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性符号·意象呈现·文化认同
——石敢当崇拜在川西北羌族地区的多样呈现

2023-09-26 07:12李祥林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65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羌寨羌族泰山

李祥林/四川大学 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5

2011年7月,笔者应邀参加“(海峡)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论坛”(1)2011年7月10日,由中华文化联谊会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情系巴蜀——两岸文化联谊行”在成都开幕,有来自台湾淡江大学、高雄大学、东吴大学、国光剧团、彰化师范大学、台北艺术大学、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民俗基金会、华人文化艺术联盟等方面的代表。7月12日,“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论坛”在成都大学召开,笔者在会上发言的题目是“‘5.12’地震后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台湾中华民俗基金会董事庄伯和发言的题目是“从四川吞口说起”。。会上,有台湾学者以吞口为题发言,讲到海岛的“咬剑狮”和大陆的“泰山石敢当”,笔者在交流时建议其留意羌族村寨的石敢当(根据会议安排,代表们要去北川地震灾区参观)。作为具有神性的审美意象,石敢当广泛见于中华大地,在羌族中有口头表达也有物质呈现,有历史遗存也有当代制作。“5.12”地震的灾后重建中,石敢当意象成为典范化的羌文化符号得到彰显,频频亮相在城镇村寨及舞台演艺中。立足多民族中国语境,究其由来,析其内涵,尔玛人敬奉的石敢当既是其族群表达的审美符号,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多元文化融汇的产物。

一、石敢当在羌地的多样呈现

石敢当又称泰山石敢当。石敢当信仰多见于川西北羌族地区(2)或曰:“就‘泰山石敢当’言,几乎遍及所有羌族村寨”(季富政《中国羌族建筑》第263页,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此语来自多年行走羌区调查村寨建筑的研究者。,投影在尔玛人的口头文学、民俗戏剧、造型艺术、民居建筑等上,并在当地接受中被“羌化”,形成在地性传说和意象。羌地作者笔下有“山东泰山为中华羌族第一神山”、“泰山是羌族第一大神山”之说。[1]其所传递的文化信息值得注意。汶川龙溪有“羌人谷”之称,当地流传着民间故事《泰山石的由来》:“传说,在龙溪沟山脚下有一个村寨,寨里有个小伙子,名叫泰山。泰山幼年丧爹,从小跟着邻居和乡亲们上山砍柴,将柴背到集市上卖成钱,买粮奉养眼瞎的娘。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泰山长成了大小伙子,他眉清目秀,心地善良。常常帮助困难人家分忧解愁,挑水拾柴,乡亲们都很喜爱他。”泰山所在的村寨有个怪异现象,每天太阳偏西,寨子里就飞沙走石、鬼哭神号,吵得全寨人不安宁。因此,天刚擦黑,人们就不敢出门,即使是请释比做法事,仍管不了几天,随后一切如故。一天傍晚,正当狂风大作、鬼哭狼嚎时,家家关门闭户,泰山打开房门想看个究竟,顿时各种怪声全无。此后,每逢村寨不得安宁时,只要身躯伟岸的泰山往寨口一站,霎时便风止声息,平安无事。泰山能消灾避难,乡亲们请他每天傍晚到寨口站岗,保佑清静平安。“天长日久,泰山就成了这里的‘保护神’,人人都舍不得他,离不开他。”有一天,泰山上山砍柴,突然山体崩塌(滑坡),把泰山埋住了。“泰山不幸逝世后,寨子里又不得安宁了。乡亲们为了纪念泰山,请来石匠,用条石雕刻上泰山的头像,耸立在村口路旁、房前屋后,并由释比作法一通。说来也怪,自从立了泰山的石像,寨子里又像泰山在世一样,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平安。”[2]由于滑坡时被埋的泰山只露出头部,所以雕刻泰山时只雕头部,不雕身子,身体部位写着汉字“泰山石敢当”。在尔玛人的口头文学中,泰山石敢当已完全化身为某沟某寨的羌家小伙子,成为一个神性化的羌族英雄。

在羌族民间,石敢当又称“吞口石”。羌戏《送鬼》中,主持法事的释比唱道:“神水一碗油一瓢/一段咒语驱邪魔/一口神水喷出口/两团神火往上燃/邪魔妖怪皆吓跑/永保主家得平安/神水三口喷出来/三团神火往上腾/邪魔妖怪送出门/门前立个吞口石/鬼邪禁入神请进/家家户户永太平。”[3]2337这出羌戏从释比经演化而来,内容是事主家孩子生病,请来释比为之做驱邪法事,最后释比“打油火”将鬼邪赶出门去,边走边唱。如剧中唱词所言,这“吞口石”是羌寨人家立在门前的,其功用在于“鬼邪禁入”。《羌族释比文化探秘》收录此戏,按照羌族释比唱经习惯,对后六句根据韵脚断为三句一节:“三口神水喷出口,三团神火往上腾,邪魔妖怪送出门。门口立个吞口象,禁入鬼邪准进神,家家户户永太平。”[4]小戏《送鬼》是释比用羌语演唱的,羌族有语言无文字,以上二书由于著者及出版年代不同,对采录的口头剧本进行汉文翻译时有异同。无论前书的“吞口石”,还是后书作“吞口象(像)”,均指的是羌族民间信仰中“禁入鬼邪准进神”的石敢当。吞口是面具文化的变异性体现,多取造型夸张的龙、虎、狮等兽面,以威风凛凛的神异形象镇压鬼邪魔祟。羌族地区的石敢当主要由头部吞口及碑身、碑座组成,或以为,吞口与碑石结合是石敢当进入川西北羌区被尔玛人敬奉后所形成的族群特征。其实,在西南地区,与吞口像组合的石敢当不仅仅见于羌族,《中国傩神谱》收录的“泰山石敢当”采自贵州黔中地区(3)见余大喜编著《中国傩神谱》第57页,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又,昔日成都,“交通路、红墙巷、西大街,有不少大户人家的老房子。老房子的大朝门上,挂着两个虎头般的铜器,口衔门环,拍环门响,可当电铃用。据老掉牙的成都人说,这就是‘吞口’”。这吞口,小户人家则以木制水瓢,瓢把朝上,瓢背绘上大眼、利齿、阔口的面具,口衔竹片做的宝剑,悬挂在门楣外以辟邪。究其由来,是“明末清初,随移民入川”(李双《“吞口”小记》,载2004年8月10日《成都日报》锦水副刊)。,其模样便是张口露齿、衔着宝剑的吞口面具,而“泰山石敢当”五字书写在口中吐出的长舌上,具体形制有别于羌地所见。不管怎么说,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将碑石与吞口组合的例子多见于川西北羌族地区。

羌地石敢当上部“吞口”的造型多种多样,学界对此早有关注和论说。20世纪40年代,考古学家卫聚贤去汶川等地,发现当地的石敢当上部多雕一兽头,认为这是羌地民间狗图腾的体现,并为《说文月刊》撰文《泰山石敢当》。刘锡诚引述卫氏的推测后指出:“在石敢当的上端雕一狗头(或狮头)的情况,在广西的壮族居住区内也有。近宋兆麟先生刚从广西、贵州一带考察归来,面告我,他在左右江一带的一个村寨里,发现了一家的门前竖立着一石碣,上部雕成狗头,并向我展示了他拍的照片,狗头高昂,形貌严峻。有的狗胸上还阴刻着‘石敢当’的字样。如果宋先生所见,属于瑶族聚居地区,那么就可以证明卫聚贤先生关于图腾崇拜遗迹的观点是有道理的了。然而,即使我们把雕有狗头的石敢当碑碣认定为羌族居民的狗图腾的遗迹,我们还是无法了解、也无法解释为什么会出现狮头或其它兽形头的石敢当碑碣。卫先生也说到‘这种吞口固然鹿虎狮狗均有,但余以为原始是由狗的崇拜而来’,但毕竟语焉不详,没有足够的材料论证。”[5]在岷江上游地区,近年有调查者走访汶川、理县、茂县的若干羌寨后,就所见31尊石敢当进行比较,发现仅有一尊无头部吞口。据调查者讲,刻头像的这30块石敢当中,碑体上部有石刻造像的可分为人面、兽面、鬼面三类,划分依据是:有标准人类头部和面部形态的为人面,有标准兽类头部和面部形态的为兽面,介于前二者之间、既带有部分人面特征又带有部分兽面特征的为鬼面;人面又分为戴帽和脱发两种,兽面可分为狮面、虎面、龙面及其他四种。[6]纵观川西北羌族地区所见之泰山石敢当,尽管碑体上部造像各异,局部装饰也各有差异。

在岷江上游地区,除了石敢当,关于“吞口”也有羌化的地方传说。石敢当也叫解救石,羌族民间习称“吞口”。1984年3月,从羌民口头搜集到以下故事:古时候,羌寨有一对夫妻啥都好,就是没有儿女。说来也神奇,老婆婆80岁的时候竟怀孕生下一个儿子,取名裸培。原来,这孩子是天上神人下凡,5岁能种地,10岁能打猎,15岁就扬名各村寨。这对老夫妻生下裸培后,不久便去世了。一次,裸培去深山打猎,整整打了八年。回来后,走进寨子,发现家家都关门闭户。一打听,才知道后山出了个魔王,残害羌人。裸培决心除魔,他作了充分准备,凭勇力使计谋灭了魔王及小妖。在与妖魔的大战中,裸培也身负重伤。他爬进山洞,看见许多受害羌民的尸骨,留下眼泪。泪水滴在尸骨上化作一颗颗血珠,顿时,一具具尸骨复活了。为民除害的英雄裸培死后,羌民们十分怀念他,便用木瓢画上裸培的像,挂在家里镇魔祛邪。从此,尔玛人家的门口上都挂着裸培画像,这像叫作“吞口儿”(《裸培镇魔》)。讲述者是绵虒65岁释比汪和明,羌族,不识字,去世已久。后来,我从释比王治升口中还听见屡屡提及他,说汪家有一套释比图经《刷勒日》(因我们就国家级名录项目“羌年”的非遗传承人做抢救性记录,在寻找拍摄释比使用的古老物件)。羌寨勇士裸培化身“吞口”的故事,脍炙人口,其篇名今也收入《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羌族卷》。关于“吞口”,羌地作者还有说法是,“羌族释比祖师的神像,羌族释比的神杖头上刻塑的就是释比祖师阿爸木拉的头像”[1],将其与羌族释比文化联系起来。英雄裸培也罢,释比祖师也罢,在羌族村寨,人们将泰山石与吞口像结合起来,旨在强化其神性的威力。

“石敢当,镇百鬼,压灾殃。官利福,百姓康。风教盛,礼乐张。”[7]石敢当之于羌人是超现实的圣物,具有多方面的职能和功用,其作为镇宅物立于门侧最常见,也立于村口要冲以护卫村寨平安。“5.12”地震后重建的北川吉娜羌寨,依山傍水,村民将石敢当立于河畔村旁,其意亦然。此外,石敢当也保佑出门行人,释比唱相关经文即意在祈出门消灾、诸事顺利,如释比经《敬泰山石神》:“行善之人出远门/前来敬拜泰山石,……弟子今朝远途行/敬请神灵护我身。”经文还祈求泰山石神保佑:“心想事成皆如意/金榜题名行官运/保我父母皆长寿/无灾无痛无疾病/万民安乐百事兴。”[3]455除了辟邪镇魔,健康、长寿、功名等诉求也被纳入祈愿中,石敢当在羌民心目中神力实在是大。

二、石敢当的身世由来和意象羌化

来到北川新县城“巴拿恰”(羌语指集市),穿过高大的牌坊,街道入口左右两侧碉楼式建筑体上高大的“泰山石敢当”引人注目。说起石敢当,人们首先会想到泰山,想到泰安,想到山东。2008年“5.12”大地震后,对口支援北川羌族自治县的正是山东省(4)就地震后山东对口援建的北川而言,据“北川县委党史研究室、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黄宪礼解释,关于‘泰山石敢当’的传说,在北川地方志中并没有详细的记载。但是根据有关资料,北川羌寨中的石敢当就是现在山东的泰山石敢当。‘地震后,山东省对口援建北川县,很多羌族人在新建成的羌寨角楼中增加了泰山石敢当,也是表达对山东人的感激之情。’黄宪礼说。”(《北川羌寨也有“泰山石敢当”》,记者王倩,载2020年2月24日《齐鲁晚报》)灾后重建的北川羌族村寨中新增了不少泰山石敢当景观,可以说这跟当地民众表达对援建方山东的感激之情有关,但归根结底,从内地汉区传入的石敢当崇拜在川西北羌区由来已久并沿习成俗。,而石敢当信仰与齐鲁大地有很深瓜葛。目前,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代表作名录中的有“泰山石敢当习俗”,由山东省泰安市申报。如网上介绍,“石敢当,又称泰山石敢当,中国旧时宅院外或街衢巷口建筑的小石碑。因碑上刻石敢当字样,故名之。作为民间驱邪、禳解方法之一,此风俗始盛于唐代,……泰山石敢当习俗从内涵上体现的是‘保平安,驱妖邪’,据考证来源自泰安市泰山区邱家店镇前旧县村,……‘石敢当’习俗分布的地区十分广泛,以泰山为中心,逐渐扩散到全国各地和东亚的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和世界各地的华侨居住区”(5)《石敢当》,https://baike.so.com/doc/5402392-5640078.html。。古代文献中多见记载,如清代山东文人王士禛《古夫于亭杂录》卷六:“齐鲁之俗,多于村落巷口立石,刻‘太山石敢当’五字,云能暮夜至人家医病。北人谓医士为大夫,因又名之曰‘石大夫’。按:‘石敢当’三字,出《急就篇》,师古注但云‘所当无敌’。石贤士祠,本汝南田间一石人,有妪遗饵一片于其下,民遂讹言能治病,是两事而讹为一也。‘太山’二字,义亦难解,或以劭为太山太守而转讹耳。”此处所言“太山”即“泰山”,川西北羌区民间书写石敢当亦见“泰山”和“太山”混用。如今,在泰安还年年举办泰山石敢当文化节。

石敢当崇拜老早就传入羌地并衍生出“羌化”的审美意象,而石敢当羌化又体现在与姜子牙、西夏、白石等相关联的表述中。《中国傩神谱》收录“泰山石敢当”和“姜子牙”,二者不重合,以后者为“主神”而前者为“凶神”。[8]民间则传说姜子牙封神,封来封去把自己给忘了,最后自封为泰山石敢当。“把石敢当说成是姜太公的化身,正在于渲染石敢当辟邪的民俗信仰”(6)《中国的门文化(5)》,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508/14/137012_283873518.shtml,2013-05-08。。2000年出版的《中国羌族建筑》即记录为“泰山石敢当(姜子牙)”,该书是作者走访羌区近十年的成果,有图有文,案例采自茂县黑虎、三龙、沟口、永和、较场以及理县桃坪、汶川龙溪等地羌寨。该信仰何时传入羌地,史无明确记载,或以为,“明清时,汉族宗教传入羌区,姜子牙(姜太公)成为羌族信奉神灵之一,供在门的左侧,这就是‘泰山石敢当’。‘石敢当’来源于姜子牙传说:即姜子牙封众将士为神后,自己却无神可封,只好变成石敢当,意为武神之首,有驱魔除灾之力”(7)季富政《中国羌族建筑》第7页,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羌区有研究者引此后接着写道:“据说姜子牙为古羌人。姜子牙封神来自于中国神话名著《封神榜》和依托这些神话传说演变成的各个戏种,这些综合性艺术进入羌区后,逐渐被借鉴和利用,形成独特的有羌族宗教思想的美术雕刻作品。”(彭代明《多民族文化环境下羌族民间雕刻作品的现代性探索》,载《阿坝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1期)又,澳门新桥区桥巷有石敢当行台,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是街坊公众议事的地方,后来附近镇守莲溪的石敢当碑石被供奉进室,渐渐形成现在的庙宇,庙中供奉的主神时石敢当,并祀姜太公、玄坛、观音、关帝等。每年农历正月初七为石敢当神诞,举办庙会,并以神像作保境巡游,有各种仪式性表演。可见,将石敢当与姜太公联系起来敬奉,是中华民间普遍的现象。。子牙与炎帝都姓姜,古汉语中“羌”“姜”相通,在尔玛人心目中,姜乃“羌之一部,……后羌转化为族名,姜则成为姓氏,神龙氏即为姜姓”[9]。2012年5月,走访茂县灾后重建的坪头村,笔者登上村后山坡见有“羌祖庙”,神殿中并排供奉的金身塑像即为炎帝(手握稻谷)、大禹(手中执锸)和姜子牙(手握书册)。(8)实地走访中,听村民讲该庙原本是龙王庙,现有名称及格局是灾后重建呈现的。[10]夏商周三代开启了王朝更替的中国历史,姜太公是辅周灭商的重臣,而在坪头村神树林中所见石刻“羌族军傩灭纣”(灾后重建所立),画面展示的即是羌人作为周之盟友伐纣灭殷的场景。归根结底,诸如此类对“我族”历史的回溯所呈现的是一种“集体记忆”,其作为立足现在而重构过去的“社会建构的概念”[11],透露出为我族追根溯源的文化意识。由此出发,川西北羌人敬炎帝也祀姜子牙,当地知识阶层称后者为“中华古羌第一名将”,并且写道:“西周开国大将功臣姜尚,姓姜,名尚,字子牙,道号飞熊。传说他乃炎帝之后,其祖在虞夏之际因协助大禹治理九州水患有功,受封于吕(今河南南阳),以吕为氏号。……《封神演义》第一百回‘武王封列国诸侯’中说:‘姜姓,侯爵。系炎帝裔孙伯益为四岳,佐禹平水土有功,赐姓曰姜氏,谓之吕侯。其国在南阳宛县之西南。’”在羌族作者所撰《中国羌族帝王人物录》中也有姜子牙,称之为“山东齐国创始人羌族伟大军事家”(9)张利和《中华古羌第一名将——姜尚》、杨光成《中国羌族帝王人物录》,二文载《羌族历史文化文集》第五集,《羌年礼花》编辑部编,1994年10月。文字有所校正。。在川西北羌区民间,老百姓直接奉之为神(如理县桃坪乡增头寨,供于中门左侧,就是出门左边)。证诸当地习俗,每年秋收还天愿,羌民要请释比唱经文《南安且》,意为向姜太公还鸡愿,献祭一只大红公鸡。20世纪上半叶美国民族学家葛维汉赴岷江上游调查,在他记录的释比辟邪咒语中,有“天煞归天,地煞归地,年煞月煞,日煞时煞,一百二十个凶神恶煞,姜太公到此,诸神会备,一送一千里,二送二千里,三送三千里,……送在天罗地网,再也不得翻身”[12]。在平武县锁江羌族乡,民间端公做法事所请神灵既有太上老君也有姜子牙。

以神力保佑“家家户户永太平”的石敢当,在川西北羌区多见。理县桃坪羌寨发展旅游较早,该寨有多座石敢当,均系老物件。去过的游客想必记得那座立在人家门口、其旁有“农业学大寨”石碑的石敢当。该石敢当为青石,为矩形石碑,高约1米多,造型有特点,其上部为圆圆的头,饱满的额头上有一圆形发髻,刻着“阴阳鱼”,双眉上竖,怒目圆睁,眼球外凸,鼻孔两侧有粗大的胡须上卷,口含利剑,颈部有串珠项链,碑身刻以楷书“敕令泰山石敢当”,整个造像狰狞威武,令人望而生畏。在桃坪羌寨余家老房子的石敢当,头部造型似狮子,兽面上色,有朱砂涂层残留,碑身在“泰山石敢当”上方亦刻“敕令”二字,其头部下方两侧还刻有“日、月”二字。据村民讲,这是在废弃的老民居夹墙中发现的,也是扁平石碑型,或以为是西夏文物,其造型跟西夏六号陵前立柱人物相近(也有人认为其是后来匠人对西夏造像的模仿)。桃坪羌寨导游词即云:“请看,这是羌寨常见的‘石敢当’碑。石敢当是羌族的守护神,具有镇宅的功能。这尊石敢当高150厘米,宽40厘米,面目狰狞,眼球外突,张着血盆大口,口中衔着一支典型的西夏剑。据考证,这尊石敢当还是西夏时期的文物哩。”(10)《四川羌寨导游词》,https://www.diyifanwen.com/fanwen/daoyouci/sichuandaoyouci/3856401.html,2019-11-21。称该石敢当造型有西夏特征,这种表述多年前即见且言之更详,曰:“该石敢当发现于一废弃民居夹墙中,高150厘米,宽40厘米,从造型看,是头部脱发式石敢当,面目狰狞,眼球外凸,张着血盆大口,口中衔剑,颌骨方正,鼻型夸张,鼻孔较大,鼻孔两侧各刻一绺向脸颊上方飘逸的粗大胡须,宽大厚实的前额上刻有两道深深的皱纹,其头部发型为西夏李元昊所颁之《脱发令》中规定的发型,即头顶部挽一髻,两边留鬓发于耳后,其余部分均脱发。”(11)《桃坪羌寨发现西夏图腾泰山石敢当》,http://www.doc88.com/p-532791998566.html,2007-06-15,四川旅游信息网。同题文章见于《西羌文化》2007年第1期,由羌地作者张翔里、王嘉俊等撰写,该文强调“石敢当是羌系民族原始崇拜思维意识中特有的守护神和具有镇宅功能之神”而“‘泰’在古羌语中是大之意,西夏语中也继承了‘泰’这一羌语词……泰山是羌人对大山的统一尊称”,等等。此处所言西夏人秃发风俗,据羌地作者表述,指的是“元昊遵从鲜卑拓跋氏祖俗,于公元1032年3月向全国发布‘秃发令’,剃光头,戴重耳环。原党项羌人披发、蓬首,与汉俗无别。羌人秃发以示与汉民有别”(12)杨光成《中国羌族帝王人物录》,载《羌族历史文化文集》第五集,《羌年礼花》编辑部编,1994年10月。证诸美术考古和历史文献,西夏男子这种脱发习俗在敦煌莫高窟壁画中便有反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15(景祐元年十月丁卯)亦载“元昊初制秃发令,先自秃发,及令国人皆秃发”,等等。一般认为,元昊颁布的秃发令有强化民族意识的意义。。将田野事象同古代历史直接画上等号,这种表述尽管未必是定论,但毕竟反映出当代尔玛人言说古史的族群意向。因为在川西北羌族地区,“对元昊的选择和认同以及相关表述更多见于当代尔玛人对‘我族’历史的讲述中”,顺应着他们的“族群需要”。[13]2018年4月,笔者去宁夏银川,考察西夏王陵及贺兰山岩画,也从造型对比过川西北羌区村寨的石敢当头像跟西夏王陵前建筑遗物柱础上的力士像。

“石敢当崇拜源于羌人远古时期对石的崇拜与信仰,泰山石敢当是羌人白石崇拜和山崇拜结合的产物。”在灾后重建的北川吉娜羌寨,有此介绍,又云:“泰山石敢当是羌民族崇拜的守护神和镇宅神,立于家门口、碉楼前和寨子入口处,具有驱魔、镇宅、辟邪,保佑人畜平安的神力。”羌人号称“云朵上的民族”,石敢当崇拜在依山而居、敬奉灵石(白石)的他们生活中不难见到。山神崇拜盛行于羌族民间,“二、八月朔日,烹羊煮酒祀山神为社”,此乃清嘉庆《汶志纪略·风土》所载当地习俗。山神是羌族信仰的主要神灵之一,羌地村寨各有其山神,羌民每年要举行隆重的祭山仪式,叫祭山会、山神会或山王会,祈神保佑人畜兴旺,五谷丰登,地方太平。一般以村寨为单位在神树林或祭祀塔前举行,届时选会首,请释比,一年有二至三次,祭仪隆重。《四川傩戏志》述及释比戏演出习俗时,也着重介绍了羌语称为“苏布士”的祭山会并附有照片,如今这已是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对羌族来说,山神不仅仅是代表某座山头,其所辖范围包括与人们生活相关的神山、神林、鸟兽、村寨、田地等。山神给百姓以地皮、草场、树林,大山又出产药材、木材、野兽等,为人们提供物质生活保障,他是统辖四周、护佑村寨的最重要的地方保护神。所以,尔玛人格外崇敬山神,一年中他们的重大祭祀活动“以祭天神为最为常见,以祭山为最隆重。”[14]而天神、山神以白石为象征物。“在我国石与石神崇拜最有代表性的要算是羌族的白石崇拜了。”[15]信奉万物有灵的羌人以白石代表神灵,他们的白石崇拜极具民族特色,拙著对此有专章论述(13)李祥林《民俗事象与族群生活——人类学视野中羌族民间文化研究》第一章“白石象征与族群代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羌族口头文学中关于白石是拯救、护卫尔玛人的英雄化身的传说屡见(如《白石神》《勒夏的故事》等),前述羌区民间故事讲泰山石敢当、吞口是保护村寨的羌家小伙子的化身,从口头诗学的程式理论看,正遵循着相同的表述逻辑和叙事模式。。从仪式功能上把石敢当和白石同等看待,也见于今之羌民(14)2010年2月11日,腊月二十八,有记者在北川乡村羌家院内看见石敢当,“据平桥村妇女主任熊兴琼介绍,白石是羌族人的幸运石,‘泰山石敢当’与白石的意义差不多,都是驱邪、保平安。在她很小的时候,就见过‘泰山石敢当’的石碑,但是就是不清楚石碑的来历和故事。她也只是听说有一个叫‘石敢当’的人为百姓驱妖治病,放置‘泰山石敢当’后,妖怪看到就会被吓跑。”(《北川羌寨也有“泰山石敢当”》,记者王倩,《齐鲁晚报》2020年2月24日S02版,http://paper.dzwww.com/qlwb/data/20100224/html/75/content_4.html)。如学界言,石敢当的产生与山崇拜、石信仰有密切关联。[16][5]对于祀山神敬白石的羌人来说,接受泰山石敢当信仰并逐渐将其羌化为自家习俗,是顺理成章的。此外,四川是移民大省,探究石敢当信仰在川西北羌区的传播,亦不应忽视移民文化的影响。石敢当崇拜起源甚古,一般认为,在镇宅辟邪的石敢当前面加上“泰山”二字是明清以来的事。(15)通常认为石敢当前加上“泰山”二字始于明清之际,有研究者通过考证台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图书馆收藏的金代泰山石敢当拓片,将这时间上推至南宋高宗绍兴年间(叶涛《泰山石敢当源流考》,载《民俗研究》2006年第4期)。自秦至清,四川历史上有过五次大规模移民潮,尤以明清时期移民入川影响最大最深。学界对此论说已多,兹不赘述。

三、石敢当作为典范化的羌文化符号

“5.12”地震后走访川西北羌区,笔者屡屡看见,石敢当被作为典范化的族群符号之一在羌区各地灾后重建项目中得到强化展示。(16)从当代展示案例看,把来自羌区的石敢当作为典范化的羌文化符号,不仅出自尔玛内部认同,也见于他方外部认可。2009年9月26日至2010年5月,第七届中国(济南)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正好在山东济南举办。有游客发图文写道:“第一次逛印象最深的就是北川园了,‘羌风民俗’景区总体布局参照著名的‘桃坪羌寨’进行设计,在重要空间节点上设置了羌石寨门、泰山石敢当、大禹治水雕塑等独具特色的景物。展园西南部为原汁原味的羌族民居——碉楼,据说有很多就是从当地千里迢迢运来的实物。”(东方麒霸《泉城园博园之北川羌寨》,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6da4a0100fi8w.html,2009-10-09 01:44:03)这里,来鲁地展示的“羌风民俗”中有泰山石敢当,或者说,此处泰山石敢当是作为“独具特色”的羌文化景观出场的。如迄今犹在茂县中国羌城演出的大型歌舞《羌魂》中,舞台景观装置便有巨口獠牙的石敢当造型。在汶川县城,与博物馆相对的岷江大桥头建有石敢当文化专题园区,中间是一座巨大的方形立柱式石敢当,周围辅以各种形态的石敢当造型,该展示园区是地震后精心打造的。仔细观察,这座巨碑式石敢当顶部的四面造像各不相同,还有低处栏杆立柱上的各种石敢当,或似狮,或如虎,或像龙,或张口,或含剑,或吐舌,或额有王字,或额有太极,凡此种种,可以说是川西北羌区各地石敢当造型的集中展示。来到茂县新建的尔玛天街,其中庭也立有巨无霸式的泰山石敢当,相当吸人眼球,而在羌城广场,在碉楼式观光塔侧,也有造型取自脱发式石敢当的高大立柱。在北川新县城,面对禹王桥的巴拿恰入口两侧,有嵌入墙体的巨型石敢当,造型为扁平石碑式,其面部造型因两侧须发上扬似角,看起来像龙王。如前所述,基于族群意识赋予的口头传说故事以及多样化的艺术造型表明,石敢当信仰在川西北羌区流传已久并扎根甚深,早已入乡随俗地融入当地民间社会,成为一种属于尔玛人的“地方性知识”。来到羌族地区,无论是看见尔玛人家镇宅的石敢当,还是看见路口道边护寨的石敢当,人们不会奇怪,因为明白此乃羌地风俗之一。然而,对于灾后重建中出现在城镇村寨的不少石敢当景观,论者则见仁见智。谈到羌地石敢当的当代变迁,或以为:“羌区现存的泰山石敢当,大多为古老的遗留物,而在现代的房屋建筑中已很少使用了。但笔者在调查中也发现了一些新立的泰山石敢当,这些泰山石敢当多是作为开发旅游的吸引物。如在桃坪羌寨新寨门口就对称立有两尊泰山石敢当,……这两尊泰山石敢当虽有驱鬼之态,雕刻精美,但纯粹沦为了旅游开发的装饰物,无论是具体的形态还是功能等,都与古老的泰山石敢当有着很大的出入,成为了被刻意构造的、吸引游客之用的‘伪’羌寨文化符号。”也就是说,在该论者看来,这种新造石敢当作为符号化的旅游景观实乃“伪民俗”,因为“其中的信仰成分已荡然无存”。[6]对此,该怎样看待?

这个问题实难非此即彼地一刀裁断。首先,对具体的建造案例要作具体分析。对羌人来说,祛除邪祟、保佑平安是石敢当的基本仪式功能,放在家中镇宅,立于村寨护村,置于路口桥头则意在抵挡鬼邪、禳祸消灾。顺从仪式化思路推衍,“5.12”地震灾后重建中将石敢当设置在理县桃坪新寨的寨门口和安放在北川新城巴拿恰的入口处,诸如此类,在心理层面不也同样具有镇邪、逐祟、禳灾、避祸、佑民、护城等仪式功能和神圣意义么?这里,与其说新建造的石敢当景观是今天人为打造的“伪民俗”,不如说是石敢当的固有民俗含义在新的场景中依然得到传承、延续乃至放大。诚然,从旅游学看,这新建造的石敢当属于具有现代装饰意味的旅游景观,是取悦游客眼目的对象,但是,从民俗学看,其又何尝不是顺应民众辟邪心理的民俗物件,是满足民众需求的对象。民俗是由人来活态传承的大众生活,民俗犹如流动的河,既勾连着过去和现在,也关涉着今天和未来。因此,从活态流动而非僵滞固化的民俗生活审视羌区石敢当崇拜,对新场景中此类事象惟有持见客观、评判中肯才是正理。其次,对羌人的文化选择要有客观认识。石敢当在今天羌族文化展示中成为彰显族群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的确跟当代尔玛人立足族群需要的文化选择有关。奠定在尔玛人族群意识基础上的这种选择,首先体现在羌、姜认同。《角角神的故事》采录于20世纪80年代,云:“在远古时代,汶山郡(现在的汶川县)的一个山寨上,有个叫羌源的妇女,她是炎帝的后代。”[17]羌源的儿子叫羌流,整个故事跟《诗经》中周朝始祖弃(其母姜嫄)故事相近,《茂汶羌族自治县概况》亦云:“周的祖先弃是羌人姜嫄的儿子”[18]。该故事又题作《尕尕神》,列入“神和神性英雄神话”,讲述人和整理者皆羌族。故事流传于汶川县草坡乡,其中羌源作“姜原”,羌流作“姜流”。羌字从羊、人,姜字从羊、女,“作为姓氏的‘姜’和作部族名的‘羌’二字,在中国古音上是一致的”[19]。羌族敬奉炎帝为先祖,“炎帝的部落大体出自青、甘、陕的西羌,当这支以牧羊为生的羌部落,越过陇山山脉,东进宝鸡渭水流域——姜水之畔时期,羌人的后裔分裂出了诸多部落,申、吕、许、齐等。……商、周之际,吕族中还出现了一个人物‘吕尚’,因吕人先祖为炎帝,炎帝为姜姓,故称‘姜尚’”[20]。综合言之,川西北羌人从民俗信仰上接受了石敢当也从族群认同上接受了姜子牙,他们将二者结合起来很自然。就这样,在羌与姜、炎帝与姜尚的连带叙事中,透露出以华夏认同为前提的羌人婉转的族群表达。

石敢当崇拜既是中国社会重要的民俗事象,也是羌族地区重要的民俗事象。对此事象的认识和把握、解读和评价,需要避免肤浅和武断,需要立体式的面面俱观,既要看到文化传播也要看到文化融合,既要尊重民俗历史也要正视族群现实,既要观察符号表象也要透视意象深层。为了达此学术目标,以尊重文化持有者和地方性知识为前提的人类学立场是必不可少的。

猜你喜欢
羌寨羌族泰山
寒池
泰山之行
泰山日出
兜底扶贫成效探析——基于高山羌寨扶贫户的个案考察
《登泰山记》的打开方式
理县蒲溪村羌族释比戏文化初探
有趣的羌寨婚礼
泰山崩于前,你瞟一眼
守望的花朵
56 个民族56 枝花羌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