出,又保证了孩子们锻炼、休息和娱乐时间,让孩子们有了更多的自主时间和自主行为自由,成效显著。
那么“双减”之下,学校和老师该如何面对新形势坚守好教育初心?又该怎样积极应对教育的变与不变?怎样正确引导学生做什么、怎么做?怎样真正从根本上实现教育教学工作的改善与提高?是摆在当下教育教学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9月22日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发挥教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深化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工作的根本遵循。
“双减”政策明确提出要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同时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双减”政策的出台进一步明确强化了教育的本质与本源,突出了学校仍是教育的主阵地,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书育人仍是学校和教师的核心任务、本职工作和主责主业;立德树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遵循和终极目标。从宏观角度讲,“双减”政策的根本目的就是坚持立德树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微观角度来说,“双减”实质上是通过强化学校基础教育能力,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增强校内教学效果,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透、学好,从根本上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达到还时间于学生、还自主于学生的目的,真正实现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实现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一半。习惯是学生成长之基、成才之根,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加速器”,全面发展的“永动机”。为适应“双减”新形势新要求,在日常教育教学中,面对学校生源大部分来自城市边际、村改居的城乡结合部的实际情况,坚持立足当下、着眼长远,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把提升教学质量作为落实“双减”政策的思考出发点和实践着力点,着重在学生行为习惯、认知习惯、学习习惯等方面的重建与提高上下功夫、做文章,取得了初步成效。
以实施习惯再造为切入点,加强家校联动,共育良好生活习惯。与家长紧密配合,要求他们穿衣整洁,做事条理,自行收拾文具,分学科整理书包;鼓励孩子在家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切实上好家务“劳动课”,增强自主生活能力,培养“小大人”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生活自主自立习惯。强化监督管理,规范作息习惯。规律的作息安排,充足的睡眠时间,是孩子身体成长的基本保障,也是学生保持良好学习状态的根本前提,借“双减”良机,要求家长监督孩子制定作息安排表,引导学生养成早睡早起的良好作息规律。强化细节训练,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日常学习中,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课前预习准备、课堂认真听讲、课后复习整理的学习习惯,要求学生学习不等不靠不依赖,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增强时间观念,巩固习惯养成。要求学生把握好每一堂课、每一節自习,做到当日事当日毕,遇事不拖延,误事不给自己找借口、留退路。久而久之,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就会逐步养成,学习成绩就会稳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获得感、喜悦感就会日渐增强,真正实现持续提高、全面发展。
针对“双减”后大部分学生刚从各类培训班走出的“空闲期”,还有些学生属于早出晚归的“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以及由此带来的自主时间空间小、情绪压抑、缺乏沟通、情感淡漠等问题,利用课后服务等时间,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一切围绕学生,一切服务学生,突出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人格重塑工程,引导学生充分感知自我、认识自我、正确把握自我,争做更好的自我,以期在下一个“拐角处”遇到更优秀的自己。强化班风、学风建设,培育学生的团体意识、吃苦精神、攻坚克难意识,实现互助互帮、共同提高,从而不断提升自己、健全人格、完善自我。丰富活动内容,利用父亲节、母亲节和儿童节等,开展“我为你过节”“我做一天家长”等主题团日活动,让学生从头一天放学后买菜等准备工作开始,自行设置早起闹钟,准备早饭、打车或坐公交和父母一起到校,独立承担做饭、刷碗、洗衣、拖地等家务劳动,自己晚睡早起、让父母早睡晚起,以及双方过节为对方所做的庆祝,进行节日准备比对等全流程角色互换活动,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培养学生共情和同理心,学会感恩,懂得珍惜,最大限度地增强学生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坚持面向学生,教学相长,突出学生教育主体地位,实施成长托举计划,通过“大手拉小手”实现共同提高、促进全面发展。一是实行全员导师制,促进教书育人的统一。由任课老师、老教师、心理辅导老师等组成导师团队,每名教师分包几名学生,采取“辅导+引导”和“谈心+暖心”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教书与育人的高度统一与融合。二是实施思维重构工程,为学生构筑立体人生。充分利用课堂教学,通过开展同课异构、一题多解、一事多议,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等,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避免学生思维固化,克服由点到点的线性思维和非此即彼的标准化、惯性化模式,为学生构建起立体思维新模式。三是强化目标导向,激发学习内驱力。引导学生树立成长目标,采用“切叶蚁”方式,把初中四年学习成长的大目标正确划分为不同时段的多个具体小目标,借助泰山“一天门”“中天门”“天街”“泰山极顶”等地标性名称,实施攀登砥砺卡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咬定青山不放松,竞相登攀,步步登高,养成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毅力和恒心。四是强化效率意识。坚持效率为王、效果为本,教师做到精讲巧练,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不断提高教与学的当堂转化率,促进学生以基本知识带动基本能力提升。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学科特点,掌握基本思维方式、科学方法,做到不死学、不学死,拓宽思路,灵活运用,善于总结、触类旁通。多途径培养学生掌握高效学习法,努力做到把握课堂,通过知识点的适度循环,强化学习实效,当堂达标。课间带领学生走出教室,适当活动,调整情绪,调适心情,使学生始终保持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乐学善学的求知欲望、持续进步的成长自觉,从根本上实现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1.泰安泰山实验中学;2.泰安市科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