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1+X”证书制度实施探讨
——以大数据会计专业为例

2023-10-03 01:42:12耿红玉
山西青年 2023年12期
关键词:等级证书职业技能证书

耿红玉

山东经贸职业学院,山东 潍坊 261011

为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2019 年4 月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同月教育部又发布了《关于做好首批1+X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通知》,紧接着9 月、10 月、11 月又发布了相关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通知和指导意见。2020-2022 年,“1+X”证书制度在全国各大职业院校全面铺开。截至目前,会计专业的职业技能证书有:金税财务应用、智能管理会计、智能财税、大数据财务分析、业财一体信息化应用、财务共享服务、财务数字化管理、智能估值数据采集与应用服务、企业财务与会计机器人应用、政府财务与会计机器人应用、智能审计、审计信息化应用[1]。

“1+X”证书制度的实施,在深化产教融合、促进三教改革以及人才培养机制上取得了一定成效,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具备了一定的职业技能,就业信心得到了很大提高。但从三年实施的情况来看,仍然存在一些现实问题。

一、高职院校实施“1+X”证书制度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证书社会认可度低,含金量有待提高

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可以考取初级会计师资格证、初级统计专业技术资格证、初级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证和注册会计师单科合格证书,学生毕业后可以在以上证书的基础上继续考取中级(高级)会计师、中级(高级)统计专业技术资格、中级审计师以及注册会计师,以上证书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全国范围内统一组织考试,都属于财政部、统计局等国家权威机构颁发的证书。可见,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从高中毕业到就业以后,在国家层面上就已经有非常完善的证书体系。“1+X”证书是由通过一定资格认定的企业进行鉴定和颁发的,有调查数据显示,部分企业对“1+X”证书都不十分了解,再加上提供证书的很多企业知名度不高,造成社会对学生持有的该证书的含金量持怀疑态度。同时,职业院校推行“2+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将有限的在校时间主要用于学习国家组织的证书考试上,而无暇顾及其他证书的学习和考取,从而使得职业等级证书学习质量下降。

现阶段会计岗位工作内容主要通过信息化手段来完成,所以学生学习和考取职业等级证书也都是通过信息化软件来完成,即在软件里完成岗位工作任务。为了申请国家补贴和提高通过率,企业和学校在学生证书考核上相对比较放松,使学生学习的内容过于简单,仅重视软件的操作,而忽略了理论知识的考核和应用,使学生仅仅有了操作软件的技能,而不具备处理专业业务的能力。学生职业能力水平提高的有限性,导致了社会对职业能力等级证书认可度降低,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作为一线培训老师,每次组织学生培训时,学生都会问这个证书找工作有用吗,招聘单位认可这个证书吗,可见只有社会认可度提高了,学生才会用心学,愿意学,参加培训的人数就会多。这样使培训人员真正体会到自己岗位技能水平的提升,从而招聘企业也能体会到持证人才能力的不同,相辅相成形成良性循环。

(二)课证融合不够紧密,有待进一步完善

所谓课证融合,是指高职院校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将课程教学内容和标准与职业等级考试大纲与专业课程标准有机衔接,将“1+X”证书真正融入课程,达到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既完成了课程的学习目标又能达到职业能力教学标准,可以顺利考取证书。

现阶段,很多院校在课程体系中,只是简单地将“1+X”证书作为一门新的课程,或者将证书名称取代课程名称,再或者将证书放在课程中学习和考取,甚至有的院校通过网络终端让学生学习一下企业培训的视频,在网上刷一下题库,进行机械和重复性的记忆后,在相应的题库中进行选取题目考试,从而简单顺利地通过证书考试。

(三)师资水平及师资队伍结构有待完善和提高

“1+X”证书的培训者是职业院校经过企业认证的高校教师,高校教师的职业实践技能水平,直接影响着“1+X”证书的实施成效。然而,不论是中职院校还是高职院校招聘教师大部分以学历为要求,而没有企业技能和经验要求,导致中高职院校的教师严重缺乏企业实践锻炼,即使利用寒暑假去企业挂职锻炼,也很难深入企业一线,自己的职业实践技能水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另外,企业作为“1+X”证书的师资培训方,未对学校参与培训的教师资格进行一定的限制和选拔。只要老师按照给出的案例进行实际操作,培训完成相应课时,就可以获得师资培训资格。另外,学校在组织学生证书培训时,没有严格审查培训教师是否具有培训资格,也没有统筹去安排培训教师,也没有建立跟踪培训老师培训质量和后续职业能力提升的机制。

二、完善“1+X”证书制度的策略建议

(一)提高社会认可度

1.加大校内外宣传力度,提高证书社会化

要提高市场的认可度,首先应该组织同一经济区域的骨干企业与专家,根据行业需求和各岗位能力需求分类制定统一标准的“1+X”证书考核内容和标准,重新梳理岗位职业技能评价标准,立足实践,而不是百花齐放,一个企业一个证书一个标准。同时开展“1+X”证书的宣讲,充分利用招生宣传、就业招聘等途径让学生、家长和企业了解“1+X”证书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提高证书的认可度。例如,某院校自推行“1+X”证书以来,将“1+X”证书纳入双证书管理制度,以知识学习、技能训练、考取证书为主线,为同学们制定了三年在校学习、考取证书的合理路径,并要求学生考取至少一个职业证书。在学生的招生、开班仪式以及整个在校期间的证书学习组织上,都不断推进学生“1+X”证书的认识、学习和考取。

2.扩大证书培训对象,满足社会人员获取职业能力的需求

现阶段数智化浪潮、全球化浪潮全面袭来,大数据、云原生、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为我国企业的数智化转型带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产业数智化发展对人才需求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就会计岗位工作来说,财务机器人、智能财税、大数据智能分析等对岗位能力提出了新的需求,这势必倒逼岗位人员接受新的技术和技能。学校和企业应积极主动承担社会人员的“X”证书培训,满足社会人员对岗位能力水平提升的需求。从而提高社会对证书的认可度。

3.提升政府层面对“1+X”证书的认可度

“1+X”证书的认可能力受到政府认可度的直接影响,只有从国家层面上提高了对证书的认可,才是提高社会对证书认可的关键。所以,我们应该加强顶层设计,从国家层面明确会计专业技能等级证书功能和定位,认证主体应该有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合作,由政府权威机构进行盖章背书,对应学历证书,具有同等效力。

(二)校企共育构建教育共同体

1.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深度实现课证融合

校企共育即学校和企业建立长效人才培养合作机制,组织企业专家和学校教师共同探讨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构建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在整个课程设计上应坚持将证书考试融入课程中为主,将证书考试大纲与课程教学大纲相统一、相融合、相一致。同时,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实现证书与学分相互转换,实现以证代考的考核机制[2]。例如,某院校在2021 级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实现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与“1+X”证书企业进行探讨,制定了大数据与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其中专业课程经济法基础、企业财务会计为以证代考课程,需要用初级会计师资格考试成绩代替课程成绩,ERP 供应链管理与业财一体信息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管理会计与数字化管理会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财务大数据分析与大数据财务分析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智能财税与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智能审计与智能审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财务机器人与企业财务与会计机器人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实施课证融通。学生可以用相应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成绩代替相应课程期末成绩。另外,校企共同开发活页式教材,校企共同建设在线开放课程,推动教材和教法改革,以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2.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梯队

这里所谓“双师型”是指高校教师除了具备高校教师资格证之外,还应具备真正的岗位实践技能;而非部分学校宽泛意义上的考取一个职业资格证书(包括“1+X”证书和社会的会计相应的资格证书)或者具备一定企业实践经验或挂职锻炼。如何使高校教师具备真正的岗位实践技能,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好校企合作这个纽带,派企业骨干员工到学校进行任教,同时学校有计划地选派教师长期在固定企业一线就职,从而使教师具备适应市场动态变化所需知识储备和技能水平,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在校教师的职业能力和水平,以更好地培育适应经济发展的高端技能人才[3]。

3.继续推进校中厂、厂中校合作模式

校中厂作为校企合作重要合作模式,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水平上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作为学校方,应以“1+X”证书为契点,建立校中厂、厂中校[4]。目前,代理记账公司以及财务共享中心是大数据会计专业开设校中厂的主要方式,校中厂一般先由企业对教师和学生进行集中培训,然后由老师带着学生做,最后是学生自己做,也就是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学生完成真实企业、真实岗位工作任务。而厂中校,多见于学生在企业相关会计岗位进行跟岗实习,学校企业分别有相应的指导老师,其中以企业指导老师为主,学生完成相应岗位工作任务,就可以顺利获得企业颁发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校企合作双赢的同时,实现学校和企业完美对接,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三)建立有效完善的评价和反馈机制

教育部是“1+X”证书制度的管理部门,应组织建立完善的评价组织,定期、不定期地对“1+X”证书制度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考核评价和反馈,以实现证书优胜劣汰,保证证书实施质量和效果[5]。在对证书考核和评价指标中,应当包括师资队伍、企业状况、考试组织以及考取证书学生上岗跟踪等。其中在对师资队伍的评价上,不再注重可量化的质量工程项目上,还应该建立职业特征的评价指标,体现在难以量化的企业实践能力、社会服务能力以及教育育人的成效上;对企业状况的评价体现在企业的资质、企业的经营规模、企业的主营业务与证书考核内容的相关性,以及企业对“1+X”证书的投入占比;对考试组织的评价主要体现在对学生职业能力水平评价的客观和公正性,严禁出现放水的现象;最后就是跟踪学生实习或就业表现,通过对实习指导老师、实习单位和实习学生的多方调查,凸显证书学习考取的效果。评价组织对各项证书评价进行反馈,以促进实施院校和企业的不断改进,以保障证书实施的有效性。

“1+X”证书制度,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又一举措,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作为高等职业院校主要的实施主体,要在实施过程中积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企业、政府一起利用有效的解决方案去解决问题,使“1+X”证书制度实现有效落地,推动人才培养变革,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等级证书职业技能证书
WJCI 收录证书
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课证融通”方案研究
CSCD收录证书
草原与草坪(2022年1期)2022-05-11 10:44:40
收录证书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工会信息(2020年21期)2020-02-28 07:19:36
收录证书
物流管理、老年照护等成首批证书培训试点
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
努力开创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局面
学习月刊(2016年14期)2016-07-11 01:5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