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春明 谭海林 李 培 陈土军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株洲 412011)
2023年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绿色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实现“双碳”宏伟目标,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对加强新时代各类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1-3]。为此,教育部先后出台了《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和《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提出要将绿色低碳理念纳入教育教学体系,全面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各个层次和各个领域,以推动建立完善的绿色低碳发展教育体系,适应中国未来经济转型和“双碳”目标的需求。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培养人才的使命。面对“双碳”战略目标的要求,职业教育在专业建设、技术研发、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4-5],如积极调整和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加强环保类专业建设;积极开设环境保护、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等跨学科课程;积极开展环保科普宣传、举办绿色科技创新大赛等,在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意识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显著的教育教学成效。但是,研究主要围绕原有的环保教育,无法适应探索与实践“双碳”目标提出后对学生绿色低碳意识素养和职业技能方面具体的、更高的要求[6]。因此,有必要围绕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相关论述,总结在绿色人才培养方面已有的成果和经验,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新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将绿色发展理念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培养绿色“双碳”人才,继而助力实现国家“双碳”目标。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体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努力使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达到顶峰,随后逐步减少,并于2060年最终实现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吸收量的平衡,即实现“零碳排放”目标。实现“双碳”这一宏伟目标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目前,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是制约人类文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之一,而碳达峰和碳中和通过实现“零碳排放”可以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减缓全球温度上升的速度,减轻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减缓气候变化的关键手段之一[7-9]。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也已经成为各国争取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实现“零碳排放”的过程中,将出现大量新的清洁能源和清洁技术,推动新能源等产业的发展,也将带来新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同时,实现这一目标将倒逼社会生产各个行业、各个环节加快向绿色节能、低碳环保的方向进行转型升级,否则会被限制发展或淘汰。此外,各国在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过程中,需要在清洁能源、科技创新等方面展开合作,从而推动全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双碳”目标,首先,应减少石化能源的使用,降低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改善空气质量,降低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率。其次,应避免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遏制生态系统的退化和物种灭绝,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再者,应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减少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降低灾害风险,保障人类的安全和生计。最后,应促进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发展,推广健康饮食、可持续出行和生态旅游等方式,促进人们养成的健康生活方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双碳”目标提出之后,如何将“双碳”目标以及绿色低碳理念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成了职教人的一项重要任务。相关院校开展了大量探索和实践,如开设“双碳”技术领域涉及的新专业、扩展原有相关专业的教学方向等,或者将“双碳”目标以及绿色发展理念纳入相关课程中,举办各种形式的绿色发展教育活动来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等,虽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0-12],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随着各级科技部门围绕科技支撑“双碳”目标实施的相关政策的出台,普通高等学校纷纷结合自身的专业特色与研究专长,建立了各种与“双碳”目标相关的实验室或研究中心,并在专业建设、课程教学中结合已有基础明确了基本方向。但是目前职业院校在这方面的行动相对较少,对职业教育应重点服务“双碳”目标的哪些环节缺乏共识。
在“双碳”人才培养中,师资队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职业院校教师,一方面对加强“双碳”以及绿色发展理念教育相关的意识还不强,既没有认识到开展这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没有深刻理解“双碳”目标的提出对未来经济社会的重大影响。另一方面教师开展“双碳”教育的能力严重不足,大部分教师对“双碳”的政策背景、各个行业围绕“双碳”目标的新兴技术工艺、发展理念等缺乏认识,即使开展“双碳”教育也仅仅停留在原有的环保教育层面,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双碳”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部分高校虽然已经在课程设置上融入了一些“双碳”相关的政策、技术以及与环境保护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相关的课程,但是总的来说,绿色化课程设置和内容还不够充分和深入。如何将“双碳”教育和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各个专业和课程,并与专业特色、课程特点相契合,需要我们进一步建设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以及相关的教材和教学资源,提高“双碳”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和专业性。此外,还需要围绕“双碳”教育,开发建设实践教学资源,通过实践教学来提高学生的绿色技能和实践能力。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定位是培养具备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人才,使其能够适应和胜任不同行业和领域的工作。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应该紧密结合当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目标。而要培养“双碳”人才,首先应明确什么是“双碳”人才,即“双碳”人才的培养定位。“双碳”人才的培养定位主要是为了满足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人才需求,培养具备相关技能和知识的人才。其核心主要体现在绿色低碳技能、跨学科综合应用能力、创新发展能力、开阔的专业视野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等。因此,在制定具体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的过程中,除了要围绕本专业核心的素质、知识和技能要求,还应着重考虑“双碳”目标导向下对学生培养的相关新要求,具体包括以下三方面。
1.结合专业特点,将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等“双碳”意识培养目标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方面,要明确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的培养要求,以深厚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推动学生理解和支持“双碳”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另一方面,“双碳”人才应能够了解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瓶颈问题,充分理解“双碳”目标提出的时代背景,理解推动实现“双碳”目标对我国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双碳”人才也应掌握环境科学、生态学、环境法律等方面的相关知识,了解碳排放对环境的具体影响、主要来源和降碳的主要方法等。此外,“双碳”人才培养应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双碳”意识,使其具备“双碳”意识,形成绿色低碳、节约高效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能够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支持“双碳”事业。
2.在专业技能方面,加入本专业领域相关的“双碳”技术技能要求。“双碳”技能不仅包括传统环境保护类人才需要具备的相关专业技能,如环境监测、环境规划、废物处理、新能源开发等,而且应注重开发、挖掘本专业所对应的技术领域范围内在“双碳”潮流下涌现出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例如,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双碳”人才需要具备本专业领域清洁能源技术使用的相关技能和知识,能够应用清洁能源技术完成相关产品或工艺的开发、加工生产或应用。绿色人才培养应注重清洁能源技术的培养,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再如,围绕本专业推动“双碳”目标可能出现的节能技术、排放控制技术、废弃物处理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3.强调跨学科综合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绿色低碳领域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能够整合和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解决绿色低碳领域的复杂问题。绿色低碳领域需要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能够在绿色低碳领域发现机遇、创造新的价值且推动行业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绿色低碳领域需要具备全球化视野的人才,了解全球环保和绿色低碳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标准,具备全球化的思维和竞争力,在人才培养定位中则需要加强学生的英语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等。
职业院校作为培养职业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其就业或职业导向非常鲜明,应该根据国家的“双碳”战略目标需求,调整优化专业及专业方向设置,培养适应未来低碳经济发展的人才。具体来说,职业院校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调整优化。
1.深入调研市场需求,了解行业发展趋势,结合国家政策及产业发展,科学设置专业。职业教育应密切关注“双碳”目标导向下市场需求和行业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和完善专业及专业方向设置。通过市场调研、行业分析、企业需求调查等方式,了解行业发展趋势,为专业及专业方向设置提供依据。同时,职业教育应根据国家政策及产业发展,科学设置专业,适应新时代和“双碳”目标导向下产业的发展需求。可以结合国家政策及规划,根据市场需求,制定职业教育专业方向。如将新能源、节能环保、智能制造等国家主导的产业方向,纳入优先发展专业范畴。并且,要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调整优化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提高专业人才的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2.根据各个专业在推动“双碳”目标中的功能定位,采取不同的专业建设与发展策略。一要加强环保相关专业设置,如环境工程、污染防治、废弃物处理与利用等专业,同时,要加强环保课程的设置,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保技能,培养适应环境保护要求的人才。二要强化新能源相关专业设置,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加强新能源课程的设置,提高学生的新能源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满足新能源发展需求的人才。三要推出新的“双碳”相关专业,职业院校可以根据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需求,结合当地的资源和产业发展情况,开设一些“双碳”相关专业,如新能源技术、节能环保技术等,培养更多的“双碳”相关专业人才。四是优化传统专业设置,这对大部分职业院校十分重要。职业院校应该对传统专业进行优化调整,将传统专业与绿色低碳相关知识结合起来,开设相关课程和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绿色低碳意识和技能。职业院校可以在传统专业的教学内容中增加一些“双碳”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如绿色制造技术、能源管理等,提高学生对“双碳”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他们在实践中应对“双碳”问题的能力。
1.公共课程体系要结合思政教育融入“双碳”目标的基本内涵。公共基础课程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双碳”目标要求下,公共基础课应该着力于“双碳”目标提出的相关政策背景,引导学生认识到“双碳”目标的提出对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使学生充分理解绿色低碳、节能减排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深刻认识“双碳”目标任务的必然性、重要性和艰巨性。同时,公共基础课程也要增加绿色发展的内容,包括对绿色能源、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比如,增加相关课程,介绍碳定价、碳交易、碳核算等方面所涉及的市场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会计学和财务管理学、统计学、法律学等方面的基础性常识,使学生了解“双碳”目标下管理学、经济学等领域涌现出的一些新概念、新思路、新模式等。
2.专业课程教学要围绕专业特点融入“双碳”技术技能培养。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和绿色人才培养需求的增加,职业院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调整和完善也成了必要的任务之一。首先,强化绿色理念和绿色技术的教学。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应该加强对绿色理念和技术的教学,如绿色制造、环保技术、新能源技术等。在加强绿色理念与技能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与专业特点的契合度,如装备制造类专业,在设计制造过程中应考虑到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问题,采用低碳材料和技术,降低能源消耗和排放;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应注意废弃物的处理和回收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再如,在化工类专业中,则应着力于绿色化学、绿色生产技术和环保材料等方面的教学与实践,推动化工行业向低碳、环保方向发展。在具体“双碳”技能项目的开发和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该技能的实用性、应用性、创新性以及实践性,使相关“双碳”技能在本专业对应的技术领域的实际工作中有用武之地。其次,通过专业拓展课和专业选修课等建立跨学科的课程体系,以满足“双碳”目标对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更高要求,职业院校可以建立跨学科的课程体系,包括环境保护、新能源、可持续发展等多个学科。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绿色理念和技术,又可以增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最后,建立绿色教育评价体系。为了鼓励学生学习绿色知识和技术,职业院校可以建立绿色教育评价体系,包括课堂表现、实践成果、综合评价等。这些评价标准可以有效鼓励学生掌握绿色知识和技术,促进学校向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
3.依托创新创业活动大力开展“双碳”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双碳”人才的一种重要手段,能够进一步引导学生形成创新创业意识和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从而推动学生在掌握“双碳”基本常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广泛参与和开展绿色创新与实践。第一,要推广绿色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关注绿色技术、绿色产业、绿色设计、绿色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创业项目,培养自身的绿色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推动碳减排和环保产业发展。第二,要加强跨学科交叉教学,建立跨学科教学体系,将环境科学、经济学、管理学、工程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融入创业创新教育,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多元化的知识和技能,助力创新创业项目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第三,要建立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基地,为学生提供资源共享、团队合作、导师指导、市场营销等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支持,帮助学生在创新创业中实现碳减排和环保目标。第四,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环境问题,参与环保公益和社区服务项目,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增强学生的绿色思维和环保意识。此外,作为职业教育的题中之义,也要强化产教融合,通过引入行业领先企业的实践案例,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技能,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引导学生关注环境和社会问题,将创新创业项目与环保和降碳减排目标相结合,提高创业项目的社会价值和可持续发展性。
青年大学生作为时代大任的担当者,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参与者与见证者。因此,将绿色低碳理念纳入教育教学体系,全面融入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进思政、进课堂、进头脑,主动适应国家“双碳”目标下的人才需求的重要具体实践,可以提升大学生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毕业生绿色低碳意识与相关的“双碳”技术技能,培育适应时代发展的“双碳”人才,强化绿色技术技能人才供给。这些探索与实践是基层教学组织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的应举之措,也是落实教育部两个方案的题中之义。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要找准自身定位,在“双碳”目标导向下同向同行,实现学生“双碳”理念、“双碳”知识与“双碳”技能的协同提高,培养真正全面的“双碳”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