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诚 刘应军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艺术学院
绣球作为传播壮族历史文化的介质,可以呈现壮族的传统文化,其艺术形式保留至今,还可以继续为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服务。流传至今的壮族绣球工艺,是我们认识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渠道。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不是物化、固态的,而是活态的。假如人类失去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所知道的历史将有可能是残缺不全的。通过非遗认识历史,将为人类了解自身历史,尤其是文学艺术史开拓一片新世界,而这是很多文字典籍和物质遗产都无法替代的。
民族文化作为能够体现本民族特点的精神财富,是各族劳动人民在日复一日的生产实践中的智慧结晶。文化自信是凝聚和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因此,我们将壮族绣球工艺融入美术类课程教学中,有利于提高青年大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只有对文化认同才能有情感认同、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才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而在现代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传统文化的生态环境已发生很大的改变,绣球工艺的传承需要更多的文化自觉。因此,只有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自知之明,了解文化的起源、形成过程、特点和发展趋势,提高自我认识,才能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具备文化转型的能力。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勤劳智慧的壮族人民创造了本民族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民俗工艺品——绣球,它蕴含了壮族的历史文化和审美情趣,与壮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发展而来的绣球,受种种因素的影响,由用于狩猎战争的“飞砣”转化为娱乐玩耍的“绣花布袋”,后来又演变为与今天极为相似的绣球。艺术从来都不是纯粹的东西,它与文化、宗教、政治、经济、科技甚至自然生态密不可分。近年来,广西绣球经常以各种现代的“新样式”出现于公众的视野中,成为民族文化符号之一。在社会的转型与发展中,壮族绣球不但扮演着“传统绣球”的角色,还衍生出了新的寓意与内涵,它作为壮族民间的民俗工艺品走向社会公众视野,从青年男女的“爱情信物”演变为广西壮族的文化表征,广泛融入人们的生活。
2003 年,国家启动大规模非遗保护工程后,绣球于2006 年5 月以壮族织锦技艺的名义与靖西壮锦一起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靖西旧州人应用传统繁复的工艺手工刺绣制作出的“堆绣绣球”非常精巧,当属广西壮族绣球杰出的代表。在制作绣球时,为了突出绣球的装饰性和高度和谐的配色原则,旧州壮族妇女很注重绣球所呈现出的色彩张力和视觉刺激,经常以红、黄、绿这三种纯度极高的颜色作为绣球的主色进行对比使用(见图1)。
图1 靖西绣球
传统绣球大多由12 片大小相同且精致的球瓣缝制组合形成一个浑圆的球形,从任何方位观察,绣球呈现的都是一朵完整的花的造型,恰好印证了壮族人民对花神的崇拜。除了常见的12 片花瓣构成以外,还有30 片花瓣组成的大号绣球,每一片球瓣表面都绣有各类寓意吉祥的图案纹样,其图案的设计一般遵循着“上挑飞禽,下挑走兽,中间为祝福的话语”的规律。
绣球的制作技艺是壮族民间自古沿用至今的特有工艺,在日复一日的生产制作中已形成了比较标准的制作流程,其制作工序有制作布壳、剪制花瓣、绘制图案、刺绣纹样、制作球瓣、缝合装饰。总之,绣球上的一丝一缕都融入了壮族妇女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婚姻的向往,充分展现出她们的聪慧和才华。
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任课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承并发扬光大。广西绣球作为壮族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民俗工艺品,它蕴含了壮族的历史文化和壮族人民的审美情趣,颇具民族气息,将绣球制作工艺融入高校美术类课程教学,利用绣球鲜明的艺术特征有效快速地刺激学生的感官,这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由于大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因此美术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本土民间美术教学资源合理设计鉴赏课。在欣赏中国工艺美术作品时,结合地方教学资源,设置贴近学生生活的课程内容,如将壮族绣球文化资源融入课程。壮族地区的学生在体育课中已有接触抛绣球这一项体育活动,教师可以在美术课前准备好各类实物绣球带到课堂上,让学生通过再次体验和观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对抛绣球活动的感受,教师由此分享绣球的发展历史以及功能演变。然后教师切入重点,引导学生从美术专业的角度对绣球进行分析,如从制作工艺、色彩搭配、形式美感等方面对绣球进行欣赏。学生通过观察绣球的配色、造型以及纹样图案等,用美术语言来表达自身的观点,以此感受绣球的独特美感。之后,教师适当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将其与现实生活中的民俗活动及信仰联系起来,从生活中发现美,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将美的感受表达出来,这些环节的设计可以加深学生对壮族绣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如果课堂教学时无法面面俱到,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自行准备与壮族绣球相关的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分享与交流。这不仅能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可以检验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判断能力。
壮族绣球对广西当代社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其因为纯朴的风格特征和独特的文化底蕴,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将壮族绣球工艺融入手工制作课程教学中,为来自各地区的大学生提供了共同学习的好机会,不同地区的文化可以相互融合和吸收。在地方高校手工制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要不断探索和实践,充分合理地整合本土民间美术资源,将优秀的壮族绣球工艺融入教学中,从而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授课教师要认真挖掘壮族绣球深厚的文化内涵,在美术类实践教学中适当选择与绣球工艺契合的教学内容进行授课,如根据绣球的艺术特征延伸到纸艺手工课程,以折纸绣球、创作绣球纹样的剪纸作品等方式进行创作(见图2);可以结合泥塑课程,使用轻便的物质材料进行绣球艺术创作与体验;可以以提取绣球元素的方式,在基础图案课程中引导学生结合绣球工艺和文化符号进行二次创作,呈现别具一格的绣球面貌。总的来说,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是教学的主要目的,手工制作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因地制宜,合理挖掘和整合教学资源。为了能让学生在手工制作课堂中创作出具备实用性、艺术性的手工艺作品,授课教师还可以结合地方传统民族文化节日、民俗风情等地域特色,开发多种素材并应用于实践教学。将壮族绣球工艺与美术类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让手工制作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播者。
图2 课程作业:纸艺绣球制作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设计的审美也有所提高,简单的设计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生活的需求,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个性化的创意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广西作为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如何挖掘壮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又如何在设计类教育中活化利用,是当今设计类教育的一大挑战,这既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一个永久性的课题。
绣球图案是壮族文化的结晶,更是民族审美的集中体现。把壮族绣球的造型、图案、色彩等元素融入设计类课程教学中,可以从这几方面考虑。一是图案在包装设计上的运用,通过简化绣球图案,或者提取绣球上的花瓣造型、鸟纹、兽纹等运用在设计中,寓意各族人民团结和睦、共同繁荣、吉庆祥瑞之意。二是绣球造型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在壮族地区合理利用绣球造型进行艺术再创造,加工成公共艺术雕塑,可以提升场地的景观效果。公共艺术是景观设计的构成要素之一,具有可识别性的公共艺术对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中要不断地挖掘民族元素,让学生真正把壮族绣球的造型、图案、色彩等进行组合运用。广西大部分高校设计类专业都运用了民族文化元素培养学生,很好地彰显了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完美结合。
在全球一体化发展的今天,由于受多元文化的影响,我国许多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技艺逐渐式微。虽然部分青年大学生对壮族文化有所了解,但认知不深,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没有使命感。具体表现为在美术类相关课程的教学中,部分学生对民族传统工艺的流程略有兴趣,但多数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学习缺乏主动性,对于课程内容只是被动地接受,学习的知识也局限于课堂上教师讲授的内容。此外,部分学校对本土民间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相对不足,教学只是围绕学校订购的教材进行,虽然可以实现基础知识的全覆盖,但很少有涉及本地域、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源。壮族作为历史悠久的民族,其民族文化资源相当丰富,倘若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很少涉及与民族相关的文化元素和案例,那么学生自身也很难将民族文化与民族制作工艺融入自身学习和艺术创作中。究其原因,是因为大多数专业教师教学任务重,自身精力有限,在进行多个班级的教学时没有足够的精力去深入挖掘地方传统文化元素,导致许多宝贵的教学资源被忽视,这是在整合本土少数民族美术教学资源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壮族绣球作为广西壮族传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既能体现传统民族工艺,也是壮族民俗的重要载体,生动反映了壮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内心的需求,是壮族人文精神和文化在当代的不断延伸。将壮族绣球工艺融入美术类课程教学不仅可以开拓教学空间,还有利于丰富美术类教学资源。在专业实践教学中,教师应深入探索壮族绣球工艺的特点,将其与理论知识联系起来,提取有效资源,合理设计授课内容,引导大学生用民族艺术语言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增强大学生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与民族工艺的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