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 冠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 桂林 541199)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多,以及后疫情时代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等困难,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研究如何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学校教育本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学校肩负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重大责任,当前国家提出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国家的发展要求和社会的现实需要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既是符合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符合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本文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为研究视角,提出创新创业能力对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意义和现实作用,为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参考借鉴。
根据《2018—2022年广西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年度质量报告》,广西高职院校毕业生逐年增多,从2018年的11.9万人增加到2022年的22.31万人,由于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初次就业去向落实率逐年下降[1],由2018年的91.12%下降到2022年的81.75%,高职院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因此,如何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让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就业发展机会,是各方关注的焦点。从报告中得知,尽管就业率不断下降,但自由职业和自主创业人数呈增长趋势,由于自由职业从2019年才开始进行单独统计,因此,2018年的数据只是创业人数,但从2019年到2022年,自由职业和创业人数已经增长了3倍多,占毕业生人数的比例也从2019年的0.97%增至2022年的1.95%。无论是自由职业还是自主创业,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都是比较高的,这说明创新创业能力有助于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这为“双创”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和现实依据。
国务院原总理李克强提出要在中国大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势态[2]。随后,他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当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高校开展“双创”教育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3];当年6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指出“双创”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为进一步促进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4],国务院在2018年9月18日下发了《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也于2019年6月13日在杭州隆重开幕。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这一系列的文件和举措,充分体现了“双创”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也深刻彰显了“双创”对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意义和现实作用。
随着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国的发展环境也发生了变化。首先,社会资源环境受到的约束日益增强,要素规模的驱动力正在逐步减弱,之前高投入、高消耗、粗放式的发展方式难以持续满足当前社会发展要求。其次,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已经从要素驱动方式和投资驱动方式转向创新驱动方式。最后,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通过结构性改革方式,促进体制机制创新,支持并激活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开办各种新的企业、开发各种新的产品、开拓出更多新的市场、培育形成新兴产业,从而形成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的发展格局,最终实现创新驱动的发展目标,打造出新引擎、形成新的发展动力,因此,创新创业能力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双创”能力,既是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也是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的必然要求。
2022年2月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下发《关于深入实施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力促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的通知》,提出通过深入实施创业带动就业行动,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针对高校毕业生群体,特别要求突出创业带动就业这条主线,通过社会服务领域“双创”带动就业、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精益创业带动就业等专项行动,实现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大学生就业[5]。
同时,国家通过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政府职能发生转变,建设形成服务型政府,营造整个社会公平竞争的创业环境,从而促使各类想创业的市场创业主体“如鱼得水”,通过创业实现收入增加,使更多的人富裕起来,促进社会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实现创新支持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互动发展,进而实现社会共同富裕。
当前我国“双创”理念还不够深入人心,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对“双创”的认识还比较肤浅,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还不够完善,因而导致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足,同时尚未形成对创新鼓励和对“双创”失败宽容的良好社会风气。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就是要全社会加强以创新为核心的创业教育,通过弘扬“敢为人先、追求创新、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厚植创新文化,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意识,使全社会自觉养成创新创业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习惯。高职院校学生既是国家建设的重要生力军、高素质人才,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拥有良好的创新创业能力,是未来发展的基本要求。
尽管当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但没有建立起创新创业教研室,备课不统一、教材不统一、课程性质也不一致,考查方式、评价方法也各不相同。由于创新创业课程不仅包含基础的理论知识,而且包含创新创业的实践体验和运用探索,具有很强的政策性、理论性、科学性以及实践性。但有些学校在创新创业课的制度建设仍处在起步阶段,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尚未形成规范,更缺乏系统化的课程建设,进而导致其开设的课程观念陈旧、知识僵化、理论不接地气,学生学起来没有兴趣,更无法将创新创业知识进行运用与实践,无法内化形成创新创业能力以促进自身发展。
当前,尽管高职院校按照国家对“双创”教育的要求,大都开设了对应的创新创业课程,但学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大多由兼职教师或其他专业教师承担,部分高职院校甚至让仅参加过一次创新创业培训的教师教授创新创业课,教师自身缺乏专业基础和实践经验,而专业的“双创”师资队伍是创新创业教育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因此,缺乏专业化“双创”师资队伍的高职院校,其创新创业教育的授课内容、授课效果等方面与专业课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也是导致学生学习创新创业知识不到位、能力锻炼不足的重要原因。
广西高职院校招生生源广泛,主要有中职对口招生、高考单招以及高考统招这三种类别,这些不同生源的学生在学习能力、认知水平、行为习惯等方面较弱,同时学生之间的差异也较大。高职院校仅仅通过一门创新创业课来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显然是不够的,因此,容易导致学生对培养自身“双创”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从而没有认真对待学校在“双创”能力培养方面的要求,没有专心投入“双创”学习,更缺乏积极的“双创”实践,从而难以形成学生竭尽全力提升自身创新创业能力的良好局面。
除了开设创新创业课程,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也明显不足,这一方面表现为创新创业相关管理方面的师资和工作人员配置不足,比如学校的创新创业学院只有一位管理教师,很难开展更多有深度和广度的创新创业业务。与此同时,专业教育没有很好地与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结合,专业实践没有很好地将创新创业实践融入其中,使得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实践与专业实践平台缺乏融合,导致创新创业平台更加缺乏。另一方面表现为学生校内可以参与的创新创业比赛和项目孵化较少,基本都是跟着上级部门组织的比赛进行,没有很好地开展校内的项目孵化,不能很好地组织更多的同学参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导致培养的创新创业人才受众较少。
创新创业课程是一门强政策性、理论性、科学性以及实践性的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国家的政策变化实时补充和完善教学内容。因此,为了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需要构建起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6],促使教材、教学内容、教学实践与时俱进。同时,由于创新创业能力越来越重要,高职院校要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人才培养中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通过优化“双创”课程,构建起系统化的“双创”课程体系,及时更新教材,将课程学习、课程实践、课程实习等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跨学科的创新创业能力和专业能力的融合。同时,学校应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开展更具针对性的“双创”能力培养教育,真正实现对学生“双创”能力的锻炼和提升,促进学生“双创”能力的发展。
创新创业师资是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主体,其所具备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以及学生“双创”能力的提升。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建立一支优秀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对开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新局面以及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取得良好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通过加强“双创”教师队伍建设,打造具有专业化的“双创”师资力量,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双创”能力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高职院校一方面可以通过外引内培的方式,实现高职院校“双创”师资队伍的提升建设,既通过引进高度专业化、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来充实校内师资队伍,也可以将校内老师送出去,通过培训学习、实践锻炼等方式,实现自有老师能力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引进企业导师,丰富和补充校内师资在实践方面的不足,实现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更加接近实践场景,促进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发展。
要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双创”能力,首先,应转变学生的观念,引导学生认识创新创业能力在当前和未来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国家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强烈需求,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对创新创业能力的探索与实践,实现学生由被动教育到主动学习的转变。其次,加强“双创”教育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学校创新创业基地、校企合作等,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使学生能够及时将所学的知识转化吸收,进而内化成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最后,通过以赛促学,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通过比赛让学生能够及时将所学知识运用和实践,再通过比赛让学生及时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进而扬长避短、查漏补缺,促进自身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当前,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高职院校教育综合改革的重中之重,探索将创新创业教育结合专业教育,使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是高职院校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和有力举措。高职院校应加强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一方面,对校内创新创业平台进行科学规划与设计,合理配备人员;在创新创业场地安排上,让有想法、敢行动的学生能够拥有创新创业空间,比如开设创业园区、项目孵化园区等,通过耳濡目染,带动和激励更多的学生投入创新创业中。另一方面,在创新创业等活动中,校内可以根据学校特色打造一些校内创新创业活动品牌,通过多开展校内、院系创新创业活动,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从而扩大参与面,在学校内形成创新创业的氛围,促进全体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在大力提倡创新创业能力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能力对学生个人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社会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强烈需求。因此,高职院校既要加强对学生本身专业能力的培养,又要提升对学生“双创”能力的教育,以实现专业能力和“双创”能力的协同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为其将来就业创业打下坚实基础,以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