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成效、挑战与对策

2023-10-02 10:19王刚常浩然周一
银行家 2023年9期
关键词:小微银行金融

王刚 常浩然 周一

Effectiveness,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Nongovernmental Banks in Serving Real Economy

民營银行作为我国金融对内开放的试验田,是支持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试点九年来,民营银行规模利润稳步增长,经营相对稳健。特别是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聚焦小微企业和个人客户业务,不断发掘市场中尚未被满足的金融需求,积极利用金融科技解决小微金融服务中的痛点和难点,初步探索出一些具有商业可持续性的业务模式,部分银行已具备了一定的核心竞争力和比较优势。

从年报数据看当前我国民营银行发展现状

规模利润持续增长

当前,民营银行整体上经营较为稳健,规模利润持续增长。2022年,民营银行整体资产规模达1.78万亿元,同比增长8.53%,试点以来首次低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平均增速(10%)。2022年,民营银行营收总额达797.37亿元,同比增长21.94%;利润总额为176亿元,同比增长29.31%,除华瑞银行外,其余18家民营银行均实现盈利。

民营银行资产利润率在同业中处于较高水平。2020年以来,民营银行资产利润率先下降后回升。2023年一季度末,民营银行资产利润率为1.08%,处于同业最高水平。

负债结构有待优化

民营银行净息差较高,客户基础较弱、负债来源有限,负债结构有待优化。当前,民营银行的主要监管指标和资产业务规模都受制于负债业务的拓展,负债业务已成为影响民营银行发展的主要掣肘因素。

2020年以来,民营银行净息差始终维持同业最高水平,2023年一季度末为4.11%,显著高于排名第二的农村商业银行(1.85%)。民营银行净息差整体先下降、后上升,2023年一季度末相较2019年末的3.74%上升0.37个百分点;其他类型商业银行净息差则持续下降,且与民营银行净息差差距逐渐扩大。

在“一行一店”、物理网点缺失的条件下,民营银行不得不依赖互联网渠道吸收存款。除了微众银行、网商银行、民商银行外,其他民营银行大都通过第三方线上渠道吸收存款。2020年末,剔除微众银行后,其他民营银行线上存款来源于第三方互联网平台的比例高达81%。美国硅谷银行等爆发的流动性风险,揭示了社交网络影响下中小银行负债端的脆弱性。线上负债比重过高在一定条件下可能成为民营银行流动性风险的触发因素。

2020年以来,民营银行流动性比例呈现波动下降态势。2023年一季度末,民营银行流动性比例为50.86%,处于同业最低水平,城市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最高(77.03%),其后是农村商业银行(75.25%),仅股份制商业银行(55.68%)高于民营银行。

风险总体可控

民营银行不良率保持较低水平,虽然在新冠疫情影响下出现一定上升,但由于前期拨备计提充足,加之采用了较先进的金融科技风控手段、基于自身优势展业和及时灵活地调整,风险总体可控。

2020年以来,在疫情影响、竞争加剧的市场环境下,民营银行不良贷款率波动上升。2023年一季度末,民营银行不良贷款率较2021年末提高35个基点至1.61%,低于农村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大型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

民营银行较高的拨备覆盖率确保其具备较强的风险抵御能力。2020年以来,民营银行拨备覆盖率波动下降,但始终维持在同业较高水平,2019年末为同业最高,此后则仅低于外资银行。2023年一季度末,民营银行拨备覆盖率为256.69%。

受限于资本补充手段有限等因素,民营银行资本充足率自2020年以来持续降低,并且处于同业较低水平。2023年一季度末,民营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2.24%,仅略高于农村商业银行的11.94%,与外资银行的20.05%、大型商业银行的17.35%存在明显差距。

民营银行已成为支持民营小微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民营银行在市场竞争中逐步探索出一条有别于传统银行业的特色化发展道路。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聚焦小微企业和个人客户业务,民营银行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中探寻金融需求服务的空白点和增长点,注重利用金融科技解决小微金融服务中的痛点和难点,不断探索适宜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差异化业务模式。

聚焦主业探索可持续的业务模式

民营银行普遍在市场化原则下聚焦和坚守主业,基于自身优势探索特定的商业模式,生存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由于网点覆盖少、吸存能力弱等原因,民营银行为了避免在传统业务上和大行直接竞争,只能坚持错位竞争,积极在小微企业信贷、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等领域推动业务模式创新。

大力发展小微企业业务。自成立以来,民营银行从错位竞争、自身优势等角度考虑,一直将小微企业业务作为主要发展方向,并实现了一定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竞争格局日益激烈,政策持续引导国有大行在普惠金融领域发挥“头雁”效应,连续四年对国有大行普惠小微贷款提出增速目标。在大行服务重心持续下沉的情况下,民营银行的业务空间受到挤压、竞争压力在增加,但仍能探索出具有独特优势的业务模式。民营银行普遍针对小微企业“短小频急”的用款需求,设计“纯线上化、免抵质押、审批快速、随借随还”的数字化产品,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流动资金贷款。

以金城银行为例,该行充分发挥360公司数字科技优势,推出面向小微企业的、最高额度达500万元的流动资金贷款产品“金企贷”,实现业务模式的大幅转型。在金融科技数据平台、数字风控技术的有效支撑下,该产品具有“无抵质押”“纯线上化”“审批快速”“随借随还”“按日计息”“7×24小时服务在线”等数字化特点,满足了大部分小微企业“短小频急”的用款需求。金城银行着力推进以“金企贷”“金科贷”“专新贷”为代表的企业金融服务。截至2022年末,该行累计触达超百万小微企业客户、累计放款超1000亿元,其中国家支持的重点行业、制造业、批发零售业等占比近70%,有效支持了天津“制造业立市”发展战略。与此同时,2022年,该行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46.54%,净利润同比增长893.18%,均居当年民营银行首位,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融合双赢”。

积极拓展消费金融业务。民营银行已经成为消费金融业务的重要参与力量。民营银行通过面向个人的互联网服务,为消费者提供全流程線上操作、纯信用、授信快、审批快、放款快和随借随还的贷款产品。例如,微众银行的“微粒贷”可通过微信、手机QQ等App提供一次授信、循环使用、最高额度达20万元的纯线上小额信用贷款;新网银行的“好人贷”可在微信平台进行申请和快速放款,三分钟内即可完成审批;华通银行、锡商银行2022年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占总贷款余额比例超过七成,亿联银行该比例超过六成。

发力和创新供应链金融业务。民营银行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生物识别、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识别风险,完善风控管理,创新了传统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民营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围绕产业链核心企业,以核心企业为依托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如三湘银行、民商银行等;二是积极与区域优势企业或平台企业合作,依托平台的上游供应商资源和下游B端C端客户,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如锡商银行、苏宁银行、众邦银行等。

以三湘银行为例,该行围绕先进装备、现代服务、城市更新、大健康和TMT五大产业链生态圈中达不到主流银行贷款门槛的小微企业,创新产业供应链金融业务,提供短期、高效和风险可控的小额贷款,同时依靠数智技术提供贴心金融服务、管控业务风险,实现与传统银行的“客群互补、错位竞争”,助力创业创新。截至2022年末,三湘银行开业以来累计投放贷款超过5396亿元,其中,产业贷款2368.06亿元,笔均109.30万元;累计向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和普通大众发放贷款3028.64亿元,普惠贷款余额241.88亿元,笔均5412.85元。

践行“客户为中心”理念,通过业务和产品创新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痛点。一是着重发展信用贷款业务,显著提高小微客群信贷的可得性。民营银行业务模式多以纯信用为主,借助金融科技拓宽了普惠金融的深度和广度。以“微粒贷”为例,该产品的用户绝大部分为个人,超过81%的用户为非白领,约85%的用户为大专及以下学历者,截至2022年末,累计服务客户超6000万人,年内日均放贷超90万笔,笔均贷款约7600元。二是产品周期灵活,实际成本不高。民营银行“随借随还、按日计息”的业务模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客户的融资压力。虽然名义利率相对较高,但由于客户随借随还,实际用款周期短,实际综合借款成本相对不高。“微粒贷”客户平均贷款天数为59天,新网银行则为79天。

民营银行成立时间短、资产规模轻、组织结构扁平化等特点,使其能够依据市场需求快速进行产品创新和业务调整。民营银行成立时间短,没有传统银行背负的数字化转型包袱,可以直接运用新兴技术建设数字信息系统。轻资产、小规模型法人具有的组织机构扁平化优势,使得民营银行可以根据宏观环境和客群需求变化,在捕捉到市场机会时,较为迅速地组织新团队、开发新产品和拓展新业务。从财务管理的视角看,民营银行在财务资源的支配使用上具有决策快速、执行果断、审批链路短的优势,更容易集中资源拓展优势业务。

高度重视金融科技创新

民营银行普遍重视金融科技创新,科技人才占比和科技支出占业务管理费比重均在50%以上。民营银行积极与各类平台企业、传统行业进行深度的数字化合作,初步探索出精准服务小微客户的数字金融模式。

坚持科技立行的战略定位。微众银行、网商银行、新网银行、亿联银行在成立之初就被认定为互联网银行;苏宁银行、金城银行、中关村银行、华通银行和众邦银行等也相继尝试向互联网银行模式转型。近年来,民营银行普遍将互联网业务作为战略发展重点,积极进行数字化改造。例如,众邦银行定位“互联网交易银行”,裕民银行定位“5G智能银行”。

不断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力度。民营银行持续增加资金、人才等要素支持,积极推进金融科技创新。2021年,微众银行和苏宁银行的科技投入分别为24.2亿元和2.8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8.98%和8.04%。微众银行、网商银行、苏宁银行、亿联银行等科技员工的占比均超过50%。金城银行数字化转型速度较快,数字科技研发与数字风控人才占比从2020年末的不足10%快速提升到2022年末的近50%。三湘银行仅2022年就引进金融科技、数据风控等领域P6及以上职级人才32人,P7及以上职级18人。微众银行、新网银行、众邦银行等位居全球银行发明专利排行榜前列。截至2022年末,微众银行累计申请专利超过3500项,在隐私计算等前沿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居全球银行业前列。

以金融科技革新全业务流程。民营银行借助金融科技推进金融服务数据化、自动化、全线上,革新获客、产品、授信以及风险管控全流程,解决了传统金融机构在小微业务上难以解决的信息不对称、高风险、高成本等问题,探索出精准服务小微客户的普惠小微模式。民营银行与平台企业合作,线上线下多场景触达小微客户;设计基于小微客户数据、行为的纯信用产品;构建防范信用和流动性风险的智能风控体系;强化科技人员和金融科技在贷后管理中的作用。基于金融科技的特点,民营银行普遍建立起“小前端+大中台+强后援”的组织系统,更好地开展金融科技服务。微众银行、网商银行的业务和客户均实现100%线上化。截至2023年2月末,三湘银行智能决策系统累计处理业务1780.99万笔,决策金额7878.1亿元,平均决策时长1.61秒,存款、贷款、结算业务的线上化率均突破了95%。

当前民营银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试点启动九年来,民营银行已发展成为金融服务民营、小微企业和居民个人的新生力量,在我国银行体系中发挥了鲶鱼效应。但作为一类特殊的中小银行,受内外部、主客观多重因素的影响,民营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服务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的潜能尚未充分发挥。

未与时俱进完善“专属”的监管制度框架。民营银行试点之初,为避免重蹈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城市信用社“一哄而起”,形成较大金融风险的覆辙,监管部门确立了民营银行五项基本监管制度,并细化为股比限制、股东自担风险、一行一店、远程只能开立Ⅱ类、Ⅲ类账户等专门的监管规则和“纯内资、纯民营、纯境内”、连续三年盈利等严格的股东准入门槛等。这对规范民营银行准入初期的运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截至目前,19家民营银行整体运行稳健,央行评级为3—7级,未出现高风险机构。但在近年来存款保险制度推出、金融业对外开放深化的背景下,上述措施未与时俱进加以调整优化。2018年原银监会发布《关于深化民营银行相关改革的试点的意见》,但迄今未能落地,造成民营银行股东权责不对等、民营银行与其他类别银行无法平等竞争,削弱了民间资本投资银行业的积极性,制约了民营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功能的发挥。

负债结构虽有改善,但仍是民营银行的最大挑战。截至2022年底,19家民营银行存款合计11790亿元,占总负债的比重为71.21%,同比提高4.43%;同业负债占比为11.37%,较上年底下降逾14个百分点。民营银行负债结构有一定改善。与此同时,2022年华瑞、亿联、裕民、三湘、振兴等五家银行存款余额负增长,民营银行存款业务仍面临巨大挑战。

盈利途径单一,非利息收入占比较低。分析年报可以发现,近年来大部分民营银行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超过90%,表明民营银行盈利途径单一。2020年末,民营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仅为13.6%。同时,由于对联合贷款或外部平台导流支付的手续费过高,造成部分民营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为负值,表明这些民营银行对于第三方渠道依赖度过高,自身资产投放能力不足,客户基础薄弱。

资本充足率承压,资本补充手段有限。随着资产规模快速扩张,单纯依靠利润留存等内源渠道补充资本难以满足需要,加之多数民营银行成立已超过三年,股东承诺的“分红锁定期”已过,资本压力凸显。民营银行资本充足率自2020年以来持续降低,并且处于同业较低水平。2023年一季度末,民营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2.24%,低于同期商业银行整体资本充足率(14.86%)。

风险管理压力凸显,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防控面临挑战。疫情影响之下,民营小微企业及居民资产负债表恶化,加之大型银行业务下沉带来的银行业客户结构性压力,民营银行被迫进一步下沉高风险客户。根据2022年年报,13家银行不良贷款率提高,以中关村银行不良率(1.57%)同比上升0.74个百分点为最高。负债融资压力叠加线上全天候和高传染性,增加了流动性风险防控压力。民营银行纯线上或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导致以银行间市场交易为主的传统流动性调节手段受限。此外,线上业务的应急处置模式与线下业务差异较大,舆情监测和应急速度要求更高。

政策建议

持续推进改革,破除民营银行在发展中面临的显性或隐性壁垒。民间资本已广泛参与到各类银行业机构中,继续对民营银行实施专门监管的必要性明显下降。从发展思路和监管逻辑上看,宜遵循“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统一”原则,取消在股东资质、风险承担、机构及业务准入等方面,专门针对民营银行的显性或隐性壁垒,从试点状态转为常态化的统一监管,比照同等或近似规模及系统重要性的中小银行统一监管标准,在此基础上实施差异化监管。

持续推进科技赋能,不断提升服务民营小微经济的质效。一是尝试建设开放平台,探索纵向产业链整合、横向用户圈扩展的商业模式,围绕客户全生命周期的需求,提供全方位场景金融服务;二是加快打造数字化中台体系,实现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快速输出,达到金融产品和服务数据实时在线的服务要求;三是继续加强复合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弥补当前部分民营银行的科技人才队伍短板。

强化风险管理,支撑民营银行稳健可持续运行。一是建設数字化信用风险防控体系,在对金融资产准确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夯实拨备,多渠道加快不良资产处置进程,盘活信贷资产。二是加强流动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着重提升存款规模、占比及拉长久期,优化负债结构,同时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基础上积极申请同业存单、大额存单、再贷款等业务资质。

(作者单位: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

南开大学金融学院,江苏银行内审部)

责任编辑:杨生恒

猜你喜欢
小微银行金融
小微课大应用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小微企业借款人
10Gb/s transmit equalizer using duobinary signaling over FR4 backplane①
保康接地气的“土银行”
“存梦银行”破产记
小微企业经营者思想动态调查
P2P金融解读
银行激进求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