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政策、动态能力与企业绿色转型

2023-10-03 14:54叶春梅吴利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3年10期
关键词:绿色转型动态能力文本分析

叶春梅 吴利华

摘 要:环境政策通过改变企业绿色转型成本和收益,从供给侧推动和需求侧拉动企业绿色转型。动态能力是指企业感知机会与威胁、学习创造新知识以及重构内外部资源,从而应对环境快速变化的能力。构建“环境政策—外部压力—绿色转型环节—动态能力—内部选择”的理论框架,综合内、外部视角研究企业绿色转型机制发现,企业绿色转型涉及绿色产品开发、绿色材料投入、绿色生产工艺、绿色供应链管理和绿色营销等多个环节,政策提供的外部支持与企业内部动态能力相互匹配,支撑企业全生命周期绿色转型。基于广西柳州钢铁集团的案例分析表明,企业绿色转型不是一劳永逸的,在动态变化环境下,企业实施转型并获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具有与外部环境变化相匹配的动态能力。企业既需要把握外部环境政策变化带来的商机,又需要抓住转型重点环节,通过动态更新内部能力持续推进企业全生命周期绿色转型。

关键词:环境政策;动态能力;绿色转型;案例研究;文本分析

DOI:10.6049/kjjbydc.Q202207382

中图分类号:F2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23)10-0001-12

0 引言

钢铁制造企业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国家已经从环境管制、科技、财政、税收、贸易等诸多层面制定促进其绿色发展的相关政策,如出台钢铁业资源综合利用设计规范,推动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和废弃物循环利用;对钢材出口实施严格的许可证管理,拉动企业生产符合环保控制标准的产品等。随着环保要求日益严格和“双碳”目标的提出,绿色转型已成为钢铁企业重塑竞争优势、重获生机的战略选择1。企业绿色转型是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化,要求产品从设计、制造、使用、回收利用到处置整个周期对生态环境危害最小化。钢铁企业生产过程中主体工序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巨大,不同生产环节的环境污染排放特征存在差异2。企业绿色转型的机遇与风险共存,作为环境政策治理的重点对象,钢铁企业如何根据绿色转型多环节特点,凭借能力的动态更新达到企业与环境间的动态平衡从而成功实现绿色转型,成为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绿色转型是企业为保证持续发展,通过重新整合配置内外资源,改变经营方向、经营模式以及相应组织方式,获得新绿色竞争优势的过程3。在动态环境中,企业绿色转型不是一劳永逸的,每个阶段都会出现发展瓶颈以及新的机遇,企业竞争优势不断被创造和消失4。动态能力就是更新能力的能力,通过能力的持续进化使企业在不同时期适应动态复杂变化的环境[5,帮助企业跨越转型前后的资源、能力缺口,实现绿色转型的阶段性突破[6。环境的持续变化决定企业绿色转型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动态能力将随着绿色转型进程的发展经历不同阶段,呈现不断培养、积累、运用、维护、更新的循环过程,不同阶段的能力演化支撑企业获得绿色竞争优势[7

动态能力是企业绿色转型的关键内部能力,是指企业感知机会与威胁、学习创造新知识以及重新配置有形与无形资产,从而应对环境快速变化的能力8。为在动态变化环境中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企业需要具备与环境共演,协调内外部组织技能、资源和职能,进行快速、灵活产品创新的动态能力[9。从行为视角看,动态能力是指导企业更新、整合、重构内外部资源以重塑核心竞争力的能力[10。从过程视角看,动态能力是一种组织过程或战略惯例[11。动态能力是一种高级能力,是嵌入企业过程、惯例中,通过感知、整合、学习、创新企业资源,重构内部常规配置模式,实现与环境共演的能力12。企業绿色转型动态能力包括绿色商机识别能力,绿色技术收集、获取、吸收能力[13,通过整合资源与技能实施绿色创新、推动绿色技术商业化的能力[14,以及协调企业各项战略安排的能力[15。不同维度的动态能力可为绿色转型过程中竞争优势的获取提供持久来源[16

环境政策是影响企业绿色转型的重要外部因素。在市场机制下,环境政策通过影响企业绿色转型的供给条件和绿色产品市场需求状况,改变企业要素成本和市场收益,解决转型正外部性造成的动力不足问题17。一方面,供给侧环境政策通过改善外部资源条件,降低企业绿色转型成本,如提供人力、资金、技术或公共服务等,降低绿色发展风险,引导企业绿色转型[18。供给侧环境政策包括绿色金融、科技创新、信息支持等政策工具类型,通过形成有利于绿色化的产业生态,提高企业绿色创新能力,增加绿色供给[19。另一方面,需求侧环境政策通过增加绿色产品需求和收入,提高企业绿色转型市场收益,扩大企业获利空间。例如,通过绿色产品标签倡导绿色消费观念,增加市场需求;通过政府绿色采购增加企业绿色产品收入;通过降低市场信息不对称,增加绿色需求,拉动绿色生产20。供需两侧环境政策通过改变企业供给和需求环境,降低成本和提高收益,共同促进企业绿色转型。

企业绿色转型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企业外部视角看,环境政策能够解决企业绿色转型正外部性造成的动力不足问题,供需两侧政策通过降低成本和提高收益共同促进企业绿色转型。从企业内部视角看,动态能力能够帮助企业跨越转型前后的资源和能力缺口21,整合、构建及重组内外部资源。在复杂变化的外部环境下,具备与外部发展环境相匹配的动态能力是企业成功实现绿色转型的关键22。本文综合外部政策支持和内部动态能力两种视角,研究环境政策与动态能力相互作用、共同演进下的企业绿色转型进程,分析企业在国家环境政策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压力下,凭借内部动态能力重新整合配置资源获得新竞争优势的过程。

企业绿色转型环节很多,环境政策也涉及多层面和多部门,政策提供的外部支持与企业绿色转型内部能力相互匹配,支撑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绿色转型。企业绿色转型具有多环节、多部门、多主体特性,涉及产品设计生态化、材料投入绿色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和废物利用循环化等全生命周期23。根据钢铁企业绿色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特征和阻碍,企业绿色转型分为绿色产品开发、绿色材料投入、绿色生产工艺、绿色供应链管理以及绿色营销5个环节24。在不同环节,企业绿色化的主要途径(建设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和生态工业园等)选择不同,所需的外部政策支持和内部关键能力也不同。本文将环境政策与动态能力整合到一个理论框架内,针对企业绿色轉型的多环节特点,构建“环境政策—外部压力—绿色转型环节—动态能力—内部选择”多维分析框架(见图1),探究企业绿色转型路径。内外部视角的整合有助于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企业绿色转型运行机制,对于提升我国企业绿色转型内部能力、针对性调整政策体系中各项政策着力点,促进企业全面实现绿色转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研究设计与方法

1.1 研究设计

案例研究是基于丰富的定性数据对研究问题进行深入描述和剖析的方法25,有助于探析问题背后的动态复杂机理,非常适合企业绿色转型的纵向演变机制研究[26。本文研究的是钢铁企业绿色转型过程,采用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能较好地归纳现象特征,进而通过挖掘现象背后的潜在规律寻找理论逻辑,以明晰钢铁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的机制。因此,本文采取单案例的探索性研究方法,以广西柳州钢铁集团为研究对象,探究企业绿色转型的驱动因素(外部环境政策与内部动态能力)间的关系,理解和把握柳钢不同阶段动态能力的演变过程及绿色转型运行机制。

本文数据收集包括企业层面的资料和环境政策文本数据。企业层面的资料来源主要包括二手资料和一手资料。由于二手资料时间跨度大、细节丰富、稳定性强且可以反复阅读,适合对柳钢不同阶段动态能力演变进行大跨度的过程研究。因此,企业数据以二手资料为主,并通过多种渠道、方式收集资料,以进行数据资料的交叉验证、相互补充,形成证据三角。企业数据主要来源于企业年度报告、社会责任报告、公开披露的公告等。环境政策数据通过访问政府网站公开目录中的政策条目进行收集,同时在法律法规库、北大法宝数据库中检索与环境有关的法律法规,以保证数据来源的完整性。由于收集到的政策文本数量众多,内容繁杂,为保证政策样本选择的准确性和代表性,按照以下原则进行筛选:①在政策时间上,考虑到2000年之前钢铁行业的环境政策数量较少,选取2000年至今的有关环境政策文本;②选取政策制定主体为中央层面党政机关和各职能部门的政策文本,剔除地方政策法规;③剔除政策内容与钢铁行业环境保护不紧密相关的政策文本。

1.2 案例介绍

选取广西柳州钢铁集团作为研究对象,符合案例分析法样本选取原则:一是兼顾可行性与代表性。柳钢集团始建于1958年,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三大五中十八小”钢铁工业布局中的18家地方钢铁企业之一,发展至今已成为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钢铁企业。二是兼顾研究目标与案例对象的一致性。柳钢作为一家老牌国有特大型钢铁生产企业,能够积极适应环保新形势。面对钢铁行业低增长、低价格、低效益、高压力的新常态,柳钢积极开展技术攻关,淘汰落后产能,以多元化经营战略和低成本经营战略成功实现绿色转型。

柳钢的绿色转型历程是一般钢铁企业绿色发展的典型缩影,因此选取柳钢集团作为案例研究对象探究钢铁企业绿色转型机制。从柳钢生产流程看,涉及原材料矿石与矿粉开采、产品研发设计及制造加工、固态初级产品二次成型、最终制成品入库待销售等环节。在外部环境压力下,柳钢把握政策发展趋势,变革更新内部动态能力,在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方面进行尝试,开展绿色产品设计与环保技术革新,推进能源管理标准化,建立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绿色营销模式,实现从产品设计、材料投入、生产过程到供应链和营销管理全周期的绿色变革。

1.3 研究方法

政策文本阐述了政策目标、作用手段(政策工具)、作用主体和环节。企业公开披露的年报等文本信息全面记录了企业的研发活动、环保努力和绿色转型进程。企业绿色转型是外部环境政策和企业内部动态能力相互作用、共同演进的结果。通过对2000—2020年48份政策文本和75份企业文本信息进行抓取,结合网络交互情况,分析环境政策影响下企业绿色转型升级的实现路径。

首先,使用Nvivo软件对资料进行编码和分析,从案例数据中抽取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构念及其测度变量。其次,采用Python对资料进行清洗和分词处理,提取关键信息,具体步骤如下:①对于爬取的上市公司年报、社会责任报告等PDF格式文件,使用ABBYY FineReader将PDF转换为文本数据,利用PyPDF2进行数据解析和提取,对于政策文本类WORD文档,使用docx2txt进行数据预处理;②使用Python对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格式、重复和无语义内容清洗,统一政策类文本和企业类文本的文件名称、数据格式;③利用中文词法分析工具包THULAC,借助JieBA TF-IDF算法对文本数据集进行分词处理,导入自定义IDF和停用词语料库,输出候选关键词,删除候选词中与主题无关的名词、动词、数字和英文字符,最终提取出文档关键词,采用文本分析方法对外部环境政策与企业内部动态能力协同作用于企业绿色转型的演化路径进行剖析。最后,通过分析柳钢绿色发展过程中的典型事件,进一步明确企业绿色转型的内在机制和具体路径。

1.4 数据编码

1.4.1 动态能力

本文借助Nvivo11,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案例企业进行数据分析。首先,按照资料来源对案例汇总资料进行一级编码(见表1),得到含80个一级条目的一级条目库。其次,对一级条目按时间顺序进行二级编码,得到2000年之前、2000—2007年、2008—2014年和2015—2020年的二级条目库,4个时期的二级条目分别为5、7、29、39个。最后,参照环境政策、动态能力与企业绿色转型的构念界定和测度,对二级条目库进行三级编码,企业动态能力构念的编码结果见表2。

1.4.2 绿色转型

根据绿色转型环节的定义,构建5个测度变量,将三级编码后的条目分配到构念条目库中(见表3)。其中,材料来源是指企业文本数据库中提到该项绿色转型环节的文本数量,参考点数代表文本中涉及到指定环节的分析单元数量。

绿色转型环节的编码统计结果显示,2000年以后的企业文件覆盖了产品开发、材料投入、生产工艺、供应链管理和营销管理等全生命周期环节。从不同环节的材料来源分布看,柳钢在绿色转型过程中侧重生产环节的节能降碳和营销管理层面的优化,而忽视了产品开发、材料投入环节的绿色发展。由于生产工艺的改进能够极大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因而企业对改进生产技术和工艺环节的积极性较高。实际上,绿色产品开发、绿色材料投入活动所隐含的知识及技术能力可使企业绿色竞争力难以被一般企业模仿,从而使之具有持久性,进而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1.4.3 环境政策

国家政策诉求是推动企业绿色转型的关键驱动因素,企业通过感知国家政策,转变未来发展方向,重视节能环保领域的实践,推动企业绿色转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钢铁产量、质量和效益等方面的需求变化,我国钢铁行业环境政策历经多次调整和优化。本文梳理2000—2020年国家层面公开发布的与钢铁行业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主要政策,最终形成政策制定主体为中央层面党政机关和各职能部门的钢铁行业环境政策文本库。

环境政策文本能够反映政府的政策目标和实现政策目标的方式。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设计政策文本分析单元编码表,对收集到的48份政策文本进行编号,并将政策文本中的具体政策条款作为基本分析单元,按照“政策编号—章节序号—条款序号”的方式进行逐条编码。按照供需两侧政策工具的定义,以外部环境政策为构念构建供需两侧10个测度变量,将政策内容分析单元编码归类至各节点下(见表4)。其中,材料来源是指包含指定项政策工具类型的政策文本数量,参考点数代表涉及指定政策工具类型的分析单元数量。

2 企业绿色转型动因

绿色转型是企业在外部环境政策和可持续发展压力下,企业内部整合、构建及重组资源,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过程32。企业转型的发生既受外部环境政策驱动,也受企业内部动态能力的影响。外部环境变动往往对转型提出变革的要求,体现在环境政策和市场环境变化带来企业内部战略选择的改变。在动态变化环境下,企业实施绿色转型并获得成功的前提和关键在于具有与外部环境变化相匹配的内部动态能力。外部环境政策和企业内部动态能力共同塑造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绿色转型路径(见图2)。

2.1 政策压力

外部环境政策是企业绿色转型的重要动因。根据演化经济学观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信息交流,企业经营状况随之发生变化,导致企业战略目标发生改变,绿色转型是企业在日益严格的环境政策、市场压力下作出的战略选择。市场机制下,环境政策通过改善企业绿色发展的经营环境,从供给侧推动和需求侧拉动两方面解决企业绿色转型动力不足的问题。基于“波特假说”,环境政策能够通过创新补偿效应提高企业竞争优势33。适当的环境政策能够激励企业开展更多创新活动,而创新将带来生产力的提高,抵消环境保护成本,提升企业市场盈利能力与竞争力。供给侧环境政策通过降低减排成本激励企业进行绿色创新,需求侧政策通过促进绿色产品消费提高企业市场收益,环境政策通过改善企业绿色发展的供给条件和需求状况共同引导企业绿色转型。

2000年以来,国家开始通过产业政策、发展规划和行业规范有计划地推进钢铁行业绿色发展,逐步提高吨钢能耗、吨钢新水量、粉(烟)尘排放量等能源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倒逼钢铁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主动适应新环保要求。供给侧主要通过提供资金支持、技术咨询、信息平台等措施影响企业绿色转型的供给条件,推动企业绿色转型;需求侧通过实施产品评价标准清单和认证目录,对满足节能减排环境标准的产品消费进行补贴等措施,优化企业绿色发展的市场环境,拉动企业绿色转型。国家对环保领域的重视,加剧了外部环境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对于仍处于高能耗、高污染生产模式下的钢铁企业而言,“双碳”目标的提出和节能低碳发展的国家政策新标准对企业实施绿色转型提出了新要求。

外部政策、市场环境的变化刺激企业进行绿色转型。作为典型的资源、能源密集型产业,能源紧缺和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瓶颈。由于我国钢铁行业以长流程炼钢为主,对铁矿石资源的依赖度较高,但我国本土铁矿资源紧缺,原材料主要依赖进口。同时,钢铁行业生产过程带来的环境污染也排在各工业行业前列,但是污染处理技术源头仍掌握在其它国家手中。这导致我国钢铁行业在面临外部冲击时缺乏抵抗能力,经过2008年金融危机和2015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冲击,大批钢铁企业被淘汰。在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压力下,企业若不想被淘汰,就需要及时把握国家环境政策、产业发展趋势,变革更新内部动态能力,重塑竞争优势。

2.2 内部选择

企业是一个理性的经济组织,倾向于以较低的生产成本获得较大利益。绿色转型战略的选择会影响企业经营绩效和环境绩效,当环境保护能提高经济利益时,致力于环境保护的企业更具竞争优势,经济利益的获取使得企业更有动力进行绿色转型。在动态变化环境中,企业通过不断更新内部能力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动态能力能帮助企业适应复杂变化的环境,通过打破原有能力体系、建立新的能力体系,幫助企业跨越转型前后的资源和能力缺口,支撑企业绿色转型34

企业对外部刺激和内部反馈的反应能力对企业绿色转型具有重要作用。企业感知到外部环境变化后,通过改变内部动态能力及时作出反应,从而使企业抢先于竞争对手获得竞争优势。从经营数据看,2015年柳钢的净利润降至谷底,在感知到严峻形势后,柳钢及时作出反应和调整,降低管理费用,加大企业研发投入,顺利度过危机。在钢铁企业普遍亏损的情况下,柳钢以污染严重和能耗大的生产环节为突破点,加大研发和改造力度,通过节能、降耗、减污实现增效。

伴随着企业绿色转型的推进,柳钢的盈利能力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具体来看,柳钢通过调整产品结构,改变原有初级产品销售额高但利润低的现状,增加小型材、钢坯等获利能力强的产品产量并试制开发新型品种钢,实现产品效益最大化。在生产过程中积极开展工艺创新,自主研发干法除尘、炉顶余压发电、水渣超细粉生产等技术,通过推广应用挖潜增效技术和经验,实现单位生产成本的降低。但由于钢铁行业原材料成本高,原材料又主要依赖进口,导致企业降耗、降成本空间逐渐压缩和收窄。为此,柳钢需要由过去关注局部成本和表观成本過渡到全流程、系统化的全面绿色转型战略。

在复杂变化的内外部环境下,企业原有发展战略、核心能力将阻碍企业发展,企业通过动态更新内部能力重塑核心竞争力,获取新的竞争优势。绿色转型是一种新的发展战略,需要对原有发展模式进行变革,是企业以能力的动态更新实现与环境间动态平衡的变革方式。柳钢通过持续感知环境变化,开发清洁生产技术,获得重构内外部资源的动态能力,在产品研发、生产工艺、绿色管理等方面作出变革,使企业在不同时期适应动态复杂变化的环境,帮助企业实现绿色转型的阶段性突破。表5数据显示,柳钢的新水消耗量以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等环境绩效指标得到有效改善。值得注意的是,柳钢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远高于其它污染物排放量,呈现出居高不下的态势。环境政策如何根据企业污染排放特点推动钢铁行业低碳转型,企业如何根据生产工序特征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尽早实现碳达峰并有效降碳,成为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综上所述,柳钢绿色转型是在外部环境政策约束和宏观经济变动压力下,企业内部凭借动态能力重塑竞争优势的过程,既是企业自身寻求发展、改变发展战略的内部选择,也是外部环境推动的结果(见图3)。环境政策通过改善绿色市场供给与需求间的匹配关系推动企业绿色发展,企业内部通过动态能力适应外部环境变化,以能力的渐进更新实现转型的阶段性突破,加速绿色转型,提升转型效果。从国家总体战略要求到“双碳”目标的提出,我国对钢铁行业的环保治理实行越来越严格的标准,在愈加严格的环境政策下,企业通过感知能力分析系统中各种趋势信息,寻找改变现状的机会和威胁,把握绿色转型方向,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并重组内外部资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得提供持久来源。

3 企业绿色转型路径

钢铁企业绿色转型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是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化变革,要求企业从设计、制造、使用、回收利用到处置整个周期对生态环境危害最小化。本文通过梳理近40年柳钢集团发展历程的关键节点(见图4),阐释环境政策和动态能力共同作用下的企业绿色转型路径。

3.1 市场导向阶段(2000年之前)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钢铁产量难以满足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提高钢铁产量成为钢铁企业经营的主要目标。此阶段,柳钢感知到钢铁行业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捕捉钢铁市场发展机遇,实施以中板、建材为核心的产品战略。通过拼凑企业发展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学习提高喷煤比,以气代油实现“无重油轧钢”,突破企业发展初期资源存量的限制。这种在实践中以市场反馈信息改进生产技术的做法,是一种“干中学”吸收能力构建的过程。该阶段,柳钢识别出市场发展机遇,通过转移有限零散资源,内化有利发展资源,优化产品结构,实现从低产量到高产量的优化转型(见图5)。

3.2 资源导向阶段(2000—2007年)

钢铁行业追求产量的粗放型发展方式,逐渐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国家开始关注钢铁生产过程中的节能降耗,于2005年首次出台《钢铁产业发展政策》,督促钢铁企业清洁生产,鼓励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少的废物排放。同时,制定严格的绿色产品标准和贸易管制政策,实施钢材出口许可证管理,多次下调钢材出口退税税率,通过影响市场需求拉动钢铁企业绿色发展。

柳钢感知到资源和环境的严峻形势后,通过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重构产品结构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开展产品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和环境建设等绿色转型工作(见图6)。在产品开发方面,淘汰环保效果差的装备和生产线,开发热轧钢系列、螺纹钢等新产品。在生产工艺方面,通过建设钢渣处理设施、工业废水集中处理站以及烧结烟气氨法脱硫工程等开展余能余热回收利用,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无料种技术并投入使用,不断选派技术人员赴国外学习,以了解生产线使用过程中的关键技术,保证技术复制能力。这种“用中学”的学习能力构建方式帮助柳钢完成绿色转型关键技术的消化吸收。

3.3 创新导向阶段(2008—2014年)

2008年,受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影响,钢铁市场产能严重过剩,钢铁企业普遍亏损。2011年下半年,欧债危机进一步加深,紧缩政策的影响进一步扩大,钢铁市场供求矛盾加剧。为改善局面,国家出台《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等政策,以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为重点推进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受到全行业市场低迷、原燃料价格跌幅收窄、铁路运费高涨的影响,柳钢内部遭遇发展瓶颈,盈利空间大幅缩小。为扭转局面,柳钢把握政策支持机遇,加大研发和技术改造力度,以创新能力的提高带动企业可持续发展(见图7)。

具体来看,柳钢积极利用政府环保补助,研发高性能钢材品种,提高产品效益,采用先进技术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并在引进技术和装备的基础上,进行自主改革创新,提高产品产率、资源利用率,进而提高经营绩效。2012年,柳钢成功申报3项联合国节能增效项目,健全的清洁生产机制为其获取外部资源、整合内外知识提供有力支撑,为柳钢绿色转型打下坚实基础。这一时期,柳钢在产品开发、生产工艺、管理体制方面的优化调整有效提高了企业绿色竞争力,归功于柳钢及时感知经济下行压力,把握政策机遇,建立基于创新导向的战略目标,加大科研资金投入,大力开展环保技术与产品研发等创新活动,通过互动合作实时改进技术,提升柳钢集团绿色转型效率和效果。

3.4 绿色导向阶段(2015—2020年)

进入绿色导向阶段,绿色发展成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推动钢铁行业绿色发展的政策密集出台。在供给侧,国家发布《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等文件,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钢铁行业过剩产能并着力提高行业集中度;在需求侧,《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环境保护控制标准—冶炼渣》《调整优化节能产品、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执行机制》等政策文件相继出台,通过税收优惠、界定产品环保标准和加大绿色采购力度等措施增加有效需求。受供需两侧政策推进的影响,钢铁行业下游需求有所复苏,产能过剩的局面得到初步改善,柳钢经营绩效出现恢复性上涨,在公司收益可观的情况下,柳钢大幅增加环保投资,打造绿色钢铁工厂,持续推进企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该阶段,国家政策诉求成为推动企业绿色转型的关键驱动因素。柳钢通过感知环境政策发展趋势,学习节能环保领域前沿技术,加强精细化管理,推动绿色转型,塑造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以应对环境可持续性挑战(见图8)。柳钢虽然拥有部分核心技术知识,但不足以完成基于前沿核心技术的创新过程,需要与外部组织进行技术合作。因此,柳钢充分利用产学研合作政策,构建柳钢—冠立家电用钢研发平台、柳钢—广西汽车集团汽车用钢研发平台、柳钢—珠江钢管管线用钢研发平台等用户合作研发平台,通过与中南大学、东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共建研发中心等方式深入学习前沿技术,不断巩固和提升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持续的学习能力和完善的能源管理流程确保柳钢在快速变化环境中的响应力,帮助其重塑核心竞争力。

企業绿色转型本身是一个动态系统,而所处环境又不断变化,环境政策刺激企业转型,动态能力是企业转型得以实现的基础,外部环境和内部动态能力共同塑造企业绿色转型进程。企业绿色转型既离不开动态能力建设,也离不开政策协同匹配。政策文本和企业文本数据分析表明,柳钢一直致力于内部动态能力调整,以适应外部环境政策变化,环境政策作为外部支持能够提高与企业内部资源需求的匹配度。分阶段看,与资源导向阶段相比,创新导向阶段环境政策、动态能力与绿色转型间的网络交叉互动更为紧密。到绿色导向阶段,环境政策措施更密集,企业内部动态能力持续演化,转型环节覆盖全生命周期,三者间的匹配程度更高,不同阶段的演化互动持续推动企业形成绿色竞争优势。

4 讨论

通过梳理外部环境政策变化和柳钢绿色转型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基于企业绿色发展过程中能力演进的动态性,将柳钢集团绿色转型过程归纳为4个阶段,这4个阶段的路径演化推动钢铁企业绿色转型优势的形成(见图9)。

柳钢集团绿色转型的每个阶段都出现不同发展瓶颈和机遇,柳钢凭借内部动态能力及时感知外部环境变化,准确把握转型时机和方向,通过学习能力和外部合作推进组织变革和能力重构,构建新的竞争优势,顺利实现绿色转型的阶段性突破(见图10)。在市场导向阶段,感知并把握市场机遇;在资源导向阶段,感知到外部资源和环境的严峻形势后,确定实施绿色转型战略的必要性;在创新导向阶段,通过环保技术创新对已有资源和能力进行调整,降低生产成本、优化产品结构和发展清洁生产工艺,提高企业竞争力;在绿色导向阶段,通过与供应商、客户及研发机构建立紧密关系,突破内部资源限制,整合利用内外部资源,重构与绿色发展相匹配的核心能力,形成绿色竞争优势,顺利实现企业绿色转型。

5 结语

本文采用具有时间跨度的纵向案例分析方法,研究广西柳州钢铁集团在复杂外部环境下凭借内部动态能力实施绿色转型的过程,拓展了环境政策、动态能力与绿色转型之间关系的研究内容。柳钢的绿色转型历程是钢铁企业绿色发展的缩影,也是不具备大规模投入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企业成长历程的缩影,相关研究有利于深入了解企业绿色转型的过程机制与成功经验,可为政策引导传统制造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企业绿色转型是在复杂变化的外部环境压力下,企业把握国家环境政策、产业发展趋势,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变革更新内部动态能力,实现产品设计生态化、材料投入绿色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供应链和营销模式低碳化发展的过程。企业绿色转型的实现既离不开企业动态能力建设,更离不开政策的协同与精准匹配。外部环境政策和内部动态能力相互作用、共同演进,促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绿色转型。环境政策通过改善企业绿色转型的供给条件和绿色产品市场需求状况,优化企业绿色发展的经营环境,刺激企业绿色转型。动态能力能够帮助企业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企业绿色转型不是一劳永逸的,外部环境在不断变化,转型过程中会面临新的情况和问题,企业需要不断更新动态能力,以持续适应变化的环境。企业实施绿色转型并获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具有与外部环境变化相匹配的动态能力,动态能力的变化会随着绿色发展进程经历不同阶段,不同阶段的路径演化持续推动企业绿色竞争优势的形成。动态能力实质上是改变能力的能力,通过感知并把握外部环境变化,学习创造新知识,重构企业资源和能力,循环推进企业绿色转型进程。

企业绿色转型成功既需要把握国家环境政策变化带来的商机,又需要抓住转型重点环节。企业绿色转型涉及从绿色产品开发、绿色材料投入、绿色生产工艺到绿色供应链管理和绿色营销的整个生命周期阶段。从绿色转型进程看,企业倾向于改善生产工艺等能够带来较高收益的生命周期中后端环节,而忽视绿色材料投入等前端环节。作为资源能源密集型产业,钢铁行业巨大的化石能源消耗带来高碳排放量,材料投入环节的绿色发展对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非常重要。未来环境政策制定可以逐步引导钢铁企业降低传统高排放原料及能源的使用,提高绿色清洁能源的比重,提高企业电炉炼钢、氢能炼钢占比,积极引进和开发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等技术,支撑企业塑造新的绿色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王志轩.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路径与政策框架研究[J]. 电力科技与环保,2021,37(3):1-8.

[2]BIN X, BOQIANG L. Assessing CO2, emissions in China's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a nonparametric additive regression approach[J].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17, 72: 325-337.

[3]PORTER M E, KRAMER M R. Strategy and society[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6, 84(12): 78-92.

[4]ROY S, DIEGO C, CHARLES H, et al. History and the micro-foundations of dynamic capabiliti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9, 41(3): 530-556.

[5]鄧少军,焦豪,冯臻. 复杂动态环境下企业战略转型的过程机制研究[J]. 科研管理,2011,32(1):60-67.

[6]HELFAT C E, PETERAF M A. The dynamic resource-based view: capability lifecycles[J]. Strategy Management Journal, 2003, 24(10): 997-1010.

[7]STAV F, LUCAS W, AMIR P, et al. When do dynamic capabilities lead to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 importance of strategic fit[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19, 56(4): 758-787.

[8]PAUL A P, OMAR A. E. Understanding the elusive black box of dynamic capabilities[J]. Decision Sciences, 2011, 42(1): 239-273.

[9]TEECE D J, PISANO G. The dynamic capabilities of firms: an introduction [J].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1994, 3(3): 537-556.

[10]TEECE D J, PISANO G, SHUEN A.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7, 18(7): 509-533.

[11]EISENHARDT K M, MARTIN J A. Dynamic capabilities: what are they[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21(10): 1105-1121.

[12]HELFAT C E, FINKELSTEIN S, MITCHELL W, et al. Dynamic capabilities: understanding strategic change in organizations [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13]WILHELM H, SCHLOMER M, MAURER I. How dynamic capabilities affect the 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of operating routines under high and low levels of environmental dynamism [J]. 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5, 26(2): 327-345.

[14]ROSA M D, DEVASHISH P, PIERPAOLO P. Green product innovation in manufacturing firms: a sustainability-oriented dynamic capability perspective[J]. 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 2017, 26: 490-506.

[15]VANESSA P S, CARMEN J, JAVIER S, et al. Key strategies, resources, and capabilities for implementing circular economy in industrial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J].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9, 26(6): 1473-1484.

[16]VENUGOPAL R. Strategic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 "dynamic capabilities" perspective[J].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1, 18: 285-293.

Dynamic capability refers to the ability that the enterprises perceive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learn and create new knowledge, and reconstruct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sources to manage the rapid changes in the environment. It helps enterprises to bridge the resource and capacity gaps before and afte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accelerate green transformation.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enterprises is a process in which enterprises obtain new green competitive advantages by reorganizing and allocating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sources, changing business directions, business models and corresponding organization modes to ensure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enterprises is the joint result of external and internal causes. Conside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links in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enterprises and combining the comprehensive study from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perspective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enterprises by constructing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Environmental Policy-External Pressure-Green Transformation Link-Dynamic Capability-Internal Choice”. It uses a longitudinal case study method with a time span and text 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 to analyze the process mechanism of Guangxi Liuzhou Steel Group's green transformation.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process of Liuzhou Steel has witnessed a typical microcosm of the green development of numerous steel and iron enterprises, and also represented the growth of enterprises in an economically underdeveloped region without large-scale investment.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enterprises involves green product development, green material investment, green production process,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d green marketing, among which the policies providing external support are in line with the internal dynamic capabilities of enterprises, and promote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the whole life cycle of enterprises.

It is found that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enterprises is a dynamic system with a constantly changing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policies stimulate enterprises to change, and dynamic capabilities provide a strong foundation for enterprise transformation.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internal capabilities have joint efforts in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enterprises. Under a dynamically changing environment, the key for an enterprise to implementing transformation and achieving success lies in its dynamic capability to match the changes in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The essence of dynamic capability is the capability to change. Enterprises are expected to internally grasp national environmental policies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rends, learn new knowledge and technologies, and reconstruct enterprise resources as well as capabilities, and cyclically promote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the whole life cycle of the enterprise from product development, material input, production and manufacturing, to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d marketing management. Moreover they shall not only grasp the business opportunities brought by changes from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al policies, but also grasp the key links of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process, enterprises prefer to improve the back-end links in the life cycle, like the production process that is capable of obviously bringing benefits, and pay less attention to the front-end links such as the green material investment. The huge fossil energy consumption of the steel and iron industry has caused high carbon emissions, so that the green development of the material input link is significant for enterprises to achieve green transformation. It is essential for the government to guide steel enterprises to reduce the use of traditional high-emission raw materials and energy, and increase the proportion of green and clean energy. Enterprises shall actively increase the proportion of electric furnace steelmaking and hydrogen energy steelmaking, and utilize technologies of carbon dioxide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 to make new green competitive advantages.

Key Words:Environmental Policy; Dynamic Capability; Green Transformation; Case Study; Text Analysis

猜你喜欢
绿色转型动态能力文本分析
投资者情绪短期对股票市场的影响研究
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障碍与发展建议
维护正统还是观念复辟?
新常态下的动态能力战略理论的价值和企业实践研究
我国地方纪录片的出路研究
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实践探索
基于战略视角的小米科技动态能力分析
连锁餐饮企业智力资本、动态能力与创新绩效
企业动态能力对其绩效影响研究综述
中国企业绿色转型:目标模式、面临障碍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