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玮
摘 要 戏剧作为四大文学体裁样式之一,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上的作用不可忽视,结合《窦娥冤(节选)》《雷雨》教学案例,分别从立足文体属性,培养语言感知;剖析剧本人物,提升语言技巧;探究戏剧冲突,锤炼语言思维三个方面,对戏剧作品语言的功能性、动作性及戏剧冲突展开研究,帮助学生发展语言能力,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 语言建构 戏剧 语言教学 核心素养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戏剧作品,以剧本的方式呈现,通过鲜活的语言来展示人物性格、凸显矛盾冲突、表达思想情感,在语言教学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如何将戏剧教学与语言能力发展紧密结合,通过剧本赏析来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借助矛盾冲突来探寻其中的语言技巧,通过人物命运来参悟文体的语言规律等是戏剧作品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下面以统编必修下册第二单元教学为例,就戏剧语言教学展开探究。
一、立足文体属性,培养语言感知
戏剧是舞台的艺术。戏剧作品的形成,起初并非是为了供他人阅读或学习,而是为了满足人物塑造、矛盾冲突、情节发展等表演需要而特别形成的一种文体形态。因此,戏剧语言本质上具有鲜明的功能性特征,戏剧教学不可忽视对戏剧语言功能性特征展开探究。落实到实践,教师首先要掌握戏剧语言的特点,引导学生从戏剧语言功能性特征开始,通过剧情梳理、语言剖析、情节变化等途径来探究戏剧语言内在规律,增强对戏剧语言的理解,从而提升学生语言感知能力。
以《窦娥冤(节选)》教学为例。本剧选自中国传统曲目,以卓越的艺术手法揭示了窦娥悲惨的命运,唤起广大民众对其悲剧一生的同情,从而引发对其悲剧根源的批判与反思。全剧共由四折构成,课文所选章节是窦娥反抗意志集中爆发的高潮阶段,从质疑、埋怨,到直斥天地,以三桩誓愿向封建秩序发起挑战,体现了主人公窦娥不屈于命运安排、向黑暗封建社会发出强烈反抗的斗争精神。剧本是如何利用语言来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来看教材中的表述:窦娥一出场,便唱道:“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其中,“没来由”“不提防”“叫声屈”这三个词道出了窦娥无比怨恨与强烈谴责之情,与剧本前两折的剧情交相吻合,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接下来,课文在体现窦娥抱怨天地不公时连续使用了“天地也”“天也”“地也”等词语,既渲染了剧中人物的反抗情绪,也为后文窦娥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等剧情发展埋下情感伏笔。唯有抓住剧本语言功能性特征,方能真正引导学生走入剧本内部,展开对剧本语言的赏析。赏析的过程,既可以是根植作品属性展开局部探究的过程,也可以是借助剧本语言功能性特征这一瞭望口来推测剧情发展、建构剧情前后贯连的发现过程,进而从中探寻戏剧语言的内在规律。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通过剧本解构、语言梳理、剧情分析等多元化途径来引导学生进行辨析或比较,以充分发掘剧本语言的功能用意,剖析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真正把握戏剧语言特点,全面提升语言感知能力。
二、剖析剧本人物,提升语言技巧
戏剧是用来表演的,因而动作性是戏剧文本语言的另一大特征。戏剧的表演需要以人物为依托,向外界观众传递剧中的思想或主张。戏剧作品通常设定多个人物,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身份特点、形体做派、内心活动等均有差别,须借助具象的戏剧语言予以体现。因此,戏剧教學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加强对戏剧语言动作性特征展开研究,借助动作性语言的描述来揣摩剧中人物的心理、洞悉剧中人物的特征、剖析人物个性品质,从而培养学生语言技巧,发展语言能力。
以《雷雨(节选)》教学为例。开篇伊始,老爷周朴园与下人鲁侍萍之间的一番对话被视为本剧的经典。剧中关于人物动作性语言的描写,折射出二人不同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状态,被视为语言运用教学的经典范例。刚开场,剧本对周朴园的动作描述怎样?剧本中提到:“点着一支吕宋烟”“看见桌上的雨衣”,这意味着他当时是在书桌旁坐下来的。“吕宋烟”是一种高级的雪茄烟,“点烟”“坐下”等动作性语言描写,充分彰显了周朴园的身份与地位。此时的鲁侍萍在做什么呢?剧本先后使用了“看着他”“很自然走到窗前”“关上窗户”等动作性语言。“看着他”这个动作体现了什么呢?按理说,下人是不可以与老爷进行直视的,这是常识,也是做下人的行为大忌。此处使用“看着他”恰好说明了两者之间不同平常的关系,为下文剧情发展做好了铺设;“很自然”关窗这个动作描写,也暗含了鲁侍萍的“佣人”身份以及与周朴园非同一般的关系。剧本中这个动作性语言描写,也为剧情的发展做好了铺垫。直至后来,周鲁二人往事道尽,鲁侍萍在离开房间前,欲言又止时,剧本使用了“望着朴园,眼泪要涌出”这个动作描写,此处的“望”与前文刚才提到的“望”又有什么不同呢?课堂讨论中,学生们对此表达了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前面的“望”是辨认、期盼的意思,是对多年不见的人的一种辨认,也是对往昔爱人的一份期待;后一个“望”字则是确认、悲愤、绝望的意思,是对绝情之人的愤恨,是对过往苦难的悲伤,也是对自己错付终身不堪回首往事的羞愧。
三、探究戏剧冲突,锤炼语言思维
冲突是戏剧的核心。借助冲突,戏剧将人物、情节、主题、情感等紧密联系起来,建构起戏剧作品的灵魂。在这一单元的“单元学习任务”中明确了“要牢牢抓住戏剧冲突这一中心,多层次深入理解剧本的丰富意蕴”。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戏剧作品冲突,可极大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助力语文核心素养提升。
仍以《窦娥冤(节选)》为例。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针对如下问题展开讨论:窦娥冤死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有学生认为:其根源在于其所处的社会制度,封建社会是阶级压迫、人吃人的万恶社会,这为窦娥冤死提供了“土壤”,是造成上述悲剧的根本原因。也有学生对此表达出不同的意见,认为:窦娥之冤固然与社会制度有一定的关联,但根本还是由于其个人性格所决定,窦娥本性善良、顺从的背后实则隐藏着对社会秩序和统治的隐忍和顺从,逆来顺受、安于被社会统治才是导致其悲惨一生的根本原因。学生在戏剧冲突的根源性探究中不断思考,并加入了自我反思,对戏剧剧情进行人格化处理,将自我认知与思想投射于戏剧冲突与剧情情境中,促进了学生语言思维进化,增强了学生对戏剧冲突的深入探究,极大提升了学生语言的思维。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戏剧作品语言特点及规律等方面的研究,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升语言技巧,促进语言思维全面提高。
[作者通联:江苏睢宁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