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选之子”到“天弃之子”
——项羽悲剧英雄形象分析

2023-09-28 11:13:03郭子嘉山东大学济南250100
名作欣赏 2023年18期
关键词:项羽刘邦

⊙郭子嘉[山东大学,济南 250100]

一、引言

《史记》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为史学作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①;作为文学作品,司马迁塑造的人物生动鲜活、栩栩如生。项羽是中国历史上知名度很高的一位悲剧英雄,事迹主要见于《项羽本纪》,同时散见于《高祖本纪》和《淮阴侯列传》。《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文学色彩最为浓厚的篇章,项羽是司马迁笔下最生动、最豪迈的悲剧英雄。②关于项羽人物形象的分析有很多,有从历史成败的角度,有从文学人物的角度,有从人物对比的角度,有从性格悲剧的角度,还有从复仇心理的角度进行分析的。这些分析见仁见智,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项羽生于乱世,出身名门世家,少有大志,勇武过人。他是抗秦起义军中实力最强的领袖,有机会成为“天选之子”,在推翻暴秦后顺利成为开国创基的君王,然而他缺谋少断,敌友不分,残暴少仁,一步步从巅峰走向毁灭,正应了那句话“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左传·庄公十一年》)。项羽在无力回天之时赋诗“时不利兮骓不逝”,唱出了英雄末路、“天弃之子”的悲歌,被司马迁批评“归咎于天而不知自责”。纵观项羽光辉而悲壮的一生,我们认为有必要从文本出发,剖析其具备的帝王潜质,了解其如何自毁前程、成为“天弃之子”的过程,这有利于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历史人物,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个人的命运。

二、“天选之子”——项羽的英雄气概分析

项羽曾经成为“天选之子”,是有事实根据的。说到“天选之子”,历史典籍中有种种关于“天选之子”的异象记载和传说,无非是把这些帝王的降生神秘化、统治天下必然化。比如刘邦,历史上有其母刘氏感蛟龙而生刘邦,刘邦夜行斩白帝子大蛇的传说等。而对于项羽,司马迁也是不惜笔墨,点出了这位“天选之子”的种种“受记”。秦始皇常说“东南有天子气,于是因东游以压之”;项羽见秦始皇出游,言“彼可取而代也”,非雄主不能言;年老而“好奇计”的范增,一心辅佐项羽,他会观“刘邦有天子气”,能断言“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想来他也看出项羽亦有天子气,且能拥有天下。对于项羽的勃兴,司马迁不解,甚至附会天子重瞳之说:“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③以上种种,都说明项羽在历史上是作为“天选之子”出现的。下面,我们就具体分析项羽的帝王之潜质、英雄之品格。

(一)生逢乱世为项羽成为“天选之子”创造了可能性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治世出能臣”。一个人再有能力和才华,如果是治世,有明王圣主在上,人们也只能按照伦理规矩做事,辅佐君王,成为将帅、文宗之才;如果是盛世,即使君主昏弱,文臣武将追求的也只能是兴国安邦、“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否则便是徐敬业、宋江者流的下场。

秦朝任用法家兴国,消灭六国,实行严政暴政,人民苦不堪言。正因如此,陈涉、吴广振臂一呼,天下云集响应,强秦土崩瓦解。秦失其鹿,天下豪杰得以逐鹿中原。项羽曾得见秦始皇出游,直言“彼可取而代也”,如果是治世,项羽之志即为谋逆之野心,会遭诛族之祸。正是生逢乱世,项羽之大志才具有实现的可能性,事实证明他在某种程度上也确实实现了“取而代之”的理想。

(二)出身世家为项羽的发展奠定了有力基础

纵观中国古代封建史,在改朝换代之时,除少数几个之外,开国皇帝从刘邦、刘秀,到曹丕、司马炎,再到李渊、赵匡胤,真正草根起家的很少,大都是倚仗家族势力、强权力量帮助自己发展壮大,或豪夺或巧取胜利果实,而获得天下。

项羽出身名门世家,“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项羽的家庭起点不可谓不高。在发展过程中,项羽凭借着季父项梁的教导和帮助,步步高升,轻而易举地获得吴中会稽郡第二把手的位置。他凭借着楚将世家的身份,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陈婴的几万兵马和人们的归附,使得起义队伍不断壮大,成为不容小觑的重要势力。“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范增指路寻立怀王,项梁战死后,范增又亲自辅佐项羽,指导其尊义帝、与各路诸侯缔结合约,这些与项羽的世家身份都有着或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三)个人能力是项羽脱颖而出、走向胜利的根本

项羽是有能力的。项羽素有大志,不喜书剑,但愿学兵书,成人之后,“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已经显示了不同寻常的才华和能力。

避仇吴中时,项羽协助项梁斩杀会稽太守,起事一举成功,初步显示了他当机行事的勇武。项梁定陶之役战死后,善权谋的宋义成为上将军,“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而项羽为次将,权力被大大削弱。而后项羽针对宋义的骄横弄权,声讨其“非社稷之臣”,将其斩杀帐中,并追杀其子宋襄。项羽所为,“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由此项羽“威震楚国,名闻诸侯”。这一行为充分显示了项羽不居人下、识人得当、杀伐果决的政治才能。

项羽带领楚军救赵,面对强秦,项羽命令军队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最后大破秦军,“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巨鹿之战,九战九捷,大破秦军,取得了秦末农民战争中一次关键性的胜利。项羽破秦军主力,进一步迫使章邯率部降楚,促成了秦王朝的崩溃,项羽由此成为起义军的实际领袖,这充分显示了项羽卓越的军事才能。

楚汉战争第一战中,虽遭刘邦联军围剿失去都城彭城,但项羽并未自乱阵脚,而是把主力留在齐国,自己亲率三万精兵回救。他采用侧方进攻战术,“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尔后项羽又乘胜追击,不给敌方以喘息之机,最后“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项羽救彭城之举,充分说明项羽熟谙兵法,有勇有谋,是个临大事有静气的英雄人物。

项羽是有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的,至于说他学兵法“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定都彭城时说的“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的庸俗话,还有韩信所说的“匹夫之勇”和“妇人之仁”,都不是致命的缺点,在某些方面是可以忽略的,也是可以弥补的。项羽之所以很快从权力巅峰走向毁灭,最后发出“时不利兮”的悲叹,原因在于他看不透起义成功后天下需要的是治世之主而非霸王之主的社会现实。当他成为另一个秦始皇,变得残暴不仁时,人们亦何尝不会选又弃之?

三、“天弃之子”——项羽的悲剧根源分析

(一)志大才疏是项羽的先天不足

项羽武将世家出身,少年时期轻视读书,认为“书足以记名姓而已”;轻视学剑,认为只是“一人敌”之术;愿学兵法,但“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错误的读书理念、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没有得到纠正,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项羽志大才疏、心高气傲、刚愎自用的性格特点。

虽然项羽读书不够,读兵法没能深入进去,但后来胜出的刘邦也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所以项羽少时没有用心读书不是他失败的根源所在。

(二)缺少谋略、不能正确认识天下大势是项羽失败的重要原因

智慧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间接经验,主要来自书本知识;另一种是直接经验,来自广阔的社会生活。项羽自杀前回顾,起兵八年,身经七十余战。在残酷的斗争中,项羽败少胜多,但他从未在自己的失败、失误以及对手上升的过程中获得成长的智慧。

项羽的第一次重大失误来自鸿门宴。当年怀王与诸将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转战赵国,丧失了最先入关的良机,这使得刘邦抢占了先机。但畏于兵力的悬殊,刘邦不敢轻举妄动,于是就有了鸿门宴。小人曹无伤前来邀功,报告刘邦想称王,此前有约,刘邦想称王必然属实。范增“好奇计”,善观人,为项羽分析刘邦:“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项羽没有采纳谋臣范增的意见,却听从了项伯的意见,最终在鸿门宴中放走了刘邦。当然,对于鸿门宴放走刘邦一事,后人见仁见智,有人认为这是放虎归山,也有人认为鉴于项羽当时入关前在地利、人和方面已经失利,放走刘邦才是项羽最英雄、最正确的选择。④

但是我们认为,项羽作为当时起义军的实际领袖,在入关之时他应该思考的问题是:怀王与诸将之约有没有意义?谁是他称王的最大障碍?谁是他今后进一步称霸天下的真正敌手?天下形势如何,如何安定天下、治理天下?如果他认真思考了这些问题,就不会在入关前还大开杀戒,当然也不会在鸿门宴中不听范增之谏而轻易放走刘邦。

项羽的第二次重大失误是分封不公和定都失策。熊铁基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不在分封,因为当时的形势,项羽不得不分封,“项羽称西楚霸王,王九郡,他们尚且忿忿不平,设若称帝,当更难容忍,必立即遭到群起而攻之”⑤。笔者同意上述看法。分封势在必行,但要避免分封不公的问题。项羽如果能从重整旧山河、治理天下的角度考虑问题,那分封不公的问题、任亲和“自厚”的问题就能极力避免。项羽没有做好策略上的调整,仍怀着“以力征经营天下”的理念,带着泄愤和复仇心理⑥,烧掠秦宫,放弃肥沃的关中,而挟私显耀、定都彭城,这些都体现出他战略上的重大失误。定都彭城,就要迁徙义帝,公开轻视并迁徙义帝,使项羽直接走向不义;而带着意气和“自厚”的分封,使得分封不公,直接导致战乱再起,不得不收拾残局。最后诸侯混战,阵盟重组,直接牺牲了自己,为刘邦一统天下做了“嫁衣”。

项羽第一次重大失误和第二次重大失误接连发生,互为因果,不由得让人扼腕叹息。张大可说:“假如项羽在鸿门诛了刘邦,一脚踢开怀王,称帝关中,谁曰不然!”真是好见解。

项羽的最后一次重大失误来自接受乞和,中了刘邦的反间计。楚汉对峙的四年中,项羽和刘邦各有胜负。刘邦节节失利后,愿割地请和,却借此离间项羽和范增以及手下诸将的关系。项羽竟天真到看不出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角逐,而中了陈平的反间计,气得范增告老还乡,后背脓疽发作而死,后又斩杀了大将纪信。此后,正如范增所言“天下事大定矣”,项羽失去了东山再起的机会,直接走向败亡。

在逐鹿中原、楚汉对峙的过程中,项羽竟然没有学得对手刘邦的一招半式,大多时候都处于“项王大怒”和迎战厮杀的状态中。

(三)残暴不仁是项羽失败的根本原因

谋略不足,但有众臣辅佐,照样可以定鼎天下。开始时项羽身边并不缺智者能臣,鸿门宴中范增直陈形势,切中要害,后面项羽一再失策但范增一直跟随;项羽定都失策,有人直言关中的险要和肥饶,“可都以霸”,但项羽见秦宫残破,怀思东归,被人嘲笑“沐猴而冠”后,竟怒而烹之。直言被杀,忠良自退,以至人才流失,白白“赞助”了对手。

说到底,项羽走向覆灭的根本原因是缺乏仁爱精神。因起事争权、清除异己而杀人,那是不得已,但攻城后坑杀百姓,实属残暴。项羽入关前,曾先后坑杀襄城、阳城。正是这两次屠城行为,让楚怀王及诸将认为:“项羽为人僄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且楚数进取,前陈王、项梁皆败。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项羽僄悍,今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虽然刘邦也曾在项梁的影响下屠杀阳城,但从根本上讲,刘邦相对仁爱。两相比较,正是项羽的残暴少慈,使得刘邦先入关,自己则失去了这次机会。

残暴不仁必然不得人心,熊铁基指出项羽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不得人心。刘邦虽先入关,但实力不足,不得不忌惮项羽,而项羽入主咸阳后的残暴行为让人心进一步丧失。楚军坑杀降秦卒吏二十余万人、屠咸阳,并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诸侯混战后,项羽又坑杀齐地田荣降卒。楚汉之战中,刘邦历数项羽的十宗罪,有些条目虽有加罪之嫌,但核心直指其残暴不仁。至此,人心向背一目了然。得人心者方得天下,项羽没能看清这一点,不知笼络人心,不懂得施恩于民,才最终走上败亡之路。

贾谊在《过秦论》中分析强秦土崩瓦解的原因,归结为一句话:“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项羽的失败又何尝不是如此?仁义不施,故将离心,以暴制暴,走了强秦的老路,最终得以失败。

四、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带给后世的影响和启示

(一)项羽虽败犹荣,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人物

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他歌颂项羽的丰功伟绩,把项羽放在本纪里面来记录其生平事迹,这种有意的安排和客观真实的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充分的肯定。

项羽曾作为“天选之子”,勇武一世,虽然没能笑到最后,成为了不起的政治家,但其光辉的英雄形象永载史册。项羽算不上政治家,他不懂得笼络人心,不懂外交,没有做到广交朋友、借力发展,也没做到用人不疑,更不懂各种阴谋和阳谋,也不用说什么无赖手段了。“项羽在军事上是一个巨人,在政治上恰是一个侏儒”⑦,这种分析非常客观形象。

项羽虽然失败了,但他以刚直的性格、坦荡的胸怀、真情至性和英雄豪气,赢得了当时和后世人们的尊重。他向汉王挑战,希望“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之际,项王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和之,英雄垂泪,无限感伤,“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当项羽败退到乌江时,乌江亭长愿渡他过江逃生:“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亦足王也。”而项羽却回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生死存亡之际,他想到的不是东山再起、卷土重来,而是家乡父老的情义。刘邦的人马追至乌江,项羽从容不迫,头颅赠送故人以封侯,自刎而死。宁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项羽死得磊落、坦荡、豪气。康清莲就从霸气、义气、稚气和勇气四个角度解读了项羽的英雄形象,充分肯定了项羽有血有肉、感情真挚的一面。李清照作《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称得上是对项羽的盖棺之论。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屹立于天地之间,其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永久地活在人们心中。

(二)项羽的悲剧人物形象带给后世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天子乃上天之子,《尚书·太甲篇》说“顾諟天之明命”,《诗经·大雅》说“有觉德行,四国顺之”。清楚上天赋予你的光明使命,同时要不断地积累德行,这样四方诸侯、天下臣民就能归服。《左传》说“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当天子君王残暴失德时,上天就会剥夺你的天命,去护佑、辅佐有德行的人,因此商汤取代了夏桀,周武讨伐了商纣。项羽虽说残暴,但本性并非如此,从韩信那里可以略知一二,“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韩信说这是项羽的“妇人之仁”,笔者倒认为这恰恰说明项羽本性并非残暴嗜杀之人,而是在对抗强秦的过程中,以暴制暴的刚性思维害了他,使他走上了“仁义不施”的路子,最终导致失败的结局。

用暴力可以得天下,但用暴力不能治天下,立国需要仁爱。从“天选之子”到“天弃之子”,项羽和刘邦差了一个“仁爱”的距离。《礼记·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假设项羽少时肯多读些书,明白仁爱的道理,他的人生结局一定不是如此;假设项羽善于学习,能及早地从对手那里学得仁爱精神,哪怕是施恩于民的手段,历史也一定会改写。可惜历史没有假设,项羽终究是失败了。但是以史为鉴,我们却认识到了仁爱之心对于立国和立身的重要性。司马迁忍辱苟活创作《史记》,其目的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我们在读《史记》时,需要理解司马迁记录历史、塑造人物的初衷,在探究“天人之际”和沟通“古今之变”中,获得治世的智慧和成长的力量。

① 〔东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738页。

② 韩兆琦:《司马迁如何写项羽,感动读者两千年》,《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③ 〔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428页。(本文有关该书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④ 蔡伟:《千古一宴,尽显英雄本色——〈鸿门宴〉项羽不杀刘邦新说》,《书屋》2002年第6期。

⑤ 熊铁基:《评项羽的功过是非》,《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4期。

⑥ 程远:《试论项羽的复仇心理》,《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⑦ 张大可:《论项羽》,《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猜你喜欢
项羽刘邦
说项羽
小主人报(2022年6期)2022-04-01 00:49:34
项羽为什么不肯定都关中
学生天地(2020年25期)2020-06-01 02:16:28
汉初刘邦集团“入都关中”事迹查验
刘邦记嫂之恨
刘邦斩丁公
刘邦不识字吗?
世事难料
梦遇项羽
小说月刊(2015年1期)2015-04-19 02:04:26
从《鸿门宴》《项羽之死》看项羽的罪与罚
项羽和刘邦为什么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