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建滢,张 从,陆语迪,刘红权
(1.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8; 2.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 江苏 南京 210028)
神、魂、魄早在《黄帝内经》中就被提及,是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学及哲学的重要组成内容。详细记载三魂七魄的书籍是张君房的道教类书《云笈七签》[1]。魂、魄在中医学中均属于五神,与神相同,以精、气、血为物质基础并反映于外的无形表现,其功能是维持人的思维和形体活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以及认知障碍、抑郁、幻觉、失眠等非运动神经障碍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2]。笔者对神、魂、魄、肾精和脑髓的定义、意义及其关系进行阐述,揭示魂、魄与PD发病的关系。
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现。《灵枢·本神》曰:“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神是父母生殖之精相搏交合,可视其为阴阳交感融合化生而来,是生命活动的外在反映。狭义之神是指人的一切精神、思维、意识等活动,称之为情绪、意识、感觉等。本文所探讨的是狭义之神。
五神属狭义之神,包含神、魂、魄、意、志。《灵枢·卫气》曰:“神生于五脏,舍于五脏,主导于心。”可见,气血功能正常,营卫调和,五脏功能正常,才可神舍于心,再由心主导,五脏六腑反映在外的精神心理活动。《灵枢·天年》曰:“黄帝曰:‘何者为神?’岐伯曰:‘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3]血气充盛,营卫相和,五脏六腑功能正常,神、魂、魄随之形成,人才能长成,可见神、魂、魄是以脏腑精气血、营卫等为物质基础。《素问·灵兰密典论篇》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4]人若要长成须五脏六腑功能正常、气血精液充足,心主神志也必须在肝藏魂、肺藏魄的辅助下才能使五脏共同协调支配人体的思维和活动。
神是脏腑气血功能在外的无形反映,与形体机能强弱密切相关,形神相合机体才能正常成长。神来源于精、气、血等基础物质,也可以反作用于这些基础物质[5]。形神统一则人健康成长,神失去其功能则可影响五脏六腑功能活动和气血的正常运行。神异常则表现为神志错乱失常,如焦虑、抑郁、恐惧、淡漠痴呆,甚至狂躁不安。
《灵枢·本神》曰:“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魂随神往来,与神本质相同,是人的精、气、血充足,脏腑功能正常而反映于外的心理表现[6]。唐初经学家孔颖达言:“魂魄,神灵之名,本从形气而有……附气之神为魂也……附气之神者,谓精神性识渐有所知,此则附气之神也。”由此可见,神、魂、魄三者的关系为神控制魂,魂引发魄,反可受魄的作用,神总统魂魄[7]。魂由神派生,化生以后逐渐发展形成思想意识、情绪思维、知识技能等高级思维心理活动[5]。清代医家汪昂言:“魂属阳,肝藏魂,人之知觉属魂。”[4]当阳气充盈到一定程度就会化生出魂,可知魂本质为无形阳气[8],其特性是主情、主外、主动、无形。道家言魂“得此阳神,领其脑宫之神,引其光神,游于上天”。神总领人体一切精神、思维、意识活动,而魂则能够引领全身各处之神相互沟通。“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和“肝藏血,血舍魂”能看出魂是随着血的运行而发挥沟通全身的功能[8],发挥其统领人体无形的信息、思想、意识、情感、智慧等功能。根据魂的功能可以将魂简单看作是心和脑功能反映在外的无形表现,而这些高级思维和意识活动是可以在成长过程中慢慢获得的一种条件反射,与神、魄协调合作共同维持人的正常心理活动、思维活动和行为活动[4,9]。
“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魄是跟随精的运行而出入并发挥其功能。《云笈七签》[1]将魄分为尸狗、伏矢、雀阴、吞贼、非毒、除秽、臭肺。尸狗是指人预警的能力,吞贼是指人的免疫能力,除秽能够祛除人代谢产物,臭肺负责人的吐纳功能,雀阴控制人的生殖功能,非毒驱散人体的毒素,伏矢是指人的意识[10]。由此可见,魄是与生俱来的感知觉和运动的能力,以精、气、血为物质基础,反映脏腑正常功能。
汪昂说:“魄属阴,肺藏魄,人之运动属魄。”魄藏于肺中,肺为气之主。笔者认为,阴气充盛到一定程度则产生魄,其特征是主内的、与生俱来不易变的[4]。孔颖达曰:“附形之灵曰魄……附形之灵者,谓初生之时,耳目心识,手足运动,啼呼为声,此则魄之灵也。”可见魄在外反映人从出生之时就具备的耳听目视、手足运动、哭笑等能力,可简单理解为先天反射行为。肾藏精,精足则魄滋养充足,随精气聚散运行于五脏六腑,脏腑受到魄的调控而正常运行。相比于魂的高级精神思维活动,魄是一种统摄生命的低级的精神生命活动[3],不受人主观精神意志支配的一种非条件反射。魄不足,人体的先天反射迟钝甚至消失,出现便秘、汗自出,甚至排尿障碍、性功能减退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11-12]。
道家将魂细分为三魂。所谓三魂是指天魂、地魂、人魂,古称胎光、爽灵、幽精等。三魂在人成长过程中分别有独特的代表意义与功能。《云笈七签》[1]卷五十四曰:“胎光延生,爽灵益禄,幽精绝死。”胎光代表生命之光,决定人的生命;爽灵决定人的智力、智慧;幽精决定人的性取向和性能力[10]。亦有记载[1]曰:“夫人身有三魂,一名胎光,太清阳和之气也;一名爽灵,阴气之变也;一名幽精,阴气之杂也。若阴气制阳,则人心不清净;阴杂之气,则人心昏暗。神气阙少,肾气不续,脾胃五脉不通,四大疾病系体,大期至焉。”三魂与神气同源。若神气缺少,肾气不足,精失所藏,则脏腑功能失常,疾病则发。
爽灵属三魂,与神是人的精神活动外在反映的本质一样,是人的高级思维活动的高度概括。“爽者,明也。”明指明亮、明智,其可代表智慧、智力;灵即灵巧、灵活、反应敏捷、迅速等意思。故爽灵代表的是人的智力、慧力、反应能力、判断能力等[10]。在日常生活中,爽灵即心脑功能、思辨能力和反应灵敏程度等。爽灵化生正常则人的肢体协调、反应能力迅速、动作敏捷、肌张力正常等。爽灵缺失则人的智力和反应灵敏度下降,出现运动迟缓、姿势异常、痴呆等表现。
《素问·金匮真言论篇》曰:“夫精者,生之本也。”精是构成人体的极细微基础物质,由父母之精和后天水谷精华化生而来,具有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功能[13]。《素问·六节藏象论篇》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精生出后藏于肾中,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中之精由五脏六腑功能正常所化之精汇聚而来,并将其储存以供人体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灵枢·经脉》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可见人体之精先生成,精随后化生成髓,上达于脑,而《灵枢·海论》中“髓海有余,则轻劲有力,自过其度”[14]指出五脏六腑精气上汇于脑中,可将髓看作在脑中贮存的特殊精气,用以保证人的意志、思维、辨物、平衡控制及灵活运动等能够正常运行。
唐容川在《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中曰:“盖髓者,肾精所生,精足则髓足……精以生神……精足神强,自多伎巧……精不足者智不多。”《素问·灵兰秘典论篇》曰:“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说明肾藏精,精生髓,肾为髓主,脑为髓海,肾、脑的生理功能与精、髓的生理意义密切相关[6]。肾主脑髓,精足髓充则肾、脑功能才可正常运行,人才能耳聪目明、思维敏捷、神志正常、手足灵巧。《华洋藏象约编》曰:“夫居于元首之内,贯腰脊之中,统领官骸,联络关节,为魂魄之穴宅,性命之枢机,脑髓是也。”[6]指出脑髓能够主宰人体,化生魂魄。神由脏腑之精汇集并贮藏于肾中之精所化生,是人一切精神、思维、意识等活动的无形外在反映;魂魄为脑髓元神,是精气在脑髓中化生元神后再由元神外发所化生的无形思维意识活动,分别反映人的高级思维、行为活动。
肾中精化生神,脑髓元神化生魂,魄伴随精而出入。神与魂魄以精髓为物质基础[13],共同主宰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脑髓与肾精在形神中属形,而神、魂、魄在形神中属神,形神统一则人体安康[5]。
西医学定义PD是一种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等运动功能障碍,以及认知障碍、抑郁、幻觉、失眠等非运动神经障碍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西医学认为,其主要组织病理学改变为脑部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发病机制至今不明。随着中医学的发展,根据患者主症的不同将PD分别称作“颤病”“拘病”“颤拘病”[15]。
据前所述,肾精—神—脑髓—魂魄与人的神志和行为活动紧密相关。笔者将其与PD的发病机制联在一起,认为神是精神、思维、意识等活动的反映,神异常所出现的抑郁、焦虑、烦躁不安等症状与PD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一致。魂是高级思维和行为活动的外在无形反映,可将其简单理解为后天通过学习逐渐产生的情感、意志、思维和行为活动等,属条件反射。魂不足即条件反射不灵敏。爽灵作为魂之一,代表智力、反应能力、逻辑能力等,其化生不足则会出现智力下降、反应灵敏度降低等表现,与PD的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姿势步态障碍、肌强直、认知障碍甚至痴呆等临床表现高度一致。魄是低级的思维和行为活动的无形外在反映,是先天出生就具有的精神和行为活动,不受人的意志所调控,可简单理解为非条件反射。根据魄的特性,其化生不足则会出现嗅觉障碍、睡眠障碍、多汗、吞咽活动减少、排尿障碍等,与PD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完全相符。由此可推测PD的发病是由神、魂、魄化生失常所致。
神、魂之爽灵和魄由肾精、脑髓化生而来,精生髓充盛于脑则其正常化生。人随着年纪的增长,五脏虚衰、气血精气逐渐减少,汇集于肾中之精不足,生髓随之减少。当人体这些基础物质不足之时,神、魂之爽灵、魄的化生也会相应缺失,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可见,PD的发病机制在“形”为肾精不足,脑消髓减;在“神”为神、魂魄缺失。《荀子·天论》曰:“形具而神生。”中医理论强调形神合一,形病神则病,神病形亦不能安康。肾精不足,脑、髓消减,肾脑功能失常,神、魂魄化生异常则发为PD。
患者,女,59岁,2019年5月30日初诊。主诉:运动迟缓5个月。2019年年初患者首次出现走路缓慢,后出现肢体强直、震颤且进行性加重,于外院确诊为 PD。平素服用多巴丝肼片、盐酸金刚烷胺片等治疗,病情控制一般,为求中医治疗前来就诊。症见:双上肢静止性震颤,双下肢乏力,站立困难,行走动作缓慢。声音低怯,多汗,口角流涎,嗅觉减退,大便干结,夜间尿频,失眠多梦,健忘,四肢不温。舌淡、苔腻,脉沉细。体格检查:眼球活动正常,面具脸,四肢肌张力高,捏合、对掌差,双上肢静止性震颤,可直立行走,前倾步态。西医诊断:帕金森病。中医诊断:颤拘病,属肾精亏虚证。维持既有西药治疗方案,中医治宜补肾益精填髓,方选补脾益肾方加减。处方:肉苁蓉 30 g,熟地黄30 g,钩藤20 g(后下),白术30 g,猪苓20 g,生黄芪50 g,党参30 g,鳖甲20 g,淫羊藿15 g,山茱萸20 g,僵蚕10 g,酸枣仁30 g。水煎,14 剂,1 d 1 剂,分早晚温服。嘱患者坚持日常走路,并进行吞咽、朗读报纸和唱歌等训练,保持心情舒畅。患者坚持服用此方1年。2020年6月11日二诊:双上肢静止性震颤、夜间尿频、口角流涎、失眠健忘等症状较前减轻。初诊方中熟地黄减为20 g、肉苁蓉减为20 g、山茱萸减为10 g、钩藤减为15 g,其余药物及用量不变。后患者每个月至门诊复诊,效不更方,继续服药。2022 年1月13日三诊:患者双上肢静止性震颤、夜间尿频、口角流涎、失眠健忘等症状明显好转。继续服用2020年6月11日药方以固疗效。后电话随访,患者诉西药不增加,症状有所好转,PD无进展。嘱患者坚持康复训练并保持心情舒畅。
按 本案患者肾精亏虚,脑髓失养,不能散布并濡养五脏六腑,神、魂、魄化生失常,不能协调统摄人体精神思维和行为等生命活动。精血同源,肾精不足则肝血亏虚,血不养筋,筋脉失养,导致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脾肾相互资生,肾精不足,脾脏亏虚,无以固摄津液,腠理失固,津液疏布失调,溢于外则多汗、口角流涎;肺气郁闭,故声低、嗅觉减退;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传导失司,故大便干结难解;肝血亏虚,不能充盈鼓动血脉,故脉沉细。刘红权教授认为本案证机核心在于神魂魄缺失,反映在基础物质上为肾精亏虚,脑与髓失充,进一步导致肝血亏虚、脾虚失固、肺气郁闭,治以补肾、益精、填髓为要,辅以健脾宣肺,给予补脾益肾方使肾精得化、肝血得养、肺气得宣,爽灵与魄化生正常。方中肉苁蓉、淫羊藿甘温,填精补髓,补肾助阳;熟地黄益精补血,润肠通便;酸枣仁既养肝宁心安神,又敛汗;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涩固精;钩藤、僵蚕平肝阳,止痉;鳖甲滋肾息风;猪苓归肾经,利水,治疗小便不利;党参、白术配伍补益气血、升气固脱,健脾益肺,止汗。患者坚持服用补脾益肾方1年,每次复诊时症状较前逐渐改善,提示患者的五脏六腑能够逐渐恢复协调合作,肾精逐渐充足,脑髓得以重新生化,魂魄得以化生。后减补肾益精之药用量,患者在自身脏腑调和的基础上,外加补脾益肾方的补益作用使肾精、脑髓充盈,神、魂、魄能正常统御全身,病情得以改善。
脏腑精、气、血汇集并藏于肾而化生在外的无形表现为神,脑髓化生在外的无形表现为魂魄。肾精充足则脑髓充盈,魂魄正常化生。PD的发病机制从神论述本质为神、魂、魄的异常,而神、魂、魄表现其功能需要依靠肾精和脑髓作为基础物质。神、魂、魄作为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在中医理论和临床上有其深刻的意义,且PD的发病率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而逐渐增高,发病机制不够明确[11-12],故加强PD发病机制的探讨对今后在中医方面的理论研究和临床治疗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