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火郁发之”理论辨治湿热型轮状病毒性肠炎∗

2023-09-28 23:58战俊邑曹志群
西部中医药 2023年8期
关键词:连汤葛根芩外感

高 慧,战俊邑,王 伟,曹志群△

1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2 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3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 250014

“火郁发之”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指火热之邪被郁遏于内,当发而越之,以返其自然本性[1],适用于因火热壅闭于内不得出而导致的各种疾病。轮状病毒性肠炎(rotavirus viral enteritis,RVE)发生于6~24 月龄婴幼儿[2]。该病除呕吐、非血性腹泻和发热等典型症状外,严重者可发生高渗性脱水、惊厥和电解质紊乱,进而导致死亡[3]。小儿为纯阳之体,外感六淫后易从火化,故外感泄泻多以热病居多,属于“火郁”范畴。本文依据“火郁发之”理论阐释外感引发的湿热型RVE的症状特点及葛根芩连汤治疗该病的辨治方法。

1 RVE中医证候分析

温邪是中医学外邪之一,包括六淫中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疠气和温毒。温邪致病的共同特点是从外界侵入人体,所致病证均具有发病急、传变快、易化燥伤阴的特点。如湿热病邪多见于夏末秋初,病位以脾胃为主,主要表现为身热不扬、恶寒身重、头痛如裹、胸脘痞闷、舌苔白腻等邪遏卫、气分的症状。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病程较长;如暑热病邪,即在夏季盛暑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一种温邪。其炎热之性较一般温邪为甚,发病初起即表现为壮热、大汗、头晕、面赤、心烦口渴、脉洪大等阳明气分证候。在病变发展过程中易耗气伤津,致病时常兼夹湿邪;疠气所致病证繁多,证候各异,但都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和流行性,病情严重,变化迅速。轮状病毒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的特点,且发病迅速,传变较快,易化燥伤阴,与温邪致病特点极为相似,其所导致的RVE亦可归属于温病范畴。

临床上RVE 常见证型有湿热证、寒湿证、伤食证和脾虚证,而又以湿热证最为常见。《湿热论》记载:“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4]病机十九条中指出:“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小儿脏腑娇嫩,具有“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若护养不当,伤于饮食,脾伤则运化不及,易酝酿生湿。若外感温邪,传变入里,与里湿相合,湿性黏腻,阻滞中焦气机运行,郁而化火,暴注下迫则为湿热泻,症见水样或蛋花样便,其味臭秽;邪热夹湿上攻于胃,胃气上逆则出现恶心、呕吐;外邪与人体正气交争,卫表失和则发热,兼见口渴喜饮,食欲不振,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治以清散肠热、化湿止利的葛根芩连汤。小儿肺脏娇嫩,腠理不固,秋冬季节易感风寒之邪,与里湿相合,困遏脾阳,运化不及则为寒湿泻,出现稀便或水样便,或夹泡沫,肠鸣腹痛,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咳嗽等表证,舌淡,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淡红;治以解表温里、运脾化湿的藿香正气散或五加减正气散。邪束机表,郁而不发,入里化热,亦可出现湿热泻的症状。小儿脾常不足,喂养不当易损伤脾胃,脾胃升降失司,水谷不化,精微不布,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则为伤食泻,症见大便质稀,夹有乳糜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伴有腹胀、呕吐,嗳气味酸腐,便前腹痛,便后缓解,兼见不思乳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微黄,脉滑实,指纹滞,治以消食化滞的肥儿丸或保和丸。若小儿久病迁延不愈,脾胃愈虚,则为脾虚泻。症见大便溏薄,色淡,不臭,常食后即泻,伴有面色萎黄,神疲倦怠,形体消瘦,舌淡、苔白,脉缓弱,指纹淡,治以健脾益气、渗湿止泻的参苓白术散,可酌情加入解表、散寒、清热之品。

2 “火郁发之”理法分析

《黄帝内经》中“火郁”指的是心郁。心属火,为阳脏,其性主明;心主血脉,其性主通。若心气不舒,情志内伤,运化之气太过或不及导致心之特性受到抑制,则发为火郁。《医碥》曰:“郁者,滞而不通也,百病皆生于郁,人若气血流通,病安从作,一有怫郁,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当化不化,或郁于气,或郁于血,病斯作矣。”[5]郁病的发生多由于气机受阻,升降失调,故郁而化热,火邪内生。除情志因素外,外感六淫、饮食不节、劳逸过度等凡是可以影响气机升降出入障碍的因素皆为火郁的病因。正如刘河间所言:“六气皆从火化……五志所伤皆化为热”,而“发之”为其治则。仲景倡导以“解表发汗”来解除火郁之象。《伤寒论》中“火郁”的病因分为两种情况。其一,郁而化火。如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6]36寒邪郁闭过重,致使阳气内郁化热,内扰胸中而出现“烦躁”。方中重用麻黄,与生姜配伍峻猛发汗;生石膏清透郁热;炙甘草配伍大枣和中扶正,以资汗源。上药合用,使邪外出,郁热得除。其二,火邪内陷于局部无所出。如第76 条:“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6]43因“汗、吐、下”等误治之后,热邪因此内陷于胸膈,热郁胸膈,扰乱心神,治以清宣郁热的栀子豉汤。又如第34 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6]36桂枝证当汗反下,表证不解,阳气趋表抗邪,故“脉促”。误下后引部分表热内陷大肠,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内热上迫于肺,肺气不利而作喘;肠热外蒸于表,津液外泄而汗出,治以发散郁热的葛根芩连汤。

张介宾认为:“发,发越也……故当因其势而解之、散之、升之、扬之,如开其窗,如揭其被,皆谓之发,非独止于汗也。”[7]由此观之,“火郁”的治法在于“因势利导”,调动人体的正气,顺应开泄之性,引邪外出,从而使气机升降出入复常,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如外感寒邪,阳气被束,导致火郁者,宜解表散寒;湿邪黏滞下趋,易阻滞气机,湿遏阳郁而致湿热内生者,宜清热利湿,分消走泄;气郁者宜畅达情志;血瘀者宜活血化瘀;食郁者宜消食导滞;正气虚弱者宜扶正;火郁于肝者,宜疏肝解郁;若过食生冷,脾阳被遏,郁而化火者,宜升阳散火,使清阳升、热自清、火郁揭。

3 葛根芩连汤的辨证应用

葛根芩连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6]36外邪侵袭人体表现出桂枝证,本应发汗发表,调和营卫,不汗而下,是为误治,故曰:“反下”。误下后部分表热内陷于肠腑,导致肠腑气血郁滞,郁而化火,传导失司而成利。《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中指出:“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肺与大肠相表里,肠热上蒸于肺,肺气不降而作喘;肠热外蒸于表,津液外泄故汗出。《伤寒论·平脉法》言:“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这,名曰促。”表邪入里,正气抗争,尚有驱邪外出之势,故表现为“脉促”,治当解表清热。RVE 因外感温邪,传变入里,与里湿相合,湿性黏腻,阻滞中焦气机运行,郁而化火,火邪内陷于肠腑无所出,故而暴注下迫。其症状、病机传变与《伤寒论》中的葛根芩连汤证颇为相似,故运用葛根芩连汤异病同治,发散郁热、化湿止利,可消除“火郁”之因,故可轴运轮转,阴阳趋向平和。

葛根芩连汤组方: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黄芩三两,黄连三两;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方中葛根用量最大,为君药。《长沙药解》云:“性甘、辛,性凉,入足阳明胃经。解经气之壅遏,清胃腑之燥热,达郁迫而止利,降冲逆而定喘。”[8]可见葛根可解表热、清肠腑郁热以止利。方中黄芩《本草经解》云:“气平,味苦,无毒。主诸热,黄疸,肠澼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方中黄连《名医别录》云:“主治五脏冷热,久下泄澼、脓血、止消渴、大惊,除水。”[9]黄芩、黄连用量相当,二者配伍,清解郁热,治热利,共为臣药。炙甘草用量最少,甘缓和中,调和诸药,共为佐使药。四药合用,一清一散,一升一降,气机畅达,故小儿湿热泻在表之郁热可解,在里之郁热可平。

葛根芩连汤具有表里双解、清热化湿、泻火解毒、凉血活血、发散郁火的功效,广泛应用于临床,可用于治疗儿科、消化道、上呼吸道、神经系统、心血管、妇科、免疫系统等疾病[10]。王军仓用葛根芩连汤治疗以湿热、郁热为主的小儿胃炎、鼻窦炎、盗汗、口疮收效甚佳[11]。黄汝芹等[12]认为,葛根芩连汤具有清热止利,凉血解毒的功效,对放射性肠炎急性期的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付巍[13]基于“火郁发之”原理运用葛根芩连汤治疗热重于湿的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疗效显著。丁元庆[14]认为葛根芩连汤清热利湿,畅利气机,可以用来治疗湿热证头痛。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葛根芩连汤具有抗菌、抗炎、解热、祛痰、降血糖等作用[15]。葛根的主要活性成分为异黄酮类化合物葛根素,可通过抑制相关致炎因子或炎症介质的产生,达到抗菌抗炎作用[16];黄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可降低炎性介质释放,抑制急性炎症反应,黄芩苷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炎的功效,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17-19]。黄连主要的活性成分小檗碱,具有抗菌、抗炎、抗病毒等药理作用[20]。可有效缓解小儿发热、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甘草具有抗炎、抗病毒、抗菌的作用。赵益等研究表明,葛根与黄芩、黄连等配伍能显著提升肠炎模型大鼠结肠组织损伤指数。

4 典型病例

案 李某,男,1 岁半,2020 年10 月14 日初诊。患儿吐泻伴高热两日余。患儿两日前因受凉后出现吐泻,大便日十行,水样便,如蛋花状,泻下急迫量多,呈喷射状,其味臭秽,肠鸣音亢进。每日呕吐5 次左右,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发热无汗,最高体温39.2 ℃,物理降温,热势未退。现症见:便次增多,蛋花样便,呕吐,发热,鼻流清涕,咽部微红,口唇干。纳呆,寐差,烦躁,口渴多饮,小便黄,量少。舌红,苔黄腻,指纹色紫。患儿足月顺产,母乳加饭喂养,无家族遗传病史及其他传染病史。辅助检查:大便轮状病毒分离阳性。西医诊断:轮状病毒性肠炎。中医诊断:泄泻病,湿热蕴肠,表里同病。治则:清热燥湿,解表固肠。药物组成:葛根9 g,黄连3 g,黄芩3 g,炒山药6 g,焦三仙各6 g,陈皮3 g,砂仁1 g,木香1 g,炒白扁豆9 g,甘草3 g。3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4次温服。

2020 年10 月17 日复诊:患儿发热已退,大便日1 行,成型,质可,纳好转,寐可,精神状态良好,上方继服3剂巩固疗效,嘱3日后复查大便轮状病毒分离试验。3 日后电话回访患儿痊愈,大便轮状病毒分离阴性。

按小儿脾常不足,此案小儿食用了不洁食物,且时属夏秋之交,夏伤于暑,湿遏伏于体内,小儿不耐寒热,因外感寒邪而诱发,外邪蕴郁脾胃,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清浊不分,合污而下而成泄泻;肠道传化失司,气机运行不畅,郁而化火,湿热交蒸,故泻下急迫,如蛋花状,其味臭秽;水走肠间,故肠鸣音亢进;邪热夹湿上攻于胃,胃气上逆则出现呕吐;外邪与人体正气交争,卫表失和则发热,口渴喜饮,纳呆,小便黄,量少,舌红,苔黄腻,指纹色紫均为湿热内蕴之象。本案属于湿热蕴肠,表里同病,本方中葛根芩连汤清热止利,解表散寒;加健脾利湿药和消食导滞药,诸药合用可使气机畅达,表解热消。

5 小结

RVE 以腹泻、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中医学多参照泄泻、温病论治。该病中医辨证以湿热证为主,因外感温邪,传变入里,与里湿相合,湿性黏腻,阻滞中焦气机运行,郁而化火,火邪内陷于肠腑无所出,故而暴注下迫。其症状、病机传变,与《伤寒论》中的葛根芩连汤证颇为相似,临床治疗应根据具体情况因势利导,审因辨证,以“发之”为基本治疗原则,解郁散火,畅达气机,消除“火郁”之因,从而使机体处于阴平阳秘的状态。

猜你喜欢
连汤葛根芩外感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葛根芩连汤治疗放射性肠炎的作用机制
葛根芩连汤对感染大肠杆菌小鼠血常规、血液内毒素及炎性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
葛根芩连丸UPLC指纹图谱建立及7种成分测定
桑菊饮治猪外感咳嗽
葛根芩连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葛根芩连汤治疗腹泻的相关研究
葛根芩连汤及其加减方治疗小儿腹泻的统计分析
止嗽散加减治疗外感咳嗽36例
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走罐治疗外感高热30例
宣肺止咳汤治疗外感咳嗽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