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器

2023-10-02 10:19本刊
银行家 2023年9期
关键词:普惠小微金融

本刊

Financial Inclusion is the Booster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编者按:发展普惠金融,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能够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普惠金融的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普惠金融。2013年至今,历年政府工作报告都涉及普惠金融。普惠金融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为全面审视我国普惠金融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银行家》杂志社联合特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银行业金融机构,以及担保公司和金融科技公司等共同成立“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研究课题”调研组,通过走访各省分支行、客户经理、企业客户、个人贷款户等方式展开调研。

2023年9月6日至7日,在吉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的指导下,《银行家》杂志社联合吉林银行和特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共同主办的“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长春论坛”在吉林省长春市顺利召开。本次论坛以“普惠金融: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器”为主题,聚焦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邀请来自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国内普惠金融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以及各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公司的精英汇聚一堂,围绕东北地区金融机构如何更好服务区域实体经济、更快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交流经验、分享智慧,以期对推进我国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有所裨益。

欧明刚:促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与技术

自2005年联合国在宣传小额信贷时首次使用“普惠金融”这一概念提倡全民平等享受现代金融服务的理念以来,普惠金融在全球范围受到了广泛关注。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普惠金融”。由于普惠金融的精神与金融的人民性高度相融,普惠金融在我国得到了从上到下的高度重视,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0年来,我国的普惠金融全面推进,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满意度持续提升,人民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得到不断满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特别是,我国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持续加大普惠金融资源向农村与小微企业配置的力度,下沉普惠金融服务重心,优化物理网点布局,进一步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同时积极开拓数字银行、智能投顾等线上服务渠道,着力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不断提升普惠金融服务对象的覆盖率和可得性,为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国已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广覆盖、多层次的普惠金融供給体系,不仅普惠金融供给总量持续增长,普惠金融供给主体更加多元,普惠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也不断涌现。这是因为从制度和技术两个方面得到了支持。

在制度上,国家公布了普惠金融发展规划,在提供再贷款、发行专项债券等解决低成本资金来源方面,在提升风险容忍度和计算资本要求等监管方面提供相应激励。加强了普惠金融发展所需要的支付体系、征信体系、担保体系等金融基础建设,并在普惠金融相关的担保补贴、税收优惠等方面提供了财政支持。金融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涉农金融、助学贷款、新市民金融的办法。此外,金融机构成立了相关的普惠金融部门、建立了发展普惠金融的内部激励机制。

在技术上,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普惠金融插上了翅膀,线上获客、移动支付、智能风控、自动信贷审批等极大地提高了普惠金融的效率,数字技术有效地降低了开展普惠金融服务的信息搜寻成本、决策成本和管理成本,提升了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可负担性。

正是由于上述制度上的激励和技术上的发展,诸多金融机构纷纷开展普惠金融服务。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不仅仅将普惠金融看成是履行社会责任、响应党和国家要求的政治考虑,而且将其作为支撑自身发展的战略重点,成为不少银行发展转型的重要方向。做好普惠金融已经超越了“要我做”的阶段走向了“我要做”的自我驱动的新阶段。这个新阶段也应该是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在2022年2月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这意味着普惠金融正在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我个人理解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有两层含义,一是要将普惠金融这样的好事如何做好,即普惠金融如何在机制上、产品上创新,惠及更多的人群与企业,促进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二是普惠金融本身如何做到商业可持续,成为社会稳定的力量而不是社会风险的来源,从而助力整体金融的高质量发展。

要实现普惠金融的高质量发展,仍然需要依靠制度和技术。在制度上,一是从宏观层面来看,要鼓励建立差异化的普惠金融体系,不同规模、不同区域、不同种类的金融机构应在各自的细分市场上提供适当的服务,从而增加普惠金融服务的供给,拓展普惠金融服务的广度;二是在定价机制上应充分尊重市场规律,不同期限、不同场景的金融服务应有不同的价格,定价应当能够覆盖相应的成本和风险;三是在征信体系建设和信用环境优化上进一步发力,大幅减少制约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四是严厉打击各种打着普惠金融旗号的非法金融活动;五是金融机构内部应真正从战略高度认识普惠金融,将发展普惠金融内化为金融机构的自主行动。在技术上,普惠金融的高质量发展应是数字普惠金融的高质量发展,金融机构需要进一步推进数字化转型,为此,需要进一步做好数字普惠金融的规划、加大信息科技投入力度、引进相关人才,同时加强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与消费者权益保护。

(作者系《银行家》杂志副主编、外交学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任兴磊:让普惠金融“惠”出中小企业大梦想和好前景

中国经济既需要大象起舞,也需要蚂蚁雄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小企业能办大事。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在促进经济增长、保障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护航中小企业“踏浪前行”,让普惠金融的“活水”精准滴灌实体经济,成为发展的迫切需要。

普惠金融的发展可以提高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和健康水平,有利于产业链的安全稳定和完整发展,有利于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小企业在提高产业基础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利于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

普惠金融支持中小企业,是一片巨大的海,是一片蓝海。这个“海”,就是数以千万计的中小企业在金融的“活水”里乘风破浪,就是各金融伙伴充满生机、活力迸发的大海。普惠金融是一个万众期待的好前景,也是完全有信心实现的大梦想。

为了使这个“好前景和大梦想”更紧实、更平稳、更长远,需要四根“梁”来支撑。

“梁”之一:政策。普惠金融政策是助力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举措,可以提高中小企业的运营效率,有利于推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近年来,国家对普惠金融的要求不断提高,各大商业银行纷纷积极响应,通过金融科技管控风险,不仅使贷款余额增加、利率下降,还实现了贷款的不良率下降、银行风险成本的降低。从国际比较的视角看,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形势较为乐观,贷款余额上升迅速,一些贷款指标处于世界前列,但仍需相关政策的持续支持。在普惠金融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一些问题仍有待解决,如货币政策的套利监管、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政策的可持续性、配套政策和基础设施的协调等。

“梁”之二:规划。金融机构,尤其商业银行应制定普惠金融发展战略规划,明确发展的“路线图”和“施工图”,搭建普惠金融组织架构体系,广泛触达中小企业,加强与经营者的沟通交流,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及最新需求,持续优化服务流程,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

“梁”之三:創新。创新有助于普惠金融朝着量稳、价优、提质、扩面的态势发展,有助于信贷总量规模稳中有升,实现与经济增长、市场需求、政策导向基本适配;有助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质效不断提升;有助于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可得性、精准度不断提高。普惠金融赋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大有可为。科创型企业多数是轻资产、规模小的企业,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在传统信贷审批中容易被拒之门外。这就需要金融机构不断创新金融产品,为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提供量身定制的金融支持。

“梁”之四:数字化。各金融机构需要不断深耕和优化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助力提升普惠贷款的可得性和便利度。数字普惠金融能够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及科创企业提供更广泛的融资渠道。传统金融机构对于这类企业往往存在较高的风险认知和较为保守的态度,导致其难以获取到足够的资金支持,而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据增信手段突破了传统抵押依赖,解决了传统金融机构的地域限制和信息不对称问题。探索数据增信有利于推动商业银行朝着数字普惠金融的方向迈进。

相比零售业务的苦累细慢,普惠金融在助力中小企业的基础上,还要加上一个“远”字。漫漫修远之路充满未知与挑战,只有同时具备“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的双重能力,方能行稳致远。

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作为中小商业企业领域的全国性行业组织,希望与各金融机构一起,通过加强为中小企业提供精准滴灌的普惠金融服务,让广大中小企业实现大梦想,拥有好前景。

(作者系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执行会长)

何广文:乡村产业振兴及相关普惠金融服务的基本认知逻辑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转型发展的时代。党的十九大提出七大发展战略以来,乡村振兴就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进一步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建设农业强国,由此,也对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提出了更高要求。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总体要求,每一方面都有金融服务需求。在这五个方面中,产业兴旺,即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枢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然而,在金融支持产业振兴的过程中存在一个悖论,即总体而言,我国金融供给是比较充分的,但金融需求仍存在较大缺口。具体而言,从供给端来看,一是不缺金融机构,据原中国银保监会的信息,2021年我国平均每个县有8.8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和55个服务网点,保险公司就更多。二是不缺资金,各类金融机构,即使存贷比较高、资金短缺,服务“三农”、服务小微企业的资金也能从中央银行获得低利率再贷款的支持,资金已经不构成金融支持“三农”、小微企业的障碍。从需求端来看,仍有较多金融需求实际上没有得到满足,或没有得到充分满足,信贷需求被压抑的状况较为突出。举例来说,2020—2021年期间,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世界银行课题组在9个省走访了1044个乡村新型经营主体,调研显示,将近三分之二的新型经营主体的金融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或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这是深化普惠金融服务需要关注的。

从理论上说,充分的供给会提高服务质量并导致价格下降,就信贷市场而言,金融机构的业务会下沉,普惠金融服务会得到深化,进而能够充分满足普惠金融的需求。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每一个主体在经营模式上都有其特有的特征,这导致金融机构在提供金融服务时,很难标准化、批量化地提供信贷服务。特别是在金融服务“三农”和小微金融领域,存在风险可控、规模增长、成本控制难以同时兼得的“三元冲突”。发展普惠金融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能否不断拓展普惠金融服务的广度,同时增加普惠金融服务的深度,但“三元冲突”阻碍了普惠金融的发展。其原因何在?从产业链角度而言,农业产业链的上游以化肥、农药、兽药、饲料、种业等产业为代表,中游是种植业、林业、养殖业等产业,下游则是生物加工、食品加工、食品制造和饮料制造等产业。观察农业产业链可以发现,农业产业链同样存在一条“微笑曲线”。产业链上游和下游的产业化水平和产业附加值都较高,中游的以种植业、林业和养殖业为代表的产业化水平和产业附加值都较低,这些处于“微笑曲线”底部的产业都属于“三农”领域。我国积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挥“三农”的多功能性,就是为了改变“微笑曲线”的曲度,增加处于“微笑曲线”底部的产业主体的产业附加值,提升产业化水平,提高在产业链价值分配中的比重,其发展空间广阔。然而,相较而言,“三农”领域产业的经济利润及其在产业价值链上的价值分配中的占比仍然较低,由此就产生了“银行家悖论”,即商业银行的经营和创新活动都是有成本的,在诸如“三农”等产业附加值较低的领域,其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银行经营需要从财务可持续角度出发并为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服务,由此就导致了“三农”领域的金融服务需求受到排斥。

从农业发展的角度来说,随着乡村产业振兴和乡村多功能性的开发,新业态、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涌现,以大农户、家庭农场、合作社、产业化联合体为代表的经营主体正是金融服务乡村产业振兴应该着力的重点。据我们课题组的研究,乡村产业振兴金融需求的来源有六个方面:第一,传统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基础上的创业需求、传统产业技术升级;第二,延长产业链出现的新主体投资需求;第三,特色产业的规模化和技术升级;第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产业集群的培育、产业化联合体的发展;第五,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主体的培育、农旅结合主体的培育和发展、特色小镇建设;第六,基于绿色发展的技术改造和升级。这些金融需求正是金融机构深化普惠金融服务的发展方向。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农村金融与投资研究中心主任)

陈红珊:银行尚未开发的机会——金融健康

金融健康是普惠金融发展的高级形态,也是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国际上,2015年,一家名叫金融服务创新中心(CFSI)的组织提出了金融健康的理念,并在2017年提出将金融健康作为全球框架。2020年,联合国秘书长普惠金融特别倡导者、荷兰皇后Máxima创立金融健康工作小组,在全球领域推广金融健康。

在国内,2021年,时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桂平在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上提出:“要增强居民和家庭的金融健康意识,在现有普惠金融覆盖面较广的基础上,通过推进金融健康建设,优化居民和家庭的财务状况,激发居民的创新创业动力和潜能,为共同富裕奠定更加坚实的群众基础。”

总体来讲,金融健康可定义为家庭或企业用不同的金融工具采取适当的金融行为,做好自身在风险资产方面的管理,以满足日常和长期的财务需求,尤为关注中低收入人群如何应对财务的冲击,确保不同收入水平、不同经营规模的家庭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以往类似的概念相比,金融健康的定义更广泛、更深远,特别强调供需双方的能力建设。从消费者的角度、从金融服务提供方的角度来看,金融健康可分为不同的层级,对应不同的需求,比如,中小微企业的金融能力建设、农村经营者的综合能力提升、供给方的风险控制、金融基础设施水平等都可囊括其中。

那么,金融健康应如何度量呢?以个人和家庭的金融健康为例,可以从四个维度来看:一是日常收支情况、财务认识水平;二是掌控债务和风险的能力,比如,突然失去收入以后的应对状况;三是财富规划,对未来财务的收支管理;四是投资未来的能力。金融的概念由此超越了简单的财务概念,主张好的习惯、好的计划。这就是金融健康的四点方法论。

金融健康是超越財务健康的一个概念。与此相关的所有测评会指导用户怎么样提高自身的金融健康水平、合理安排资金计划。比如,在储蓄、保险等方面保持良好的信用,适当的投资,维持良好的社会关系,培养理性的消费习惯,不要过度消费,提高金融素养等。这也是跟金融工作者密切相关的,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跟很多机构合作,进行了一系列助力提升金融素养、金融能力的研究和实践。CAFI在上海、湖南、江西对197户中低收入家庭进行收支的跟踪,持续了两年多时间,做出他们家庭的“财务日记”,有一些重要发现。上海的一个家庭,其主要的家庭成员失去了收入后,面对老人长期需要看病、孩子需要教育、妻子又忽然生病的状况,财务状况非常脆弱,大额的开支使整个家庭陷入金融健康危机。对这类家庭来讲,风险最大的其实是家庭成员的医疗健康。对此,我们提出了三个建议:一是金融机构要从需求方设计产品,比如,现金贷,随借随还,帮助用户应急;二是普惠型的保险,对于保障兜底非常重要;三是能力建设,提升金融素养也非常重要。

对于金融机构,总体上,我们认为要把金融健康放在战略愿景中,跟金融消费者的权益结合在一起,可以产生直接的商业价值。从客户的金融健康来看,也可以避免产生更大的风险。从更大的角度上讲,无论是客户还是整个的人群,整体的金融健康的改善,对社会经济的安全体系的建立是有更大的帮助的。

对金融机构来讲,用好金融健康的相关工具非常有利于提高行业竞争力。金融健康测试可以帮助银行挖掘诸多尚未开发的机会:一是有助于获客,拓展到新的细分市场;二是有助于了解客户,帮助客户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财务状况;三是有助于引导客户提高金融能力;四是有助于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五是有助于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建立和保持竞争优势;六是有助于更加及时地了解判断客户的风险;七是有助于销售更多的产品,增加业务量;八是有助于优化业务组合。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

研究院秘书长)

王立生:争做服务乡村振兴的“主办银行”

坚持“支农+支小”,服务小微企业和城乡居民

做“农民致富的银行”。农村信用社作为离农民最近、与农民最亲的银行,始终坚持扎根“三农”,完善服务网络,推进“整村授信”,加强产品创新,履行社会责任,助力农民增收致富。截至2023年8月,吉林省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吉林农信”)涉农贷款余额为1991亿元,占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47.4%。

做“微企成长的银行”。服务小微企业,对大行来说是服务下沉,对农信来讲却是立命之本。吉林农信千方百计把服务中小微企业作为职责和使命,着力搭平台、优服务、降成本,全力打造“小微融资有困难,吉林农信帮您办”的服务文化。截至2023年7月,全系统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3165.6亿元,占贷款总额的62.9%。

做“居民兴业的银行”。作为地方金融机构,吉林农信把助力提升民生福祉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不断创新优化产品体系,创设“新市民贷”“创业通”“信易贷”等专属信贷产品,支持居民创业兴业。开展“农信助消费.e贷融万家”专项营销活动,助力消费业复苏。加快推进网点服务转型,帮助居民财富保值增值。

坚持“千军万马+金融科技”,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

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组织架构、薪酬绩效、项目激励,成立省联社数字普惠试点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抽调20余名业务骨干,组成工作实施小组,承担综合管理、产品研发、推广落地等职能。在系统内农商行成立小微企业、个人、农户类普惠信贷创新实验室,推动数字普惠发展。

坚持试点先行。榆树农商行从2020年开始,逐步上线“榆快金融”产品系统、“榆快·漫生活”积分商城系统和“榆快·智能绩效”管理系统,数据共享、互为支撑,推出12款线上产品,走出了一条可复制的数字化转型之路。2023年以来,“榆树模式”在延边、敦化、汪清、伊通4家行社推广应用,零售数字化系统平台和产品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数字化转型步伐不断加快。

推进集约化运营。坚持机器能做的不要人工做,集中能做的不要分散做,后台能做的不要前台做,线上能做的不要线下做,有效降低运营成本。

线上线下相结合。通过数字化经营和运营,把精简下来的人员全部充实到一线客户经理岗位。通过每周组织“农信大讲堂”,促进客户经理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升,真正实现“千军万马”线下营销和调查,科技赋能线上操作,构建普惠金融“千军万马+金融科技”的发展新格局。

坚持“服务模式+产品创新”,着力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普惠小微和个体工商客户是实体经济最具活力和价值创造力的群体,他们承载着国计民生,代表着万家灯火。吉林农信始终坚持把服务好这一客户群体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营造“机关服务基层、干部服务员工、后台服务前台、全员服务客户”的大服务格局,实现由经营产品向经营客户转变。

坚持以创新为引领。农信系统过去的信贷思维是“当铺”文化,或要抵押物,或要担保公司增信,这些都是企业的第二还款来源。2022年以来,吉林农信着力转变传统思维,在推进业务流程数字化的同时,更加致力于思维理念、业务逻辑的数字化转型,通过大数据分析和线下对企业的调查分析,研判企业的还款能力、还款意愿和还款资源,更加注重企业的第一还款来源,推广运用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质押,释放创新活力。

坚持以效率为根本。充分发挥农信系统决策链条短、反应速度快、服务效率高的优势,通过建立绿色审批通道、简化办贷手续、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客户等待时间等措施,让数据多“跑路”,让客户少“跑腿”,从传统的“一对一”寻找服务客户,变为通过智能模型在海量数据中找到客户、服务客户、创造价值,为小微企业和城乡客户提供“有需必到、有求速达”的高效金融服务。

(作者系吉林省农村信用联合社党委书记)

耿黎:守正创新 担当作为 以普惠金融赋能新时代东北振兴

普惠金融业务具有风险高、成本高、回报低的特点,如何实现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进入新时代十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创新为普惠金融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激励性的货币信贷政策、差异化的监管政策和針对性的财税政策协同衔接,使普惠金融业务的内生发展动力得到了有效激活。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飞速发展,金融科技对银行的赋能愈加显著,银行产生了业务模式和流程的裂变效应,数字普惠金融服务链条更加顺畅。十年来,普惠金融的高速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品和服务创新。新形势下的普惠金融需要不断创新,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二是数字金融的包容性。一方面,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和大数据等领域关键技术的突破,为普惠金融提供了更广泛的渠道和更多的服务方式,对于传统金融服务覆盖不到的偏远地区和低收入人群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金融科技重构了银行的经营生态,先进系统和工具的大量应用于普惠金融营销、运营、风控等领域,帮助客户经理避免冗余和低效的工作,降低了普惠金融作业成本。三是多方合作共享。这是五大新发展理念中共享理念在金融领域的具体体现。在新形势下,普惠金融需要政府、金融机构、科技公司、社会组织等多方共同合作。具体而言,政府在政策层面提供支持和引导,金融机构发挥专业优势,科技公司提供技术支持,社会组织推动金融知识普及和社会责任履行,形成普惠金融发展的良性循环。

邮储银行作为大型银行中的一员,自2007年成立以来,就充分依托网络优势,积极践行“普之城乡,惠之于民”的服务理念,长期深耕普惠金融领域,在服务“三农”和小微领域打造了颇具市场影响力和社会声誉的特色品牌形象,逐步探索出一条商业可持续的普惠金融发展模式。自2009年开办小微企业贷款业务以来,邮储银行的服务小微之路经历了快速发展、调整巩固、转型发展、深化转型四个发展阶段。在此期间,邮储银行也经历了艰难转型、市场波动和不良高企的挑战,邮储银行通过积极推动小微信贷数字化转型进程,加快内外部数据对接挖掘,打造线上化产品体系,加快营销、运营和风控方面的数字化技术应用,形成了相比大行下沉足够深、相比小行覆盖足够广的兼具“大”“小”的特征和“支农支小、普惠万家”的鲜明特色。截至2023年二季度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1.35万亿元,在客户贷款总额中占比超过17%,稳居国有大行前列。在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邮储银行广泛引入外部数据,积极拓展外部获客场景,不断丰富线上产品体系,持续优化全流程风控模型,探索打造小微金融生态圈,构建了“一个生态、两大支撑、三大保障、四大体系”的“四三二一”小微金融特色服务模式,并打造了集营销体系、产品体系、风控体系、运营体系、服务体系于一体的小微金融数字化“5D(Digital)”体系,形成了独具邮储银行特色的小微金融长效服务机制。

下一步,邮储银行将着力打造普惠金融发展新动能,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科创金融。邮储银行坚持创新引领,打造“U益创”科创金融品牌,塑造“看未来”服务能力,以“U创融”“U创投”“U创通”“U创富”“U创慧”五大类别产品服务线,做深做透专精特新及科创类优质企业服务,助力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实现。第二,产业金融。运用数字科技赋能,支持通过与产业链核心企业系统对接,实现信息共享,获取上下游小微企业与核心企业的历史交易数据,辅助多维度数据分析,用“数据财富”打造“产品数字化、场景线上化”。通过“主办行—经办行协同”、核心企业产品“定制化”及交易模式标准化形成具有邮储银行特色的核心竞争力。第三,综合金融服务。当前,我国金融业面临着有效需求不足、低价“内卷”、信贷风险暴露三大挑战,需要通过“多元化综合服务+差异化产品组合”的综合金融服务进行“破局”。邮储银行将落实“1+N经营与服务新体系”,通过“统一授信+综合服务+综合定价”的综合金融服务模式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作者系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普惠金融

事业部总经理)

秦季章:寻找普惠业务中的商业机会

近几年来,吉林银行重整了普惠业务,过去做过不少大中型企业的分拆贷款,现在转向做真小真微。在真正的普惠业务领域,吉林银行还是一个新手,需要向各家同业学习。

站在新的起点上,像吉林银行这样的中小银行,发展普惠业务应该兼顾其政策性和商业性。一方面,普惠业务首先是政策性业务,致力于解决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作为国有控股银行义不容辞,这是体现金融的政治性、人民性、专业性的应有之义。另一方面,应当努力寻找其中的商业机会,按照收益风险匹配的基本原则,把普惠业务做成一项赚钱的业务,而不仅仅是完成监管指标,因为只有按照这样的商业逻辑,才能实现普惠业务的持续高质量发展。不少城商行、农商行,普惠贷款不仅规模大、增速快,容易达到“两增两控”等监管要求,而且资产质量高、定价高,成为规模与盈利的重要来源。这也应该是吉林银行的努力方向。

众所周知,按照银行的一般经营逻辑,低风险、低定价,高风险、高定价。有的普惠客户经营状况比较稳定,风险缓释手段也比较充足,属于低风险业务,过去银行由于其平均运营成本高于大额贷款而不愿意做,现在应该当做政策性业务来做,加大对这些客户的信贷投入力度,解决其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尤其是大型银行,资金成本低,在这方面应承担更多责任。

但大多数融资难、融资贵的普惠客户对于银行而言,都属于高风险客户,这就需要作为商业性业务来做,用高定价覆盖风险,对这些客户而言,融资贵具有市场合理性的一面。例如,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尤努斯创立的享誉世界的格莱珉银行,面向孟加拉最穷的人发放小额信贷,公开利率高达10%,银行保持盈利,社会效益显著。如果要求格莱珉银行降低利率,不再融资贵,恐怕它发展不起来,甚至存活不下来,不可能成为普惠金融的一面旗帜。

关于如何在努力做好政策性普惠业务的同时,加快商业性普惠业务的发展,我们有如下几点思考。

将普惠业务作为银行转型的重点之一。当前,在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国内中小银行普遍面临优质资产荒、利差急剧收窄,导致营收和盈利增长乏力甚至负增长;存量风险资产包袱沉重,新增不良压力加大;资本充足率吃紧,补充资本艰难等问题。面对严峻挑战,中小银行迫切需要转型,尤其是零售转型,发展普惠业务正是零售转型的重要内容,应从战略转型的高度做好顶层设计,加大人、财、物等资源的投入力度。

构建平衡风险和收益的经营管理体系。高风险高定价的普惠业务,回到了银行经营风险的本源,需要有覆盖贷前、贷中、贷后,包括不良催收处置全流程的完备的经营管理体系。在金融科技时代,还需要充分运用线上线下融合的数字化、智能化营销获客、贷款审批、贷后管理等先进技术。此外,还应当注意普惠贷款的组合,保持低风险客户、产品贷款的合理比重。在这方面台州银行等同业已经开创了最佳实践,吉林银行正在学习实践,已为真小真微客群研发专属的“吉惠贷”产品,计划未来三年投放100亿元,贷款平均利率保持在8%以上。

针对细分市场和客群创新产品。普惠业务必须立足本地资源禀赋才能持续健康发展,这就需要找准细分市场和客群,创新产品和业务模式。吉林银行将重点围绕吉林省优势产业拓展普惠业务,包括一汽供应链、医药产业链、“千亿斤粮食”工程、“千万头肉牛”工程等。针对吉林农业大省强省建设,吉林银行正在松原、通化两地试点,试图与政府深度合作共同打造体系化的金融支持农业和乡村振兴的可复制模式。

重点扶持一批成长型的中小微企业和企业家。找到有成长性的中小微企业,是银行既获取较高收益又较好地控制风险的底层逻辑。吉林银行计划未来三年选择支持2000户成长型中小微企业,不仅作为普惠业务的重要增长点,而且要培育成未来公司业务的基础客户,改变过去“垒大户”和“傍政府”的落后模式。我们还认识到,培育企业家比培育企业更重要,拟选择一批年轻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实控人进行全方位支持赋能,为吉林银行的经营发展注入强劲活力。

(作者系吉林银行董事长)

黄军民:洞察时代大势 融入变革大局 顺应未来大潮

大势:洞察时代发展的大势,更加深刻领悟普惠金融的使命与责任,始终保持普惠金融的定力与信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小银行深化普惠金融服务,践行了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既是使命,也是责任。

随着我国经济的新旧动能转化步入新阶段,普惠金融也被时代赋予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内涵、新要求、新机遇。一方面,在“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的宏大战略下,县域经济、乡镇经济成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领域,小微群体、“三农”群体成为刺激消费和投资端的重要着力点,更加凸显出普惠金融在“助推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等方面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技术变革带来产业迭代集约和平台化经营,也为普惠金融带来新一轮的挑战与机遇。

大局:融入当前身处的大局,更加认清银行业正在经历的蜕变与转型,不断推进普惠金融的深化与创新

数字时代,传统金融在服务覆盖面、服务深度、服务效率等方面显露不足,银行再以传统的方法来改进金融服务,其边际效应已然不高。近年来,台州银行通过不斷深化创新,勾画了“行业化、村居化、平台化、生态化”的小微金融服务新路径。一是行业化,打造“行业专家银行”。基于客户细分、行业细分,打造行业专业化团队,努力将全行所有客户经理分为行业客户经理、村居客户经理两类,其中“行业客户经理”就长期专注某个或几个细分行业服务,逐渐培养他们成为“行业专家”。同时,台州银行主动顺应平台经济的时代趋势,构建“生意圈”平台,赋能小微企业数字化,提升自身的数字普惠金融能力。二是村居化,打造“乡村振兴特色银行”。主动融入各地党委、政府推动落实乡村振兴的进程、项目之中,逐渐培养“村居客户经理”成为村居的金融小助理、消息小灵通、生活小伙伴、日常小帮手,打造“社区达人”队伍。同时,台州银行构建“生活圈”平台,链接并赋能以支行为中心的“3公里生活圈”,为社区商户与居民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方案,以新零售激活村居新产业。三是平台化,打造“平台赋能银行”。银行不仅要在自身经营管理上推动数字化转型,更要赋能企业客户的数字化转型,尤其是帮助那些资源有限的小微企业,构建起他们自己的私域能力。四是生态化,打造“更懂客户需求银行”。通过平台,将服务渗入到社区生活、行业、产业之中,融合于金融与非金融服务之中,构建起生态运营平台,从而形成富有台州银行特色的小微金融服务生态。

大潮:顺应未来银行的大潮,更加聚焦塑造自身经营的韧性与弹性,始终不忘普惠金融的价值与初心

银行业变革的时代已然到来。银行已经不能再像过去那样,靠扩大规模、赚取存贷利差的模式,粗放式地去做普惠金融。一方面,应深化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定位、有序竞争的银行机构体系和金融服务生态;另一方面,银行要从自身出发,主动适应未来的潮流与趋势。

塑造经营韧性。一是探索模式上的韧性。银行在商业模式上满足企业和客户个性化、多样化、综合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将是探寻第二增长曲线,穿越周期,制胜未来的关键。二是创新技术上的韧性。银行的数字化转型不能自娱自乐,要利用数字化技术让银行与客户更好地联动、融合,进而赋能客户、成就客户。三是提升风控上的韧性。小微信贷只要建立合适的机制和体系,风险就完全可控;当下只有将线上与线下的风控体系相互嵌入、紧密融合,才能更加精准、高效地识别和防控风险。四是增强财务上的韧性。银行有必要重新思考基于信用中介定位的業务模式,探索构建EVA体系下的财务管理能力,探索增加中间业务收入,优化营收结构。

布局未来创新。关键是要抓住科技、数据两大核心价值。未来的银行,将会推动科技与数据团队融入业务,把数字智能化应用到经营管理、客户运营的全流程、全旅程,从数据埋点采集、清洗去噪、集聚分析到场景应用,形成量变到质变的新型生产力,构建起数智银行生态。

(作者系台州银行董事长)

刘 战:探索普惠金融中国实践发展之路

深刻领会普惠金融的重要意义

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必须清醒认识到,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征程上,存在公共社会服务不平衡、城乡区域发展不均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等势必要攻克的难关。而普惠金融恰恰是立足机会平等和商业可持续原则,将广大低收入群体、弱势群体和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作为服务重点,以可负担的金融成本,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实现金融资源的均衡分配,缩小贫富差距,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金融体系。

服务实体经济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打造成本可负担、商业可持续的普惠金融服务机制,成为消除金融抑制、释放金融活力的重要途径,发挥着助力实体经济补短板、强弱项的重要作用。通过将金融资源向社会经济体系的远端末梢输送,支持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生力军和吸纳就业主力军的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发展,有力保障了“六稳”“六保”落实落地。

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小微企业逐渐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也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对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都起着基础性和全局性的作用。然而,小微企业个体又表现出明显的脆弱性,普遍存在缺信息、缺信用、缺资金、承受风险的能力弱等问题,在与金融机构打交道的过程中往往处于劣势,易产生排斥性问题。此外,贫困人口也有金融服务需求,通过普惠金融满足他们的需求,可以有效抵御生活中的外部风险冲击,提升生活水平。

积极探索普惠金融发展方向

建设立体化管理体系。完善的体制机制是发展普惠金融的关键,平衡好业务发展与风险管控的关系是保持稳健经营的必要前提。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专业化体制机制的有力保障。

深化数字化转型研究。未来,金融科技和普惠金融将会持续深度融合。普惠金融通过信息技术开发和系统建设,在大数据、云计算、数据库、人工智能等领域联合开展创新,将普惠金融服务融入各类生产和生活场景,共建共享全方位的开放金融生态体系。

提供综合化客户服务。多层次的实体经济要求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中信银行坚持“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的经营理念,围绕打造“最佳综合金融服务提供者”,依托中信集团全金融牌照优势,按照“一个中信、一个客户、一点接入、全集团响应”原则,“商行+投行+私行”“债权+股权”“国内+国际”联动,努力成为小微企业的主贷款行、主结算行、主合作行,运用“投、贷、债、证、租、保”等多元化产品,在为小微企业提供全维度、一站式、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拓展和深化普惠金融综合服务内涵,推动实现结算存款沉淀、零售带动、成长后合作等综合收益,在助力小微企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中实现自身价值。

全面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能力

增强专业化体制机制引领力。持续将普惠金融作为银行转型发展的战略重点,完善顶层规划,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由高层研究部署普惠金融重点工作,将普惠金融政策要求落实情况纳入纪委政治监督工作清单。优化“牵头统筹+分工落实”协作机制,强化协调推动,发挥普惠金融工作小组协同优势,定期通报监管政策落实情况,协调推进业务发展。

夯实标准化产品体系支撑力。聚焦重要流程和关键场景,不断创新产品并优化流程,按照“标准化流程、模块化组件、开放式对接”和“鼓励创新、适度容错”创新思路,打造普惠金融产品创新试验田机制,快速构建“中信易贷”普惠金融标准化产品体系工具箱。

锻造体系化风险管控保障力。按照“控风险有效、促发展有力”总体要求,中信银行坚持“真小微、真经营”经营导向,坚决落实普惠金融风险合规管理策略,将风险管理前置到产品创新和项目实施环节,严格贷款用途管理,推动业务创新和风险防控平衡发展。

(作者系中信银行长春分行行长)

程晓乾:关于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数字化转型是普惠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加快发展数字经济。这为金融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动能、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全国上下广泛而深入地贯彻普惠金融发展战略,引导金融网点不断增加、辐射范围不断扩大、业务产品不断创新、普惠体系不断完善,可以说初步实现了普惠金融业务的边际扩大化,对经济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当中我们总结出一个规律:普惠金融的发展短期看资源投入,中期看发展机制,长期看科技运用。

随着互联网在金融行业的普遍应用和深度融合,各种新兴网络金融公司不断涌现,金融产品名目也不断推陈出新。这对传统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既是有效的补充,也是一种冲击。它驱动着银行金融产品进一步实现高效性、便捷性、普适性,也促使银行金融服务不断进行创新。

普惠金融领域的这一特性体现得尤为明显。一方面普惠业务对象具有数量大、分布广、类型多、活性强的特点;另一方面其金融需求也对应呈现出多样化、即时化、底层化的特性。在这一需求的驱动下,运用科技手段获取数据、整合信息、建立模型、量化风险,实现普惠金融的标准化、自动化和规模化,不仅能有效提升经营效率,也能促进金融机构的单位成本递减,真正实现普惠金融的普惠性,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是实现银行与客户双向共赢、维护普惠金融业务内驱动力、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

政府牵头打通信息共享渠道是普惠资金精准下沉的重要保障

普惠金融发展至今,从前金融网点和产品覆盖率较低的农村地区,目前的金融基礎设施、数字普惠服务以及信用信息体系建设等都在日趋完备,让此前在农村地区缺少网点布局的众多股份制银行也能够依托线上渠道提供各种离柜式金融服务,这是科技带来的红利,让普惠金融产品真正下沉到了基层。

同时,也必须关注一个共性问题,那就是大量基层主体的信息不健全、不对称问题,让银行的风险判断失去参考,只能开展现场调研,不仅降低了业务效率,也大幅提升了人力成本。甚至很多小微企业的数据也是如此,导致其陷入“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困境。

这个维度的信息建设与完善光靠金融机构难以实现,需要各级政府统筹规划,与金融机构、社会资本方多层级、多角度的协调、联动与维护。只有真正扑下身子深入基层贴近群众,才能获取第一手信息和资源,才能逐步建成相对完备的数据库,实现批量化、系统化的普惠资金精准下沉,真正解决普惠金融城乡分布不均的问题,打通普惠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遏制乱象、防范风险是普惠金融发展的基本底线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这个“市场”既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机遇,也为不法分子提供了温床。一方面,随着科技转型的深化,互联网上兴起各种融资公司、融资产品,其中,不乏打着“普惠金融”的旗号开展非法放贷、高利放贷和金融诈骗活动的,这些行为扰乱金融秩序、影响金融机构整体声誉,也给融资主体造成很多不必要的负面信用评价;另一方面,部分中介渠道逐渐兴起“包装”服务,为资金需求方有偿提供各种虚假手续和信息,协助其向金融机构违规申办普惠贷款,让金融机构深受其害、防不胜防。这不仅是对金融机构风控体系的巨大威胁,更是对监管制度的极大挑战。只有不断完善监管制度、健全监管体制、及时推出并细化针对新业态、新产品的制度与规则,加强审慎监管与功能监管、行为监管和机构监管的协调,才能及时、有力地遏制住金融风险乱象、筑牢风险防控根基,才能坚持守正创新、强化合规意识,进一步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普惠金融体系,开创金融市场发展与增进人民福祉相容共进的新局面。

普惠金融是一项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银行、社会资本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作为金融机构的一员,光大银行希望与业界同仁一道,为完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造福更多目标群体、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而不懈努力!

(作者系中国光大银行长春分行行长)

钟 凌:坚守初心深耕普惠 携手小微并肩同行

数字化驱动模式转型

银行业迈上数字化转型之路,既是构建银行业新发展格局、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的内在诉求,又是提升服务体验,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必然需要。在小微新模式转型上,民生银行围绕线上化、数字化、一体化三大主渠道稳步推进。

线上化方面,着力构建线上转型新平台,打造小微客群专属的“民生小微App”。数字化方面,积极运用数字化手段,创新线上化产品,推出数字化生态场景新产品,让金融“活水”深入到“田间地头”。一体化方面,着力推进大中小微零售一体化经营。同时,为更好地聚焦区域特色市场,创新推出“蜂巢计划”,围绕核心企业产业链、区域特色商圈、产业集群、行业协会等,破题小微客群批量开发,充分满足小微客群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需求。

民生银行长春分行深耕区域汽车核心企业和特色产业链,创新推出大型超市供应商贷款、汽车供应链贷款等特色蜂巢计划项目,不断提升区域特色产业服务能力。

专业化建设作业团队

民生银行在长期发展中,打造了一支专业、敬业、拼搏的普惠金融服务团队,团队具有很强的凝聚力、战斗力、创新力,这是民生银行实现持续发展的最大底气和最强保障。

一是打造差异化的团队分层体系。除了针对专门的服务打造的业务团队,民生银行还为小微客户经理建立“带级”评定体系和差异化的资质管理体系,为中小微企业客户提供全方位、差异化、高体验的客户旅程管理和服务。二是打造“专业+管理”人才发展双通道。通过全面推进专业技术序列改革,并同步实施岗位定价薪酬改革等方式,激发员工活力,引导小微条线员工担当主力、展现作为,向价值型、可持续成长型人才转变。三是打造专业化的人才配置体系。民生银行长春分行拥有超过百人的客户经理服务团队,其中高资质客户经理占比超过50%,主要集中在小微特色支行,通过人、财、物等资源重点配置,明确业务范围与重点领域,实现了小微业务的专业化经营。

全旅程陪伴客户成长

秉承“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的理念,围绕小微企业客户旅程,民生银行以“数据+科技”推进业务流程优化再造,推进全行“一套标准、一种风控、一个旅程”,实现了服务模式和平台工具的全面重塑,促进了客户体验和融资服务效率的有效提升。

一是运用数字化工具提升流程效率。在对客端,打造基于PAD和手机端的作业工具,支持移动化、电子化的业务办理;在行内端,打造民生魔方、伴我行等工具,为客户提供更加高效、精准、差异化的服务。二是推进小微专属智能风控体系建设。打造统一风险全景视图和企业及个人关系图谱,健全以客户为中心的多维度风险评价机制和多层级授信策略组合,提升对小微客户的风险识别能力,通过强化一道风控责任,三道联防协同共振,巩固经营发展内核,为小微金融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三是提供有温度、有温情的客户服务。

全方位履行社會责任

民生银行多年来一直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以高质量金融服务助力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在普惠金融领域,着力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需求,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助力提升区域就业水平,为小微企业提供多样化的金融及非金融服务,助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是为切实解决小微企业融资贵难题,民生银行长春分行推出系列减费让利举措。二是构建中小微客群生态服务平台,立足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痛点,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高频场景,开发引入了财务记账、发票管理、税务咨询、人事管理、薪资管理等管理工具,免费为客户提供“人、财、业、事”等非金融服务,不断为小微企业发展赋能。三是搭建中小微客群权益平台,基于中小微企业主、配偶、企业的综合价值贡献,围绕“营、智、惠、家”四大权益主体,从企业经营、企业管理、资产配置、财富传承等维度,配置8大服务系列、32项定制服务,满足企业家客户多元化的服务需求。

(作者系中国民生银行长春分行行长)

张新强:强化科技优势 服务普惠民生

大力发展消费金融,助力扩大内需

平安银行积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保持战略定力,持续加大对居民消费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一方面,积极运用科技手段切入个人消费场景,提供极致体验,助力扩大内需,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提升经营效率和风控能力,降低运营成本、人力成本和风险成本,从而降低客户的融资成本,让更多老百姓以更低的利率享受到更加优质且安全的消费金融服务,提升人民群众对金融服务的获得感。

在零售领域,平安银行持续强化零售信贷产品的数字化经营和综合化服务能力,提升产品竞争力及客户服务体验。基于口袋银行App、信用卡、汽车金融中心、消费信贷等业务板块在全国开展支付立减、领券优惠等活动,助力行业消费复苏;同时,发力境外消费,升级出境旅游、留学所需金融服务及消费权益,为客户提供安全、便捷、实惠的跨境金融服务。

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供应链金融,助力小微企业脱困

平安银行始终将服务普惠客群作为战略重点,伴随着自身的零售转型进程,得益于“智能化银行3.0”的建设,普惠小微业务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快速突破,成效显著。以“专业创造价值”的新价值主张为引领,借助大数据、AI、物联网、区块链等领先技术,深入供应链场景和生态,不断深化数字化、线上化经营,推动产品、流程、风控政策统一融合,提升智慧普惠服务能力。同时,平安银行积极响应监管机构关于减轻小微客户综合融资成本的倡议,通过发送利息券、减免结算手续费等举措,为小微企业减负。

2023年6月末,平安银行单户授信1000万元及以下不含票据融资的小微企业贷款户数累计达105.97万户;上半年,普惠型小微企业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较2022年全年下降0.98个百分点,不良率控制在合理范围。2023年6月末,平安银行长春分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18.28亿元,较年初增加4.54亿元,增速为33%;上半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较上年下降114个基点。

供应链金融方面,平安银行积极创新运用卫星、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构建基于数据的信贷审批和风险控制体系,打造新型供应链金融,将信贷服务延伸至以前不敢经营、不会经营的产业链上下游“毛细血管”末端,极大地提高了产业链末端企业融资的可获得性,有效地促进了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同时,通过线上化、智能化、自动化手段,批量获客、批量经营,大幅降低银行运营成本,进而也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在大消费场景下,平安银行深入供应链场景及生态,基于下游经销商与核心企业的采购数据,为经销商提供线上化、数字化、纯信用融资服务,已经覆盖包括米面粮油、乳制品、家电、出行设备在内的多个细分品类,服务下游中小微经销商超1万户;在大宗商品领域,与大宗产业服务商合作,向其下游经销商提供采购融资服务。

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助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

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民营企业受到的冲击甚于国有企业,面临的困难也更大。平安银行通过以下措施持续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一是支持民营企业中的专精特新企业做大做强。目前,全国专精特新企业约1.2万家,与平安银行有业务往来的企业有4000家左右,这些企业很多都是行业中的“小巨人”,是我国民营企业的“中流砥柱”,也是平安银行重点支持和服务的对象。另外,对一些规模和条件没有达到“小巨人”的企业,未来平安银行也将着力下沉服务,为它们做大做强提供金融支持。

二是从客户、产品、服务出发,重点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首先,要聚焦客户需求,一切从客户需求出发。其次,对在解决融资难方面领先同业的很多特色产品,仍要持续加以优化。最后,在服务上,要从减费让利、提供开放平台对接服务等方面,全方位提升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

三是发挥平安综合金融优势,“投资+融资”,全方位服务好客户。平安银行旗下投融资服务平台——数字投行,提供新兴产业贷、数字贷、PE优贷等融资类产品,并以平安集团长期积累的成熟管理经验赋能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发展。

(作者系平安银行长春分行行长)

韩松延:把握机遇 书写时代命题的新答卷

不做小微,就没有未来

当前,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数字经济飞速发展。信息化时代的日新月异,在带来繁荣的同时,也凸显出更多矛盾。在这一背景下,普惠金融因致力于向所有人提供平等、可持续的金融服务,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受到关注。

普惠金融的目标是消除金融服务的空白区。这对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具有重大意义,也使之逐渐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这一伟大命题的重要着力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到服务实体经济上。对于国有商业银行来说,普惠金融不仅是一项社会责任,也是自身发展的机遇。于外,通过发展普惠金融,能够将客群进一步做广、做活,实现客户结构和客户生态的优化,也将极大促进各类业务市场占有率的攀升;于内,面对百舸争流的市场竞争,银行内部需要不断进行金融创新,开发适合各类客户群体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持续提升品牌形象和社会影响力,增强金融服务的公众感知度,以不断强化自身的综合竞争力。

数字化是时代机遇,是大势所趋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已经成为普惠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推动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还为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支撑,金融服务效率得到显著提升,数字化技术和手段的应用,也为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局面、降低融资门槛提供了新的可能。

工商银行近年来以客户为中心,积极整合企业结算、资产、交易和行为等多维数据,打破“信息孤岛”,将多维数据转换为普惠金融的“源头活水”,构建以“经营快贷”“网贷通”“数字供应链”为拳头产品的数字普惠产品谱系,形成以“数字化准入、智能化风控、线上线下交叉验证”为三大特征的普惠金融全流程风控体系,多角度、全方位地持续打造工行“数字普惠”品牌形象。这些在普惠金融数字化发展道路上的提前布局、深耕不辍,有效地助力了工商银行普惠金融业务的发展。

根植沃土,书写时代命题的新答卷

东北是全国的大粮仓,同时兼具工业发展的底蕴。数字普惠的蓬勃发展,为小微、个体、农户等关键群体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据吉林省地方金融监管局披露,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使区域农村金融服务交易成本下降了30%以上,并在促进金融服务透明度和公平性的提升上作出了显著贡献。

工商银行吉林省分行(以下简称“吉林分行”)始终以“城乡联动发展战略”为指引,以创新为核心驱动,积极探索特色化数字普惠发展路径。2018年以来,吉林分行紧跟总行步调加快数字普惠产品的推广。截至目前,线上抵押类产品“网贷通”已实现全域覆盖,抵押物囊括优质住房、商品房、厂房等;线上信用类产品“经营快贷”,基于税务、海关、用工、跨境等场景数据,以“数据+模型”方式实现客户自动准入及主动授信;以核心企业为依托,应用大数据、区块链和物联网技术的“数字供应链”产品,能够为产业链发展持续提供强劲动能。

此外,吉林分行还在实践中逐渐把握数字化产品研创脉络,积极结合全省“一主六双”产业布局和各地特色集群开展数字普惠产品创新。例如,吉林分行聚焦农业农村领域,以传统线下“农担贷”为蓝本,持续开展数字化改造升级,于2021年9月率先推出省内同业首个數字化涉农普惠融资产品“耕耘贷”,并陆续推出一批特色数字化涉农普惠融资产品,服务范围涵盖农业农村一二三产业全链条,同时通过在春耕备耕等关键农时执行优惠利率的形式,保障业务推广速度,真正将“高品质、惠民生”的优质金融服务带到千村万户,切实履行“让利于民”的大行担当。

时代的浪潮汹涌而至,数字中国建设和普惠金融数字化发展之路漫长而艰巨。面对时代的叩问,我们都是奋力拼搏的答卷者,在浪潮中乘势而上、顺势而为。相信在不远的未来,我们都会递交出属于我们的新答卷,以才智汇聚力量,于挑战中成就理想,在脚下这片热土再创辉煌,使伟大愿景全面实现,在书写新答卷的征途中镌刻下金融为民的不悔使命和初心。

(作者系中国工商银行吉林省分行普惠金融事业部〔乡村振兴办公室〕总经理)

张晓丽:数字技术与普惠金融的融合发展

数字技术与普惠金融的融合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需

传统金融依赖网点和客户经理的“人海战术”,面对海量、分散、需求各异的小微企业等长尾客户,难以有效触达。随着大数据技术、区块链等技术的逐步发展完善,信息时代已经到来,通过将金融科技与普惠金融深度融合,使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在金融领域广泛应用,进而实现对小微企业的立体式全息画像,建立主动授信模型,拓展线上渠道,让过去“人工”的金融业务插上“数字化”的翅膀,让普惠金融“做得成”。在进一步降低服务成本和风险的同时,提升了普惠群体的金融可得性。以中国建设银行吉林省分行为例,通过与税务部门搭建银税平台,实现纳税信用转化为银行信用贷款,为区域内优质纳税小微企业提供新的融资渠道。

建设银行数字普惠的实践

一是依托数字技术,升维促变,积极推动数字普惠实践。建设银行结合“新一代”技术应用,探索评分卡评价方法,创新大数据信贷产品等,在持续的探索实践中,创新形成“批量化获客、精准化画像、自动化审批、智能化风控、综合化服务”的“五化”数字普惠金融模式。

二是以数据增信开展主动客户洞察。建设银行通过提取客户生产生活场景数据作为信用要素,联通内外部数据交叉验证,对小微企业进行信用画像和基本画像,推动数据资产转化为信用信息。

三是充分对接市场需求,形成分类分层的产品体系。建设银行充分对接市场需求后,形成小微快贷、个人经营贷、小微善贷的分类体系,并通过灵活的还款方式,节约小微企业的利息支出,有效提高信贷资源的使用率。

四是通过平台运营模式,实现触达扩面提效。2018年9月,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和融资慢的核心痛点问题,在同业中率先推出“一站式”全流程线上申贷服务平台——“惠懂你”App,随着平台的推广,金融服务逐步与普惠客户生产经营场景相结合,成功地拓展了高频场景。

五是通过场景融入,广泛连接普惠生态。在破解融资难的基础上,建设银行主动搭建共同赋能的生态体系,从企业生存发展的角度引入高效金融服务,助其经营发展。

六是通过智能风控,为普惠业务保驾护航。建立智能反欺诈拒险、大数据模型排险、系统机控防险、可视化监测判险、预警催收避险、专业化处置化险等“六位一体”的风险管控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完善普惠金融协同风险管理机制,持续开展重点机构、行业、产品的质量检测。

纵深推进数字普惠发展的建议

一是持续提升数据获取能力。数据获取是普惠金融发展的关键,在现有金融机构掌握的内部数据要素外,还应该广泛连接政务数据、第三方平台数据及供应链数据等外部数据,与内部数据实现交互补充,共同推动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

二是持续加强金融科技在普惠业务中的应用。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工具进一步完善识客、触客、管客的全流程管理,通过技术减少人工介入;以客户生产经营场景为圆点,运用开放银行技术,将金融服务无缝嵌入,围绕实际场景需求提供金融支持。

三是持续开展多维度数字普惠支持。金融机构应加强金融科技在普惠金融方面的应用,利用数字化思维开展业务运营,在提升线上服务能力的同时,积极下沉服务中心,充分利用线下网点优势,实现线上线下联动,为中小企业提供便捷、综合的金融服务。

四是优化社会信用与消费者保护体系。进一步完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信息,进一步实现个人社会信用活动的全面、客观展示;探索政务数据的进一步共享和开放,鼓励金融机构依法参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探索建立数据安全闭环管理体系,实现数据的分层分级管理,杜绝信息泄露和滥用。

(作者系中国建设银行吉林省分行

普惠金融部总经理)

戴蕾:数字技术驱动数字普惠的新范式

我国现有“4000万+”的小微企业、“1亿+”的个体工商户以及5.6亿的农民,小微企业及农户数量大、分布广、类型众多,是经济不可或缺的“毛细血管”。在业务属性上,小微金融具有资金需求急、周转快、行业差异大等特点,融资普遍存在难度大、效率低下等问题。小微金融服务的难点有两个方面:一是资产难评估;二是整体信用体系尚不完善。形成强大的数字能力,深度满足小微金融需求,是金融机构发展普惠金融的必由之路。金融行业打造数据能力体系的重点在于“一横一纵”:“一横”指横向构建企业级数据底座,形成高质量、高价值的数据资产;“一纵”指纵向通过精准营销、智能风控和数字化经营等实现价值的提升,这是形成普惠金融业务价值能力的核心所在。具体可以围绕以下两个场景来讲。

第一个是农村金融场景。农村金融有两个“缺乏”。一方面是缺乏信用信息和有效的抵押物。实际上,农民手里的土地、农作物不能成为资产抵押物进行评估吗?肯定是可以的。但是要想让农户贷到款,就必须对田里的农作物种植、生长情况进行勘查,而农村地广人稀,人力成本巨大,平均一笔贷款光是人力勘查成本就成百上千元,通过人力勘查肯定不现实。这样的高成本也导致农民信用信息不足,未来的放贷效率低、覆盖率不足,用农户的话来说,需要“农作物的生长等人”。另一方面是缺乏技术手段。农村金融难在农户本身数字化程度低,通过常规的方式以及互联网的方式都无法收集足够的信用信息。农作物作为农民最核心的资产,没有非常好的技术手段可以真正有效地评估现在的抵押物(土地、农作物)。很多金融机构尝试使用卫星遥感技术和AI技術对主粮农作物和经济农作物的面积进行识别,同时还要开展农作物长势健康度、收割进度、生长周期、土壤墒情以及农作物病害、灾害等情况的全方位监测与评估,为贷中、贷后动态调整授信额度提供依据,提高图片识别准确率因此成为重要的考量指标。如果要提高准确率,对卫星图片分辨率的要求就会更高,带来的成本也就会很高。所以,金融机构通常会选择低分辨率卫星,再结合大量训练样本、训练模型以及多维数据源融合算法模型,也可达到非常高的识别精确度。

第二个是小微金融场景。对小微企业的了解程度,决定小微金融服务的上限。只有更全面地了解小微企业,获得更多的授信依据,才能为其提供更合理的授信额度。过去十年,很多小微企业在互联网上的经营行为、交易行为、工商税务信息等,为小微企业画像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但小微企业的众多资产(店面、车辆、货物、合同等)信息并没有采集上线,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用款周期也各不相同,小微金融因此呈现出一个不可能的“三角循环”,即覆盖率、服务深度、便利性无法同时满足。比如,线下的小微信贷,以往是靠信贷经理人工尽调审核,服务深度是够了,但是因为成本和效率的原因,覆盖率和便利性都不高;依托大数据的线上小微企业信贷,解决了覆盖率和便利性的问题,但是在服务深度方面有所欠缺。

分享阿里内部的一个案例:利用图技术、AI技术探索和尝试“他证”与“自证”融合方式,提升数字信贷的数据可得性。对于线下的商超,门店和货品是其核心资产,通过拍摄货架照片,利用AI视觉技术,解析零食、饮料、生活用品等,可以了解商超经营范围,并结合客流信息,确定其信贷额度。此外,合同、发票、营业执照、资质证明等都属于重要的资产凭证,可以直接反映商超的经营状况,只需要拍照上传,由系统自动识别合同金额、标的等信息,就可以为其信贷额度的确定提供有力依据。

阿里多年来不断通过数字技术为千行百业的小微企业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例如,“犀牛智造”运用阿里云计算、IoT、人工智能技术,赋予工厂“智慧大脑”,以服装行业为切入点,实现了生产端到端、全链路的数字化,具备了高度柔性的供应链能力,可以按需生产、以销定产、快速交付;“钉钉”成为企业数字协同平台,活跃用户数超过2亿个,服务企业超过2100万家,钉钉平台SaaS应用数达350万个;“瓴羊”以数据产品能力为商家提供不同角色、不同经营视角和不同细分场景的数字化运营平台。

(作者系阿里云新金融副总裁)

李国英:小银行的零售数字化转型探索实践

当前形势下,零售数字化转型是农商银行发展的外部形势所“需”,也是内部生存所“要”,农商行零售数字化转型之路势在必行。“市场需求弱、信息难对称、获客成本高、风控难度大”是农商行发展零售业务的四大难点,均可通过自身能力建设、提高内部管理水平来克服,而要破除“不会转型、不敢转型、不愿转型、不能转型”的观念,农商行必须进行高位统筹、打造数字化支撑,化压力为动力,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的数字化零售之路。

农商行就是要做普惠金融。目前,各大银行都想下沉到农商行赖以生存的领域,中小银行的发展压力特别大,必须从“做产品”向“做客户”转变。吉林榆树农商行的发展愿景是“做正确的事”。我们本身就是“长尾银行”,服务长尾客户对农商行来说可谓门当户对。农商行生于农、长于农,客群定位就是要服务农村长尾客户,要避免跟大行正面竞争,为客户提供差异化、特色化、专业化的服务,实现错位发展。

对于信息不对称,数字化的关键在于数据的来源,吉林榆树农商行由人工去采集——员工、志愿者走家串户采集,同时,我们也和一些数字资源联合,包括政府资源、公共资源以及商业资源;对于“获客怎么做”,我们的主要做法是批量获客、线上获客,信贷效率因此实打实地提高了;对于风控难度大的问题,我们深入分析后发现,不良贷款的“人为因素”至少占80%到90%,如果控制住了人为的、有意或无意的操作所造成的风险源头,普惠金融特别是农户贷款、零售贷款的不良率就不会那么高。目前,社会的诚信程度在提高,公民的信用意识在提升,信用的重建力度在不断加大,数字化应用的画像、大数据、风控建设等良好的外部条件为农商行管理风险提供了便利。

数字化建设要从需求端开始。客户需求什么,就从供给侧提供什么。首先是产品,从产品开始进行风控,谁的客户、谁的绩效,很多工作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迭代,坚持、坚持、再坚持。其次是数字化建设一体化,吉林榆树农商行建设了三个系统,即“榆快金融”产品系统、“榆快·智能绩效”系统和“榆快·漫生活”客户价值生态系统,整体上有十二大功能。虽然是一家小银行,但是一些系统需要我们在省联社支持下自己建设。数字化建设过程中要坚持四个原则:合规性、需求性、风控性、效率性,从线上到线下,目标是提升客户体验。

2020年,吉林榆树农商行零售贷款占贷款的比例为十分之一,即1﹕9的比例;截至2023年8月末,贷款结构基本上调整到了6﹕4,其中线上贷款占零售贷款的比例约50%。吉林榆树农商行的目标是成为区域一流、现代“小而美”的农商行。

农商行发展乡村金融有先天的优势。吉林榆树农商行做了很多的工作,力求打造出独家特色。实行一边研发、一边开展工作,注重整体推进。线上研发系统,线下开展业务,“党建+金融”“两服四进、四送四员”“网格化营销服务”三体结合。目前,吉林榆树农商行已在28个乡镇实现信贷业务全覆盖,各地的优秀支行长挂职金融副乡(镇)长,优秀客户经理挂职村金融副主任,同时,招募返乡大学生、助农服务点的业主、志愿者,共同打造“金融+党建+生产+生活+N”综合场景。在管理体系上也做了很大的变革,需要什么样的组织架构,就建设什么样的组织架构。最重要的还是人才,需要人去做事情,全行的目标是:2021—2023年,加強业务建设;2023—2025年,加强团队建设;2025—2027年,加强文化建设,形成爱农村、爱金融的零售文化,培养真正的人才。

我们在工作实践中总结出这样的经验:产品的落地过程中,没有完美的需求,一定要先上线,在运动中提高、在推广中优化。一定要重视数据,没有数据,信息不对称,判断客户的还款意愿和能力就无从抓起。“无科技不零售”,千军万马加上金融科技才能制胜,有了金融科技的支撑,人多、网点多才能发挥优势,才能有所作为。当然,即便有了大数据的支撑和金融科技的赋能,还是要脚踏实地做实做优各项工作。

(作者系吉林榆树农村商业银行董事长)

苑旭东: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助力普惠金融的着力点

在顶层设计上发力

融资担保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普惠金融领域的一支生力军,天然具有增加信用、分担风险的功能,是构建融资渠道、打通融资瓶颈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对引导金融资源支持中小微企业、“三农”主体等弱势群体融资具有重要作用。政府性融资担保承载着政府政策延伸的职能,具有准公共服务属性,在普惠金融工作中的核心优势在于,以责无旁贷的担当,在愿担、敢担、善担上做足功夫,契合普惠金融业务本质,更多地去做雪中送炭的工作。

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世界性难题。担保机构采取风险分担与信用增进措施,能够有效降低银行信贷的风险和损失,提高小微企业融资的可得性。通过担保机构在政府、银行和中小微企业之间架桥铺路,打通赋能渠道,改善中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已成为各地政府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抓手与实践工具。

在模式创新上发力

破解中小微企业面临的融资困境,政府性担保机构发挥作用的空间在三个方面:一是弥补中小微企业由于自身信用记录不足或缺少足够抵质押物导致信用表达不够充分的缺陷,提升其信用层级;二是弥补信贷准入门槛失灵的缺陷,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信用加持,推动银行愿贷、敢贷、多贷;三是弥补政策工具手段失灵的缺陷,通过将财政资金转变为金融杠杆,既可以实现杠杆撬动作用,又可以化行政行为为市场作为,实现“小担保”撬动“大资金”“微服务”改善“大环境”。长春融资担保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春担保集团”)自成立以来,积极发挥财政资金放大器和稳定器的作用,履行“服务区域战略、赋能实体经济、引领产业转型”的使命,不断创新业务模式。

一是创新中央财政奖补资金使用方式,设立长春中小微企业信用担保基金,聚焦支持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发展、支农业务风险补偿、小微涉外企业汇率避险三方面精准发力。二是创新“财政政策+金融工具”业务模式,放大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设立“财政政策+融资担保”“财政政策+过桥融资”“财政政策+银行贷款”三个基金池,目前正在分行业做白名单项目准备工作。三是大力发展银担批量化业务,开拓提质增效空间。与工商银行合作创新研发出吉林省首个批量担保产品“吉担快贷”,并于2022年12月9日正式落地。

在提升服务质效上发力

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融资担保行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国发〔2015〕43号)后,原银保监会、财政部等行业主管部门围绕完善监管制度、强化激励引导和规范行业发展,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和指导意见,并组建设立了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引领省、市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发展壮大。长春本地融资担保机构依托当地资源,持续创新担保产品,不断丰富业务品类,大幅提升作业效率,充分发挥了支持基层经济的“毛细血管”作用。长春担保集团从几方面提升服务普惠金融的质效。一是不断创新担保产品,在扩大产品覆盖面上出实招。二是持续减费让利,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上办实事。三是不断强化科技赋能,在数字化转型上见实效。

在改善融资生态上发力

一是鼓励市场细分、特色化运营。为解决好担保产品单一化、竞争同质化、风险扩大化等突出问题,支持鼓励体系内合作机构差异化发展、特色化发展;引导不同规模、不同体制的成员机构各自找准定位,分工协作,共同发展。二是注重政策引导,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积极引导合作担保机构将服务资源向符合产业政策导向的行业和企业倾斜,如科技型、文创型、吸纳就业型中小微企业,助力政府“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三是凝聚行业共识,强调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生态圈内的担保机构统一思想认识,一方面提升服务质量,扩大业务覆盖面;另一方面在确保机构持续运营发展的基础上,合理收费、阳光收费,对符合国家有关扶持政策的行业企业,减免担保费用,切实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减轻企业负担,助力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作者系长春融资担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灿:产业链大数据助力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实践

北京视野智慧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视野数科”)成立于2014年底,是一家人工智能大数据公司,具体的领域是在产业链大数据和企业画像方向,主要的服务对象为银行,目前6家国有银行中的5家,12家股份制银行中的7家都是视野数科的客户,视野数科为银行的公司部、普惠部提供产业链分析、企业画像、精准营销等服务。此外,视野数科也为政府部门、国央企、投资机构提供服务,客户数量超过200家。

我国的经济循环方式正在从“房地产—地方政府—金融”的旧三角循环转换为“科技—产业—金融”的新三角循环,产业被提到了非常重要的高度。从视野数科服务的两个国家级平台之一,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国际城市投资服务网来看,吉林省的重点产业包括肉牛产业、粮食产业以及汽车产业和光电产业,这些信息来源于农业农村部、科技部及工信部,视野数科的人工智能把这些产业与视野数科的产业链数据做了对应,点击进入对应的产业可以看到相关的环节、企业。视野数科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把当地的产业政策、“十四五”规划进行分析和提取,可以看到吉林区域未来重点发展的产业,包括中药、林业、汽车零配件、肉牛等。

我们用大数据技术形成了全国产业链的覆盖,包括7000个细分行业、5万多个产品门类及相关的120多条产业链,目前视野数科的产业链里包含了3000多万家主体。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为例,视野数科从上游的锂矿到电池材料到新能源汽车的配件,包括今年很热门的氢燃料电池都有覆盖。

除了热门的产业链,视野数科的数据里还包括农业产业链,如种植产业链、畜牧产业链,我们都做了很详细的细分。在视野数科的大数据里,一家养猪的公司和一家人工智能的公司,我们的处理方式都是无差异的。

产业链的数据是如何为银行的普惠金融服务的呢?以银行产业链重点客群营销框架为例来进行分析。首先是产业概述,包括产业定义、产业发展历程、产业发展情况、未来发展预期等;其次是产业链分析,可以看到产业图谱包含的产业环节,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为例,其包含了53个环节、12万家企业,还可以看到银行的客户覆盖情况;再次是重点客群的挖掘,结合行内外数据,可以看到挖掘出来了核心企业和重点中小企业客群共1434家;最后是重点产业链客群的营销策略,包括已有客户的营销、潜在客户的营销触达等。

产业链客群的挖掘过程类似一个倒三角。例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包含12万家企业,有53個产业环节,其中18个是重点产业环节,包括1.4万家企业,再向下挖掘有1400多家重点企业,最后银行确定下来重点的营销目标为约70家核心企业,约1000家重点中小企业。视野数科搭建了一套智能营销平台,为客户实现了认知分析客户、筛选优质重点客户、动态监控客户、配套营销管理、后端营销管理跟踪等功能,该智能营销平台已经在多家中小银行部署并使用。

视野数科的数据库涵盖了各类型的公开数据,包括1.7亿的商事主体及社会组织、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此外还有大量政府公开的数据。事实上,90%的数据挖掘用公开数据完全够用,只是大量的公开数据散落在各个地方,需要聚合及加工。视野数科把这些海量数据聚合成了各种主题数据库,包括产业数据库、企业数据库、农村经营主体数据库、资质数据库等。视野数科对这些数据进行打标签、客户统一画像等工作。例如,针对“三农”主题的价值客群的挖掘,有种植研发企业、农机生产企业、肉类进口企业等;针对中小微企业客群的挖掘,有科技资质类企业、中标政府、央企供应商企业、投资项目企业等。通过标签化,视野数科可以进行客群的多维度筛选。

视野数科的大数据营销还包括商机事件的跟踪、产品的智能匹配、大数据的挖掘触达等。例如,大数据的触达,可以通过商协会、政府园区、政府平台进行客户触达,视野数科数据库里也有相关的数据源。最后就是客户的监控及流失分析,以及各类流失预警分析模型。

(作者系北京视野智慧数字科技首席运营官)

责任编辑:孙 爽

976639255@qq.com

猜你喜欢
普惠小微金融
小微课大应用
探索节能家电碳普惠机制 激发市民低碳生活新动力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日照银行普惠金融的乡村探索
农村普惠金融重在“为民所用”
小微企业借款人
金融科技助力普惠金融
小微企业经营者思想动态调查
P2P金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