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与实践逻辑

2023-09-27 10:26:00徐鑫鑫谢仁生
科学导报 2023年64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校大学生

徐鑫鑫 谢仁生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华民族汇聚了56个民族的智慧,要集各民族智慧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中国梦是一代人接一代人的奋斗,青年作为整个社会的先行者,铸牢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其团结起来为中华民族复兴添砖加瓦,自觉将自我理想与国家未来相统一。

身份可以视为是社会网格中具象的点,其中包含一定的权利义务关系,由此起到保障个人权利、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目标的功用。对特定的个人或群体来说,身份背后对应的是主观认同,基于身份的多样性,其可能具有多重身份认同。大学开放包容氛围,为大学生形成共同的身份认知提供了条件,在高校各民族学生共学共居,在共学中各民族学生齐心协力,互帮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进一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共居中各民族学生使学生在生活上互相包容理解、尊重彼此之间的差异,各民族的学生在长时间交流与交往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的含义,从情感上增强了对“多元一体”的民族认同。在彼此相互交流交往的过程促使大学生从中华民族共同体视角看待本民族与中华民族的关系,不再拘泥于自己民族,进而形成各民族大学生共同的身份认同。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民族问题,民族团结关乎着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世界局势动荡不安,冲突与暴乱不断上演,民族问题主要表现为民族矛盾、种族歧视、民族主义等。我国民族问题主要表现为国外反华势力依然活跃,国际舆论场依然存在中国威胁论。处在思想不成熟阶段,社会阅历不足的大学生,很容易受到“三股势力”的蛊惑,被西方敌人所利用,西方歪曲事实的错误观念容易造成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动摇,从而达到扰乱人心、达到民族分裂的目的。为防止大学生被“三股势力”价值观念影响,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可以增进不同民族间的感情,提高他们对不良思想的识别和抵御能力,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坚定地维护祖国的团结与统一,实现祖国的长治久安、繁荣昌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包含了过去各民族团结一致对外抵御外辱的光辉岁月,同时将继续激励各民族齐心协力共襄中国梦。持续推进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方面,可以使大学生深入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制定背后的深意,帮助其树立正确历史观、民族观,以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中华民族历史,使其内心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谬论;另一方面,可以助力大学生在未来就业地区选择时考虑西部地区,坚定大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使当代青年心系国家未来,牢记使命肩负重任,努力成长为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要实现“共同富裕”“第二个百年目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青年的命运,从来都同时代紧密相连。尤其国家的未來和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要依靠青年来实现,因此高校要重视大学生思想状况和身心健康,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以及不同目标群体的特征,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进行有效的探索。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着力搭建平台、将其融入校园社团文化、社会实践,确保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

1.将共同体意识融入校园社团文化

学校社团文化指的学生自发组建的小团体,团体成员主要因共同的兴趣爱好而聚集在一起,从而制定团内规章制度形成一种文化,影响团内成员。社团文化对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要充分发挥社团文化作用,全面营造浓厚的培育氛围,使大学生在社团文化中深度感知共同体意识。因此,高校要建设丰富的社团文化,更好地为大学生开展活动提供平台。高校可以抓住各种中华传统节日时间节点,以年轻人喜欢的方式举办各种民族文化交流活动。同时,举办社团活动也进一步拉近了各民族同学之间的距离,为彼此缔结深厚的友谊提供了可能。此外,要充分运用校园文化宣传载体,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专题和特色化,为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教育创造良好的氛围。

2.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融入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指出,要“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校外实践是高校开展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充分利用课外实践基地,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开展社会实践,带领学生参观当地历史博物馆、组织学生深入到少数民族村庄,让大学生近距离感受体验民族地区的生活。其次,高校应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专业优势。高校学生志愿服务是指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教育、农业、卫生等公益服务活动,是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的实施,对民族地区吸引人才、优化人才结构具有重要意义,解决了民族地区缺少人才和人才结构不平衡的问题。大学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是大学生走进乡村、实地调研的重要平台,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对西部计划进行宣传,邀请曾经在服务西部计划中表现优异者回校进行演讲,分享民族地区的变化,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对西部地区的了解。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大学生思政课堂,需要遵循理论逻辑,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同时发挥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师风的示范作用。

1.融共同体意识内容于思政教材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在五门思政课中有机地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以达到一个整体的效果。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述时结合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使学生在未来自觉将个人价值实现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讲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由来与中国近现代的屈辱史之间的关系,让青年更加清楚地了解中华民族共同意识作为先进的社会意识,曾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迸发出团结一致对外,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抵御外辱的力量,使当代青年不忘历史,牢记使命践行先辈之意志,努力成长为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课程中,讲述党在民族工作中所取得成就,了解党以独具一格的方式解决了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的问题,为世界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2.发挥教师师德师风“示范”作用

政治信仰之于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理念层次的传递,之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观念层次的保障。因此,教师容易成为学生们比较、思考、模仿的对象,如果老师做得不好,容易起到适得反的学习效果。思政课教师应树立平等地看待各民族文化的观念,在校内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和内在要求贯彻到教学实践中去,在校外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用实际行动表明自己的立场与原则,用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爱戴,激励影响学生。树立高尚的师德,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

当前,大学生是上网的主力军,在新媒介的持续“熏陶”下,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如何在学生中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得十分重要。因此,高校应该以学生网民的身份,发挥学生活跃的思维和较强的接受能力,运用信息技术,建立一个“互联网+”的校园网络平台,一方面有助于民族团结和培养共同体意识的时事和楷模热点事件的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另一方面多样化对破坏民族团结事件解读,使学生了解民族分裂对国家和个人的影响,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整合优化“互联网+”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能力

互联网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域,因此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体而言,首先,高校可以利用網络平台,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网络平台结合,例如以超星尔雅和慕课为基础,打造一批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专题课程,普通高校与民族高校联合起来可以网络连线课程直播。通过平台实时了解学生网络课程的课堂学习情况,其次运用互联网信息传播快的优势,选择与中华民族团结相关热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增添课堂活力。最后,“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应抓住各种媒介特点将思政教育活跃在媒介平台,使思政课堂全面铺开,在校园官微和各类视频宣传平台,适时开展宣传与推广将民族团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进入学生视野,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扎根于学生内心。

2.运用VR技术等传播媒介,深化大学生情感认同

VR技术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电子化、智能化和形象化。首先,可以用虚拟技术的沉浸式特点,创建身临其境的文化体验活动增强学生体验,进一步增强理论的说服力,此外,虚拟技术可以塑造场景,使学生沉浸式体验预设的场景,激发学生情感感知力。其次,高校应着重打造民族文化节、民族艺术作品展等精品活动情景预设,以优质的文化体验活动和多样化的文化形式,让学生穿越时空,感受曾经民族文明瑰宝的魅力,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体验感,让学生深刻体会中华文化与众不同之处。最后,教师根据活动目的设置虚拟场景,展示不同时期民族文化之间的独特与融合,让学生在虚拟与现实相互融合的沉浸式环境中,体验到不同民族之间的习俗与差异,深化学生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及风俗的认识,从而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活动主题及内容的理解力和参与感。

在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的占比不断增加,辅导员的工作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少数民族学生学习与生活需要,二是如何开展深层次、有效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因此高校辅导员在具体工作中,要关注到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上的需要,帮助其顺利度过人生重要阶段。

1.关心少数民族学生学习与生活

由于历史和地域两方面的因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水平和教育基础设施远远落后于沿海地区,所以当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生活后,第一个难题便是学习赶不上进度,学习产生挫败感,这种挫败感不仅使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大大减弱,也容易使它们对自身身份产生强烈的认同危机,从而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少部分学生在面对自己的未来时,都会感觉到茫然和恐惧,辅导员要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展开针对性的就业培训和辅导,还要定期开展解读国家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就业政策,并多宣传“少数民族选调生”等就业政策,及时将就业信息传递出去,鼓励他们学有所成,返乡创业。最后,辅导员多和学生交流分享身边少数民族学生的故事,用身边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使其明白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关键在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

2.成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引领者

辅导员始终处在学生工作的最前沿,是学生动态的掌握者。只有辅导员本人具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解习近平总书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句话深层含义和理论本质,才能更好向各民族学生诠释。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要以理服人,运用理论解答大学生们的各种疑惑,消除他们的模糊认识,纠正他们的负面观念。确保在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中始终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教育引导各民族学生深层次认识“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的含义,真正理解和确立正确的民族观念,在关系到国家统一的大事上,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基础上提出的深刻论断,大学生作为未来祖国的接班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共同的身份认同、坚定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理想信念。高校理应从思政课堂切入,把中华民族共同意识融入思政教材,发挥课堂与师德师风的示范作用,结合互联网资源优化教学、深化学生情感认同。具体实践指向上为学生提供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丰富校园社团文化,就业上结合国家的西部计划鼓励学生志愿服务,生活上加强辅导员与少数民族学生联系等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当代青年思想共识使当代青年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理论,中国共产党新闻网[EB/OL].2021-11-14.

[2]卡斯特.认同的力量[M].夏铸九,黄丽玲,等译.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3.

[3]秦玉莹,郝亚明.身份认同视域下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22(04):76-82.

[4]王秀民,馮瑛.“三全育人”视域下铸牢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OL].民族学刊:1-7[2023-05-21]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1.

[5]习近平在会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强调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N].人民日报,2015-10-1(1).

[6]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EB/OL].2022-05-14.

[7]习近平在全国民族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9-09-28(2).

[8]李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高校教师素质提升路径[J].民族教育研究,2021,32(01):65-73.

[9]肖贵清.做无愧于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大先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7(05):37-43.

[10]林文滨.党性·德性·才性:习近平思政教师观的三重意蕴[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1,38(06):85-90.

[11]吴玉芳.新时代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探析[J].黑河学院学报,2023,14(04):33-36.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马克思主义在西南地区早期传播的文献搜索、整理与研究(22XJA710004)

(作者单位:遵义医科大学珠海校区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校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现代交际(2018年9期)2018-08-31 09:42:44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团结稳疆视阈下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28:06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7:49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0:56:58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