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的融合路径研究

2023-09-28 12:01赵倚墨辛亮郭丽峰
科技创业月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创业精神文化育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赵倚墨 辛亮 郭丽峰

摘 要:创业精神是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和创新型人才的典型特征,作为创业教育的前置因素,通过创业精神培育来促进创业教育的转型升级和高等教育的改革创新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前瞻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将其与创业精神培育有效融合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及对创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研究针对当前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创业教育的视角提供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业教育;创业精神;高等教育;文化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2272.202211013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Path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Cultiva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Zhao Yimo,Xin Liang,Guo Lifeng

(College of Engineering, Northeaster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30, China)

Abstract:Entrepreneurship is the core conten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a typical characteristic of innovative talents. As a precursor to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t is necessary and forward-looking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hrough the cultiva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he root and soul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its effective integration with entrepreneurship cultivation is a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also provides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he study addresses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the cultiva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provides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grating Chinese fine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Key Words: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Entrepreneurship; Higher Education; Cultural Cultivation

0 引言

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是新时代国家赋予高等院校的基本使命,也是高等院校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动力的重要途径。如何改变传统观念,发挥自身在知识生产和知识应用中的轴心作用,是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创新创业型人才在为社会创造价值、提供服务等方面發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助推我国各行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在此背景下,我国党和政府适时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2]该论述对于开展高校创业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通过培育大学生创业精神,从而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调动大学生参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其将个人梦与中国梦深度融合,对新时代高质量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深入推进,我国创新型人才短缺的情况也日益凸显,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进一步推进,进而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为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变化,我国逐步强化对高校创业教育工作的支持力度,为创业教育工作的内涵式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2010年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进入深化发展阶段,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政府和高校双管齐下,形成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局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既是历史的使命也是时代的呼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对当代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依旧产生重要影响,其影响不仅存在于价值理念、艺术习俗等深层文化结构中,更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在当代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创业精神培育具有重要启发和指导意义。

1 创业精神的内涵与时代价值

1.1 创业精神的内涵

创业精神是创业者在主观意识中形成的有关创业活动的认识、想法、观念、情感与态度,是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创业者的自身素质是创业成败的关键,而创业精神需要在创业实践过程中培养。Drucker[3]认为创业精神是关乎创业者行为的问题,是创业个体与有价值的商业机会进行结合的催化剂,同时也是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个体起动力作用的个性意识倾向,主要包括创业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4],表现为勇于创新、敢當风险、团结合作、坚持不懈等行为特征。创业精神不只是一个精神象征或者符号,而是由多项内容组成的一个统一体,其内容间相互联系,共同对个人创新能力的提升起到助推作用,有益于个人的全面持续发展,对促进个体在职业生涯中走向成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从事创业实践活动,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源。

1.2 创业精神培育的时代价值

新时代大学生创业精神是时代精神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具体体现,创业的核心是创新,创业精神的核心是创新精神。从个人层面来看,创新创业教育并非精英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具体实施过程要力求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并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创业精神培育符合新时代大学生特点,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发挥着重要精神引领作用,旨在培养既有健全人格又能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创新型人才,是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手段,以创新精神持续强化大学生创业学习的内驱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必要性。从社会层面来看,人才培养理念是高校育人理念的核心,其关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创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将对创新型社会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成熟与完善。随着素质教育的全民普及及高校扩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局面,而创业恰是有效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高校应把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创业型人才的育人任务放在重要位置,从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度认识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从国家层面来看,新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将成为国家综合竞争力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需要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具备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的大学生是推动创新型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创业精神培育是带动大学生创业综合素质提升从而造就高质量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将会为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从而加速推进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 我国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大学生创业理想教育不够充分

创业理想是指人们在创业实践中持有的奋斗目标、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是在创业活动中对创业所持有的基本认识和态度。创业理想是创业精神的核心内容,其能够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创业动机并为创业者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持。然而,当前大学生的创业理想普遍注重个人理想和个人价值的追求,个人本位主义与创业功利化问题较为突出,对于创业的社会价值关注度较低,创业认识相对狭隘,大学生创业者普遍忽略个人创业实践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同时学校理想信念教育也未能在育人的全过程展开,高校创业育人体系不够健全,创业教育地位边缘化,专业化师资短缺,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与创业理想教育进行有机融合的课程思政元素没能较为充分的体现和重视,从而导致部分大学生创业时过于关注物质利益的获取而未上升到社会及国家发展的需要。

2.2 大学生创业意向教育有待优化

范巍和王重鸣[5]研究发现,从实质意义上来讲,创业意向是创业个体对创业活动所秉持的一种积极态度,这种态度是创业者能否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创业意向是个体对创业方案的主观心理预备状态或行为导向,决定着大学生选择创业的可能性和倾向性。当前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具体指向普遍不够明确,对于创业目标与意义的认识不够清晰,对社会经济发展动态和创业机会了解不够深入,且对于自身创业能力估计明显不足。从实际情况看,多数大学生虽对创业表现出较为浓厚的兴趣,但并未就创业方向和具体实施方法进行深入的思考、付诸实际行动,在创业态度与认知等方面仍不够成熟,往往在创业意向启动后便停留在空想阶段,缺乏针对性指导和建议,难以真正付诸实施。因此,增强创业意向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大学生创业兴趣,帮助其明确创业方向和创业步骤,提高其创业信心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2.3 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尚需完善

Begley & Boyd[6]对创业者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认为成就动机、控制源、风险承担倾向、不确定容忍性和A型人格是被广泛认可的创业人格特点。优秀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是大学生创业进程中的重要保障,大学生处于人生关键的“拔节孕穗期”,社会阅历相对较少,挫折经历有限,视野相对狭窄,难免会存在缺乏积极乐观的态度、自我定位不够明确、缺乏创业勇气或盲目自信等自我认识不足的现象。然而,现今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并切合大学生实际的创业心理教育类课程在高校尚未得到应有重视,甚至大多高校并未开展。大学生仍无法在创业启动之前对自身、创业本体及未知社会形成全面并真实的评价,将问题前置并做好有效心理预期。因此,根据大学生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培养其积极健全的创业人格和心理素质,为大学生日后长远而曲折的创业之路建立坚定的心理基础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的融合路径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非常重要。重视文化传承以凸显中国特色是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的重要发展方向,对于创业精神培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3.1 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强化创业理想

理想是对自身发展目标的向往与追求,是一个人奋力拼搏的重要动力,只有将个人梦与中国梦相融合,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前途、民族命运相联系,才能集聚起干事创业的雄心壮志,并为国家和社会贡献智慧力量。中国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将自身发展与国家进步和民族复兴紧密结合,这一思想反映了中国人在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时的价值取向,即认为个人的幸福与国家和社会的繁荣富强密不可分。在深入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国家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迫切,高等学校所肩负的创新型人才教育任务也更为艰巨,这同时也对高校创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创业教育不仅要传授新知识、新技术与新本领,更要着力帮助大学生创业者树立正确的创业理想和创业动机,加强对其责任意识担当意识的培育,构建担当意识才能把握正确方向,直面困境与挑战,促其成长为践行使命担当、勇于突破创新的现代化、创新型、高质量人才。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传统文化思想对强化大学生创业理想、培育大学生创业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3.2 倡导“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以坚定创业意志

中国传统文化始终贯穿着一种自强不息、锲而不舍、积极进取的精神特质,这就是刚健有为精神。张岱年先生在《中国文化论争》中指出,刚健有为思想是中国文化基本思想体系的总纲,刚健有为的精神始终激励着中国人不惧艰险、奋发向上,是中华儿女繁衍生息、不断壮大的精神动力[7]。刚健有为思想在《周易》中进一步成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8],倡导人应该积极主动建功立业,树立有为志向,同时应自强不息、不畏艰难,为理想和志向不懈奋斗。自强不息是指具有自觉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包括自尊、自信、奋发、坚毅等精神品格。在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中,自强不息精神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如“头悬梁,锥刺股”[9]“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等均凸显了中国人的艰苦奋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一精神已成为滋养中国文化发扬光大、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源泉。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必然要面临各种难以预料的困难和挑战,创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创业者必须要具备超越常人的坚强意志。“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对于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育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因此加强大学生冒险探索意识和抗挫能力的培育,提升大学生创业者遇到不可避免的风险勇于担当、沉着应对的情绪控制能力,在推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能对大学生的创业行动起到指导作用。

3.3 倡导“重义轻利,诚实守信”以严肃创业规则

诚信是一个人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创业的立足之本,同时也是创业者成功的关键性因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义”“利”之辩一直是古代思想家关注的重要论题,其中儒家“以义为重”的观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处于正统地位,成为中国人普遍的价值取向。《论语》中多次出现关于义利观的倾向,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10]。孟子提出“仁,人心也;义,人路也”[11],认为“义”是做到“仁”和“礼”的唯一途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倡“重义轻利”与“诚信守信”,这是传统中国人关于人与物质世界的客观认识和处事态度的重要体现,其核心在于建立正确的义利观,强调重视创业者的个人品德与道德素养对创业经营活动的重要作用,提倡摒弃“重利忘义”和“投机取巧”的欺诈行为,营造公平竞争、诚实守信的创业环境,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创业观,树立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正确义利观具有重要意义。

3.4 倡导“知行合一,行稳致远”以端正创业态度

中国传统道德特别重视“知”与“行”的辩证统一,良好的品德将在实踐中体现和巩固。孔子曾云“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10],朱熹也有“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12]的论述。“知行合一,行稳致远”的思想观念贯穿于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沉淀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重要的文化品格和行为准则。从孟子提倡的“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11]到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命题,均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脚踏实地,多干实事”的重要性,彰显着中国人重视实践、实事求是的思想传统。基于此,培育大学生正确的创业态度必须以“知行合一,行稳致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指引,发挥这一观念在促进创业思想向创业行动转变中的关键作用。积极开展创业精神培育,将道德精神培育融入大学生创业活动中,以道德准则约束大学生在具体创业活动中的创业行为,引导大学生加强行为训练和实践锻炼,从而培养大批具有正确创业态度的高质量创新型人才。

4 结语

伴随知识经济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创新创业已成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富强的主要推动力之一。近年来,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实现了从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的转变,实现了从注重服务经济向注重人才培养的转变。培育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精神日益成为高校创业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深入开展创业精神培育已成为高校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结晶,对于创业精神的培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思想引领,重视文化传承以凸显中国特色,从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高校创业精神培育事业中生根发芽,为培养新时代有理想、有担当,能够服务社会、贡献国家的成功创业者提供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2017-10-19(1).

[2]陈灏,商意盈.新华调查:大学生创业失败率逾九成迷局如何破解?[EB/OL].(2013-07-05)[2022-11-09].http://edu.people.com.cn/BIG5/n/2013/0705/c1053-22095726-2.html.

[3]DRUCKER P 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e and principles[M]. New York: Routledge, 1985.

[4]彭钢.创业教育学[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87-88.

[5]范巍,王重鸣.创业意向维度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J].人类工效学,2006(1):14-16.

[6]BEGLEY T M, BOYD D P. A comparison of entrepreneurs and managers of small business firms[J]. Journal of Management,1987,13(1): 99-108.

[7]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8]周易[M].郭彧,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

[9]宦荣卿.中国成语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

[10]论语[M].张燕,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

[11]孟子[M].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

[12]宋·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

(责任编辑:张双钰)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重点课题“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涉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研究”(GJB1422224);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重点课题“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翻转课堂模式的探索与实践”(GJB1422223);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疫情专项“基于在线资源的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SJGZ20200025)

作者简介:赵倚墨(1989-),女,博士,东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国际中文教育;辛亮(1989-),男, 博士后, 东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移栽机械机构优化设计。

猜你喜欢
创业精神文化育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集体记忆中的大庆创业精神建构与整合
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路径探究
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实用人机交互”教学改革
基于“文化育人”的校服研发与品牌建设
浅析大学文化育人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技术文化
基于文化育人视域的艺术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