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海丽
摘要:在“互联网+”背景下,大量网络信息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大影响,高校学生干部心理健康水平也受到了网络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对湖南省6所高校共1290名学生使用90项症状清单(symptom checklist90,SCL-90)进行心理健康测量,结果显示:高校学生干部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女性学生干部在心理健康的躯体化、偏执、精神病性水平高于男性学生干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干部心理健康水平主要受社会、家庭和学校等方面的影响,可以从家庭教育引导、学校教育疏导、学生自我教育、学生自我调适等四个方面积极应对。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学生干部;心理健康
大学生心理健康一直以来备受国家、社会和广大学者的关注。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大量的网络信息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带来了很大影响,许多大学生沉浸于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仅通过互联网了解社会,思想受不同层面的影响,心理健康状态也在发生变化。
高校学生干部负责协助学校、老师进行教育管理工作,他们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完成学业之余,这些学生干部还承担着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工作职责,来自学业、工作方面的压力和人际交往困惑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了比较明显的影响[1]。因此,对“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干部心理健康现状进行调查,有利于进一步了解高校学生干部心理健康现状,探析高校学生干部出现心理困惑或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找到解决对策,帮助学生干部培育健康的心理品质。
1.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对象是高校学生干部,在湖南省长沙、株洲、邵阳、湘西、益阳、邵阳等地区的6所高校中,随机抽样选取了1290名学生干部作为研究对象。
设计编制了人口特征问卷,统计人口特征数据。研究工具采用了SCL-90,适用对象为成人(18岁以上),包括精神病性、强迫、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恐慌、偏执与人际关系敏感共9个项目。
2. 高校学生干部心理健康现状调查
本次调查通过互联网线上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1290份,回收有效问卷1282份,回收率为99.38%。
2.1 调查分析
从调查问卷数据分析得知,参与调查的学生干部中,从性别方面看,男性450人,占总人数35.1%,女性832人,占总人数64.9%;从学校类型来看,本科学校151人,占总人数11.78%,高职高专1131人,占总人数88.22%;从年级来看,大一699人,占总人数54.52%,大二520人,占总人数40.56%,大三37人,占总人数2.89%,大四26人,占总人数2.03%;从民族分布来看,汉族1071人,占总人数83.54%,少数民族211人,占总人数16.46%;从家庭居住地来看,农村935人,占总人数72.93%,城市347人,占总人数27.07%;从学生干部类型来看,校级干部184人,占总人数14.35%,二级院系干部152人,占总人数11.86%,班级(团支部)干部946人,占总人数73.79%,以班团干部为最多,具体数字见表1。
以家庭居住地和学生性别为X变量,以学生干部类型为Y变量,进行交叉分析,结果显示:
来自农村的男性中,有校级干部52人,占比15.62%,二级学院系干部44人,占比13.21%,班团干部237人,占比71.17%;来自农村的女性中,校级学生干部87人,占比14.45%;二级学院系66人,占比10.96%,班团干部449人,占比74.59%,其中来自农村的女性班团干部最多(表2)。
2.2 研究结果
2.2.1 调查结果与全国常模比较
被调查的1282名高校学生干部在SCL-90的軀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9个因子上得分与全国常模进行对比,高校学生干部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等5个因子得分低于全国常模,但是在躯体化、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4个因子得分略高于全国常模(表3)。由此可见,高校学生干部心理健康水平略低于全国常模。
2.2.2 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
在躯体化因子上,女性学生干部得分1.48,男性学生干部得分1.38,女性在12个项目中有10个项目比男性得分高;在偏执因子上,女性学生干部得分1.65,男性学生干部得分1.56,女性在6个项目中有4个项目比男性得分高;在精神病性因子上,女性学生干部得分1.44,男性学生干部得分1.38,女性在10个项目中有8个项目比男性得分高。由此可见,女性学生干部在心理健康的躯体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上得分高于男性学生干部。由此可知,女性学生干部的心理健康水平略低于男性学生干部。
3. 高校学生干部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已经成为活跃在互联网上的主体,绝大多数大学生利用互联网来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在网络上进行网络冲浪、网络游戏、网络视频观看以及网络音乐下载等活动,很少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和查阅与学习相关的资料[2]。高校学生干部作为大学生中的优秀代表,心理健康水平优于普通成人,但是也存在一些心理困惑或心理问题,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
3.1 社会因素
3.1.1 就业压力
随着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以及近年社会受到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就业机会不但没有相应增加,还导致了劳动力市场过剩的状况,社会就业竞争激烈[3]。而互联网上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也让学生对就业失去信心,造成学生干部在心理上受到一定的影响,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3.1.2 社会环境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社会环境一定程度会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互联网上流传着不同层面的信息,也充斥着一些低俗、消极的内容,对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造成负面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学生干部在学校处于人际交往频繁的环境中,需要应对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各类问题,他们热衷于用互联网的交流平台,虽方便但有时也会造成沟通不畅或信息传递不到位的情况,比一般大学生更容易遇到心理困境。
3.2 家庭因素
3.2.1 家长关注度不够
大部分家长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学生的学业情况和技能水平上,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也就不可能进行经常性的心理辅导。
3.2.2 家庭教育缺失
高校学生干部有许多来自农村,他们的父母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对于孩子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知之甚少。绝大多数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甚至根本不知道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3 学校因素
3.3.1 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重视不够
尽管每所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一直多方面探索如何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但学校没有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到重要的位置上,只是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非常有限[4]。同时,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不能与学生自身相适应,不能让学生自觉自愿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3.3.2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不够
高校学生干部对自身要求在不断提高,成长环境中的各方面压力也不断增加,导致学生干部不同程度出现心理困惑或心理健康问题,而心理健康教育从理论上帮助学生干部增强了心理健康的意识,还缺少相适应的实践性教育,无法帮助学生干部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从而取得的教育成效也不理想。
3.3.3 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咨询能力不够
高校虽然配备有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但是专职心理健康教师数量不多,更多的是兼职教师,而这些兼职教师的教育背景是非心理学专业,因此,有部分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化程度不够高,专业咨询能力不够强。
4. 高校学生干部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4.1 家庭教育引导
学生家长应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从生活、学习上给予学生关注和关心,与学生加强沟通交流,与学生辅导员加强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具体想法和心理状态,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与关怀,从正面引导学生积极应对各类不良心理健康状况。
4.2 学校教育疏导
4.2.1 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
学校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专题讲座、媒体宣传等形式,在线上线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创新开展心理实践训练,针对学生经常出现的不良心理问题进行引导训练,在创新实践中帮助学生干部树立好心理健康意识,强化情绪调控能力。通过心理测量、个别谈话、调查访谈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及时了解学生干部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于有心理困惑或心理障碍的学生干部,由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开展个体辅导或团体辅导进行心理干预与心理援助。
4.2.2 开展有利于学生干部心理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
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融入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帮助他们拥有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4.3 学生自我教育
大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开展自我教育。关注正规、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公众号,通过学习可以掌握更多心理健康常识和心理健康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便于学生自我提高心理健康的知识掌握度,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学习强国、央视频、国家智慧教育服务平台等官方APP上,有大量的线上教育课程和富有正能量的文字、图片及视频信息,可以给大学生传递积极能量,有助于大学生形成优良品质[5]。
4.4 学生自我调适
4.4.1 提高心理健康的自我认知
大学生通过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提高了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认知,要有意识地去了解自我的心理状态,同时,要加强对自我的认识,了解自我的性格、情绪,有意识地培养自尊、自爱、自信等优良品质,增强自身的抗挫折能力,提升健康心理自我培养能力,防范产生焦虑、人际敏感、抑郁等不良心理。
4.4.2 提高心理健康自我培养能力
高校学生干部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态度,学会心理健康自我调适的方法,不但可以通过与辅导员、同学、朋友或学校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倾诉,缓解心理压力;还可以通过自我倾诉将心中的不适、不悦疏导出来,释放个人情绪,调节心理状态[6]。
结语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干部在大学生群体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会对其心理健康水平产生影响,由此会造成一些不良心理状况。要进一步提高学生干部的心理健康水平,就要立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充分运用网络资源,通过积极的应对方式、创新的教育模式、良好的培养形式对大学生的心理品质进行塑造,以培养具有良好心理健康水平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李正伟.新时代大学生思想与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N].山西科技报,2023-2-21(A6).
[2]车力轩.新形势下山东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0,(1):88-89.
[3]杜妍,卢俊.“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心理教育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17):63-64.
[4]刘梦迪,薛玉琴.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38(1):35-40.
[5]李响,李蒍韦.“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观察,2021,10(34):112-114.
[6]汤玉梅,杨熙.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J].思想教育研究,2023,(2):135-139.
作者简介:肖海丽,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课题项目:2022年度邵阳市社科联一般课题立项项目——“三高四新”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价值与路径研究(编号:22YBB82);邵阳职业技术学院2022年度院級党建专项课题立项项目——“三全育人”视角下高职院校党建带团建工作机制探索研究——以邵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编号:2022DJZX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