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女儿”樊锦诗:将半生岁月交给敦煌

2023-09-28 08:36薛秋影
《学习方法报》写作·高考 2023年8期
关键词:樊锦诗敦煌研究院洞窟

薛秋影

走近人物

她,顶着北大毕业生的光环,远赴条件艰苦的敦煌莫高窟工作;她,耐得住工作环境恶劣,在敦煌一干就是40多年;她,带领团队开启构建“数字敦煌”,历经30多年探索,让敦煌文化与艺术走出洞窟、走向世界……她,就是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2023年5月4日,时逢北京大学125周年校庆日,被誉为“敦煌女儿”的樊锦诗回到北大,捐款一千万元人民币,设立樊锦诗教育基金,用以支持北大的敦煌学研究。

素材呈现

国家需要

1938年7月,樊锦诗出生于北平(今北京),她出生后不久,父亲决定举家迁回江南。因此,樊锦诗的青少年时期是在上海度过的。樊锦诗高中就读于位于上海虹口区溧阳路的新沪中学。中学时一篇介绍莫高窟的历史课文,虽然不长,却深深打动了樊锦诗,不仅让她对敦煌、考古产生了兴趣,更对她以后的人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58年,樊锦诗20岁,她从上海考入北京大学考古系,成为新中国最早的一批考古学生。1962年,她到敦煌研究院报名实习。在那里,樊锦诗看了一个又一个洞窟,琳琅满目的佛国世界让她既满足又震撼,全然忘记了洞外的一切。然而,对于生在北京、长在上海的她来说,现实的条件同样震撼:住土房、吃杂粮,没有自来水、不通电,卫生设备匮乏,还有狼群威胁。

奔赴理想

1963年,樊锦诗大学毕业分配时,敦煌研究院来北京大学要人。出于心疼女儿,樊锦诗的父亲给北京大学写了厚厚一封信请求改派,让女儿转交给学校领导。然而这封信却一直没有交上去。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他们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洗礼,亲眼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每个人身上都有强烈的建设国家的主人翁精神。他们喜欢将国家和自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当时对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影响深远。1967年,年近30岁的樊锦诗在去往敦煌的四年后,与大学同学彭金章结婚,只不过他们一个在敦煌研究院,一个在武汉大学。 这样的分居生活自此延续了19年,19年间樊锦诗的两个儿子先后在敦煌出生,由于无暇照看,便拜托河北农村的姑妈照顾。直到1986年,彭金章放弃了武汉大学的工作,调至敦煌研究院,分处河北、湖北和甘肃的四口之家才终于团聚,此时两人已年近半百。敦煌对于樊锦诗而言,是从少年到一生——没喊过口号而是用尽一生来报效,信念未曾言表却掷地有声。

凤凰涅槃

在敦煌40多年的工作当中,保护成了樊锦诗最重视的工作,所取得的成果也最为丰硕。从壁画病害防治到崖体加固,从环境监测到风沙治理,在敦煌遗产保护的各个领域,樊锦诗和敦煌研究院的保护工作者一起,不断探索创新。正是在她的带领下,敦煌遗产保护翻开了新篇章,走上了科学保护之路。1998年,樊锦诗出任敦煌研究院的院长,也正是在这一年莫高窟游客达到史无前例的20万人。游客数量的剧增意味着洞窟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都会发生极大变化,会导致壁画褪色、剥落,再加上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洞窟本体的老化,莫高窟的“青春流逝”变成樊锦诗焦灼的根源。她依稀记得初见敦煌时,灿烂的阳光照耀在色彩绚丽的壁画和彩塑上,金碧辉煌,闪烁夺目。整个画面,像一幅巨大的镶满珠宝玉翠的锦绣展现在我们面前,令人惊心动魄。2003年,樊锦诗接触到了电脑,时年65岁的她突然产生一个大胆的构想,要为每一个洞窟、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建立数字档案,利用数字技术让莫高窟“容颜永驻”。2003年,樊锦诗建议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展示莫高窟历史文化背景和精美洞窟艺术。經过5年探讨,2008年底,149个A级洞窟的文物影像拍摄和数据库建设全面启动。2014年9月,游客接待大厅、数字影院、球幕影院等在内的数字展示中心投用。即使游客再多,也实现了有序可控;先看电影了解、再实地体验感受洞窟的办法,不仅优化了游客的参观体验,更避免了他们“糊里糊涂来,糊里糊涂去”的尴尬。

与时俱进

2016年4月,“数字敦煌”上线,30个经典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的高清数字化内容向全球发布,网站还有全景漫游体验服务,轻点鼠标,镜头就会跟着鼠标移动,游客在电脑前,就宛若在石窟中游览一般。网友还可以通过全息影像技术看到整个石窟的全景。如今微信小程序云游敦煌也已经上线,受到年轻一代的喜爱。这一切数字化成果背后的推动者,是一位如今已80多岁的耄耋老人。如今的敦煌业已是一棵浓密茁壮的大树,但人们不能忘记当年的那位身材瘦小、精明干练、风华正茂的上海姑娘。如今的樊锦诗虽已退休,却仍在为敦煌四处奔走。“让我自己说,我这一辈子已经不能离开敦煌了。这么了不起的一处遗产,能让我为它服务也是我的幸运。”

素材解读

樊锦诗曾是家境优越的江南女子,曾是风华正茂的北大高材生,却奉献了一辈子的光阴,守护着荒野大漠里的敦煌莫高窟。她身为女性,却在每一个荆天棘地的人生路口,都选择了坚守,体现出了“巾帼不让须眉”的坚强。她执着于文化之旅,以文人情怀为使命,以女性的坚忍与柔情,让敦煌文化这颗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得以在世界舞台上继续熠熠生辉。

适用话题

人文情怀、无私奉献、人生追求、人生境界、人生高度、文化传承、文物保护、执着信念、坚守初心、巾帼不让须眉……

运用示范

示例1:热爱是动力的源泉。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热爱,可以让人以苦为乐,矢志不渝。“敦煌女儿”樊锦诗就是因为热爱,在敦煌扎根了半个多世纪。要知道,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的,只有樊锦诗这种视敦煌石窟的安危如自己生命的人,才能自愿将自己大半辈子的光阴都奉献给这大漠,为此,她熬过了大漠的孤独,熬过了十九年的夫妻异地,熬过了母子分离的痛苦。

示例2: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初心就是初衷、初志,是一个人当初为自己设立的人生目标。“敦煌女儿”樊锦诗就是有初心而且始终不忘初心之人,正因为如此,她扎根敦煌半个多世纪,为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永久保存与永续利用作出了重大贡献,从而也赢得了世人的尊重与景仰。由此看来,不忘初心,才能使人在追梦的路上多一份执着,少一份迷茫。

示例3:平凡的岗位上有不平凡的成功。

平凡是一首质朴的诗,有着单纯、朴素的美。它不似落红那般无情,不像骄阳那般灿烂。樊锦诗,名中有诗,人如其名,她的生活中也蕴含着一首令人回味无穷的诗。她守护敦煌半个多世纪,从青春少女到华发老人。在这半个多世纪里,樊锦诗用她的执着和坚守,谱写了一个文物工作者的平凡与伟大,尽到了“敦煌的女儿”的责任。她见证了敦煌许多的重要时刻,她的一生就是一部“敦煌现代史”!质朴的她在平凡的岗位上守望出不平凡的成功,质朴的她在平凡的生活中磨炼出不平凡的意志。她承受了半个多世纪的枯燥与沉寂,在日复一日的平凡中书写了不平凡的成功。

猜你喜欢
樊锦诗敦煌研究院洞窟
心归处,是敦煌——关于樊锦诗的作文素材
樊锦诗:此生命定,我就是个莫高窟的守护人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
“敦煌的女儿”
——樊锦诗
洞窟惊魂
洞窟惊魂
《麦积山石窟初期洞窟调查与研究》介评
敦煌研究院与大英博物馆首签合作备忘录
2016敦煌论坛:交融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