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娜娜 段佳燕
燕京理工学院文法学院,河北 三河 065211
在新文科发展背景下,学校通过整体学科专业的检查融合,利用现代技术为学生跨学科、跨领域的学习提供更好的条件。燕京理工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河北省民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四新”概念的提出,为燕京理工学院文法学院的学科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和方向。在新文科背景下,文法学院以教育部和燕京理工学院文件精神为准则,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不断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和未来的发展中。学院将持续贯彻新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学内涵、推动专业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
燕京理工学院文法学院成立于2005 年,目前建有7 个专业。在多年的办学中,文法学院根据国家经济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对开设新专业深入调研。因为学校地处河北省三河市燕郊经济开发区,近年来三河、燕郊地区由于经济快速发展,人口迅速增长,适龄儿童数量较多,对学前、中小学师资有巨大的需求,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上,文法学院于2018 年设立学前教育、2019 年设立小学教育专业,并与英语专业紧密结合,重点培养具有英语教学能力的学前、小学师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求。2019 年,文法学院设立汉语言文学专业,2020 年设立应用心理学专业,专业之间实现了互补、共享和共同进步。
文法学院注重校内校外实践结合,不断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院通过选派一定数量学生到基地进行认知见习和实习、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开展职前职后培训等多种形式,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与校外多家行业平台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以推进学生实习实践活动的开展。
燕京理工学院文法学院老牌成熟专业进入平稳发展时期,固然是多年建设的结果,但是在学校应用型建设的大框架下,如何基于新文科建设背景,将本专业的课程建设进行全新的整体规划,以教育现代化标准为参考,挖掘本专业特色,形成优质的课程群建设体系,还需寻找新的突破点。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围绕燕京理工学院文法学院“育人为本,服务社会;质量立校,特色强校”的办学理念,紧密结合国家和京津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在“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动力,以教学质量为先导,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导向下,提出发展目标,明确工作重点[1]。通过全面衡量、评估现有的办学实力、办学条件等,以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态度,处理好需要与可能、近期与长远等方面的关系,以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
通过人文教育专业群的建设,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从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教学内容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积累人文教育专业群建设经验。通过实施人文教育专业群建设项目,将学院建成以人文和教育方向为核心,法学专业、英语专业、商务英语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构建人文方向;应用心理学专业、小学教育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构建教育方向,形成具有各专业支撑的人文教育全产业链专业,力争成为全省民办高校领先的人文教育人才培养基地。根据总体发展目标,文法学院主要发展指标如下:要做好文法学院整体的“新文科建设”,办学特色要更加明显,学科交叉融合进一步加强。
文法学院在国家“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立足时代发展新需求,要从新理念、新文科专业建设、新文科课程建设、新文科教材建设等方面积极尝试,发挥新文科在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中的重要作用。
1.新理念
文法学院各专业开办多年来坚持开放式教育,一直在“三主一体化”(以交际教学法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运用该教学理念,在新文科建设中有更好的理论支撑。
2.新文科专业建设
“十四五”期间,文法学院新文科专业建设思路如下:
(1)依托产业链需求,推进“新文科”专业调整。①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提到“智慧教育”“智慧文旅”等内容,燕京理工学院文法学院的专业中都要适时加入“智慧教育”的元素,在建设“智慧教室”的同时,学科专业建设中要贴合国家“智慧教育”的大趋势。②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提到的“人口老龄化”“一老一小”问题,贴合燕京理工学院文法学院的学前教育专业、小学教育专业以及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建设发展。国家大战略方向提到要“老有所依”“幼有所育”,我们的学前教育专业、小学教育专业将来为京津冀地区的各类公办小学、高端民办小学、幼儿园提供教师培训和师资配给。在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提到的居家社区养老体系构建中,燕京理工学院文法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将对社区的老年群体心理健康疏导、社区心理服务提供有效的支持。
(2)依托专业群建设,引领“新文科”发展。在“十四五”期间,文法学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稳定目前现有专业,深化专业建设内涵,并进一步促进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突出一个“跨”字。在“十四五”期间,文法学院将根据国家“十四五”规划、学校“十四五”规划继续做好专业群建设,加大专业交叉融合。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坚持特色发展,将传统优势学科专业(如英语、法学专业、商务英语专业)做强,把国家战略需要的专业、新兴交叉融合的学科(如学前教育专业、小学教育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科做精。
(3)依托产业学院建设,打造“新文科”应用型平台。文法学院各专业采用“平台+岗位”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依据如下:“平台+岗位”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为依据、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经过岗位需求调研,依据岗位、基于工作过程所需的能力构建岗位系列课程的培养知识技能体系,编制就业岗位系列课程,并通过工学结合方式或其他产学结合方式实施。
在构建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本着“必需、适度”“着重能力培养”的方针,开设实践课程,在不断探索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实践课时的比例逐年递增,从而为贯彻“以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针搭建了良好的平台[2]。同时积极引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项目,导入工作过程,设计工作项目,进行模块化教学,并体现出校企合作的特点。
(4)依托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优化“新文科”课程体系。新文科中提出文理交融,整合发展,强调文文交融,文理交融,我们顺势而为,顺应当今从专业分化走向综合、从碎片走向整合的大趋势,追求学科融合和学科破壁,走“英语+教育”“英语+法学”“教育+心理”等融通复合之路。
课程建设是学科专业建设的基础,又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措施。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的,学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将直接关系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燕京理工学院文法学院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于课程设置既要系统,又要灵活,按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职业需要进行适当的课程设置。校内我们注重实践教学,校外注重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校内老师加强与相关实务行业的横向联系,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
3.新文科课程建设
文法学院计划在“十四五”期间,按照教育部要求提倡的高等教育要给学生适当增负的原则,鼓励教师提升学生的学习挑战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真正把“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更要有温度的“金课”。
文法学院一贯重视课程教学质量,严把教学质量关,要求各教研室形成自己的精品优质课,切实将课程教学落到实处。文法学院在“十四五”期间,按照教育部“五类课程”进行一流精品课程建设:线下一流课程(常规日常教学)、线上一流课程(泛在式课程建设)、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开展课题研究)、虚拟仿真优质课(模拟法庭)、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实践实训课)。除教育部提到的“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外,文法学院要求课程达到“六性”——课程思政性、能力导向性、思辨创新性、知识复合性、实践实务性、人文通识性。在完善、改进教学大纲时,整合课程设置,改革课程体系,充分利用教学改革的成果服务于教学。因地制宜加强教学工作,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上有进一步建设,每年参加省级教学比赛获奖1 ~2 项。
在课程建设中,文法学院将进一步加大课程思政的力度,实现立德树人的成效目标。培养的人才要养成优秀品德,如诚信意识、敬业与合作精神、创新意识、服务意识、社会责任意识、风险意识、沟通意识、环保意识等。同时,开展专业认证与评估,推进教育改革,如教育类专业的认定要按照国家要求进行。其它专业也要关注国家和相关部门的专业评估与专业认证,积极参与学校的评估工作,并以此为抓手,加强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新文科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工程,各方面建设都要到位。课程建设最终要达到的水平:一是教学队伍建设,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二是教学内容建设,教学内容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三是要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四是机制建设,要有相应的激励和评价机制,鼓励副高职称以上教师承担精品课程建设,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等。建设一批有特色的专业课程,实现基础课程精品化、专业课程特色化的建设目标。加强课程内涵建设,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及时将科研和教学改革成果固化为教学内容,提高课程建设水平。
4.新文科教材建设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文法学院强化教材建设。鼓励教师结合燕京理工学院文法学院专业特点,编写有特色的、高水平的、适合燕京理工学院文法学院学生的专业教材。
成立学院学科专业课程建设发展规划指导委员会,负责制定学院的学科专业课程建设总体发展规划,并对各专业的专业课程建设提出指导性意见。学院要建立专业建设定期评价制度,促使学院重视并加强专业建设,主要包括五个内容:一是建设规划,二是师资队伍,三是课程建设,四是实践教学,五是建设成效。
加强专业建设时,鼓励跨学科交叉,专业之间资源保持共享,学院内整体规划协调。进一步改进教学评价制度,引导教师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完善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加的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的长效机制,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学校要加大课程建设力度,首先应从师资队伍建设入手,引进高职称、高学历教师、聘请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同时,扶持和培养重点学科和骨干专业,走“精品课程,名牌教师”之路,建立良好且相对稳定的学科学术梯队,培养一批有较强示范作用的教学名师,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3]。
经费支持到位,科研支持力度加大,给予教师相应的科研奖励、课程建设奖励。建成的实验室要更新维护,适时增加新的功能如自动录播系统等。
在“十四五”期间,燕京理工学院文法学院将把握机遇,强化学科专业建设内涵,充分激发专业内涵发展的生机与活力,实现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发展。学校和学院要抓好顶层设计,深化专业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促进办学质量提升。主动布局未来竞争激烈领域的人才培养,升级改造部分传统专业,做强主干专业,打造特色专业,形成新的办学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