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侠五义》中白玉堂形象的悲剧成因分析

2023-09-28 05:02赵亚婕西北大学文学院西安710127
名作欣赏 2023年17期
关键词:官府侠客朝廷

⊙赵亚婕[西北大学文学院,西安 710127]

在石玉昆说唱《龙图公案》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长篇章回小说《三侠五义》是近代前期侠义公案小说的代表作品。作者在塑造白玉堂这个人物形象时,摆脱了侠客就要“高大全”的传统人物塑造模式,不仅赋予白玉堂武艺高强、年少华美、文武双全、风流倜傥等优点,也突出他阴险狠毒、意气用事、心胸狭窄等性格缺陷,白玉堂形象也因此而显得真实鲜活,具有长久的生命力。胡适先生指出:“白玉堂的许多短处,倒能叫读者觉得这样的一个人也许是可能的,因为他有这些近情近理的短处,我们却格外爱惜他的长处。”①桀骜不驯的白玉堂本来可以一直过着无拘无束、快意恩仇的江湖生活,但是众多原因合力造成了他人生悲惨的结局。从白玉堂自身来看,他对名誉的病态追求、忠义精神和桀骜性格的矛盾冲突以及亦正亦邪的侠盗身份等都暗示了他的悲剧结局。从外部来看,时代的压迫注定了白玉堂的悲剧结局。

一、过度重视名誉为白玉堂的悲剧埋下伏笔

“自古英雄出少年”,白玉堂也不例外,他因形容秀美、文武双全、年少焕然而名震江湖。但是,与传统意义上的理想型侠客不同,白玉堂的优点有多耀眼,他的性格缺陷就有多明显。陈平原先生认为:“侠客有不好色,不贪财,不怕死者,可几乎没有不爱名的。‘名’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的普遍认可。”②白玉堂就是典型的例子,他不近女色,不畏牺牲,亦不贪图钱财,但他始终为名所困。少年得志、心高气傲的白玉堂绝对无法接受自己的名誉被他人挑战。因此,当他听说展昭被天子封为“御猫”后,顿觉“五鼠”减色,丢了面子。即使自己同南侠展昭素不相识,也要不远万里前往东京与展昭一决高下。也正是出于对江湖声誉的维护,白玉堂后来又自导自演了盗走“三宝”等一系列闹剧。对于白玉堂而言,与名誉相比,自己的生命不值一提。当发现自己的武艺远不敌欧阳春时,他顿时觉得没有脸面回东京交差,一气之下便要寻短见。所幸被欧阳春救下,才保住性命。白玉堂不仅会为了名誉与他人较量,还会为了名誉与自己斗气,独闯铜网阵就是最好的例子。颜查散官印丢失显然不是白玉堂一个人的责任,可他偏要把所有责任揽下。他奋力抓住盗贼,却中了贼人的偷梁换柱之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追回的官印竟是伪造的。白玉堂自诩聪明一世,却遭小人暗算,这对于他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屈辱。为了挽回颜面,他负气出走,决心凭借自己高超的武艺独闯铜网阵。由于他冲动任性又大意轻敌,最终命殒冲霄楼。

为了名扬天下,白玉堂还敢于挑战权威,即使“罪犯天条,斧钺加身”③也在所不惜。韩非子曾经指出侠客的特点就是“以武犯禁”④,即在封建法度之外伸张正义。这一点在白玉堂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他凭借自己高强的武艺,视法度为无物,接连做了几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夜闯开封府盗三宝,忠烈祠题诗,杀总管太监郭槐等。白玉堂始终按照自己的为人准则和本领处理遇到的不平之事,以实际行动来追求“快意恩仇”,以一己之力对抗社会的不公和封建制度的黑暗,他始终是独立、不受束缚的。

综上所述,说白玉堂短暂的一生都在为名誉所驱使是毫不夸张的。为了找回“五鼠”的名气,他千里迢迢到东京找展昭比武;为了名扬天下,他无视法度大闹东京;为了挽回颜面,他不惜以自己宝贵的生命为代价。正是由于白玉堂对声誉有着近乎病态的执念,他最后的悲惨结局也在意料之中。

二、忠义精神与桀骜性格的矛盾使白玉堂陷入困境

近代前期,小说领域中的突出现象就是侠义小说和公案小说合流,从前以武犯禁的侠客开始皈依皇权,小说中常出现侠客归顺朝廷,在清官麾下伸张正义、惩暴护民的情节。侠客们“完成了从崇尚血气之勇到追求忠义、从轻生死重然诺的墨家精神到兼济天下的儒家情怀的人格转变”⑤。与人格转变相关的是侠客们思想上的变化,即“‘士为知己者死’的报恩思想,演变为以朝廷、国家为中心,奉君王、清官为恩主”⑥。陷入两难境地的白玉堂无法从官场中脱身,不仅仅是因为忠君爱国的价值观,更是因为他遇到了知音颜查散。古代文人士子胸中怀着建功立业的伟大理想,期望凭借自己的才能实现抱负。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遇到志同道合的知音是再好不过的事情。如此看来,白玉堂是幸运的,因为颜查散既能理解他,又能帮助他实现建功立业的理想。因此,秉持着“士为知己者死”的理念,白玉堂必定要报答颜查散的知遇之恩。

作为书中的一大悲剧,白玉堂殒命冲霄楼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帮助颜查散。倘若朝廷追究官印丢失一事,颜查散必定罪责难逃。颜查散是白玉堂的恩主,同时又是白玉堂的知己,按照白玉堂好行侠仗义的性格,他必定会伸出援手帮助好友渡过难关。而次要原因是白玉堂的忠君爱国思想。从理论上来说,如果白玉堂成功拿到反叛盟书,就可以上奏朝廷,将企图谋反的襄阳王赵爵参倒,这是白玉堂报效国家的大好机会。但遗憾的是,白玉堂并未成功,轻举妄动的他不仅一无所获,甚至命丧黄泉。

自西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以来,儒家思想就成为我国思想文化的主流。儒家提倡忠君爱国、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白玉堂是个文武双全的侠客,在行走江湖前,他曾跟随父亲的故友学习诗文,自然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三试颜查散”的过程中,能让读书多年的颜查散认为他是“潇洒儒流”,足以证明白玉堂身上带有较为浓郁的文人气质。此外,白玉堂杀了郭安之后,在忠烈祠西山上题五言绝句一首,诗云:“忠烈保君王,哀哉杖下亡。芳名垂不朽,博得一炉香。”⑦笔气纵横,言简意深,既体现出他有一定的文采,又显示出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而具有的忠义精神。

“舍生取义、立身扬名成为白玉堂行侠仗义的内驱力,也是他收敛野性归降官府的根本原因。”⑧虽然以江湖侠客的身份自处并不会影响他除暴安良,亦不会影响他的江湖声誉,但久而久之,白玉堂总不免会被统治者视为眼中钉加以打压和排斥。相反,若是归顺朝廷,他就可以用更正当的身份行侠仗义,扬名天下。所以,忠君爱国的价值观导致白玉堂选择归顺,成为封建国家机构中的一员。但白玉堂长期行走江湖,早已习惯无拘无束、放浪形骸的生活,这就导致他无法很好地融入官场。心高气傲的白玉堂不可能主动放下身段迎合他人,所以他始终保持着那份桀骜不驯的野性。他并不认同朝廷的全部律令,具体表现为他身居官职却并不依靠法度行事,还是同以往一样随心所欲。当他受命访拿北侠欧阳春时,本该按蒋平所说的“以情理相感”,但是他仗着自己武艺超群又奉旨办事,欲强行捉拿,行为方式充满了江湖逞勇好斗的气息。

自古以来,文人士子最害怕的莫过于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深谙儒家思想的白玉堂也不例外。从某种程度上看,白玉堂所求的名誉并非只是江湖侠客之名,更包含了文人士子所渴望的功名。在白玉堂看来,归入包拯麾下,可以光宗耀祖,荫及子孙,更重要的是能够施展抱负,凭借能力实现自己建功立业的理想。可是一旦步入官场,就势必要收敛自己的野性。心高气傲、桀骜不驯的白玉堂始终不愿委屈自己以顺应官场规则。一边是自己追求的理想,而另一边是自己看重的自由,如此一来,白玉堂就陷入了两难境地。他认为“自己行侠能替他人摆脱困境,却没有看清实际上自己已身处困境之中”⑨,身处于困境之中而不自知,这正是白玉堂的悲哀所在,也是造成他悲剧结局的重要因素。

三、亦侠亦盗的双重身份使白玉堂的人生理想最终破灭

司马迁将侠客的特点总结为“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⑩。白玉堂做出了许多侠义行为:在苗家集帮助受欺压的老人,开封府寄无头柬,洪泽湖捉鬼等,这些行为均可体现出他的侠肝义胆。自始至终,白玉堂一直践行着自己行侠仗义的人生准则,他的一举一动都散发着侠客的气息。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盗”定义为“利物也”⑪,即盗窃他人财物者。与侠客相反,盗贼是扰乱社会秩序的存在。纵观全书,白玉堂的某些行为具有盗贼的特点,如偷走苗秀父子的银两,偷走开封府的三件宝物等。同时,白玉堂为人阴险狠毒,也使得本是侠客的他更像个江洋大盗。这些行为的出发点并非为了获取他人财物以满足自己的贪欲,但究其本质,则与盗贼无异。

白玉堂被四位义兄合力捉拿之后,到开封府拜见包拯。他听说包拯在书房等待之后,下意识地便起身前往。经由蒋平提醒后,他才猛然醒悟,换上罪衣罪裙,着了刑具去面见包拯。此时白玉堂的遗忘正好体现出在他内心深处并不认为自己有罪,也没有像自己义兄们一样以罪民自处。同其他自觉归顺朝廷,遵守官府秩序的侠客相比,白玉堂显得桀骜不驯、亦正亦邪,他身上散发着危险的气息,行为处事又始终在叛逆与臣服之间游走。他归顺官府固然是为了赢得侠客的声誉,但也是为了自己的理想抱负,维护个人尊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的种种行径看起来过于自我,过于放肆,但是放在抹杀个性和自由的封建文化大环境之中,他身上从未泯灭的野性和草莽气息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然而,正是白玉堂身上这份难能可贵的野性,使得他的人生理想最终破灭。假如白玉堂在归顺官府后,安分守己,遵守法度,也许能够善终。但是白玉堂从来不肯真正臣服,始终保持着野性和反叛精神,身处官场之中却我行我素。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官府不可能与盗贼成为同道中人。统治者不希望自己的绝对权威受到挑战,不允许任何危害统治的因素存在。为寻求稳定,朝廷将屡次以武犯禁的白玉堂纳入国家机构,但他在归顺后仍然无法收敛自己的野性,几次挑战制度的底线,这是朝廷无法容忍的。因此,就算白玉堂为朝廷效力,朝廷仍会将他视为对立面。为了自己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白玉堂选择归顺官府,但他亦正亦邪的行为方式和亦侠亦盗的双重身份致使他的理想最终破灭。

四、时代的压迫使白玉堂的人生悲剧成为必然

作为书中众多侠客中最出彩的一个,白玉堂的悲剧结局却似乎是命中注定的。白玉堂一生都在追求自由和独立,始终张扬着自己的个性。即使归顺官府,他也保持着侠客的桀骜不驯、无拘无束及可贵的反叛精神。他敢于挑战封建制度,敢于打抱不平,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同官府格格不入。但是想要游刃有余地行走于庙堂和草野之间谈何容易?侠客追求自由的本性难以抑制,朝廷对江湖侠客亦时时保持着警惕之心。侠客和朝廷间的根本矛盾无法调和,合作只能是暂时的,二者只能此消彼长,白玉堂之死就是最好的证明。

白玉堂命殒冲霄楼是整部作品中最惊心动魄、最具悲剧色彩的情节,他凄惨的结局和耀眼的出场形成了鲜明对比,使得小说更具有震撼力和冲击力。白玉堂用生命践行着自己所坚持的人生信条,实现了侠客不成功便成仁的终极追求。但可悲的是,无论是对于反派力量襄阳王,还是对于正义势力官府而言,白玉堂之死都是利大于弊的。对于襄阳王来说,白玉堂是他谋反计划实施进程中的一大障碍,白玉堂之死无疑为他的谋反活动扫除了阻力。对于官府而言,白玉堂是危害统治的不稳定因素,他的野性和叛逆精神不利于国家法度和社会秩序的稳定,白玉堂之死意味着一大不安定因素的解决。

作为全书中的悲剧人物,白玉堂之死还有更深刻的寓意:牢不可破的铜网阵象征着难以撼动的封建制度,白玉堂独闯铜网阵的失败意味着个人力量想要战胜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无异于以卵击石。他的惨死具有杀鸡儆猴的意义,这向世人昭示:任何妄图以一己之力挑战封建统治的个人都无法善终。白玉堂想凭借一己之力挑战时代无异于螳臂当车,面对如此悬殊的力量差距,他丝毫没有退缩之意,如此看来,白玉堂这一人物形象是悲壮的。

侠客想要游走于官场和草野之间是极为困难的,如果选择皈依朝廷就必然会丧失个性,白玉堂在归顺官府之后仍然保持自己粗犷的草莽气息,最终为朝廷所不容。作者给白玉堂安排如此悲惨的结局,体现了作者对于清官统率侠客扶危济困这条出路的怀疑和思考。侠客在伸张正义的过程中,如何做到不违背法度?他们能否在不触犯法律禁忌,又不被法律拘束的情况下扶危济困?在庙堂和草野的夹缝之中,侠客该何去何从?面对这些问题,作者又陷入了沉思。白玉堂身上有即将消逝的独立、叛逆、自由的侠义精神,在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中独树一帜。他的死亡预示着江湖侠客只有对官府唯命是从,俯首帖耳,才有生存的可能;也预示着那股难能可贵的侠义精神终将消逝。这体现出作者正义理想的幻灭,也暗示着封建专制势力终将毁灭一切自由和独立个性。

① 胡适:《中国章回小说考证》,上海书店1980年版,第430页。

② 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6页。

③⑦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202页,第206页。

④ 《韩非子》校注组:《韩非子校注》,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 670页。

⑤⑥ 李建明:《侠义精神在〈三侠五义〉中的修正》,《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4卷第4期,第136页。

⑧ 宋巍:《论〈三侠五义〉中的侠客形象群体特征及其成因》,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2页。

⑨ 罗尚荣、黄婷:《论白玉堂形象的悲剧色彩》,《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6卷第3期,第87页。

⑩ 〔汉〕司马迁:《史记》,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896页。

⑪ 〔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178页。

猜你喜欢
官府侠客朝廷
朝廷场域之下《左传》中的女性审美分析
《周礼》职官与官府辨析
挂羊头卖狗肉
侠客
护鹿小侠客
三国鼎立之黄巾大起义
侠客李白
清代社会管理的流弊
心境
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