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英 胡孟婷
摘 要:产业联盟的发展促进了相关研究的繁荣,检索2012-2021年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的关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研究的文献,使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国内核心期刊和国际前十顶刊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分析当前研究热点焦点和发展趋势,综合国内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研究的热点,得出系统化、情景化、新兴性是联盟未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文献综述;可视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G939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2272.202211153
Review and Prospect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Strategic Alliance
XiuYing, Hu Mengti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 541000, China)
Abstract:The renewal an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alliance promotes the prosperity of relevant research. Literature on alliance research published in core journals at home and abroad during 2012-2021 is retrieved, and the overall number of published literature and journal sources at home and abroad a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At the same time, the visualization software CiteSpace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keywords of domestic core journals and international top ten journals, and the current research hotspot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were found. Based on the hot topics of alliance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three development directions were provided for the future: first, multi-perspective, multi-level systematic research on the whole alliance; Second, consider situational factors and implement localization research. Third, focus on emerging economies and promote the joint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industries.
Key Words:Industr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Strategic Alliance; Literature Review; Visual Analysis
0 引言
當今时代,经济全球化发展对于企业来说机遇和挑战并存。为应对动态的外部环境,企业之间将更多地将关注点放在合作共赢上,这就为战略联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随着联盟的优势不断展现,企业为了提高竞争力纷纷加入联盟,其后战略联盟形式呈多样化发展,但85%以上是为了交换企业间的各项资源而实现创新,由此出现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下文简称“产业联盟”)是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共同组成的“产、学、研”一体化的组织,以成员的共同利益为基础,目的是为了推进技术创新和解决行业共性问题。2007年,国家启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工作,政府政策的正面支持使得产业联盟得到蓬勃发展。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各方对技术创新的重视推进产业联盟的实践,学者们也加强了对产业联盟各个方面的研究。以交易成本理论、外部性理论、资源基础理论、组织学习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和范围经济理论等作为理论基础,研究联盟的定义和动机、联盟知识管理和创新、联盟绩效和能力以及联盟关系机制和标准建立等方面的内容。
为了能够更清晰了解当前产业联盟的发展趋势,本文选择2012-2021年国内外产业联盟相关的文献,并基于对关键词的可视化分析探究产业联盟领域目前发展趋势,并为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国内文献来自CNKI数据库,以“产业联盟”和“战略联盟”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检索式为“北大核心期刊+CSSCI期刊=Y 并且 年between(2012-2021,and关键词=产业联盟or关键词=战略联盟)(模糊匹配)”,共检索到834篇文献。直接检索得到的文献有些并不符合研究要求,为了后续分析的准确性,对原始样本文献进行筛选,去除一些仅仅是报道联盟成立或者开设会议的文献,最终得到核心期刊文献553篇。国外文献来自Web of science数据库,选择核心合集的SSCI期刊,检索条件为“(TS=(strategy alliance)) OR TS=(industry alliance)”,时间区间为2012-2021年,共检索出文献3 814篇。剔除会议记录、材料、书籍章节等非研究类文献,最终得到文献3 740篇。
1.2 研究设计
从文献数量年度分布情况、文献来源、研究热点、研究内容和发展方向5个维度来探究产业联盟研究的发展趋势。由于国外文献近10年在WOS数据库整理后所包含的数量有将近4 000篇,在进行数据可视化时,数据过多,包含内容过于全面,使得分析图像过于集聚,难以看出当前国外在产业联盟上的研究热点分布。因此对研究对象范围进行缩小,国外文献选择国际十大顶尖期刊在2012-2021年发表的联盟相关文献,如表1所示,最终得到国外文献281篇。
由此,本文的研究设计体系如下:首先确定文章的研究目标和研究范围,选择恰当的样本。然后将样本参照相关性和学术性原则筛选,根据筛选后的样本分析近十年文献数量和文献来源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基于此,将国内核心期刊和国外十大顶刊相关文献导入CiteSpace通过可视化分析发现当前研究热点的趋势,通过横向和纵向对比指出产业联盟未来研究方向。
2 文献统计分析
2.1 年度文献数量分析
如图1所示,国内篇数总体呈现逐年递减的态势,持续波动下降。国外总体数量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
2.2 文献来源情况
2.2.1 国内核心期刊论文来源
从论文来源期刊提取出排名前十的期刊,统计数据如表2所示,排名前两位的《科技管理研究》和《科技进步与对策》分别占7.96%和6.69%。
2.2.2 国外期刊来源情况
表3为国外发表数量排名前十的期刊。国外文献的体积量大,排名前十的期刊发表数量仅占1.918%,发表期刊分布较为分散。
3 国内产业联盟研究文献可视化分析
3.1 关键词分析
通过CiteSpace按时间序列展示了Top10关键词。“知识转移”和“企业”这两个关键词排在前两位。见图2。
3.2 知识图谱分析
图3是利用关键词的可视化分析将近10年发表的文献做出一个图谱。通过观察可以发现,除了检索的关键词战略联盟和产业联盟外,技术创新、协同创新在近10年内被提到最多,反映出创新是联盟研究热点。
3.3 国内文献关键词聚类分析
将国内核心期刊文献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如图4所示,统计文献中所有的关键词根据频率和之间的联系划分出11个聚类区域。排除检索时所用的关键词,
剩下的9个聚类高频词通过各自不同的特点划分成5个聚类知识群,如表4所示。进一步将这5个聚类知识群分为3个群落,主要内容是归纳研究的重点,分别是: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联盟相关研究、技术创新和管理机制、联盟绩效和联盟能力方面,如表5所示。
3.3.1 联盟理论与实际结合的相关研究
企业大多是为了提高竞争力、应对危机而选择加入联盟,联盟的出现促进联盟理论的发展。在联盟出现的几十年中,联盟理论不断完善,探究联盟从建立到运作,最后解散的一系列影响因素及其对联盟的作用,近10年来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文献增多。
将联盟理论与实际结合的相关研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将管理学理论结合目前产业联盟的现状,抓住问题或因果联系进行论述。运用社会网络理论、生命周期理论等理论研究创新绩效[1]和知识转移[2]等的研究,使得理论得到更加深入的研究,发现新的创新点。同时让理论得到运用,把建设更好的產业联盟作为目标,发现现存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学者根据具体联盟现存优势、成立的动因和条件,分析内部资源的形成机理及其在系统构建过程中的作用[3],进一步修正当前联盟管理问题。另一类是为产业寻找新的出路,新兴产业或者夕阳产业筹建产业联盟,联合各个企业的优势进行创新。结合国内外现有对联盟的实践与研究,探讨新兴产业产业化发展和技术创新问题[4],推动传统农业产业化[5],解决我国科技型小微企业面临的资源难题[6],在产业面临的挑战下运用新的战略模式,用现有理论推动建立产业联盟。
3.3.2 技术创新和管理机制方面的研究
联盟内外部良好的管理机制能够维持联盟的稳定性,应对突发性事件,在保持联盟长久存在下,促进联盟内部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推动单个企业创新的同时使得整个产业快步向前发展。学者探寻影响联盟管理能力的因素,从组织学习理论发现企业的学习导向因素影响力[7],针对联盟风险问题,为应对内外部风险,研究了影响联盟稳定性的因素,如资源协同、目标协同、知识协同、关系协同和创新协同等因素的作用方向,提出了对应的策略和建议[8]。
技术创新是企业在现状下得到突破的必由之路,也是产业联盟建立的共同目标,如何推进联盟的技术创新问题,学者从国家、联盟内部和企业自身3个层面研究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及其举措。从国家层面来看,主要是根据产业联盟的特性和发达国家的经验,为促进我国联盟技术创新提出相应的政策支持[9]。联盟层面上,学者利用扎根理论方法,发现联盟内部影响因素有目标激励、合作共享和利益分配,联盟外部影响因素有供给推动、需求拉动和环境保障,内外部共同促进联盟协同创新[10]。从企业层面,发现知识获取越强的企业,知识应用及内化的程度也更高,更能推进自身创新,要求企业自身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利用联盟内化外部资源,提高技术创新能力[11]。
3.3.3 联盟绩效和联盟能力相关的研究
联盟绩效直接反映各主体加入联盟后获得的成果,产业联盟领域内联盟绩效处于中心位置。学者探讨影响联盟绩效的因素,从组织特点上看,联盟双元性对合作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并从关系承诺和共同愿景考察其中的作用机制[12]。近年来,国内学者增加了对联盟绩效的评价体系的研究,从不同角度构建合理评价的体系,宋东林等[13]构建6个一级指标组成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对联盟进一步创新发展提供导向作用。支晓强等[14]提出了系统性的联盟绩效评价,并将这一维度容纳至平衡计分卡的框架中,探讨组织间合作与企业内业绩维度的关系,实现了对企业内外部绩效评价的一体化。
联盟能力是联盟绩效研究发展的一个分支,是指合作主体能够促成、驾驭和管理各项联盟合作从而获得联盟收益的能力。学者将联盟内部信任分为计算信任、认知信任和认同信任3个阶段,促进联盟信任提高,凝结联盟内部力量,提升联盟能力[15]。同时为扩大联盟规模,吸引企业加入,学者研究了组织学习和环境动态性对联盟与新创企业合法性获取关系的作用[16]。
4 国外产业联盟研究文献可视化分析
4.1 关键词分析
由关键词可视化而生成的近十年来的Top10关键词,如图5所示,“市场”“不确定性”是排名前两位的关键词。
4.2 知识图谱分析
图6为关键词形成的知识图谱,绩效被提及最多,且热度未曾降低。
4.3 国外产业联盟研究领域关键词聚类分析
在关键词知识图谱的基础上进行聚类分析,如图7所示,形成了10个聚类区域,这10个聚类区域所呈现的高频关键词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而是相互融合、交织在一起的,根据内容的相似度将这10个聚类区域划分为4个聚类知识群,分别为:①理论与实践结合;②联盟内部关系管理;③联盟组合;④创新绩效。联盟成立的目的是增加企业的绩效,需要联盟内部协同创新。
4.3.1 联盟理论和实践结合方面的研究
对于企业而言,联盟是增强其竞争力的一个工具,能够与合作者甚至竞争对手沟通交流,不断提高自身在市场的影响力。企业进行战略决策时,会根据行业特点和自身所处位置在不同阶段做出适合未来发展的决策,将联盟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根据国际形式的变化决定企业是否选择进入联盟、进入后如何通过联盟获取利益等。
在联盟形成的研究中,企业是否选择创建或加入联盟上,学者基于不同行业背景下的企业角度对联盟形成的动机,特别在竞争强烈高技术行业中,企业想要提高技术知识探索的程度,实现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建立研发联盟,向竞争伙伴学习,实现技术创新,提升市场竞争力[17]。国外学者不断探究影响联盟形成的因素,在近几年研究中增加了对企业无形资产的关注,声誉和地位代表感知质量的两个不同组成部分,影响联盟形成的倾向[18]。此外,企业进入联盟是为了获取相应的利益,学者研究了企业和联盟如何达到目的。从小企业与大企业的联盟战略中,适当的联盟治理能够提高小企业的估值[19]。企业建立研发联盟伙伴关系方面,会考虑到潜在合作伙伴的能力以及在研发联盟中创造价值的动机[20]。联盟研究的视角已从个体二分体转向联盟组合,企业联盟组合的一个关键描述是多样性,为企业准备利用多样化联盟投资组合做出决策[21]。
4.3.2 联盟内部关系管理方面的研究
一个联盟内部总是存在两个及其以上相互竞争的成员,同时进入联盟又意味着成员之间是伙伴关系,这种合作与竞争的矛盾悖论要求联盟内部管理要维持一个平衡的状态。联盟或者联盟成员对联盟内部关系的管理运转模式影响着整个联盟的发展,当联盟内部整体运转良好,联盟的绩效会得到提高,但当联盟内部管理混乱时,联盟绩效不升反降,甚至出现解体的结果。
要维护联盟良好运转,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联盟成员能够从联盟中获取相应的利益。联盟成员组建动机的共同点都是为了使得自身在市场上能够获得竞争优势,资源平衡有助于企业提高业绩。学者更多的关注点是第二种方式,即防范联盟风险。对于企業而言,联盟内部企业之间互动能够获取协同效应,这种效应越大,企业在价值创造上投入越多,对联盟中存在的机会主义担心会使得企业价值获取上浪费更多资源[23],为此要求企业在联盟伙伴选择上,了解市场范围内的竞争情况,利用公司规模和研究能力排序选择[24]。选择正确的合作伙伴,用以降低内部成员的恶意竞争风险。对于联盟整体而言,需要增强内部的凝聚力、完善管理机制,促进成员之间友好交流。联盟内部伙伴关系的紧密性一般能够促进联盟绩效[25],为应对知识泄露风险而存在伙伴之间的不信任,合同用以构建具有明确界定的决策责任的联合人员管理单位,为管理界面提供了一个规范合作联盟中知识共享的渠道[26]。
4.3.3 联盟组合方面的研究
基于产业创新的迫切需求和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企业积极地与各个高校、科研机构建立联盟,从而出现了企业同时加入多个产业联盟的现象,联盟组合指一个企业过去和现在参与的各种类型战略联盟的集合。现实多联盟同时建立并运行的涌现使得研究领域内对联盟问题不断深化拓展,只是研究单一的联盟已经不再满足实践和研究的需要,联盟组合视角成为关注的焦点。组织在这种复杂的情景下萌生出更多独特的研究问题,基于对单一联盟研究基础延伸到对联盟组合的探究。从资源基础观和制度基础观,大学作为主体选择与产业界合适的关系模式,并以创新为目的保持有效的合作,对各种组织联盟和联盟组合的构建进行了战略分析[31]。多个联盟的不同配置会形成性质不同的联盟组合,中小企业高管的创业导向和联盟导向能够导致联盟组合配置的功能多样性[32]。只有在联盟之间共享资源和信息时,联盟组合中的资源多样性才会有利于创新。多个联盟伙伴的资源多样性会受到联盟组合的组成、联盟管理和市场环境等内外部因素作用,从而影响企业创新[35]。
4.3.4 联盟创新绩效方面的研究
实现技术创新是联盟成员加入联盟目的,有效的创新能够推动绩效的增长。在企业层面,特定学习能力强的公司将会获得更高的绩效[27]。产学研持续发展证明提高知识转移的绩效取决于合作伙伴之间的匹配程度[28]。在联盟投资组合的条件下,联盟组合不是越多越好,还要考虑集中度的问题,对于联盟组合相对较小的跨国公司,联盟组合集中度与其财务绩效呈正相关关系,反之成立。表明联盟在企业内部结构中的分布是形成潜在的联盟知识重组收益的重要因素[29]。研究还发现商业网络中中心位置较低的合作伙伴由于其向市场传播更多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对联盟绩效的影响更大[30]。绩效研究是联盟研究的重点,除了对传统影响因素的深入探索,还有新形势下提升绩效的研究。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在文献来源上,国内外文献来源排名较高的期刊都涉及到科学类,产业联盟本身的特性能够使其成为技术创新的平台和各创新主体交流的载体,符合社会科学类期刊的主旨。
在研究内容上,国内外研究都关注联盟管理和绩效方面,但侧重点不同。在联盟管理方面,国内研究倾向于联盟整体运作;国外研究倾向于企业如何参与联盟的管理并使得自身在联盟实现目的的前提下推动联盟长久运作,主体是联盟,但主导者是企业,从企业层面应对联盟管理的风险并做出相应的策略。绩效从联盟最初建立就是学者研究的重点,经过几十年发展,国内学者着重在联盟绩效的评价上,寻求不同的视角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国外研究着眼于联盟绩效的影响因素,分别从企业和联盟各个阶段发现潜在影响因素,增加对联盟投资组合所产生绩效的研究。
国内联盟研究在近些年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得更为紧密,以实践推动理论前进,用理论指导实践。国外联盟研究则强调企业的战略决策,根据当前企业的所处情景衡量联盟是否为最佳策略,在进入联盟前选择适合的联盟伙伴,进入联盟后如何在联盟管理中做出利于企业的决策。在研究中加入联盟所处社会结构和制度环境影响,在动态环境下联盟研究不断更新。
5.2 研究局限
在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产业联盟的兴起、发展对国家、社会和企业等组织个体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战略联盟自兴起所产生的一系列现象和难题都得到学者们广泛的关注,在新形势下,产业联盟分化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分支,但对战略联盟的研究也同样适用于产业联盟,本文选择近10年的文献对联盟进行可视化分析,观察联盟最新的研究动态的未来发展方向。但在分析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一是选择的样本量较少。国内外文献数量未包含全部的文献,国内论文发表趋势和数量可能不会表现得如此极端,国外的研究体量实际上应该更大;研究内容分析中的国外文献样本只选择国际十大顶刊,文献数量只有两百多篇,样本数量较小。第二是对研究内容的分析过于单薄。对国内外研究内容主要是对文献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而整合出研究热点内容,对研究内容分析深度不够,每篇文献所应用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未做详细统计,对这方面的分析未涉及到。
5.3 未来研究展望
基于当今世界对科学技术的重视程度,产业联盟的關注度不会降低。根据上述分析,产业联盟研究未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拓展。
5.3.1 多视角、多层次系统研究联盟整体
在对国内外文献研究内容的分析中,国内外对联盟的研究还是存在碎片化特征,局限于研究联盟某个阶段或者某种组成要素的影响因素等,系统化的研究体系匮乏。在上述研究内容分析中,近10年增加了对联盟绩效评价体系的探索,从不同的角度构建适应评价主体绩效的体系,对绩效系统化的评价是联盟研究体系化的一个体现。但在联盟研究的其他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整合归纳,其研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亟需进一步开发,多视角研究联盟整体,不仅限于管理学的理论,要创新研究视角,在交叉学科领域发现新的理论支撑,用于研究联盟的各个层面。
5.3.2 考虑情景因素,实行本土化研究
国内外学者在对联盟进行研究时,研究情景多为西方发达国家,而对新兴国家关注较少。西方发达国家企业面临的制度环境、社会结构等情景因素相对比较稳定,国外文献对此做了相关研究;许多新兴国家当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环境的不确定强,各项政策会根据当前经济发展特点而随机做出改变,在动态情境下不仅考验联盟的实践,同时对学者研究联盟也更具有挑战性。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属于新兴国家行列,处于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要结合中国情景,做能推进联盟在中国持续发展的研究。
5.3.3 聚焦新兴经济,带动传统产业发展
综合国内外文献研究行业的选择,发现国外联盟研究相关文献案例选择大多是生物技术产业和制药产业。这种行业需要不断创新才能长久在市场上生存下来,研究其能够发现显著的变化,具有代表性。但在科技革命中,传统产业转型和创新问题亟待解决,学者选择传统行业作为研究对象能够推动实践、丰富理论。同时,网络的盛行催生了新兴的企业,比如平台型企业的迸发,未来研究可以将平台型企业纳入研究对象,深化新兴经济下理论研究的适用度。
参考文献:
[1]杨张博. 网络嵌入性与技术创新:间接联系及联盟多样性如何影响企业技术创新[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8, 39(7): 51-64.
[2]赵炎, 王琦, 郑向杰. 网络邻近性、地理邻近性对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J]. 科研管理, 2016, 37(1): 128-136.
[3]李恒毅, 宋娟. 新技术创新生态系统资源整合及其演化关系的案例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14(6): 129-141.
[4]岳建明. 我国智能交通产业的发展及技术创新模式探讨[J]. 中国软科学, 2012(9): 188-192.
[5]蒋永甫, 莫荣妹. 干部下乡、精准扶贫与农业产业化发展——基于“第一书记产业联盟”的案例分析[J]. 贵州社会科学, 2016(5): 162-168.
[6]周大森, 时朋飞, 耿飚, 等. 科技型小微企业协同创新路径研究——基于战略联盟视角[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21, 37(10): 1200-1208.
[7]车密, 江旭, 高山行. 学习导向、联盟管理实践采用与联盟管理能力[J]. 科学学研究, 2018, 36(2): 313-323.
[8]段云龙, 张新启, 刘永松, 等. 基于管理协同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5): 64-72.
[9]劉林舟, 武博.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原则及政策取向[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4): 102-106.
[10]李玥, 郭航, 王宏起, 等. 基于扎根理论的联盟协同创新激励要素及作用机制[J]. 中国科技论坛, 2020(8): 129-137.
[11]李林蔚, 蔡虹, 郑志清. 战略联盟中的知识转移过程研究:共同愿景的调节效应[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4, 35(8): 29-38.
[12]吴言波, 邵云飞, 殷俊杰. 战略联盟双元性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2): 1-10.
[13]宋东林, 孙继跃.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 科技与经济, 2012, 25(1): 27-31.
[14]支晓强, 戴璐. 组织间业绩评价的理论发展与平衡计分卡的改进:基于战略联盟情景[J]. 会计研究, 2012(4): 79-86,95.
[15]方静, 陈建校, 贾卫峰. 企业战略联盟信任的动态演化机理及内生影响因素[J]. 企业经济, 2012, 31(10): 26-29.
[16]何霞, 苏晓华. 环境动态性下新创企业战略联盟与组织合法性研究——基于组织学习视角[J]. 科研管理, 2016, 37(2): 90-97.
[17]HASHAI N. Focusing the high-technology firm: How outsourcing affects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exploration[J]. J Manag, 2018, 44(5): 1736-1765.
[18]STERN I, DUKERICH J M, ZAJAC E. Unmixed signals: How reputation and status affect alliance formation[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4, 35(4): 512-531.
[19]YANG H, ZHENG Y, ZHAO X. Exploration or exploitation? Small firms' alliance strategies with large firm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4, 35(1): 146-157.
[20]DIESTRE L, RAJAGOPALAN N. Are all sharks' dangerous? New biotechnology ventures and partner selection in R&D allianc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2, 33(10): 1115-1134.
[21]WUYTS S, DUTTA S. Benefiting from alliance portfolio diversity: The role of past internal knowledge creation strategy[J]. J Manag, 2014, 40(6): 1653-1674.
[22]WASSMER U, LI S, MADHOK A. Resource ambidexterity through alliance portfolios and firm performanc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7, 38(2): 384-394.
[23]PANICO C. Strategic interaction in allianc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7, 38(8): 1646-1667.
[24]MINDRUTA D, MOEEN M, AGARWAL R. A two-sided matching approach for partner selection and assessing complementarities in partners' attributes in inter-firm allianc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6, 37(1): 206-231.
[25]JIANG H, XIA J, CANNELLA A A, et al. Do ongoing networks block out new friends? Reconciling the embeddedness constraint dilemma on new alliance partner addition[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8, 39(1): 217-241.
[26]DEVARAKONDA S V, REUER J J. Knowledge sharing and safeguarding in R&D collaborations: The role of steering committees in biotechnology allianc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8, 39(7): 1912-1934.
[27]YANG H B, ZHENG Y F, ZAHEER A. Asymmetric learning capabilities and stock market returns[J]. Acad Manage J, 2015, 58(2): 356-374.
[28]LI Z H X, ZHU G L. Knowledge transfer performance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stitute collaboration in china: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partner difference[J]. Sustainability, 2021, 13(23): 13202.
[29]BOS B, FAEMS D, NOSELEIT F. Alliance concentration in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Examining alliance portfolios, firm structure, and firm performanc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7, 38(11): 2298-2309.
[30]FUDGE KAMAL D K, HONORE F, NISTOR C. When the weak are mighty: A two-sided matching approach to alliance performanc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21, 42(5): 917-940.
[31]ZHOU J, MEI L, CHEN J. Leveraging university competitiveness: Evidence from alliance portfolio practices at zhejiang university[J]. Emerg Mark Financ Trade, 2019, 55(4): 827-842.
[32]TOKMAN M, MOUSA F T, DICKSON P. The link between SMEs alliance portfolio diversity and top management's entrepreneurial and alliance orientations[J]. Int Entrep Manag J, 2020, 16(3): 1001-1022.
[33]WU J B, WANG X Y, GUO B. Co-evolution of exploration-exploitation strategy and weak-strong ties portfolios: a longitudinal case study[J]. Eur Manag Rev, 2019, 16(4): 1043-1058.
[34]LUVISON D, DE MAN A P. Firm performance and alliance capability: the mediating role of culture[J]. Management Decision, 2015, 53(7): 1581-1600.
[35]CUI A S, O'CONNOR G. Alliance portfolio resource diversity and firm innovation[J]. Journal of Marketing, 2012, 76(4): 24-43.
[36]WANG Y Y, YUAN C H, ZHANG S M, et al. Moderation in all things: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alliance portfolio configuration and SMEs' innovation performance in China[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2022,60(6): 1516-1544.
(責任编辑:宋勇刚)
基金项目: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珠江-西江蔗糖产业联盟构建路径与运行机制研究”(JG2022026)
作者简介:秀英(1977-),女,广西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胡孟婷(1999-),女,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