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晨曦 刘 云
1.辽宁师范大学研究生院,辽宁 大连 116029;2.辽宁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辽宁师范大学位于辽宁省大连市,作为双一流高校,其承载着人才培养的重任,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优秀人才。在教育部发起的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中,辽宁师范大学研究生院被确认为项目实施的承办学校,是教师培养和师资模范建设的重要基地。辽宁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的教师教育为辽宁省乃至东三省地区充当着重要的模范带头角色,是教师培训及继续教育的重要环节。自2009 年起,辽宁师范大学研究生院设置了全日制教育学科,为社会输送教育硕士人才资源。至今,辽宁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已经设立了17 个相关领域专业,在发掘自身教育优势基础上,以实现教育硕士综合能力素质培养为重要目标,以强化师资、创新教育模式为主要路径,不断推进课程改革工作。并且,辽宁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始终重视教育教学资源质量,积极开发创新创意教学资源,探索资源整合的新模式,寻求基础教育切合点,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实践素质培养方面,辽宁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积极开辟实践能力教育模块,加强教育硕士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在统一组织、集中实践的能力培养指导思想下,引导学生践行与思考,使人才培养能够贴合社会需求。在免试认定教师资格背景下,辽宁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科结合以往经验以及实施方案的相关要求,以教育理论与业务能力的平衡点为契机,开展教育学学术学位教学研究与改革,使学生不断丰富专业储备的同时,实现职业能力的整体优化。
免试认定教师资格相关政策的出台对于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也对学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教育模式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当前,辽宁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在进行教育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此专业的定位尚不清晰,对于培养何种具体学段的硕士人才并不十分明确。相比而言,教育硕士等其他专业培养目标及定位则相对清楚,其针对性制定教学计划及人才培养方案则更能够符合实际需求。因此,为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必须具有更加清晰明确的培养定位,并以此确定培养模式。
在培养模式方面,教育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模式特点还有待提升。虽然针对本专业教育也提出了双专业性的模式思想,但是相比于教育硕士的双导师制,双专业性的教育模式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具有一定难度。如果只是将双专业进行简单相加,显然既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升,还会造成相当程度的学业负担,因此双专业性模式要求探寻1+1 >2 的教育教学潜力点。当前,双专业性的教育模式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还未达到既定效果。
从就业衔接来看,教育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就业衔接并不顺畅,尤其是相比于教育硕士来看,其竞争力不明显。有时还会受到专业方面的限制,导致学生在进行就业选择时没有充分的选择机会,只能选择在“三不限”岗位中厮杀,实际上不利于发挥教育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自身优势。有些学生由于面临较重的就业限制,只能选择继续深造,其与自身职业发展规划并不相符,也可能增加了深造竞争的压力。由此可见,教育学及纯学科的特点使得学生在就业衔接上陷入困境,难以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
从学生角度出发,为实现个人更好发展,除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与丰富的实践技能之外,还需要具备清晰的个人职业规划,从而保障学生学习过程中具备充分的内在动力。因此,在专业选择阶段,学生需要基于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选择相应专业。学生职业规划的明确也对专业内的生源质量具有积极影响,具备明确的职业规划就会使得专业生源质量稳定,学生学习动力充分。
从专业自身角度看,教育学学术学位专业对于硕士研究生个人发展指向性也并不清晰,对于生源质量不稳定没有起到充分的引导作用。在接受专业教育的过程中,由于缺少个人发展规划,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升及学生综合实力的打造。生源质量不稳定还表现在本科学段学生分布较少,一些学生对于教育系统的学习及教学模式特点缺乏了解,未接受过专业教育。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时间适应,影响了整体教学进度的有序推进。
目前,教育学学术学位专业的课程设置沿用了其他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模式,将课程划分为选修课和必修课两个大类。其中,必修课又可以细分为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及方向课程等几个类别。必修课程是所有学生必须完成学习的,而选修课程则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及职业发展规划自行选择,最终划定学分标准为32 分。学生完成必修课程及选修课程后,通过相关考试就可以获得学分,最终学分累积相加不低于该学分标准即可。
在当前课程设置中,虽划分了必修和选修课程,但对于实践课程的设置还不够精细化,尤其是一些重要的实践课程所占的学分比例很低,使得学生缺少对这些课程的重视程度。例如,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课程,其学分分值很低,并且对于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作用不明显,尚且能够带领学生初步尝试教学实践模拟,并未形成丰富的实践经验积累,无法与职前教师教育要求相适应。跨学科教育及职业发展导向的作用在课程设置中也不明显,课程大多停留在理论积累阶段,缺少对学生教育思维的培育及整体理念的形成手段。
在毕业标准方面,教育学学术学位专业学生达到总学分标准之后,按时提交毕业论文并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即视为符合毕业标准,相关标准的设置富有比较明显的学术性特色,没有凸显教育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特色,也没有发挥专业教育及人才培养的自身优势。在毕业论文的选题及评价阶段,关于毕业标准及毕业论文要求也有待进一步优化。
第一,为提升教育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综合能力素质,优化学生实践能力,就要充分激发教育优势,以开放发展的理念构建校内教育体系,帮助学生塑造核心竞争力。为此,学校要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出发,优化机构设置,不断完善组织结构。可以通过教育学部的设置,引导人才培养工作的整体推进[1]。
第二,发掘学校教育资源潜力,整合教师资源,实现创新视角下的学科建设工作。为此,要通过内部选举及推荐,从各学院及教育中心处选拔符合教育科学教师素质的骨干力量,共同致力于教育学人才的培养工作,组建专业化的教师团队,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优化。
第三,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要将本硕博学段相结合,致力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要顺应学校教育实践实施细则的要求,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发挥学校教育优势。
第一,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溯源性调整,结合人才需求及学生个人规划,在入学阶段开展相应调查及评估,生成学生多维度评价模型,并遵循个性特征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具体到教育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育过程中,可以按照学生个人表现及用人需求对方案进行过程性监控及调节,使人才培养模式始终保持科学性[2]。
第二,针对免试认定教师资格的背景,可以通过设置教育类研究生申请库的形式,搭建教育平台,系统化进行资源整合,并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实现多平台并进共同致力于学生专业素质培养,还可以开设校外兼职相关项目,帮助学生累积实践教学经验,打造个人核心竞争力。
第三,根据学生个人发展规划进行个性化培养方案制定,以问卷等形式对学生开展调研与讨论,确认学生的从师意愿情况,并根据学生的个人规划进行教育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设计,以双导师等模式开展教学,从而满足学生个人发展需要。
第一,有序推进教育学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加强关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优化实践教学质量。在实践教学环节,校内实训是重要的辅助手段。因此在当前课程架构中,要及时增加关于校内实训的相关内容,以实训小组的形式开展学习,引导学生在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丰富实践积累,提升个人综合素质[3]。
第二,校内实训的相关内容可以与选修、补修等学科课程相结合,由学生根据培养方案及个人实际组建实训小组。实训小组可以由4 ~5 人组成,每小组配备导师,为硕士研究生分配相应课题。实训小组的形式可以在学生完成理论知识学习和学科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增加与专业教学团队的沟通与协作机会,从而以课题完成为目标,开展实训项目演练。
第三,与理论教育不同,实训活动更考验学生的实践能力,并通过作品评价、组内互评等多种评价模式,将实训活动与评价考核相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实训小组的各成员可以通过集中准备和作品展示等环节,进行模拟试教活动。实训小组课题选择应当符合课程标准与教材的相关要求,并引导实训小组成员通过创新教学设计,实现实践能力的优化。
第一,对于教育学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而言,要使得人才培养质量与实际需求相匹配,实现建立本专业独特竞争力的重要目标,就要从实践教学组织的角度入手,改善实践教学的质量。为此,必须坚持统一组织、集中实践的理念,开展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有序引导学生践行与思考。
第二,可以积极开展合作教学,提升实践教学平台利用率,并组织教育学学术学位研究生与教育硕士共同学习,培养跨界思维,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优化资源利用。要不断开发实践基地新功能,并制定实践计划,指导实践项目的开展。
第三,要坚持落实实践计划细化工作,避免形式主义。要积极组织实践计划制定评价工作,开展实践计划预期,可以通过不同评价主体和专业领域为维度开展实践计划设置,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拥有多样化的实践机遇,尝试跨学校、跨专业、跨领域实践,在实践计划的指导下开展实训。实训基地中导师要设定不同的实训场景,并为学生分配教学角色与班主任等多种角色,从而帮助学生积累参与教研活动及其他活动的宝贵经验。
第一,教育研习是中小学教师培养的重要环节,是符合师范学生教育教学目标的关键手段。为提升教育学学术学位研究生综合素质,学校必须充分发挥研究能力优势,深入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面临的一些问题,并提前通过探讨分析及求证开展相关教学活动,使教学及人才培养更加具有针对性。另外,要捋顺研习、见习与实习之间的关系,使三者能够充分融合。
第二,加强研习、见习与实习的结合,通过专业的教育学讲座及优秀教学案例分享等渠道,使实习计划更加完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引入教学反思,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相关教学材料的基本概念,并引导学生进行自发性思考。纸上得来终觉浅,学校要积极为学生提供教学观摩体验,真正让学生接触到常规教学过程中的各项细节,从而增长实践经验,并能够从实践中总结,在实践教学经验累积的基础上强化基础理论知识结构。
第三,以教学全过程为参照,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块中,组织教学设计优化活动,对教学思路、教案等细节进行探讨与评比,培养学生掌握教学技能,优化教学方法。从课前、课中再到课后,要引导学生建立全链条实践,完善课前准备、课中表现及课后反思的具体环节,并积极促进学生交流沟通,共同探讨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重点及难点问题,并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形成实践闭环,保障学生对于学校教研活动及实践项目的参与度,培养其思考能力。
免试认定教师资格背景下,教育类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改革要基于人才培养的总目标积极推进,充分发挥学校在教师资源培育方面的独特优势,提升教育质量。辽宁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当前在教育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不足,尤其是培养定位和课程设置方面,还需进一步优化。为此,必须树立关于教育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正确理念,明确人才培养的定位,优化课程设置,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开展校内实训相关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同时,要在学校教育教学能力考核办法的要求下,优化学生考核评价机制,设立过程性考核培养的相关指标,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免试认定教师资格政策下,学校要加强资格认定相关流程的科学化建设,严格控制合格率。还要以开放的理念,继续发掘自身优势,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发展,并根据学生意愿及规划,进行创新培养模式的有效尝试,遵循学生的个性化特征,有序组织教学实践工作,实现研习、见习与实习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