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世
摘 要: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依托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战略举措。聚焦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从理论层面探讨国家重点实验室对企业原始创新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将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联系的A股上市公司数据,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可以显著提高企业原始创新能力,其通过企业研发资金投入、企业科技人才积累、企业科技研发效率影响企业原始创新能力,科技人才积累的正向机制效应大于研发资金投入的正向机制效应,企业科技研发效率的机制效应最低且为负向。
关键词: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原始创新;双重差分法
DOI:10.6049/kjjbydc.2022120337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23)11-0101-11
0 引言
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企业是重要的创新主体[1],创新二元性观点认为,探索式创新与应用式创新是企业创新的两种类型。探索式创新是对新技术的开发,更加注重原始创新,企业可以将新技术应用于相关业务;应用式创新是指对企业现有技术的重新组合或是对现有技术的改进,通常包括产品与流程改进[2]。我国企业创新成果以应用式创新成果为主,探索式原始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因而频频被美国等发达国家“卡脖子”[3-4]。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探索原始创新的关键载体[4-5],已成为我国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998—2007年,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进入规范和改进阶段,学科交叉与综合集成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相继建成。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主要是各类重点企业或企业研发中心等,例如无线通信接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学科交叉和综合集成、省部共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研究内容和目标、运行管理、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较大差别[6]。依托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举措[7],我国长期坚持以应用为主导的科技发展战略,企业为了获取较高的市场份额和经营利润,忽视了原始创新与研发机构建设,导致关键核心技术缺失,因而对自身知识积累与创新具有不利影响[8]。自科技部于2006年出台《依托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暂行办法》以来,我国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07年、2010年、2015年分3批推行建设。随着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增加,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提高企业原始创新能力了吗?本文基于企业是否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一关键事件,探讨国家重点实验室对所依托或建立联系的企业原始创新能力的影响,识别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根基是否稳固,检验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成效。
为探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对企业原始创新能力的影响,本文基于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依托企业、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联系的A股上市公司微观数据,以专利数量衡量企业原始创新能力[9-10],采用多期DID方法检验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对企业原始创新能力的影响。本文的边际贡献如下:聚焦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检验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对企业原始创新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以期为提高企业原始创新能力提供有效的微观证据。
1 文献综述
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一方面,采用案例分析方法探讨美国等发达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研发经费分配、体制机制改革、管理体系建设方面的经验[11-12];另一方面,采用定量分析方法从国家重点实验室内部人才队伍建设、设备总值、地方联系、经费比例等微观层面检验多个要素构成对实验室原始创新的影响[13],以及国家重点实验室内部创新网络对协同创新能力的影响(王婉娟,危怀安,2018),进而构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王婉娟,危怀安,2016),并从宏观层面检验地区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对企业技术创新(每个专利价值加总到城市层面)的影响[4]。既往研究为探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对企业原始创新的影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大多以学科交叉和综合集成、省部共建、企业3种类型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主要研究对象。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学科交叉和综合集成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研究内容、目标、运行管理、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较大差别[6]。涂娟和邱武[14]发现,聚焦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相关研究有待进一步丰富。
现有关于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聚焦实验室发展层面,且多见于案例分析,实证分析较为匮乏。以案例分析为主的研究,如以国外IBM大型工业企业实验室为例,其研究方向与技术强项紧密相关,具有官产学研协同特征且合作伙伴具有地理邻近性,以开放自由的人才管理模式为主,强调与外部专家学者合作[8]。以国内新型功率半导体器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探讨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运行中的共性问题,結果发现,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承担重大科研任务、突破关键技术打造研发平台、聚集优秀人才,从而提升创新能力。相关研究认为,开展前瞻性基础研究是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要目的,基础研究是原始创新的主要源泉,但它需要长期、持续的投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较高的风险,企业经营情况会直接影响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与运行[15]。以定量分析为主的研究,如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测算发现,我国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不同研究领域的科研效率存在一定差异[16]。利用Python等大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发现,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存在地域与行业分布不合理、高层次实验室固定人才配置不足、实验室基础设备共享度不高、高质量成果比重较低等问题[14]。
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对企业创新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有助于企业实现内部技术需求向行业共性需求与前沿技术研发需求转变,变封闭被动研发为主动承担重大科研任务等开放式研发,进而加快创新资源整合以激发科研创新活力[7]。企业通过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聚集高层次人才、提高自身知名度、获得研发资源以获取国家研发经费支持,实现技术开发与产品生产同步[17]。产研合作能够促进企业创新[18-19],产研合作视角下,企业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能够有效促进产业发展与基础研究融合,有助于企业研究合作网络构建。企业可以从产研合作伙伴处获得以往难以获取的不可替代资源,从而提升原始创新水平。但产研合作是典型的委托代理关系,合作过程中可能面临管理权、财务监督权归属问题,而且企业与研究机构在法律、规范和认知方面也存在差异,这种情况不利于企业原始创新能力提升[20]。
通过文献分析可以发现,依托不同单位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可以显著影响企业创新,聚焦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相关研究有待丰富。现有相关文献主要围绕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与企业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两个问题展开,后者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大多停留在理论阶段,缺少实证分析。企业通过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一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能否提高自身原始创新能力?本文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开展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以期丰富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相关研究。
2 研究假设
2.1 理论与机制分析
2.1.1 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企业原始创新能力
原始创新是指企业充分利用内外部资源获取关键核心技术或自有知识产权,并将研究成果市场化的过程(李柏洲,苏屹,2011)。目前,我国企业原始创新基础比较薄弱,原始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在自身资源能力无法满足原始创新要求时,企业会选择与学研方合作获取原始创新所需资源,进而降低创新过程中的风险。产学研合作关系是促进原始创新的重要途径,合理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是企业实现原始创新的关键[21]。
从企业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内部效用看,企业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合作关系是产学研合作的表现形式,企业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别作为技术需求方与供给方。合作型原始创新模式体现在企业知道自身原始创新需求,然后委托给科研机构完成,科研机构开展有目标的原始创新(李柏洲,苏屹,2011)。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是典型的合作型原始创新模式,企业将自身原始创新需求、创新资源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共享。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原始创新具有导向性,有利于企业原始创新效率提升。
从企业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外部效用看,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可以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拓展学术合作网络,从而提升基础研究水平[22]。现有研究发现,相较于未与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与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能够产出更多专利[23]。实验室可以通过与大学和商业组织建立合作关系获取社会网络资源。一方面,实验室与大学建立合作关系是对社会资本的发展,实验室与大学构建的合作网络有助于核心知识分享[24-25],同时有助于实验室创新能力提升。另一方面,越是基础性研究,所需要的知识越是普遍。因此,与研究机构、风险投资公司等组织进行外部研发合作非常重要[25-26]。实验室与商业组织外部合作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研发绩效提升。
从企业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内部分析视角看,企业采用了合作型原始创新模式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对原有传统研发部门的模式创新,合作型原始创新模式有利于企业与实验室间的资源整合,能够帮助企业提高原始创新能力。
从企业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外部分析视角看,企业可以借助国家实验室与大学、商业组织建立合作关系,拓展社会网络资源,从而提高自身原始创新能力。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能够显著提高企业原始创新能力。
2.1.2 作用机制分析
创新资源是指企业拥有的能够产出创新成果的稀缺或核心资源[27]。创新资源可被认为是对创新成果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资源(张震宇,陈劲,2008)。财力资源是指创新活动中的经费投入,是共识度较高的创新资源[28]。从外部创新资源获取看,企业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助于课题经费获取,同时可以在市场竞争中提升经费获取的成功率[28],进而提升外部创新资源获取效率。基础研究是促进我国原始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从内部创新资源投入看,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拨款可以促进基础研究成果产出[13],从而提升企业原始创新能力。
因此,企业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能够增强外部研发经费获取能力,进而获取政府及投资市场主体的青睐,同时激励内部研发经费投入,加大企业总研发经费支持力度。企业外部与内部研发经费投入的双重合力,保障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发经费,从而促进企业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国家重点实验室可以通过企业研发资金投入影响企业原始创新能力。
科技型人力资源是指从事创新有关活动的人员。人力资源也是共识度较高的创新资源[28],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不言而喻。国家重点实驗室在推动原始创新、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吸引和培养高质量人才方面发挥积极作用[22]。首先,依托大科学装置、国家重点实验室可以吸引全球高层次科技人才,集聚一批科学家、工程师和青年科技人才;其次,通过科学家岗、工程师岗等多序列和多层次岗位安置方式,以及长期、短期、双向聘用的岗位聘用方式,可以有效任用高科技人才;最后,通过约束与激励并举的薪酬设计和管理方式,提高科技人才留用比例[29]。人才是创新的根本,企业原始创新能力提高离不开高质量的科技人才资源。通过国家重大科学计划和科技创新平台,吸引、任用和激励一大批高科技人才成为全球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宝贵经验。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科技人才引育留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28-29]。
因此,企业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既能提升企业知名度,又能满足科技人才对研发设施的需求,增强企业对科技人才的吸引力,进而推进科技人才管理激励、培育等体制机制改革,重塑企业科技人才管理竞争优势,增加企业科技人才资本积累,最终促进企业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H3:国家重点实验室可以通过企业科技人才积累影响企业原始创新能力。
分析上市企业社会网络位置对企业科技研发效率的影响发现,社会网络中心度越高的企业,获取共享和互补信息的机会越多,对科技研发效率的正向影响越显著[30]。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依托企业形成的关系网络能够增加企业资源获取机会,包括政府研发资金、高质量人力资本、前沿技术信息等。科技研发效率对企业原始创新影响的相关研究认为,高技术产业科技研发效率对创新成果质量的影响弹性较低,根本原因在于负向机制效应显著,对原始创新要求较高的领域,创新管理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创新速度与效率[31]。
因此,企业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可以便捷地获取科技研发相关信息,进而对企业研发资源获取产生积极影响。但已有研究证实,我国实验室存在重复购置仪器设备、资源配置不合理、重投入轻产出等问题[32],上述管理方面的阻碍因素不利于企业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4:国家重点实验室可以通过企业科技研发效率影响企业原始创新能力。
2.2 模型设定
双重倍差法(Difference-In-Difference,DID)可用于解决遗漏变量等因素产生的内生性问题,因而在政策和事件分析中被广泛应用。相比传统的DID方法,多时点双重差分法既能准确检验事件在不同时期的影响效应,也可以扩大样本量,使研究结果更为准确。我国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别于2007年、2010年和2015年获国家批准建设,因而可以将其看作一个准自然实验。由此,本文将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联系的企业作为实验组,将未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联系的企业作为对照组,以检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能否提升企业原始创新能力。
2.3 基准模型与变量统计
本文以企业原始创新能力为因变量,以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否建立为自变量,构建基于双重差分法的基准模型,如式(1)所示。
Did表示自变量,由企业分组虚拟变量与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批准建设时间相乘,交乘项系数为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效果。Patent为基准模型的核心被解释变量,专利数量可以有效衡量企业原始创新能力[9-10],以企业当年已授权专利数量度量企业原始创新能力。Z表示一系列控制变量,借鉴余明桂等(2016)的研究成果,将企业规模、企业销售毛利率、企业资产负债率和企业董事会规模作为微观层面的主要控制变量;借鉴张龙鹏和邓昕[4]的研究成果,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力资本和劳动成本作为宏观层面的控制变量,相关变量名称与含义见表1。μ、v分别表示模型个体固定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ε代表随机干扰项。
2.4 数据描述性分析
本文使用2007—2021年A股上市企业数据,核心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及控制变量数据均来自国泰安数据库(CSMAR)。2016年,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统计报告显示,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领域主要涉及材料、制造、能源等8个领域,但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为上市企业的样本较少,其它重点实验室依托的未上市企业数据难以获得。研究发现,企业集团化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企业集团市场地位,从而促进企业研发活动开展。企业集团化可以有效弥补信息不对称问题引发的外部市场缺陷[33],帮助集团内部企业更加便捷地获取共享信息[34]。由此,假设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服务依托企业的同时,也会对企业所在集团内具有相近研发业务或研究领域的企业产生溢出效应。本文通过手工整理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企业所隶属的企业集团,筛选出其所属企业集团内的上市企业,并根据上市企业主营业务与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领域契合程度,剔除ST及主营业务为服务业的上市企业样本,描述性統计结果如表2所示。
3 实证分析
3.1 基准回归结果分析
基于式(1)进行基准回归分析,表3结果显示,不考虑控制变量的情况下进行Did对lnPatent的双向固定效应回归,Did的影响系数为0.271,且在5%水平上显著。加入控制变量后,Did的影响系数增加至0.311,且在1%水平上显著。控制变量中,企业规模、劳动成本对企业原始创新具有积极影响,企业销售毛利率和资产负债率对企业原始创新具有负向影响,企业董事会规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力资本对企业原始创新的影响不显著。由此,回归结果证实了假设H1,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可以促进企业原始创新能力提高,为我国推动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微观证据,印证了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对企业原始创新能力的积极影响。
3.2 共同趋势与动态效应检验
从科技部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进行可行性论证,到批准建设再到实验室运行后的验收工作,上述过程具有较强的时间效应。以汽车用钢开发与应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该实验室是我国首个在汽车用钢领域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2010年科技部对宝钢“汽车用钢开发与应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予以审批,同年6月通过建设计划可行性论证,正式开始建设,2013年汽车用钢开发与应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评审和验收。由此反映出实验室建设是周期较长的工程。因此,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对企业原始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可能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增强。基于事件研究方法(Study Approach,ESA),同时借鉴Beck等[35]的时间效应检验方法,本文设计模型如式(2)所示。
式(2)中,D表示Did,是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这一事件的虚拟变量。如果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推行年份为Yi,企业样本数据各年份以t表示,则k=t-Yi。k表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前后的第k年,为避免多重共线性影响,将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前的第5年作为基准年份,即回归分析中不纳入该年份的虚拟变量。βk为核心参数,表示国家重点实验室批准建设的第k年实验组与对照组企业原始创新能力水平差异。通过观察βk系数,可以得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时间效应。
随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时间推移,式(2)中Dkit的系数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总体看,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助于企业原始创新能力提高,但变化并不明显,原因可能在于国家重点实验室从批准建设到发挥作用需要较长年限,科研实验和科学研究本身也具有周期性[32],而我国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推行建设时间较晚,无法从较长时间维度洞察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对原始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数据共同趋势检验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对企业原始创新能力的影响。
3.3 异质性检验
由于所处省份、行业差异,企业在最初资源优势、创新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从企业所属地域看,东部地区企业具有更多创新资源,对企业原始创新能力的影响更显著。从企业所属行业看,我国企业重点实验室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材料、能源和矿产等行业。因此,企业所处行业与重点实验室研究领域越接近,对企业原始创新能力的影响越显著。因此,本文计量模型进行检验,如式(3)所示。
在式(1)的基础上,式(3)增加交乘项Didit*Regit,其中Reg为区域虚拟变量,如果企业位于东部,则设置为1,中、西部和东北设置为0。表4回归结果显示,企业区域的交乘项系数不显著,说明国家重点实验室对企业原始创新能力的影响不受企业所在区域的影响。因此,本文构建计量模型进行检验,如式(4)所示。
式(4)在式(1)的基础上增加交乘项Didit*Indusit,其中Indus为行业虚拟变量,企业如果属于制造业,则设置为1,采矿类、建筑类行业设置为0。表4回归结果显示,企业行业的交乘项系数显著且为负,说明相较于采矿类、建筑类等其它行业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对制造企业原始创新能力具有消极影响,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能够显著提升采矿类、建筑类等其它行业企业原始创新能力。上述结果一定程度上说明,企业所属行业领域能够影响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对企业原始创新能力的积极效应。
3.4 影响机制分析
基准回归分析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能够显著提升企业原始创新能力。由此,进一步探讨国家重点实验室对企业原始创新的作用路径。根据前文理论分析,本文从企业研发资金投入、科技人才积累、科技研发效率3个方面进行机制检验,为避免多重共线性的影响,在实证分析前对各变量进行中心化处理。
3.4.1 研发资金投入的机制效应检验
企业原始创新能力提升离不开研发资金投入。本文通过对研发资金投入的调节效应进行检验,探讨研发资金投入对企业原始创新能力的影响,构建研发资金投入效应机制计量模型如下:
在式(1)的基础上,式(5)增加研发资金投入(lnRd)和交乘项Did*lnRd。表5检验结果显示,交乘项Did*lnRd的系数在5%水平上显著为正,研发资金投入的调节作用得到验证,表明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可以通过加大企业研发资金投入提高企业原始创新能力,假设H2得到证实。
3.4.2 科技人才积累的机制效应检验
企业原始创新能力提高同样需要科技人才积累。本文通过对科技人才积累的调节效应进行检验,探讨科技人才积累对企业原始创新能力的影响,构建科技人才积累效应机制计量模型如下:
在式(1)的基础上,式(6)增加科技人才积累(lnRdper)和交乘项Did*lnRdper。表5检验结果显示,交乘项Did*lnRdper的系数在5%水平上显著为正,科技人才积累的调节作用得到验证,表明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可以通过企业科技人才积累提高企业原始创新能力,假设H3得到證实。
3.4.3 科技研发效率的机制效应检验
在式(1)的基础上,式(7)增加企业科技研发效率(Sre)和交乘项Did*Sre。表5检验结果显示,交乘项Did*Sre的系数在10%水平上显著,国家重点实验室可以通过企业科技研发效率影响企业原始创新能力,假设H4得到证实。企业科技研发效率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企业原始创新能力间发挥负向调节作用,原因在于,原始创新更加注重管理,而非过度追求创新速度和效率,考虑到我国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起步较晚,国家实验室与依托企业间的管理体制机制存在诸多障碍,导致科技研发效率不高,因而对企业原始创新具有不利影响。
比较企业研发资金投入与科技人才积累的机制效应发现,企业科技人才积累的正向机制效应大于企业研发资金投入的正向机制效应,科技人才是企业原始创新的最核心要素,企业科技研发效率的机制效应最低且为负向。
3.5 稳健性检验
3.5.1 安慰剂反事实检验
借鉴Topalova等[36]的研究成果,本文通过改变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时间进行安慰剂检验。考虑到样本分析数据以2010年、2015年批复建设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主,而且国家重点实验室从申请批准到可行性论证再到验收大概需要2~3年甚至更长时间,同时科学研究具有周期性,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此,本文将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时间提前5年。安慰剂反事实估计结果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提前5年,分析结果未达到显著性水平,如表6所示。上述结果表明,虚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时间对企业原始创新能力并无显著影响,也从侧面反映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对企业原始创新能力具有积极影响。
3.5.2 单时点DID
本文通过缩短研究跨期检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对企业原始创新能力的影响,将样本时间设定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二批(2010年)建设前后,考察单时点的DID估计结果。表7显示,不考虑控制变量时,第二批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对企业原始创新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纳入控制变量后,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对企业原始創新仍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系数有所下降,充分证明了研究结论的稳健性。
3.5.3 平行趋势检验结果
表8汇报了模型平行趋势回归结果。结果显示,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前三期、二期和一期均无显著差异。考虑到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周期,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第二期、第四期和第五期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为正,但是上述正向影响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验证基准回归结果的稳健性。
3.5.4 机制稳健性检验
为排除个别离群值对回归结果的干扰,借鉴谢文栋[37]的稳健性检验方法,本文对企业研发资金投入、企业科技人才积累、企业科技研发效率3个机制变量进行前后1%的缩尾处理,结果如表9所示。由表9可知,Did与机制变量交乘项的回归系数均显著,证明研究结论稳健性。
4 结语
4.1 主要结论
本文基于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这一准自然实验,通过多时点DID方法,探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对企业原始创新能力的影响,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能够提高企业原始创新能力。从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整体效果看,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使企业原始创新能力提高了0.311。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助于合作型原始创新模式形成,便于企业将原始创新需求、创新资源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共享,从而提升自身原始创新能力。上述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体现出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对企业原始创新能力的积极影响。异质性分析表明,企业所属行业领域会影响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对企业原始创新能力的积极效应。
(2)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研发资金投入与科技人才积累影响企业原始创新能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可以帮助企业在科研经费方面占据优势,从而获取更多研发资金支持。企业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能够一定程度上满足科技人才的事业平台需求,积累科技人才资源,最终提高企业原始创新能力。进一步研究发现,科技人才积累的正向机制效应大于研发资金投入的正向机制效应。
(3)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企业科技研发效率对企业原始创新产生负向影响。与美国国家重点实验室90余年的发展历程相比,我国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起步较晚,企业与国家重点实验室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导致企业在科技研发效率提升过程中面临诸多创新管理问题。因此,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科技研发效率对企业原始创新能力产生负向影响。
4.2 理论贡献
(1)丰富以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主体的理论研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时间不长,现有相关研究大多以学科交叉和综合集成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为研究对象,而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致力于服务企业原始创新,与前两者差异较大。本文以与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联系的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丰富了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理论,可为后续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提供新思路。
(2)揭示国家重点实验室对企业原始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一方面,从理论层面探讨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企业研发资金投入、企业科技人才积累、企业科技研发效率对企业原始创新能力的影响。另一方面,实证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对企业原始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国家重点实验室可以通过企业研发资金投入和科技人才积累促进企业原始创新能力提升。然而,因企业与国家重点实验室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导致的创新管理问题,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科技研发效率对企业原始创新能力具有负向影响。
4.3 实践启示
(1)作为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重大创新平台,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起步晚、数量少。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虽然是企业,但主管部门是政府。因此,政府要稳步推进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在严格审批的基础上,对有能力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企业批复建设。对于无法获得国家批准建立重点实验室的企业,政府要积极引导其与相关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合作关系,或加入同行业领域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企业集团和联盟。
(2)强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依托企业的研发资金投入机制和科技人才管理机制。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企业要主动申请参与国家重大科技研发项目,承担国家重大课题,在积极产出创新成果并获取收益的同时,将部分收益持续投入研发领域,形成研发资金积累的良性循环。完善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人才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约束与激励并举的薪酬设计和管理方式,强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企业科技人才引、育、留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3)深入推进政府、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依托企业间的管理机制改革。研究证实,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未能通过科技研发效率对企业原始创新产生积极影响,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是企业,但主管部门是政府,由此形成的委托代理关系导致企业在创新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借鉴国外重点实验室建设经验,政府主管部门应给予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依托单位更多管理权限,引导企业构建内部经费保障机制,优化科技人才管理机制及监督与评估机制。
4.4 不足与展望
现有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对依托企业原始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仅检验了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对企业原始创新能力的影响,而学科交叉和综合集成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对企业原始创新能力的影响,以及研发资金投入、科技人才积累、科技研发效率的作用机制是否适用于学科交叉和综合集成、省部共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待进一步研究。
參考文献:
[1] 雷根强,郭玥. 高新技术企业被认定后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了吗——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政研究,2018,427(9):32-47.
[2] MARCH J G.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J].Organization Science,1991,2(1):71-87.
[3] 毛昊,尹志锋,张锦. 中国创新能够摆脱“实用新型专利制度使用陷阱”吗[J].中国工业经济,2018,360(3):98-115.
[4] 张龙鹏,邓昕. 基础研究发展与企业技术创新——基于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视角[J].南方经济,2021,378(3):73-88.
[5] MISHRA P N,PANDA K C,GOSWAMI N G. Citation analysis and research impact of national metallurgical laboratory, India during 1972—2007:a case study[J].Malaysian Journal of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2010,15(1):26-43.
[6] 赵海峰,高伟贤,李雀屏. 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基础科学,2012,14(6):46-48.
[7] 吴根,杨晓秋,李旭彦. 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基础科学,2014,16(4):29-32.
[8] 张春博,丁堃,刘则渊. 大型工业实验室基础研究特征及启示——基于IBM实验室的案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13):1-6.
[9] CORNAGGIA J,MAO Y,TIAN X,et al. Does banking competition affect innovation[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15,1(115):189-209.
[10] FANG V W,TIAN X,TICE S. Does Stock liguidity enhance or imprede firm innovation[J].Journal of Finance,2014,69(5):2085-2125.
[11] 常旭华,仲东亭. 国家实验室及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管理体系分析[J].中国软科学,2021,366(6):13-22.
[12] 寇明婷,邵含清,杨媛棋. 国家实验室经费配置与管理机制研究——美国的经验与启示[J].科研管理,2020,41(6):280-288.
[13] 卞松保,柳卸林,吕萍. 国家实验室在原始创新中作用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11,28(6):53-57.
[14] 涂娟,邱武. 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可视化分析和建议[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0,39(1):150-156.
[15] 李旭彦,李敏,童杨,等. 坚持自主创新助力我国IGBT产业发展——新型功率半导体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情况分析[J].中国基础科学,2020,22(3):60-62.
[16] 程苹,卢凡,汤高飞,等. 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效率评价模型研究[J].中国基础科学,2018,20(5):51-56,62.
[17] 张喆,杜风光. 国家重点实验室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作用及其发展建议[J].创新科技,2015,14(8):9-11.
[18] CUI A S,O'CONNOR G. Alliance portfolio resource diversity and firm innovation[J].Journal of Marketing,2012,76(4):24-43.
[19] PHELPS C C.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alliance network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on firm exploratory innov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0,53(4):890-913.
[20] 原长弘,章芬,高金燕. 产学研战略联盟与企业原始创新能力[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5,27(6):29-39.
[21] 张春辉,陈继祥. 考虑内生溢出与R&D投入的创新模式选择[J].中国管理科学,2011,19(3):26-32.
[22] 李丹. 立足原始创新服务国家重大需求——走进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J].航空制造技术,2020,63(9):72-73.
[23] GEORGE,GERARD,ZAHRA,et al. The effects of business—university alliances on innovative output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a study of publicly traded biotechnology companie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2,17,577-609.
[24] NAHAPIET J,GHOSHAL S. Social capital,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23(2):242-266.
[25] ASAKAWA K,NAKAMURA H,SAWADA N. Firms' open innovation policies, laboratories' external collaborations, and laboratories' R&D performance[J].R&D Management,2010,40(2):109-123.
[26] OWEN-SMITH J,POWELL W W. Knowledge networks as channels and conduits: the effects of spillovers in the boston biotechnology community[J].Organization Science,2004,15(1):5-17.
[27] SIRMON D G,HITT M A, IRELAND R D. Managing firm resources in dynamic environments to create value: looking inside the black box[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7,32(1):273-292.
[28] 聶继凯,危怀安. 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资源捕获过程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17,38(9):69-76.
[29] 李天宇,温珂,黄海刚,等. 如何引进、用好和留住人才——国家科研机构人才制度建设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2,37(9):1300-1310.
[30] 陈伟,魏轩,李金秋,等. 上市公司社会网络位置与研发效率研究——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方法[J].管理评论,2020,32(3):97-109.
[31] 俞立平,邱栋,彭长生,等. 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对创新质量作用机制研究[J].宏观质量研究,2021,9(2):29-42.
[32] 谢秀俤. 高校科研实验室效率评价机制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1,40(5):271-276.
[33] 相欣. 企业集团是集中还是分散更利于创新投入[J].产经评论,2017,8(3):47-59.
[34] 陈东锋,吴能全. 建立共享服务中心,发挥企业集团规模优势[J].当代经济管理,2010,32(3):21-26.
[35] BECK T,LEVINE R,LEVKOV A. Big bad banks? the winners and losers from bank deregul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J].The Journal of Finance,2010,65(5):1637-1667.
[36] TOPALOVA,PETIA. Factor immobility and regional impacts of trade liberalization evidence on poverty from India[J].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Applied Economics,2010,2(4):1-41.
[37] 谢文栋. 科技金融政策能否提升科技人才集聚水平——基于多期DID的经验证据[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2,39(20):131-140.
(责任编辑:张 悦)
Have the State Key Laboratories Improved the Origi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Enterprises?
Wang Fushi
(School of Labor Economics,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Beijing 100070,China)
Abstract:The state key laboratories established in the enterprises are a major nat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latform, and their construction is a key strategic measure to promot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2007, 2010 and 2015, China's state key laboratories of enterprises were constructed in three batches.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mainly focuses on their construction, and the impact of their establishment on enterprise innovation, and there is a lack of quantitative and empirical analysis. Therefore, from the theoretical level,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national key laboratories on the origi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the related enterprises, and further discusses if the establishment of national key laboratories can affect the origi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through the mechanisms of R&D capital investmen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and R&D efficiency of the related enterprises.
Using the data of A-share listed companies from 2007 to 2021, this study takes the establishment of state key laboratories as a quasi-natural experiment, and uses the data of A-share listed companies with the state key laboratories to construct a multi-period double difference model for an empirical test. The results of benchmark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state key laboratories can promote the origi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enterprises, and the common trend test of data can reflect that state key laboratory can improve the origi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enterprises to some extent. The results of heterogeneity analysis show that the influence of state key laboratories on the origi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enterprises is not affected by enterprise location, but rather the industry field to which the enterprise belongs will affect the positive effec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tate key laboratories on the origi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enterprises. Th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show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state key laboratories can improve the origi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enterprises by increasing the investment of R&D funds and enhancing the accumul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and the mechanism effect of R&D efficiency of enterprises between the construction of state key laboratories and the origi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enterprises presents a negative impact. It is further verified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state key laboratories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origi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enterprises, and the state key laboratories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original innovation of enterprises belonging to different industries, but the heterogeneity analysis of the enterprise location is not significant. The construction of state key laboratories can affect the original innovation ability of enterprises through the mechanisms of R&D capital investment, accumul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and R&D efficiency of enterprises. The positive mechanism effect of accumul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R&D capital investment, and the mechanism effect of R&D efficiency of enterprises is the lowest and negativ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government, state key laboratories, multiple entities of enterprises and their cooperation, practical enlightenment is drawn. First, the government should steadi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multiple batches of state key laboratories of enterprise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cooperative relations between enterprises and state key laboratories in related fields. Second, it is critical to deepen the investment mechanism of R&D funds and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of state key laboratories and relying enterprises, persist in investing part of the profits into enterprise R&D, and form a virtuous circle of enterprise R&D fund accumulation; while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salary design and management mode of , and establish a dual talent incentive mechanism for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Third, it is the key to optimizing th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 of management between the government, the state key laboratories and related enterprises . The state key laboratories and related enterprises should be granted greater authority in their own management. The government should mainly play a guiding role, establish a funding guarantee mechanism within enterprises and laboratories, improve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and the supervision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so as to keep optimizing th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 reform of the government, state key laboratories and related enterprises.
Key Words:State Key Laboratory; Original Innovation of Enterprises; Difference in Difference Meth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