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隆祥,文 军,邱丽花
(1.广西大学 农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2.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北京 100081;3.广西大学 生态经济与游憩管理研究中心,广西 南宁 530004)
党的二十大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1]。加快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目标[2],稳步推进乡村产业提质增效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3]。《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4]提出,要整合资源,建设特色明显、经营集约、体系健全的特色产业集聚区,带领农民共享乡村产业增值收益。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各类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积极发挥特色产业发展的联农带农作用。2014年广西为推动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而提出了建设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这一重大战略。“十三五”时期,广西有19631个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园、点)获得认定,形成了自治区级、县级、乡级和村级各级示范区梯次分布的格局,在促进农村就业、农民增收、脱贫攻坚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十四五”时期,广西以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高质量发展为抓手[5],不断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助力农民增产增收。因此,厘清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联农带农的作用机制,明晰联农带农效应水平及其障碍因子,对未来制定并完善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农户扶持政策、实现园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关于现代农业园区联农带农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现代农业产业园,刘子萱等[6]认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联农带农效应水平总体偏低,但华南、东北和西南等区域则相对较高。张艺等[7]从带动农民、农业和农村3个维度构建了现代农业产业园利益联结模式联农带农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孙越赟等[8]提出从发挥政府作用、培育壮大企业和创新联农带农方式3个方面促进陕西省现代农业产业园联农带农机制建设。蔡惠钿等[9]认为广东现代农业产业园存在利益主体矛盾、内部不对等等问题。关于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的研究主要围绕在建设现状、综合评价和总体发展对策上,如屈婷婷等[10]研究了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的现状,认为园区存在产业发展不平衡、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三产融合程度低等问题;陆爱洪等[11]提出从成果转化、全产业链开发、加强联农带农机制等方面推动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吴国文等[12]认为年产值、注册品牌、引进人才数和总投入等是影响现代特色林业示范区发展的主要因素。
目前,学界关于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的研究主要发表于“十三五”时期,近年的研究较少,尚未有定量评价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联农带农效应及障碍因子的研究。本文在剖析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联农带农机制的基础上,系统构建了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联农带农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定量评价了196个自治区级园区联农带农效应水平及差异,诊断了园区联农带农效应的障碍因子,以期为巩固提升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联农带农水平提供重要参考。
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联农带农效应通过联农就业、带农增收、技术辐射和组织引领等路径,联结和带动农民群众参与现代农业,其联农带农机制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图1)。
图1 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联农带农机制分析图
园区持续推进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延伸特色产业链条,提高产业经营的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挖掘农业生产、产品加工、营销推广等产业链环节的就业岗位。同时,园区通过产业示范推广,影响农民的生产偏好和生产行为,吸引农户共同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多举措助推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促进共同富裕[15]。
园区与所在地村集体、农民构建紧密联系的利益联结机制打造助农增收的典范,通过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园区+经营主体+农户”等多种形式,促进农户参与特色产业的全产业链建设,最终以保价销售、入股分红、劳动报酬等多种形式,享受特色产业带来的增值红利和农村集体土地的增值收益[16],改善农民收入结构,实现利益共享。
园区以技术要素密集为主要特点,集聚了新品种、新技术、优质农资、先进设施装备等资源,整体提升了产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通过科技创新、示范、辐射和推广,改变园区及周边农户对新品种和新技术的认知,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农民技术选择偏好,提升农民的生产效率和生产效益,带领农民分享产业提质升级的红利。
园区吸引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驻,引领带动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合作共建,构建完善的产业组织生态。园区连接了上下游产业的深度经济往来,通过发挥龙头企业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等方面的要素优势和农民合作社互相服务的制度优势[17],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协助小农户深度参与现代农业,与广阔市场紧密相连。
广西位于中国南疆,地处中国地势第二台阶中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两广丘陵西部,辖区面积23.76万km2,主要地貌有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等类型,中部和南部多丘陵平地,有“广西盆地”之称,曾是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最多的民族自治区和中国脱贫攻坚重点区域之一。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是在市场需求的导向下,通过发掘特色资源禀赋、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团发展、盘活和整合现有特色农业基地、统筹生产要素和配套扶持政策构建的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极。作为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广西经验”[13],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是广西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广西特色农业发展进程中三产融合的有益探索,也是有效融合小农户与特色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具体形式,具有创新性和独特性[14]。
本文数据来源于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调查的微观数据,结合本文所需指标,剔除重要信息缺失以及与本研究对象不符的问卷,最终采用截至2022年6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认定的196个自治区级园区的有效数据,这些园区分布于8个市59个县(市、区),数据来源权威、可靠。
2.3.1 评价体系构建与指标权重确定 根据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联农带农机制,园区建设主要带来农户从业就业机会、农户经济收益、农业科技服务水平和农业组织化水平4个方面的变化。结合数据可得性和实际情况,借鉴已有联农带农效应指标体系研究成果[6],从就业效应、增收效应、推广效应和组织效应4个维度,构建了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联农带农效应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表1)。
表1 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联农带农效应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采用熵权法[18]确定各指标权重,具有较好的客观性,具体步骤为:
步骤1:建立联农带农效应指标原始评价矩阵:
式(1)中:aij为第j个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的第i项原始值;i=1,2,…,m;j=1,2,…,n;m为评价指标数,n为样本数。
步骤2:采用极差标准化法处理原始评价矩阵A,因部分初始值为0,为满足算法要求,对标准化值进行非负平移得到标准矩阵X:
式(2)、式(3)中:xij为aij的非负平移后的标准化值,amaxj和aminj分别为第i项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步骤3:信息熵测算,第i个指标的信息熵值具体ei为:
步骤4:计算指标权重,第i项指标的权重wi为:
综上,计算得到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联农带农效应评价指标权重结果。由表1可知,带动农户增加收入和集体经济增加收入指标的权重相对较大,表明这2个指标对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联农带农效应评价的影响较大。
2.3.2 联农带农效应水平测算 熵权TOPSIS模型[19-20]是一种借助熵权法计算评估对象与正、负理想解加权综合距离的方法,模型权重基于客观数据,与实际情况偏差较小,具有良好的客观性、灵活性,计算步骤为:
步骤1:通过标准矩阵X与各指标权重wi相结合得到加权决策矩阵Y:
步骤2:确定正、负理想解Y+和Y-:
式(7)~式(9)中:正、负理想解Y+、Y-分别由各指标i在j个评价对象中的最大值、最小值组成,yij为第j个评价对象第i项指标在决策矩阵Y中的对应值;分别为第m个指标的最大值、最小值。
步骤3:分别计算各评价对象与正、负理想解Y+和Y-的距离和
式(10)~式(11)中:yi+、yi-分别为第i项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步骤4:令Cj为第j个评价对象的联农带农效应与最优方案的接近程度,称为贴近度,其值范围为[0,1]。Cj越大则表明该评价对象的联农带农效应越接近最优水平。当Cj=1时,联农带农效应水平最高;当Cj=0时,联农带农效应水平最低。贴近度计算公式为:
2.3.3 联农带农效应障碍因子识别模型 理论上,就业效应、增收效应、推广效应和组织效应全面良好将是最为理想的状态。但在实际情况中,总有某些效应指标的水平偏低,成为制约联农带农效应提升的“短板”,称为障碍因子。识别影响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联农带农效应提升的主要障碍因子[21],可以为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联农带农相关政策的制定提出针对性建议,具体计算步骤为:
步骤1:计算因子贡献度Fi和指标偏离度Iij:
式(13)~式(14)中:因子贡献度Fi表示第i项指标对总目标贡献程度的大小,一般用指标权重wi来表示;指标偏离度Iij表示第j个评价对象第i项指标的实际值与最优值之间的差距,可以用1与各指标标准化值之差来表示。
步骤2:计算第j个评价对象第i项指标的障碍度Oij:
步骤3,计算第j个评价对象第u个系统的障碍度Ouj:
式(15)~式(16)中:ui为第u个系统的指标数量,u=1,2,3,4。
综合计算可得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联农带农效应与最优方案的贴近度区间,并结合联农带农效应评价指标体系,统计了不同效应水平等级下的示范区数量分布情况(表2)。
表2 不同效应水平等级下的示范区数量分布 家
由表3可知,从带动就业水平来看,园区提供就业岗位的平均值约为351人,其中贵港市桂平市粮食产业核心示范区务工人数最多,可为3000人提供就业岗位。园区带动农户从业数平均值为708.29人,其中,那坡县边关丝路桑蚕产业核心示范区带动农户从业数最多,能带领8785人发展生产。从带动增收水平来看,园区带动农户增加收入的平均值为298.5万元,其中,柳州市柳城县禅韵丝缘蚕业核心示范区最高,带动农户增加收入总计3135万元。园区集体经济增加收入的平均值约为56.9万元,其中,柳州市柳江区葱满幸福香葱产业核心示范区最高,带动集体经济增收总计720万元。从农技推广水平来看,园区拥有农技人员数量的平均值约为12.1人,其中,合浦县凤翔肉鸡产业核心示范区最多,拥有159位农技人员。园区培训人次的平均值为467.26人,其中,隆安县那之乡柑橘产业示范区培训人次最多,共计5326人次。从组织带动水平来看,园区入驻农业企业数量的平均值为2.96家,其中,贵港市覃塘区林业生态循环经济核心示范区最多,共入驻企业48家。园区内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的平均值为3.48家,其中东兰县东兰乌鸡产业养殖核心示范区最多,共成立61家。在8个指标中,带动农户从业数标准差最大,达到1196.11人。这可能是受区域经济、农村社会水平、人口数量等外部因素及园区主导产业类型等差异的影响,导致园区带动农户从业人数相差较大。
表3 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联农带农效应基础指标统计情况
3.2.1 联农带农效应水平综合评价 经过多年的发展,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联农带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处于起步阶段。各园区联农带农效应水平在0.0024~0.6308之间,平均值仅为0.1034。从不同效应水平等级下的园区数量来看,样本中仅1家园区联农带农效应处于较高水平,效应水平中等及以上的样本数量占3.57%,85.71%的样本联农带农效应处于低水平(表2)。不同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联农带农效果差异较大,排名前十的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联农带农效应平均值为0.4554,这些园区在带动农户就业人数、农户增收水平、农业技术帮扶和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数量等方面高于其他园区。其中,联农带农效应水平最高的那坡县边关丝路桑蚕产业核心示范区综合得分为0.6308,是排名第十的河池市凤山县核桃产业核心示范区综合得分的1.92倍,是排名末位的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得分的258.37倍。
3.2.2 联农带农效应水平就业效应 样本中没有园区就业效应处于高水平,仅有4家园区处于较高水平,就业效应水平中等及以上的园区占所有样本的3.57%,88.78%的园区就业效应处于低水平。各园区就业效应水平在0.0019~0.7692之间,平均值为0.0909。总体而言,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就业拓展取得一定成效,集约化产业经营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良好帮助,但缺少充分吸纳就业与全面带动生产的优质典型案例。
3.2.3 联农带农效应水平增收效应 样本中有2家园区增收效应处于高水平,3家园区增收效应处于较高水平,增收效应水平中等及以上的园区占所有样本的7.14%,85.71%的园区增收效应处于低水平。所有样本的增收效应平均值为0.0988,为所有子系统最高。截至“十三五”期末,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内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达1.63万元,比全区平均值1.37万元高19%,较周边农民收入普遍高30%。全区54个脱贫县带动脱贫户超过26.7万户,户均增收达2044元,表明园区联农带农水平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增加经济收益。
3.2.4 联农带农效应水平推广效应 样本中有3家园区推广效应处于高水平,4家园区推广效应处于中等水平,96.43%的园区推广效应处于较低及以下。所有样本的推广效应平均值为0.0877,表明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技术辐射水平总体较低,但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调研发现,3家推广效应达到高水平的园区主导产业均为柑橘。究其原因在于,广西是我国产量最大的柑橘产区,年产量连续8年居全国第一,经过多年的发展,产业技术的创新及推广已达国内领先水平,科技赋能产业发展的作用不断凸显。
3.2.5 联农带农效应水平组织效应 样本中没有园区组织效应处于较高及以上水平,5家园区组织效应处于中等水平,95.41%的园区组织效应处于低水平。各园区组织效应水平在0.0121~0.5908之间,平均值为0.0634,为所有子系统中最低的。究其原因在于,广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普遍存在规模不大、水平不高的特点。截至2022年6月,广西共有49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处于较低水平,其中销售额100亿以上的仅4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领园区发展的潜力亟待进一步挖掘。
参照广西壮族自治区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标准,将示范区划分为种植业、畜禽业、林业、水产业和休闲农业五大产业类型,不同产业类型园区联农带农效应水平差异分析如图2所示。在196家园区中,以种植业类园区为主,共有102家;水产业类园区最少,仅6家。从各产业类型综合评价平均值来看,休闲农业类园区的联农带农效应水平最高,其他依次是林业、畜禽业和种植业,水产业类园区联农带农效应水平最低。从各子系统效应平均值看,林业类园区和休闲农业类园区就业效应水平相对较高;畜禽业类园区增收效应水平相对较高;休闲农业类园区和种植业类园区推广效应相对较高;林业类园区组织效应相对较高。进一步研究发现,休闲农业类园区充分利用广西乡村特色山水、文化资源,以农户为主体,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多渠道推动联农带农。林业类园区依托广西油茶“双千”计划、森林生态旅游开发、生态护林员选聘等举措不断助力林农创业就业,此外,共计1441家企业入驻林业类园区,辐射带动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494家,充分发挥了林业类园区的组织引领作用。畜禽业类园区通过创新小农户合作方式,围绕特色养殖推广托管代养、以奖代补等模式,助力农户增收致富。种植业类园区立足广西“粮糖果蔬”等传统资源优势,推动技术创新和转化推广协同发展,积极释放“辐射效应”。
根据各样本子系统的障碍度平均值(表4)可以看出,增收效应是制约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联农带农效应提升的第一障碍因素,其障碍度平均值为33.44%;就业效应是第二障碍因素,其障碍度平均值为23.95%;其后依次是组织效应和推广效应,其障碍度平均值分别为22.50%和20.11%。从数量上看,共有187个研究对象的第一障碍因素是增收效应,共有153个研究对象的第二障碍因素是就业效应。究其原因,大部分园区依托龙头企业自身的农业生产基础,根据相关要求,由地方政府部门牵头进行资源整合以达到创建标准,在带农增收、联农就业的模式上存在一定欠缺,与农户联结不够紧密。
为了厘清影响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联农带农效应的关键因子,表5展示了各指标障碍度平均值和关键障碍因子(障碍度位于前4位的因子)的样本数量。根据各指标障碍度平均值可以看出,集体经济增加收入是制约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联农带农效应提升的第一障碍因子,其障碍度平均值为17.09%,其后3位依次是带动农户增加收入、带动农户从业数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障碍度平均值分别是16.35%、12.61%和12.22%。从数量上看,共有138个研究对象的第一障碍因子是集体经济增加收入,共有122个研究对象的第二障碍因子是带动农户增加收入,共有126个研究对象的第三障碍因子是带动农户从业数,共有102个研究对象的第四障碍因子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究其原因在于,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农业发展质量效益不高。调研发现,与省外园区相比,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精深加工、品牌营销等全产业链延伸不足,农业综合竞争力不强,农产品附加值较低,综合效益不高,特色产业的增值分享仍具有较大潜力。此外,农民专业合作社未能在园区建设中充分发挥其纽带作用,存在一定数量的“空壳”社,服务能力和引导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作用有限。
表5 联农带农各项指标障碍度及障碍因子样本数量
该文构建了包含4个子系统和8个指标的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联农带农效应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测算了不同调研对象的联农带农效应水平并进行差异分析,然后运用障碍度模型识别了制约联农带农效应水平提升的主要障碍因子,主要结论如下:
(1)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联农带农虽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水平仍较低。联农带农效应水平中等及以上的园区仅占所有样本的3.57%。促农增收是园区联农带农的主要体现,就业拓展取得一定成效但缺少示范典型,技术辐射存在两极分化现象,组织引领能力总体较弱。
(2)不同产业类型园区联农带农效应水平差异较大。休闲农业类园区的联农带农效应水平最高,其次是林业类园,数量最多的种植业类园区的联农带农效应水平仅排第四。林业类和休闲农业类园区就业效应水平相对较高。畜禽业类园区增收效应水平相对较高。休闲农业类和种植业类园区推广效应相对较高。林业类园区组织效应相对较高。
(3)增收效应是阻碍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联农带农效应水平提升的第一因素,其次分别是就业效应、组织效应和推广效应。集体经济增加收入是阻碍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联农带农效应水平提升的第一因子,其后3位分别是带动农户增加收入、带动农户从业数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总而言之,增收是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联农带农的第一要务,其中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是联农带农的重要议题。同时,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户参与生产的带动作用不容忽视。
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户协同发展机制。紧紧围绕财政奖补、信贷优先、用地统筹、保险支持、科技赋能等支持措施,扶持一批示范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园区由点带面的组织带动作用。以“贷牛还牛”等模式为样板标杆,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科学确定入园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利益分配方式和联结模式,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协同发展。
聚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强良种良法示范推广。支持园区与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团队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聚焦适优新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研究创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向园区集聚并生根开花。示范推广国内外先进农业技术,围绕良种配良法,加强周边农户的技术培训与指导,使其成为广西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最先进生产力、最先进生产模式的展示窗口。
优化园区产业类型结构,全面挖掘联农带农潜力。贯彻落实各市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十四五”建设规划,均衡调整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产业类型结构,避免同质化竞争。通过提升种植业价值链、加强休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强化高效生态养殖技术辐射、拓展林农增益渠道和多维度促进小农户和现代水产业的有机衔接等措施,精准实施“一类一策”,全面释放园区联农带农潜力。
发挥合作组织纽带作用,大力推动产村融合发展。健全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农民发展乡村作坊、家庭工场和乡村生产生活服务业。探索村企对接、股份合作等多种拓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径,推进科普基地、产研学基地、乡村博物馆等多元业态融合并进,带领农村群众共同致富,构建产村融合高质量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