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生
如果将人类历程的300万年压缩成24小时,那么书籍伴随人类还不足3分钟。但就在这短短的3分钟内,人类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文明进入了快车道,可谓“换了人间”。这在很大程度上正是源于“书”的发明进化与“读书”的力量。在人类进化史上,书籍是最伟大的发明。大型电视纪录片《读书的力量》,以跨越半个中国的现场采访、丰富的历史素材、数十位学者的互动参与和生动的三维动画,对“读书的力量”这一主题展开千年纵深与全球视野的发掘与展现,还原了人类通过书籍改变命运的文明史诗。
主题一:文明根脉
【素材呈现】
在中国,最早的文字体系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这些文字经过数千年的演变,才形成了今天的汉字。在文字出现的同时,文字的载体也经历了漫长的演化,从最早的龟甲兽骨、钟鼎到竹简、木牍、帛书、锦书,直到东汉时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发明了蔡侯纸,人们才找到世界上迄今为止最完美的书写材料和文字载体。
由于纸张的便捷和廉价,受教育的人、读书的人越来越多,人工抄写的传播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印刷技术应运而生。一开始人们使用的是雕版印刷,到北宋时期毕昇发明了更高级的活字印刷术。在毕昇的发明问世400年后,德国人古腾堡发明了铅活字印刷,并制成了简单的印刷机,开创了近代印刷术的先河。正是有了文字、造纸术、印刷术的伟大发明,现代意义上的书籍才脱颖而出,人类宝贵的经验教训以及精神财富才得以记录和传播。
【运用示例】
高尔基有句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能使人类进步,因为它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承载着先人积累的经验和教训。有了书籍的存在,人类文明才会如物质的蓄积一般渐渐变得丰厚;有了书籍的存在,后人才可以轻松继承前人的精神遗产,站在先辈的肩上,就像接力运动员一样在前人累积的高度上继续攀登;有了书籍的存在,人类才可以让任何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财富变成世界共同的财富,从而推动全人类的进步。
我们无法想象,如果没有书籍,世界该会是怎样的一片知识的荒原。书的出现,让深奥的道理可以轻松地推送到每一个人面前,让每个人成为知识的拥有者,无怪乎“造化不能藏其秘”;书的出现,可以刻画人情百态世态炎凉,无怪乎“灵怪不能遁其形”!
人类的历史,因书籍的诞生而瞬间飞跃;人类的命运,被读书的力量彻底改变。
主题二:文明底色
【素材呈现】
地球上70亿人长着不同的脸,看上去差别很大,然而DNA却告诉我们,人类99.9%的基因都是一样的,塑造各个种族之间千差万别不同面貌的正是文化。地球上至今活跃着的文明,有着各自不同的个性和风格气质,这些文明底色的描绘,正是因为初期的经典“书籍”。
在人类文明史上,“巨人”们虽未留下自己亲笔撰写的著作,而承载他们思想的书籍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记录孔子思想的《论语》、记录苏格拉底思想行为的《对话录》。可以说,那些及时记录他们思想言行的学生与这些巨人对文明的进步有着同等伟大的贡献,没有以书籍的形态及时传承,伟大的思想就可能昙花一现,文明的火种就可能熄灭于历史的漫漫长夜之中。
【运用示例】
“文化背景差异”,这是今天人们所公认的人与人之间的核心差异。而文化背景的差异的产生,正是源于数千年前不同地区的思想巨人所留下的精神瑰宝对本地区和本民族的巨大影响,譬如中国春秋时期的孔子、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他们的思想对本民族的精神文明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影响。
这种文化背景上的差异也与当时世界各地区的相对封闭不无关系。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这种文化上的封闭格局被打破,但要完全消除文化背景差异,会像改变一个人的基因一样艰难。因为有些东西已经深深地烙在一个民族的潜意识中。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主题三:历史之轮
【素材呈现】
人类历史上出现了大批先贤和智者,以及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经典著作。如中国的孔子与《论语》、老子与《道德经》,西方的“希腊三贤”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与《对话录》《理想国》《工具论》,等等。这些伟大的思想家,以及沉淀着他们伟大智慧的书籍,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虽穿越千年,却历久弥新。除了思想方面,在人类文明的其他领域,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一度奠定了英国崛起的财富之路,而且对各国的经济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科学家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阐述了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里力学和天文学的基础,并成为现代工程学的根基。马可·波罗和他的《马可·波罗游记》,更是导致了世界地理大发现,哥伦布拿着它发现了新大陆。历史的车轮就在这一部部鸿篇巨著的推动下滚滚向前。
【运用示例】
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物质决定精神,而精神又会对物质世界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力。无数先贤在社会实践中收获了不菲的经验和学识,然后将其提炼为理论,形成为文字,进而传遍天下,改变了世界。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让英国崛起,改变了世界格局;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不仅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里力学和天文学的基础,甚至改变了人们的思想和生活;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游记》更是导致了世界地理大发现。这就是精神的力量、知识的力量、书籍的力量!“一页绵薄的纸张,可以撬动世界。”诚哉斯言!
主题四:书写人生
【素材呈现】
在中国,通过读书塑造的“智慧家族”在历史的星空中光辉闪烁。通过科举制度,他们有的“学成文武艺 ,货与帝王家”。如清朝的翁同龢家族,“叔侄状元,父子帝师”,走上了学而优则仕的巅峰。在人类读书史上,还有一个更富有传奇色彩的钱镠家族。戎马一生的钱镠,深知“子孫虽愚,书不可不读”,临终前留下一部《钱氏家训》,勉励后人发奋读书。钱氏子孙不负众望,人才辈出,近代更是人才井喷,出了“一个诺奖,两位外交家,三大科学家,四位国学大师,五位全国政协副主席,十八位两院院士”等数不清的杰出人物。
有的读书人科举考试落第后,则活跃于民间,或教书育人,或救死扶伤,或著述传世。由于书籍的浸润,他们也迎来了人生的另一种再造,且在无形之中影响着中国最广大的群体,改变了中国社会底层的社会风气。这些人当中不乏李渔、洪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这样自成一派的大家,他们用读书人的视野和胸怀构建起中华文明宽厚深广的底盘,成为中华文明虽历经风雨却绵延不绝的坚强支撑。
【运用示例】
如果要寻找一条改变命运的捷径,那就是——读书。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一直以来都饱受诟病,但是,至少有两大亮点足以令其光耀千秋。一是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为许许多多的贫寒子弟打造了一条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命运、改变未来的通道,二是客观上促进了“全民读书”——不管这种读书是怀着什么动机,至少它让中国绵延数千年的封建社會一直秉持着“唯有读书高”这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理念。不管是遂愿高中出将入相的考场幸运者,还是皓首穷经却名落孙山的考场失利者,读书都会改变他们的人生。前者如翁同龢这样的高官,后者如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这样的大家,其身份地位差距悬殊,但他们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改变他们人生命运的,靠的就是读书的力量。
主题五:全民阅读
【素材呈现】
国际阅读协会曾经在一份报告中指出,阅读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对于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传承的国家来说,当“牛角挂书”的动人情景再也找不到栖身之所时,我们必须正视实际上已经存在的“阅读危机”。文化是国家的生命线,在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读书不仅关乎个人修身养性,更关系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和竞争力。知识积累的多寡,将决定一个人的最终高度,也将决定着一个城市和一个国家的终极价值。
那些最基层的文化传播者与守望者,比如自掏腰包、亲自淘书办起乡村阅览室的退休老者;那些立志“想看看自己能够走多远”的追梦人,比如那些将搭乘地铁的无聊时光变为阅读时间的上班族;那些希望自己居住的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的读者,比如位于深圳市中心的深圳书城中络绎不绝甚至一读就是一天的阅读者……他们展现的正是文明中国一个个闪光的路标。
【运用示例】
一座城市的现代文明体现在何处?我以为不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不是各种经济指数的一天天飙升,不是林荫道道旁树的满目秀色,不是各种豪车的往来穿梭……而是有像位于深圳市中心的“深圳书城”那样的一个能一年四季一天二十四小时为阅读者提供自由自在的阅读的地方。读者可以在书桌边正襟危坐,可以坐在地板上随意浏览,可以站在书架前随手翻阅,可以带着笔记本信手摘抄……这里,才是与文明最接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