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服务贡献的场域特征、评价指标与提升策略

2023-09-28 11:39刘英霞
教育与职业(下) 2023年9期
关键词:评价指标提升策略高职院校

[摘要]服务贡献是评价高职院校办学竞争力的核心指标,高职院校的服务贡献是一个综合场域,可分为人才供给场域、科技服务场域、社会培训场域三个子场域,且与多维利益相关者密切相关。基于服务贡献的场域特征,利用德尔菲法确定了高职院校服务贡献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指标,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17个,然后将每个指标值与对标值进行比较研究,评价高职院校的服务贡献能力和水平。从提高专业布局与产业的契合度、学生就业的人岗匹配度、科技研发与企业的适应度、科研反哺教学的有效度、开展社会培训的精准度、公益培训的覆盖度等维度,优化人才供给场域、赋能科技服务场域、重构社会培训场域,提升高职院校的服务贡献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服务贡献;场域特征;评价指标;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18-0051-07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大学社会服务职能最早出现在美国,以威斯康星大学为代表提出了“踩在牛粪上的教授才是最好的教授”的思想,由此确定了大学的社會服务职能。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了高等学校应履行社会服务职能。2015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在社会服务能力方面率先取得突破”。2019年,《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将“列入计划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办学水平、服务能力、国际影响显著提升”“使职业教育成为支撑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总体目标,并将提升服务发展水平作为建设任务之一。高职院校服务贡献的价值本源表征为通过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社会培训等举措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推动产业转型、促进教育公平,同时也是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推进社会服务能力稳步提升,是高职院校支撑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通过挖掘相关数据发现,高职院校的服务贡献还存在发展不均衡、服务能力不强、服务水平不高、与教育教学脱节等现象。因此,深入研究服务贡献的场域特征,进而分析影响服务贡献质量的因素,以此为依据优化评价指标,通过评价引领高职院校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服务贡献存在的问题

黄炎培先生将职业教育目的归纳为“一、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①。也就是说,职业教育不仅是为个人谋生的,并且是为社会服务的,这与国家对职业教育“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完全吻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四十条规定,“国家鼓励职业学校在招生就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与相关行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等建立合作机制”。《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了职业教育更加注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主张。高职院校的服务贡献质量反映了高职院校服务国家区域发展规划和重大战略、服务地方和行业企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从而对高职院校提出了与行业产业进步、与产业数字化转型、与区域经济社会捆绑发展,提高人岗匹配度的要求,服务贡献质量自然而然地被放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逐步成为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核心指标。《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职业学校的评价要求是加大职业培训、服务区域和行业的评价权重。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以下简称“质量年报”)从2017年开始参考各学校毕业生人数和就业去向、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纵向科研经费到款额、技术交易到款额、非学历培训到款额和公益性培训等指标,发布“服务贡献50强”“服务贡献典型校”名单。山东等省份已将服务贡献质量作为高职院校办学质量考核的重要指标。从2022年1258份质量年报的数据来看,高职院校紧密对接实体经济转型升级需要,优化专业布局,校企合作开展技术研发和社会培训,为企业解决“卡脖子”问题,共输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2368 878人,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245793.62万元,纵向科研经费到款额176159.01万元,技术交易到款额92153.94万元,非学历培训到账经费574970.71万元,全面助推产业升级、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服务发展能力明显提升。但是,高职院校的服务贡献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服务贡献发展不均衡,区域差异明显。从近5年质量年报发布的“服务贡献50强”“服务贡献典型校”的分布来看,东部地区入选学校占比为70%~75%,西部地区入选学校占比为13%~22%,中部地区入选学校占比为7%~12%,呈现严重不均衡状态,区域差异明显。二是服务贡献能力不足,服务水平不高。从2022年质量年报的数据看,全国197所“双高”院校的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中位数为739万元、技术交易到款额中位数为161万元,而1258所高职院校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中位数为0元、技术交易到款额中位数0元,表明有600多所学校的这两项指标值为0,为企业进行技术服务的能力亟须提升。三是社会服务与育人存在“两张皮”现象,融合度不高。2022年质量年报数据显示,全国高职院校技术交易到款额均值为866万元,下四分位值为66万元,表明有300多所学校的技术交易额不到100万元,科研成果转化成效不够明显,高职院校的技术研发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同时,高职院校与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四方协同,以科研项目为引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机制还不够成熟,科研项目转化为教学项目、科研元素融汇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尚未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模式。

二、高职院校服务贡献的场域特征

布迪厄(Pierre Bourdieu)认为,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场域和资本、权力、惯习紧密相连。社会整体应被看成是社会空间,是由无数个相对自主的场域所架构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属性特征决定了高职院校主要置于两个场域之中,即文化生产场域中的教育次场域和行业、企业所处的物质大生产场域。教育场域是一种文化场域,是生产、传播、传承文化资本的场所,这决定了高职院校既具有育人的公益性,又具有服务经济发展的功利性。因此,高职院校的服务贡献是一个综合场域,与多维利益相关者密切相关,服务贡献的能力和水平受其资本、权力和惯习的综合影响。基于米切尔(Donovan Mitchell)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在社会服务贡献场域中,可以认为高职院校处于6个要素的影响之中,分别为政府、产业、企业、科研院所、教师、学生。基于现代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服务社会、国际交流合作等五大职能,将高职院校的服务贡献场域分为人才供给场域、科技服务场域、社会培训场域三个子场域,在每个子场域中,高职院校均受到政府、产业、企业、科研院所、教师、学生的影响(如图1所示)。

在服务贡献场域中,政府是高职院校主要的投入者,从宏观层面对高职学校的服務贡献进行部署和任务分配,如服务国家战略、质量型扩招、稳就业等。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要求高职院校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智力支撑,如专业(群)与产业链匹配、技术创新推动产业数字化发展等。企业在财力、物力、人力方面与高职院校开展紧密合作,企业高质量发展希望高职院校根据岗位需求精准供给人才,为企业开展技术攻关、职业培训,创新发展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生产力。科研院所通过投入经费、人力等资源与高职院校开展合作,建立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共同开展科学研究,并将科研项目转化为教学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高职院校教师通过教书育人、参与企业的科技研发、开展科学研究、参加社会培训等,不断提高高职院校服务贡献的能力和水平。学生是高职院校服务贡献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一方面,通过参加学校的科技服务、社会培训等项目,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和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与其他要素形成合力,不断提升学校的服务贡献质量,提高学校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总之,政府、产业、企业、科研院所、教师、学生与高职院校服务贡献场域是相互影响的关系。同时,政府通过政策、制度、资金等形式,直接支配和影响产业布局和企业发展,引导科研院所进行技术创新和研发,并直接影响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三、高职院校服务贡献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高职院校服务贡献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多维度的系统工程,场域特征为其提供了理论支撑。本研究选定51名专家(学生),包括政府专家2人、行业企业专家12人、专业负责人11人、专业教师10人、在校生10人、毕业生6人,运用德尔菲法确定了服务贡献质量观测点和评价指标。

(一)设计服务贡献观测点

本研究基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在对职教专家、企业专家、专业教师、学生等群体大范围深度调研和访谈的基础上,确定了服务贡献质量观测点。

遵循高职院校服务贡献的场域属性,依据评价指标体系科学性、合理性、可测性原则,本研究将影响服务贡献的要素分为人才供给、科技服务、社会培训3个一级指标,专业布局、就业质量、科技创新、科研育人、社会培训5个二级指标,并根据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设计了32个观测点,其中,32个观测点的数据均可从质量年报数据采集平台和全国高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以下将二者统称为“数据平台”)获取。

指标一:专业布局。专业是高职教育与社会用人需求对接的桥梁,专业布局是高职院校服务经济发展、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也是体现高职院校服务贡献的重要因素。专业布局位于人才供给场域,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为政府、产业、企业、科研院所、教师、学生,可以从动态调整专业数量占比、一产专业布点数占比、一产专业在校生人数、二产专业布点数占比、二产专业在校生人数、三产专业布点数占比、三产专业在校生人数7个维度进行观测。

指标二:就业质量。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适应需求的人才是高职教育的应有之义。就业质量在人才供给场域,人岗匹配度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的人才供给质量,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为政府、产业、企业、学生,可以从毕业生就业人数占比、毕业生本省去向落实率、留在当地就业人数占比、毕业生面向一产就业人数占比、毕业生面向二产就业人数占比、毕业生面向三产就业人数占比、到西部和东北地区就业人数占比、到中小微企业就业人数占比8个维度进行观测。

指标三:科技创新。对高职教育来说,科学研究更侧重于技术技能及其应用研究,通过与企业共同开展科技研发,进行科技攻关,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位于科技服务场域,是高职院校服务贡献的重要表征,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为产业、企业、科研院所、教师,可以从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横向技术服务项目数、横向技术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专利授权数量、发明专利授权数量、专利成果转化项目数、专利成果转化到款额7个维度进行观测。

指标四:科研育人。高职院校通过将技术研发流程与教育教学过程融会贯通,将企业的新技术、新标准、新规范、新工艺渗透到专业、课程、课堂。在科研育人场域,将科技创新元素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有助于塑造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为产业、企业、科研院所、教师、学生,可以从纵向科研项目数、纵向科研经费到款额、科研平台数、学生参与科研平台人数4个维度进行观测。

指标五:社会培训。高职院校是社会职业培训市场的主力军,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和面向特殊人群的非学历培训是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促进扩大就业的重要举措。社会培训场域受政策支持力度、高职院校的专业面向、培训品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涉及政府、产业、企业、教师、学生等利益相关者,可以从非学历培训项目数、非学历培训学时、非学历培训人日、非学历培训到款经费、社区教育公益培训项目数、公益项目培训学时6个维度进行观测。

(二)德尔菲法筛选评价指标

本研究由选定的51名专家(学生)确定各因素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极重要、很重要、一般重要、不重要、不必考虑,用0~9范围内的数字代表该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程度),专家(学生)独自对每个评价指标进行赋分,然后统计得出最终结果,构成评价指标。

根据专家(学生)的赋分结果,计算每个指标的均值和方差。均值即一组数据的平均值,方差是用来描述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方差越大,数据波动越大,表明专家(学生)的意见越不集中;方差越小,数据波动越小,表明专家(学生)的意见越集中。然后,选取合适的阈值和,将所有指标中计算出均值和方差的指标筛选出来作为有效指标,最终确定了高职院校服务贡献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指标,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17个。

由于评价指标体系中二级指标均为量化指标,且均可以从数据平台获取,因此本研究避开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而是采用将每个指标与对标值进行对比的方式,评价高职院校服务贡献的能力和水平。其中,对标值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全国或本省三产结构比例、各项指标的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中值,以更精准地评价服务贡献质量,如表1所示。

四、服务贡献指标体系的应用

本研究以山东省3所“雙高”院校(分别称“学校1”“学校2”“学校3”)为例,分析高职院校服务贡献质量。其中,将3所学校的三产专业布点数占比、毕业生面向三产的就业人数占比等6个指标与本省的整体情况和三产结构进行对比分析,其他11个指标以全省均值为对标值进行对比分析。为便于比较,将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

3所学校一次产业专业布点占比均低于省均值,并远远低于一次产业结构比例,其中,学校1一次产业专业布点数为0。学校2的二次产业专业占比高于其他2所学校,并高于二次产业结构比例,该学校形成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基础,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核心的高水平专业群。学校1的三次产业专业占比高于其他2所学校,形成以现代服务业助力高端制造业和现代农业为目标的高技术服务业专业集群。这不仅表明3所学校在专业布点上错位发展,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也说明了学校的专业布点与区域国民经济和产业布局的匹配度还有待提高。从毕业生面向三产就业人数的比例来看,学校3毕业生主要面向一次产业和二次产业就业,学校2毕业生主要面向二次产业和三次产业就业,学校1毕业生主要面向三次产业就业。3所学校毕业生面向三产就业人数占比与本省三产结构基本吻合,表明学校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基本能满足产业需求。

同时,学校1的动态调整专业数量占比远远大于省均值,该学校对接产业数字化转型需求,快速优化专业布局,提高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和水平。3所学校的毕业去向落实人数占比均高于省平均值,充分发挥了高职院校在稳就业中的重要作用。学校3的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纵向科研经费到款额、专利成果转化到款额均远远高于其他2所学校和省均值,表明该学校参与企业技术研发、产品升级改造以及承担科研项目多,科研能力强,创新活力充分显现。学校1的横向技术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和发明专利授权数量稳居本省第一,学校服务企业技术研发的水平较高。学校2的非学历培训学时、公益项目培训学时为全省最高,并远远高于省平均值,该学校全力打造非学历教育管理平台,面向社会组织高质量的培训项目,社会培训达到15万人日,充分发挥了“双高计划”建设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

五、高职院校提升服务贡献质量的策略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从优化人才供给场域、赋能科技服务场域、重构社会培训场域三个方面提升高职院校的服务贡献质量。

(一)优化人才供给场域,提高学校专业布局与产业的契合度和学生就业的人岗匹配度

从布迪厄场域理论看,客观形态的文化资本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服务贡献的能力和水平。学校的专业布局和就业结构都将对学生文化资本的获取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制约高职院校服务贡献质量。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要求专业设置能够主动适应区域社会与经济发展对技术技能的需求,形成与经济契合、与时代同步、布局合理与适应性较强的专业结构。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供给是否与市场需求契合,关键是看人才的核心要素是否达到产业用人要求。一是坚持市场为导向、服务区域经济建设、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突显学校优势与特色的原则,建立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的动态调整机制,并将专业与产业发展契合度等指标纳入专业建设质量诊改体系,重点提升面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人才培养能力,使专业随经济转型而变,适应市场需求而动,提高专业布点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契合度,实现专业布局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联动。二是用好产业人才大数据平台和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找准人才需求的突破口。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对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高职院校要主动契合现代产业体系及市场需求,动态发布专业布局与需求分析报告,对接产业人才供需数据平台和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持续推进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专项行动,精准挖掘目标企业和岗位资源,为学生拓展更多优质岗位。三是深入推进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高质量的校企合作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高职院校与企业通过共建高水平专业、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共同培养现场工程师等举措,使学校的教学过程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结合,使企业相应的岗位需求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紧密对接企业的岗位需求联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从而为学生量身打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推进学校人力资源的市场化和社会化,使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达成一致,提高人岗匹配度。

(二)赋能科技服务场域,提高科技研发与企业的适应度和科研反哺教学的有效度

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术文化资本,高职院校应以技术文化资本作为服务贡献的逻辑起点,从而提升高职教育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整合到一起进行系统谋划,强调促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科技创新是提高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支撑,对高职教育来说,科教融汇成为提升服务质量和提升话语权的新引擎。其中,“科”既包括行业企业最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也包括高职教育的所有科学研究,而“融汇”则强调“科”与“教”的关系不是物理的结合,而是将二者的各要素相互渗透、深度融合,使科技与育人一体化发展。可见,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高职院校要不断创新育人机制,构建科研育人体系,并成为促进创新链、产业链精准对接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中试车间”。高职院校要坚持科研为教育教学改革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发挥在行业企业发展中的动力源作用。一是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联合建设高层次科研创新平台,以推动科研体制机制创新为抓手,聚焦产业关键技术难题、新产品新工艺研发等开展技术攻关,提高科技研发与企业的适应度。二是探索联盟合作机制,与全国性行业协会、行指委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推动科技成果与企业技术需求的快速对接,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着力提升科研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力。三是突破传统惯习思维,使科技赋能人才培养,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项目,推动人才培养、科技研发、技术服务深度融合,实现教学、研究、服务融为一体,提高科研反哺教学的有效度。

(三)重构社会培训场域,提高职业培训与需求的精准度和公益培训的覆盖度

在布迪厄看来,文化资本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具化到个体中,从而形成具身的文化素养与文化技能,而社会则通过颁发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证书从制度上确认个人具有的不同程度的文化资本。《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指出,建立“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因而,高职教育成为社会群体通过培训提升文化资本、获取不同层次证书的重要渠道。同时,开展高质量的社会培训也是高职院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关键举措。一是瞄准需求开展培训,助力企业员工职业技能水平提升。高职院校应锚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聚焦企业员工及转岗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协同“政行企校”多方资源,搭建职业技能培训平台,与行业企业需求精准对接,创新职业技能培训模式,开发定制化培训课程,整体提升员工职业技能。二是赋能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支撑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高职院校应积极发挥涉农专业优势和团队优势,对接“三农”需求,探索通过成立职业农民学院、农民电商集团等開展定制化培训,积极对农民开展技术指导和科技帮扶,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敢创新的新型职业农民。三是输出优质社区教育资源,持续加大公益培训力度。高职院校应用好优质数字资源,推进“互联网+终身教育”融合发展,为学习者提供更加便利、优质的教育服务。通过建设社区学院等形式,积极参与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建设工作,通过创设老年大学,积极开展老年人智能技术应用培训,不断提高公益培训的覆盖度。

总之,服务贡献质量彰显了高职院校在服务实体经济、应用技术攻坚、助力国家战略等方面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通过研究服务贡献的评价指标,探索提升服务贡献能力和水平的策略,有助于发挥多维场域优势,多元利益相关者共建共享社会服务资本,从而推动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

[注释]

①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教育文集:第3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381.

[参考文献]

[1]刘亚西.高水平高职学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实践逻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0):10-13+28.

[2]刘晓,李甘菊.新时代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现实特征与优化路径——基于197所“双高计划”建设单位中期建设情况的调查分析[J].教育与职业,2023(9):36-42.

[3](法)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4]刘英霞.技能型社会背景下技术技能人才要素模型与培养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2(10):62-65.

[5]张明广,茹宁,丁凤娟.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践逻辑[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30):16-19.

猜你喜欢
评价指标提升策略高职院校
第三方物流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基于UML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评价指标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综述
公司信息化管理与经济效益提升研究
资源型企业财务竞争力评价研究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