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构建“1+N”日常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效路径

2023-10-02 19:55:16滕相竹
山西青年 2023年11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辅导员思政

滕相竹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辽宁 沈阳 110122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教育部门、各大高校的重要职责。其中,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日常课程体系的构建中,除了对具体教学内容与相应知识点的设计外,对于学生综合素质、意志品质的塑造,也是高校辅导员以及各专业教师、思政教师所需思考的关键问题。而高校辅导员显然是与高校学生接触更多的人,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行为习惯的培养,所起到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高校学生的“1+N”日常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中,需要高校辅导员发挥自身作用,贯彻落实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任务。

一、高校辅导员构建“1+N”日常教育课程的思路

在高校辅导员构建“1+N”日常教育课程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的就是“1+N”日常教育课程到底是什么。在整个“1+N”日常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中,这种课程体系的形成所指的就是高校经过对思政教师、校内外党务、辅导员等团队中坚力量的整合,以形成合力、构建育人共同体,按照高校学生的日常教育课程体系,遵照个性化、分众化等原则,去推进“N”门必修、选修、公共课程的产生,而针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正是在这种模式之下得以迅速推行,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政元素的影响。之所以站在高校辅导员的角度去推进“1+N”日常教育课程的构建,究其根本,是因为高校辅导员有属于其自身的特殊性,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程教师之间有着相似之处,但也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专业课程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所关注的重点一般会在学生的知识掌握与学习成绩上,但是,高校辅导员除了对于学生成绩的关注之外,他们工作的重点明显更倾向于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也正是由于高校辅导员的这一特点,他们会更加关注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也更能够践行我国新时代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1]。

高校辅导员想要更好地促进“1+N”日常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立德树人”理念的落实,“思政课程”的设计明显是一个更好的抓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在思政必修课程已经基本稳定的前提下,高校内部才能够进行相应选修课程的构建。而想要保证思政课程的建设效果,校方将符合条件的高校辅导员推上思政教师的岗位,明显是一种更为有力的举措。由高校辅导员起带头作用,推进思政课程的体系化建设,联合相关部门、相关教师、相关工作人员,让与思政课程建设相关的各方共同努力,以推进“1+N”日常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并保证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能够做到与时俱进、机动性、灵活性更强,从而保证时代新人培育目标的达成[2]。

二、高校辅导员“1+N”日常教育课程的设计

在高校辅导员“1+N”日常教育课程的设计中,需要辅导员本身重点关注的是自身角色的有效转变,在“1+N”课程体系中,高校辅导员的角色需要转变为“思想政治教师”,在实际开展学生思政课程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辅导员需要将培育时代新人作为根本性任务。高校辅导员的出现是在20 世纪50 年代,在辅导员的工作中,由于时间发展的推移,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作制度,但是,各个高校的辅导员综合素质存在参差不齐的问题,这就使得“1+N”日常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会受到一定限制,校方一定要重点关注这一问题,并以培训活动的组织,丰富高校辅导员的知识储备、文化素养,让辅导员的思政教育能够契合新时代人才高质量发展、思政课程高质量建设的需求。接下来,笔者将针对高校辅导员“1+N”日常教育课程的设计,做出具体阐述与分析[3]。

(一)课程的设计需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工作开展的根本任务,在我国持续推进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实际进行高校学生教学的过程中,整体思想政治及教育手段的落实必须围绕着学生来进行。需要相关部门明确的是,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中,辅导员是主干力量,同时,在高校辅导员“1+N”日常教育课程的设计中,辅导员所能够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学校中,可以说与学生最亲近的人,就是辅导员,因此,辅导员也需要重视自身作用的发挥,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有效提升[4]。

(二)课程的设计需要代表作制度的践行

在课程的设计中,关于代表作制度的革新与探索,是保证课程体系设计有效性、可行性的关键举措。在课程设计中,代表作制度的贯彻落实是对专业教师科研水平的一种评价,关于这种评价制度的探索,是高校教师评价改革的主要驱动力量。对于教师教学水平的衡量主要是看其代表作,而这种制度对于辅导员贡献的衡量也同样适用。对于辅导员人生价值、育人成果、所做贡献的评价,也需要根据其“代表作”来进行衡量。但是,辅导员的代表作与教师有着根本性的不同,他们的代表作并不是论文学术的研究成果,他们的代表作更主要的是体现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就是说,本文所研究的思政课程建设正是辅导员价值的体现。在思政课程的设计中,辅导员本身选取了怎样的教学内容、有多少学生积极参与了教学活动课程,都是衡量辅导员水平的关键,同时也是课程设计的重点。

(三)课程设计的重点是关于内容的选择与规划

在高校辅导员构建“1+N”日常教育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除了上述对于学生主体地位、辅导员关键作用、代表作制度践行的关注以外,还有一点需要在课程设计中突出强调,那就是关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规划。同时,需要相关部门注意的是,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应侧重深度辅导,活动组织所起到的仅仅是辅助作用。因此,在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与规划中,辅导员要认识到人才培养的核心正是课程内容,由此也就能够看出课程教学内容的确定,对于课程设计的重要意义[5]。而我国对于新时代高等院校评价突出重要考核指标的选取,也放在了学生人均课程门数、是否有教授级别教师为学生上课等方面,除此之外,高校辅导员本身也需要有属于自己的核心课程的构建,及时关注人才的综合性发展,自身也需明确怎样的课程才是真正适合学生的课程,并进行课程体系的规划与建设。

三、高校辅导员构建“1+N”日常教育课程的实现策略

在本文中,高校辅导员构建“1+N”日常教育课程的实现策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体现,接下来,笔者将针对其进行分点阐述与分析。

(一)进行一门校本自修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想要实现高校辅导员“1+N”日常教育课程的构建,就需要各大高校内部的思政教师、辅导员教师等,进行《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己铸己》自修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并且要将总书记对思政教师所提出的要求与修持方式,进行时刻的铭记与贯彻,这样思政教师与辅导员本身的道德素养、个人能力、思想政治精神与理论水平,才会有明显的提升。此外,作为思政教师的辅导员也需要牢记“国之大者”,坚决捍卫、做到“两个确立”与“两个维护”[6]。而在这一环节中,还需要重点关注的就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己铸己》的修身大课研习方式,这种方式中,主要会包含四方面,分别为内容、目标、措施、方法,这四点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内容之中的思想对标、思维对标、自律对标、情怀对标、视野对标以及人格对标,分别对应目标中的强、新、严、深、广、正;措施中的学、悟、果、思、行、果;方法中的及时跟进、检视思想、内化(觉悟)与外化(办法)、结合工作、起而行之,最后一点对应的也是内化(觉悟)与外化(办法)。

(二)需要持续强化对于“时代新人”所具备特质的分析与探究

在高校辅导员“1+N”日常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其最终的育人目标就是培养“时代新人”,而之所以出现这一观点和概念,是基于教育工作者对于未来新人、人才的主观愿景。这种观点在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中,至今未有明确且清晰的定论,不同的学者对于其根据自身的研究重点,进行了相应的界定。有的学者认为作为时代新人必须要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任,其精神层面的体现,必须具备奋进者、奉献者、开拓者、坚定者等特征,同时,时代新人也必须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而有的学者则认为作为“时代新人”需要具备四种特征和内涵,首先,就是需要具备实践能力,并伴随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其次,就是要具备社会责任感,并伴随奉献社会、崇德向善的基本追求与理念;第三,就是要具备创新精神,并将勇于创新开拓赋予自身所肩负的责任之上;最后,就是要具备爱国情怀,并将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信念赋予自身的理想之上。

这些学者所提出的观点,可以说都是站在自身研究的角度所提出的概念,而在本研究中,对于“时代新人”所具备特质的分析与探究,是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系列重要论述、重要讲话,并站在宏观角度出发,所作出的探索与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持续推进了“一己任、六精神”的时代新人综合素质模型,而这种“一己任、六精神”则体现在①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时代新人的“一己任”;②健康是其生命基础;③品位是其生活状态;④自信是其精神气质;⑤斗争是其奋斗姿态;⑥信仰是其政治灵魂;⑦实践是其专业品质。上述几点就是时代新人所应具备的特质,同时,也是高校辅导员构建“1+N”日常教育课程体系的关键所在,只有持续推进对于“时代新人”特质的有效探索与分析,整个课程体系的建设才会更具针对性,整个课程体系的建设才会更为完善和健全。

(三)以“N”门思政课程的建设,推进高校辅导员构建“1+N”日常教育课程的实现

在实际进行思政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保证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国防教育与军事理论》课程以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课程教育效果,对于这四门公共基础课程设置,实际上是以学生为主体,不断推进学生行为转变的课程。将这四门课程与思政课程的设置,进行紧密结合,让思政教学手段与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相互融合,进而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除此之外,校方也需要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思政选修课程的构建,例如,某些学生较为单纯且当今社会也较为复杂,为了保证学生不会轻易上当受骗,学校可以就针对以“防诈骗”进行主题课程设置,这种课程的设置能够让学生在不断地学习中提升自身的防诈骗意识;而针对一些团结合作意识较为欠缺的学生,辅导员也可以设置互助式团结活动为主题的课程,让学生在正式的课堂中,团结合作完成各项任务,这种课程的设置,除了能够使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得到迅速的养成之外,对学生探索意识的形成,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种“N”种思政课程的构建,能够使辅导员的思政教学力量得到有效的发挥,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也能够得到有效推进。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高校辅导员构建“1+N”日常教育课程的思路、高校辅导员“1+N”日常教育课程设计以及高校辅导员构建“1+N”日常教育课程的实现策略三方面,进行阐述与分析,希望在构建“1+N”日常教育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高校辅导员一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结合新时代高校教育改革的方向与学生发展的特点,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大思政”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讲话与精神,充分发挥辅导员的关键作用,促进学生综合素养与意志品质的有效塑造。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辅导员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53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48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