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雅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現代服務業的興起,農民工的就業形式呈現新趨勢,由以往的進城打工到紛紛選擇就近就業,農民工流動半徑縮小、跨省人數減少,農民工逐漸回流本地,參與城鄉建設。與此同時,農民工對於就業的行業選擇也在發生轉變,大多數農民工不願「進廠」,在第一、第二產業中參與不足,製造業正面臨「用工荒」,相比之下,選擇外賣員、快遞員、網約車司機等現代服務業的農民工增多。
當下的中國正悄無聲息地發生著一場人口遷移。過去人口從農村湧入城市,而近年來一批農民工正從城市向農村回流。
進城、進廠打工曾經是一代人的夢想。在改革開放的號角吹遍中國大江南北時,曾經的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都盼著能進城打工。這是中國的第一批農民工,也是中國「製造工廠」時代的主力軍。他們浩浩蕩蕩進城打工,撐起了廣東、福建、江浙等地製造業的半壁江山。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價值取向、對就業的要求和行為準則都發生了轉變。而新生代農民工也逐漸成為主力軍。以往大批農民工往城市移動、進城務工,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民工出現回流的情況,大家都不願到城裡打拚了,紛紛選擇就近就業。
互聯網時代,入行門檻低、自由度大的現代服務業成了農民工優選,與此同時,隨著製造業不再是簡單的材料加工,勞動者的工作也不再是以量取勝,新生代農民工變得不願「進廠」了,這就導致外界對新生代農民工在第一、第二產業中參與不足,農民工的「返鄉潮」與製造業的「用工荒」現象並存,成為了製造業聚集地勞動力需求變化的新特徵。
值得注意的是,不論是快遞、網約車、外賣等現代服務業,還是手機、汽車、新能源等現代製造業,或者是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等超級工程建設,農民工群體在經濟社會發展和大眾生活中扮演著不容忽視的角色。
新生代農民工就業呈新趨勢
按國家統計局釋義,農民工是指戶籍仍在農村、年內在本地從事非農產業或外出從業6個月及以上的勞動者。其中,本地農民工指在戶籍所在鄉鎮地域以內從業的農民工,外出農民工指在戶籍所在鄉鎮地域外從業的農民工。而新生代農民工則是指在20世紀80年代後出生的農民工群體。
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農村勞動力開始大規模進城務工,隨著老一代農民工因年齡的增長和體力、技能衰退,一大批60後、70後農民工逐漸退出勞動力市場和退休返鄉,農民工群體發生代際更替。
2019年國家統計局發佈的《2018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2018年農民工總量為28836萬人,比上年增加184萬人。其中,1980年及以後出生的新生代農民工占中國農民工總量的51.5%。這是繼2017年之後,新生代農民工的數量再一次超過老一代農民工,並且相比2017年提高了1個百分點。這說明新生代農民工已超越老一代農民工成為城鎮勞動力市場中農民工群體的主體。
而這些新生代農民工呈現出新的就業趨勢——「家門口」打工,本地農民工比重持續上升,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顯示,截至到2000年,跨省農民工數量大減81萬餘人,許多農民工不願意再出去打工。這就造成老一代農民工退休返鄉,新生代農民工留在本地就業。
以往老一輩的農民工外出務工是以獲得收入為目的,對於長期在城市中定居生活的訴求不強烈,而且他們多在農業、建築業、製造業「打工」。與之相比,新生代農民工缺乏農村生活和生產經驗,他們受到的現代文化影響更深、也更加嚮往城市生活,對於就業有了更高的職業期待,訴求也更加複雜。他們不僅要在城市務工增加收入,還要享受城市的公共服務,甚至想在城市定居。顯然,新生代農民工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等已悄然發生變化。
加之,現如今的製造業已不再是簡單的材料加工,勞動者的工作也不再以量取勝,製造業用工正日益精細化和產業在轉型升級中。雖然新生代農民工學歷層次普遍提高了,但是他們缺乏新業態所需要的新型職業技能,無法適應和支撐第二、第三產業全面智能化和數字化升級的需要,因此他們在傳統就業市場上處於相對邊緣的地位。
隨著互聯網產業的迅速發展,衍生出許多新興的基礎性、邊緣性崗位,成為了他們中多數人的職業選擇。例如,網約配送員、快遞員、主播、網紅等職業被不少年輕人追捧,這也體現出新生代農民工就業需求的新趨勢、新變化,彰顯年輕人不願意進廠「打工」,進而導致製造業一線的普工難招,技術工人難招,高技能人才更難招。
農民工傾向「家門口」就業
「三六九,往外走!」多年前,春節過後,大批返鄉人員又重新踏上外出務工之路。如今,他們將目光投向了家門口的就業崗位,掀起一股「返鄉潮」。一直以來,農民工回流問題備受關注,雖然農民工群體中,外出農民工仍是主體,但外出農民工增速逐年回落。「打工不再往外走,工作就在家門口」情況今年尤為明顯。
◆ 農民工跨省回流
隨著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有所滯緩,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等區域發展戰略迅速落地,極大地推動了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撬動了中國區域經濟格局,對人口流向和區域勞動力供求平衡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一方面,隨著中西部傳統人口淨流出地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鄉村振興戰略全面鋪開,這些地區開始吸引大量的外出勞動力回流,「返鄉潮」應運而生並不斷擴大。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本地農民工1.24億人,同比增長2.4%;外出農民工1.72億人,同比增長僅0.1%。
同時,跨省流動的農民工持續減少,以省內流動為主。在外出農民工中,跨省流動0.7億人,同比下降1.0%;省內流動1億人,同比增長0.9%。和上年相比,東部、東北地區省內流動趨勢更為突出。
另一方面,作為「世界工廠」的東部地區,尤其是長三角、珠三角地區,中小型勞動密集型企業雲集,吸納了大量中西部的跨省務工人員。但近幾年,受新冠肺炎疫情散發、中國經濟下行等多重因素影響,不少企業訂單減少、產能收縮,加上工資增速有放緩的趨勢,對農民工的吸引力下降,而加速農民工返鄉回流。
以往農民工選擇進城打工,最主要的原因是城裡工資更高一些,但隨著經濟近幾年城市工資增速放緩,與鄉鎮收入差距逐漸縮小。在收入差距小的情況下,農民工更在意務工地支出占收入的比重,雖然城市的收入水平總體上還是比鄉鎮、農村要高,正如,2022年東部、中部、西部農民工月平均收入分別為5001元、4382元、4238元。但是農民工外出打工意願依然驟減,並傾向於本地就業,這是為什麼呢?
最直接的原因是本地就業性價比更高了。
◆ 就業本地化
往往在城市獲得高收入,就會伴隨著高消費,即使省吃儉用,扣除租房、吃飯、交通等硬性開支,能積攢的收入並不比在鄉鎮務工高多少。而本地就業甚至在「家門口」就業,既能就近照顧父母、接送小孩,還能節省房租等開支。
更重要的是,近年來國家大力推進鄉村振興和城鄉融合,地方政策頻出,為回流農民工助推保障,更加吸引農民工本地就業。從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將鄉村人才振興工作納入黨委人才工作部署,到2022年發佈的《關於進一步支持農民工就業創業的實施意見》進一步關注農民工外出務工、就近就業等問題,同時在鄉村振興的建設中正需要大量農民工的參與。
在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創新創業園區及孵化基地的設施建設中,水、路、電、氣、網等相關基建的升級改造,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不少鄉村利用當地特色發展旅遊產業,農家樂、民宿等不僅有就業機會還鼓勵農民工創業。隨著新農村的建設,垃圾分類督導員、保潔員等工種,為退休返鄉的農民工提供再就業選擇。而「互聯網+」模式的發展,帶動了農村電商、鄉村特色產業等新業態的發展,助推農民工就業本地化。
另外,疫情過後、「常態」回歸,雖然農民工出現了流動半徑縮小的趨勢,但本地農民工的就近就業範圍卻有所擴大,就業半徑也逐漸從「鄉鎮」向「縣域」延伸。這都得益於鄉村公路和縣域公交系統的發展,農民工「離土不離鄉」的範圍有所擴大。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同時,中國還在大力發展縣域經濟,諸如,農村周邊的一些縣城,可能正在承接一些從沿海轉移的低端製造業、加工業等,也需要技術熟練的農民工。縣城成為吸納農民工就業主陣地,且或將加速強化。
隨著各地部門大力發展鄉村產業和縣域經濟,落實就業幫扶政策,促進返鄉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從監測情況看,截至6月底,返鄉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達到90.7%。
◆ 購房意願增長
擁有穩定的住房是農民工家庭在城市定居的物質基礎,同時也是最大的短板。據了解,超過六成的農民工以租房方式解決住宿問題,而購買保障性住房和租賃公租房的農民工不足3%。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進城農民工購房比例也有所增長,根據相關數據顯示,在進城農民工中,購房的農民工占17.8%,比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其中購買商品房的農民工占16.5%,比上年提高0.8個百分點。
釋放農民消費潛力、鼓勵農民進城購房再次成為中國多地推動樓市發展的一大舉措。多地出臺鼓勵政策給予購房補貼、契稅補貼等,吸引農民購房。
在大城市就業機會多,但房價高。對於一些農村家庭來說在縣城購房已是勉為其難,更別說在一二線城市購房成家了,簡直是高不可攀。返鄉購房本地就業就成了眾多農民工的選擇。或許會有人選擇在大城市獲得高收入的同時,返鄉購房,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反向購房的同時,需要承擔房租的支出和購房貸款的支出的雙重壓力,這也只會是少數人的選擇。
另外,對於許多農民工來說,北上廣深,哪怕是二線城市,很難給他們歸屬感。他們更多想要和父母、子女在一起,儘量給孩子創造更穩定的教育環境,而在部分城市「落戶難、讀公辦難、讀高中難」多重門檻下,部分農民工選擇返鄉,承擔陪伴「下一代」的責任。
不願意「進廠」
隨著農民工群體實現了代際更替,大多新生代農民工成為農民工的主力軍。這些新生代農民工與老一代農民工相比,對就業領域、工作模式均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外出打工人日益呈現年輕化,他們不願意在工地上干苦力活、不願意「進廠」。
更願意從事房地產中介、快遞員、金融產品推銷等時間相對自由卻固定的工作,即使工資比工廠低。這就導致了製造業「用工荒」,工廠老闆紛紛跨省組團「搶人」,「點對點」接送,但是配送員、快遞員等現代服務業仍然更受新生代農民工青睞。
◆ 揮之不去的「用工荒」
年輕人不願意進工廠,是當下社會的真實寫照。從人社局發佈的2022年第三季度「最缺工」的100個職業排行中,有39個屬於生產製造及有關人員,19個屬於專業技術人員。部分製造業崗位缺工狀況持續,技術工種崗位缺工較為突出。
新生代農民工的價值理念與早期的農民工相比,已經發生了明顯的偏差,早期的農民工進廠打工更多是處於經濟目的,對條件艱苦的生產一線工作崗位具備較高耐受度。現在年輕人的基本生存需求都有的基本的保障,基本上是「溫室的花兒」,能接受高強度一線體力工作的實在不多。而且不少年輕人認為在工廠裡面每天忍受著高強度的體力活,能得到的工資又不高,還不如去做「來錢快的」行業。
確實如此,現在中國大部分製造行業,正常平均薪酬在五、六千左右。也有一些「月薪過萬」的技術崗,其實這些都是屬於金字塔「塔尖」的高技能人才。
「一線的普工難招,高技能人才難招,技術工人難招。」這是許多製造業企業反映的情況。一方面,年輕人不願入行傳統製造業,另一方面,轉型升級的製造業又面臨「技工荒」。隨著數字技術和各行各業製造技術相融合,對技術型人才的需求就更大,同時,對員工的技能和素質要求就跟高了,而非專業出生的農民工就難以匹配上。
新生代年輕人對於就業不光考慮薪資問題,還要工作的得體。「讀幾年大學出來,就是去工廠擰螺絲?」不少人認為畢業後出來進廠打工是份「不體面」的工作,加上工廠的流水線操作是重複性的操作流程,工作過於枯燥,在他們眼裡工廠打工根本沒有前途可言,都不願意當藍領。
新生代農民工除了考慮工作的性質,還會考慮周邊的休閒娛樂設施和環境如何。然而,現在的工廠,更多由於政府產業規劃和用地規劃,越搬越偏、越來越遠離中心城區。周邊也缺少相關的生活娛樂設施。
周末沒有休閒活動、沒有電影院、沒有火鍋店、沒有奶茶店……一下班只能宅在工廠宿舍里,躺在床上玩手機,發現網速又差,看劇還一直停頓,這就更吸引不了如今的農民工了。
◆ 現代服務業備受青睞
相比工廠,現代服務業離生活的距離更近,從快遞外賣配送員到網約車司機,這些職業角色就活躍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現代服務業備受新生代農民工的青睞。從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從事第三產業的農民工比重為51.7%,比上年提高0.8個百分點。
一個難以改變的事實是,當新型服務業興起時,「進廠」就成了年輕人就業選擇的最末端,他們更傾向從事餐飲、零售等服務工作,或選擇網約配送員、快遞員、網約車司機等「靈工」,其入職門檻低、形式靈活自由且收入客觀,他們正與製造業「搶人」。
網約車司機、快遞員、配送員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隊伍在不斷發展壯大,其以男性青壯年為主,農業戶籍人員比例較高。產業工人平均年齡38.29歲,農業戶籍占52.1%,平均受教育年限13.16年,第三產業的產業工人比例在增長,數字經濟所創造的就業崗位,已經成為農民工就業的重要渠道。
後 記
老一代農民工是拉著蛇皮袋進城的,新生代農民工是帶著拉桿箱;老一代的目標是掙錢補貼家用,新生代是賺錢買房;老一代支付工資是重點,新時代還需要有基本的生活保障……這都說明了新生代農民與父輩觀念的明顯區別。
新生代農民工已經不在意是否在大城市打工,是否能留在大城市生活,他們對外部環境保持新鮮感,對工作更注重權益保障,也更願意回到家鄉創業就業,助力鄉村發展。農民工的多方位轉變,用人企業、用人單位應該重新思考並順應新生代農民工合理的訴求,做好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服務業興起,製造業「用工荒」問題我們確實不能忽視,同時我們需要思考該如何組織和培養的工人的技術素養,彌補製造業高技術人才崗位上的空缺;強化工人的社會保障和福利,改善用工環境,讓工人能感受到工作的體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