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勇
西华大学经济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9
培养适应工作岗位要求的大学生,关键在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而高校教师对学生的课程学习激励,是提升授课效率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对此,教育界学者对如何加强高校学生的课程学习激励,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探讨,例如,方双虎和涂涛[1]以前景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大学生学习激励机制建立的必要性,并提出设立创造力奖学金等关于大学生学习激励机制;王永颜和申国昌[2]探讨了高职工士学位对学历评价的功能递进和学习激励;沈博文和万伦来[3]基于心理账户视角,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大学生学习激励心理进行了实证研究;戴蓉[4]根据双因素理论的基本原理提出,对大学生的学习激励要着眼于激发大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和注重采取目标激励等办法;于海燕和舒晓楠[5]以管理沟通课程为例,探索了自主学习激励机制;张皓[6]探讨了高校学生激励存在的误区及其防范;徐靖婷[7]以建筑学专业外语课程为例,探讨了学生自主学习激励机制的构建和教学设计创新;陈本铿[8]分析了高校激励教育与大学生成才的关系,并认为高校应加强激励教育,提高大学生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上述文献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对高校学生的学习激励问题,并从不同层面提出了一些课程学习激励措施。本文以信息经济的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通过科学分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委托代理模型,论述加强高校学生课程学习激励的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在此基础上,从四个方面提出具体措施来加强高校学生的课程学习激励。通过本文,丰富了高校学生课程学习激励研究方面的内容,并弥补文献研究中的一些局限性。
委托代理理论产生于20 世纪40 年代,于20世纪70 年代以来得到广泛研究和重视,并成为信息经济学的主流研究方向之一。该理论旨在协调和解决现实社会运作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利益依赖和冲突问题,并达成有效率的行为组织模式[9]。在大学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和学生之间就构成了典型的委托代理关系。一方面,由于大学教学组织方式和过程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授课教师无法完全和及时跟踪学生思想和学习状态的变化,学生可能会利用这种不对称信息在课堂内外“偷懒”或学习懈怠,这无疑对学生的知识学习和掌握,及教师提升授课效率和提高教学质量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由于课程成绩直接关系到学生各类“评优”“评先”和奖助学金的评定。因此,授课教师作为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组织者和参与者,可以通过课堂提问、课程作业和平时测验等可观测信息,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此基础上,可以利用课程成绩激励和鞭策学生认真地展开课程学习。因此,为了提升高校课堂授课效率和教学质量,关键是要寻求高校教师和学生之间达成委托代理的均衡合约,并尝试找到正确的高校学生课程学习激励方案。
为了更好地呈现委托代理理论及其在高校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本文考虑如下:课程教学中授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委托代理模型以α表示学生课程学习的努力程度,θ表示特定的学习环境或不受学生控制的其他因素,则教学效果评价得分可以考虑为π=π(α,θ),评价得分函数为关于学生努力程度的非减函数。该评价函数意味着教学效果不仅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努力程度,还受到学习环境和氛围、授课教师的教学组织和教学技能等因素的影响。由于本文仅考虑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努力程度的激励,因此将学生努力程度外的其他所有环境因素均以θ来代表。因此,作为理性的授课教师期望学生在特定环境状态θ下选择最优的努力水平α*,并使如下教学效果评价得分最大化: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授课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对称信息的存在,教师无法完全和及时监督和掌握学生的努力程度和学习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能沉溺于精神放松和休闲娱乐状态,产生迟到、早退、逃课和上课精力不集中等学习懈怠的问题,进而影响教师的授课效果和教学质量。为了激励大学生从精神上走进课堂,并和授课教师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作为授课教师,应保证学生努力学习得到的认可和评价带来的满足感和获得感不能少于学习懈怠时带来的放松感ū,即:
这里,s(π) 表示学生选择努力程度α时,由授课教师根据观察教学效果评价得分给予学生的课堂表扬、课程成绩等评价和认可;c(α)表示学生努力程度为时,造成的疲劳感或其他机会损失。该条件称为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参与约束,该条件表明,学生走进课堂和参与课程的学生所得到的认可和评价,不能低于他在相同时间和相同努力程度下从课堂外获取的认可和评价,该条件虽然能保证学生参与基本的课程学习和形成与授课教师的基本互动,但还不能完全激发学生发挥自身的学习潜能和积极地探索有效率的学习模式。因此,授课教师还应当尝试激发学生选择和探索最有效的学习模式和努力程度α*,并确保学生在该努力程度下所获得的认可和评价不小于其他任何选择α带来的认可和评价,即:
该条件称为激发学生最优努力水平和探索最有效率学习模式的激励相容约束。该条件说明,如果学生以获得授课教师给予的认可和评价,所带来的满足感为原则选择其最合适的努力程度进行课程学习,并且高校教师了解学生的这种学习动机成因,则高校教师可以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和有意识地激励学生选择和探索最有效的学习模式和努力程度,在学生获得最大认可感的同时,高校教师也可以激活课堂氛围和提升课程授课效率,并提升教学质量。
总之,通过授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委托代理模型,不仅可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学习,最大地发挥学习潜能和探索符合学生自身实际情况的课程学习模式和方法,而且还能提升教师的授课效率和教学质量,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基于上述教学过程中,下面将授课教师与学生之间委托代理模型的分析,给出激励大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学习的建议,并以经济学类课程教学为例进行分析和说明。
(一)建立适应大学生培养要求的教学效果评价方法和管理制度。实施教学效果分类评价模式,将对学生单一的以课程考试成绩为导向的评价模式,推广为德、智、体、美等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模式,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课程考试成绩,更要注重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为学生多元化成长与发展创造空间。以经济学课程教学为例,由于高校经济学类课程充分融合了理论性和现实性的特点,不同的经济学观点其适用条件和应用场景也具有较大的差异。在授课过程中,高校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局限于考勤、作业和测验等常规的成绩评价模式,更要关注学生利用课堂经济学知识分析和解释实际经济现象、问题的能力。对此,高校教务部门应相应地转变和制定教学效果评价方法,建立适应大学生培养要求的教学管理制度。
(二)授课教师应恰当和合理地利用对学生的课程学习奖励和惩戒机制。一方面,授课教师可以结合平时成绩(对考勤、课堂提问、课程作业和平时测验等环节的打分和评价)和期末考试成绩等途径,强化对学生的激励和监督,提升平时成绩在期末总成绩中的占比,使学生不仅仅关注期末考试成绩,更重要的是注重整个教学授课过程;另一方面,授课教师可以增强平时测验和期末考试试题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让学生自觉地注重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
以高校经济类课程教学为例,一方面,不同于大部分理工科课程需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动手能力,大部分经济类课程均依靠课堂讲授的方式展开。因此,对部分同学而言,可能具有一定的乏味性和枯燥性。在经济学类课程授课过程中,高校教师如果仅依靠期末测试等单一的卷面测试成绩作为激励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措施,则可能会导致这部分学生消极地抱着应付考试的心态而出现学习懈怠的问题,教师由于无法全程监督和激励学生积极地参与课程学习,进而会导致授课效率和教学质量的下降。因此,对学生的课程学习奖励和惩戒机制应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另一方面,课程学习奖励和成绩评定应更偏重于具有独立和批判性经济学思维的学生。由于经济学理论所涉及的学派众多,并且具有高度的现实性特点,不同的经济学派对同一经济现象可能也有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可以在课程测验试题中适当地增加来源于日常生活的现实经济现象、问题的材料分析题和辨析题的比重,恰当地增强试题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区分度,并将考试形式和考查目的提前告知学生,以此引导学生转变以应试为导向的机械化、固有化学习模式,激励学生自觉地养成独立性和批判性的思维方法。
(三)强化教学效果反馈机制,增强师生间的良性互动。授课教师课堂内外要加强与学生在教与学问题上的互动交流,积极听取学生对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意见和建议,并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课程特点等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方式和方法,还要及时跟踪和掌握学生在课程学习方面的疑惑和困难,并在课程学习方面为学生排忧解难。教师可以充分结合线下和线上教学工具和方式,线下教学要强调和关注课程知识的讲授和知识体系的构建,线上可以进行课程答疑辅导并关注学生的教学效果反馈;同时,利用课程作业和平时测验等方式,及时跟踪和掌握学生的课程知识掌握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策略。
(四)最后,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和有机地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引导和激励部分学生转变不良和消极的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授课教师应秉持立德树人的理念,通过教学设计将课程知识点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将思政教育贯穿于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不仅较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同时树立正确的“三观”意识。以《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为例,作为一门源于国外的社会科学,授课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充分结合我国国情和市场经济的实际情况,阐明其积极和可供借鉴的内容部分,要让学生科学全面地认识到这门社会科学的局限性和不合理之处。又以统计与计量经济分析教学为例,在向学生讲授统计与计量方法的同时,可以巧妙地结合实际数据和案例,让学生从统计和计量的角度科学地认识到自身的奋斗努力与实现事业成功、人生价值具有显著的正向依赖关系,并据此激励学生转变学习态度。
本文探讨了高校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委托代理模型,思考该模型在高校学生课程学习激励中的应用。通过研究得出,教师可以从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参与约束和激发学生探索高效学习模式的激励相容约束两个方面,开展课程教学激励。最后提出具体的方法对学生开展课程学习激励,包括:转变教学效果评价方法和管理制度,合理利用课堂教学奖励和惩戒机制,强化教学效果反馈机制和增强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和有机地融入课程思政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