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创新能力对海洋经济韧性的影响及其时空差异

2023-09-26 09:05刘桂春陈可欣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23年9期
关键词:关联度韧性关联

刘桂春,陈可欣

(1.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辽宁师范大学 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辽宁 大连 116029;2.辽宁师范大学 海洋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辽宁 大连 116029)

0 引言

海洋经济作为陆域经济向海洋的延伸,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引擎作用持续增强。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当前,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世界经济增速放缓,新冠疫情全球大爆发,海洋自然灾害频发,近海海域污染等问题都对海洋经济健康发展提出挑战。海洋经济系统作为一个复杂开放的巨系统,如何应对风险冲击,实现复苏?如何适应新环境,并保持经济稳步增长?提升韧性水平被认为是一项关键举措。

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各种风险的迅速积累,区域经济系统应对风险并从中恢复的能力引起学界广泛关注。为了解释经济发展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Reggiani 等在空间经济系统动态过程中首次提出经济韧性概念[1],此后学界对经济韧性的探讨不断丰富。在海洋经济韧性方面,国外偏向于海洋生态系统领域,从海洋渔业、海洋生态和海洋政策等视角和维度研究海洋经济韧性。Lomboy 等以菲律宾渔民为研究对象,强调家庭资产对海洋渔业韧性发展的重要性[2]。Pomeroy 等针对贫困渔户和农村社区的经济脆弱性提出建议,认为解决金融包容问题可提高海洋渔业韧性[3]。Gibbs 等从海洋政策制定者角度分析沿海社区恢复力和适应力丧失的原因,提倡沿海社区进行基于韧性的管理[4]。国内的相关研究大部分围绕与韧性相关的脆弱性[5]、适应性[6]和稳定性[7]等方面展开,也有学者对海洋经济韧性进行定量化测度以及路径优化探讨。当前关于海洋经济韧性的测度,主要采用两种方法:一是核心变量法,即以单一GOP 为核心变量[8];二是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熵值法[9]、突变级数法[10]和组合赋权法[11]等方法进行测度。由于研究视角和研究目的不同,目前暂未形成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宋磊等从抵御力、恢复力和重构力3 个方面构建海洋经济韧性评价体系[10]。王泽宇等则从抵御力、恢复力、再组织力、更新力4 个维度构建海洋经济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测度[11]。

创新在经济动态演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演化经济地理学家认为区域经济在受到外部冲击后,创新能力越强的地区越容易出现新的生产活动,进而推动经济复苏,摆脱外部冲击带来的不利影响[12],创新驱动正成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选择。当前海洋经济相关研究也较为关注海洋创新能力。国外多侧重海洋科技创新方面的研究,并与海洋产业联系密切。主要包括探讨海洋科技创新与海洋产业优化升级的关系[13,14],基于地区海洋产业具体案例分析海洋科技创新发展影响因素[15],以及探索海洋产业部门中技术创新产品的开发与应用[16]。国内学者对于海洋创新能力的研究更为综合,主要集中在3 个方面:一是海洋创新能力评价,部分学者基于城市[17]、省域[18]、国家[19]等尺度从投入、产出、环境和绩效4 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选用熵值法进行测度;二是探究海洋创新能力与海洋经济的动态关系,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计量经济模型,如VAR模型[20]、GMM模型[21]和结构方程模型[22],或者主成分分析[23]、灰色关联分析[24]和协调度模型[25]等;三是海洋创新能力发展对策研究,如乔俊果从海洋产业结构角度发掘促进海洋科技创新发展的思路[26];宁靓等基于政策供需匹配视角,提出山东省海洋科技创新政策的有效优化路径[27]。

现有研究表明创新能力对提升经济韧性具有积极作用[28,29],特别是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转型和重构至关重要[12]。一方面,创新能产生禀赋效应,促进新技术不断涌现和应用,是发展新兴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缓解生态环境压力等问题的重要抓手[30]。另一方面,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有助于区域在遭受冲击后迅速摆脱消极锁定状态,快速适应调整,走上新的增长路径[31]。Filippetti 等探索欧洲经济系统对冲击的反应,证实了创新能力强的区域更具韧性,因为这些地区有着更强探索新途径和新技术领域的内在能力,从而使它们在重大冲击中能够适应和恢复[32]。Martin 等以英国为例,证实了创新型企业在经济冲击中更具竞争力和适应性[33]。

尽管已有研究分析了创新能力与经济韧性的关系,但鲜有从海洋视角探讨创新能力对经济韧性的影响。由文献梳理可见,现有研究多将海洋经济韧性和海洋创新能力作为独立研究对象探究演化规律,但海洋创新能力对海洋经济韧性的影响尚不明确。本文通过构建海洋经济韧性与海洋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度2007—2019 年中国沿海11 个省区市海洋经济韧性与海洋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采用灰色关联度模型研究整体海洋创新能力对海洋经济韧性的影响及其时空差异,并通过地理探测器确定不同时空下起主导作用的海洋创新驱动要素,探寻海洋经济韧性提升的重点。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熵值法。该法多被用于多层次分析中,可以有效地减少人为干预,客观反映各评价指标的重要性。故选用熵值法综合评价模型对海洋经济韧性与海洋创新能力各指标进行权重赋值,并计算各省区市海洋经济韧性和海洋创新能力的综合得分。其基本步骤参照相关文献[34]。

灰色关联度模型。该模型主要用于研究要素之间的关联程度,描述要素间关系的强弱、大小和次序,非常适合动态历程研究[35]。其原理是根据不同序列变化态势的相似或相异性测度序列间关系的紧密程度。为探究海洋创新能力对海洋经济韧性的影响,取海洋经济韧性综合得分作为参考序列,海洋创新能力各指标作为比较序列,一省区市为一组计算2007—2019 年沿海11 个省区市海洋经济韧性与海洋创新能力二级指标之间的灰色关联系数。海洋创新能力与海洋经济韧性的关联度取相对应二级指标关联系数的加权平均数。关联度取值范围在0—1之间,越接近1,即关联度越高,反之越低。其计算步骤如下:

第一步,确定数据序列,设参考数列X0={X0(1),X0(2),…,X0(n)};比较序列Xi={Xi(1),Xi(2),…,Xi(k),…,Xi(n)},其中Xi(k),(k =1,2,…,n)是比较序列中第i 列数据的第k 个指标值,i=1,2,…,m。

第二步,无量纲处理,这里采用极差标准化法对数据进行预处理。

第三步,计算关联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ε为分辨系数,其取值范围为(0,1),通常ε多取为0.5。

第四步,计算灰色关联度,计算公式如下:

地理探测器。该法是一种探测地理要素空间分异,揭示背后驱动力的统计学方法[36]。因传统模型分析法假设前提过多,在实际应用中难以满足需求,而地理探测器无线性假设,既可探测定性数据又可探测定量数据。故本文借助因子探测器定量分析海洋创新驱动要素对海洋经济韧性的影响,并用q 值进行度量,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h =1,2…,L为驱动要素的分层;Nh、N分别为层h和整个区域的样本单元数分别是层h 和整个区域的海洋经济韧性的方差;q 值取值范围为[0,1],q值越大,说明海洋创新驱动要素对海洋经济韧性解释度越高,反之则越弱。

1.2 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区域为沿海11 个省区市(因数据收集困难,故未包含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统计数据主要来自《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其中关于海洋经济韧性的部分数据来自《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以及沿海各省区市统计局;关于海洋创新能力的部分数据来自《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完整性,本文时间跨度为2007—2019 年。需要说明的是,截至本文撰写完成,《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年鉴》数据更新至2020 年,但由于该年部分指标统计口径变更或不再统计,并考虑新冠疫情等重大问题影响,拟合数据可能产生较大偏差,进而影响最终度量结果,故本文未将研究期延伸至2020 年。

2 概念界定及指标体系构建

2.1 海洋经济韧性与评价指标体系

海洋经济系统是区域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借鉴区域经济韧性相关研究[37,38],尤其是区域经济韧性三阶段模型[39],界定海洋经济韧性。海洋经济系统在遭受冲击前,强调系统面对危机时表现出的敏感性,以及如何面对内外部变化并依然能保持功能正常运转的能力;在遭受冲击中,系统需要通过迅速有效的响应措施从冲击中恢复到原有状态或者达到新的均衡状态;在冲击结束后,海洋经济系统也不会保持一成不变,其需要从先前的冲击中获取经验,不断学习适应和调整,并进行更新或重组,从而更好地应对下次冲击,这就是冲击带来的进化。三阶段模型囊括了工程韧性强调的稳定、生态韧性强调的均衡以及演化韧性侧重的学习与适应,突出了三位一体的韧性特征。据此本文将海洋经济韧性定义如下:海洋经济韧性是海洋经济系统的固有属性,包括系统面对冲击时表现出的抵抗能力,回到原发展状态的恢复能力,以及系统主动适应转型而重整内部结构和功能,并发展新增长路径的进化能力。考虑到海洋经济系统的复杂性,使用核心变量法不能全面反映韧性特征,因此从抵御力、恢复力和进化力3 个层面建立指标体系(表1)。

表1 海洋经济韧性评价指标体系Table 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marine economic resilience

抵御力是海洋经济系统抵御内外部风险并维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的能力,与系统的海洋自然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等息息相关,故选取C1、C2、C3来表征。海洋经济系统内部特定要素的抗风险能力可以部分反映系统的风险易感性,易受风险影响则抵御力相对较差,选取C4侧面反映系统的风险抵御力。恢复力是海洋经济系统从冲击中恢复的程度与速度,经济发展灵活性与冲击响应能力是系统恢复的重要条件,故选取C5—C8来表征。进化力是海洋经济系统在冲击后主动适应、转型和更新路径的能力。固定资产投资、绿色转型、产业体系完善程度和区域市场化程度等直接关系到系统进化,因此选取C9—C12来表征。

2.2 海洋创新能力与评价指标体系

创新能力包括知识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40],海洋创新能力是区域创新能力的海洋维度。刘大海、孙才志等都强调海洋创新的时间动态性,认为海洋创新是从概念提出到技术研发、新知识产出再到市场推广应用并转化为效益的完整过程[19,41]。海洋创新能力应是在海洋创新的过程中,地区在海洋创新环境的支撑下,通过投入资源要素获得海洋创新产出,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本文基于这一定义,并参考《国家海洋创新指数报告2019》[42],将海洋创新能力细化为4 个海洋创新驱动要素,构建海洋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表2)。

表2 海洋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Table 2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marine innovation capability

其中,海洋创新投入是海洋创新能力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开展海洋创新活动的前提,海洋科研活动开展相关的人力、资金和基础设施是投入的重要表征,选取指标C13—C17来反映;海洋创新产出是海洋创新能力发展的效用表现,主要表现为海洋创新活动科研产出和知识传播能力,选取指标C18—C22来反映;海洋创新环境是海洋创新能力的外在支撑,创新活动外部环境的成熟度影响新知识新技术的创造和传播,经济、文化、制度等环境对海洋创新活动十分重要,选取指标C23—C26来反映;海洋创新绩效是海洋创新能力发展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创新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绿色效益,选取指标C27—C30来反映。

3 海洋经济韧性与海洋创新能力评价

依据熵值法计算得出2007—2019 年中国沿海11 个省区市海洋经济韧性和海洋创新能力综合得分(图1),本文选取地区平均数代表总体态势。研究期内,中国海洋经济韧性水平存在较大时空差异,但总体呈缓慢上升态势,由2007 年的0.334 上升到2019 年的0.456,年均增长率为2.62%。除辽宁和海南分别于2014 年和2012 年开始出现下降趋势,其余省区市韧性水平在研究期内均波动提升。辽宁长期的重工业发展史造成了区域“锁定”,市场化程度不高,海洋经济活力不足,导致其海洋经济韧性后期走低。而海南则主要由于其海洋产业不够多元化,基础设施和涉海从业人员与丰富的海洋资源禀赋不相匹配,海洋经济韧性提升潜力未得到充分挖掘。沿海11 个省区市海洋经济韧性水平空间差异较大且存在扩大的趋势。广东、山东和浙江海洋经济韧性居于前三位,河北与上海两地海洋经济韧性处于末两位。河北海洋经济发展落后于周边地区,其资源要素吸引力相对较弱,综合资源相对缺乏,是其韧性偏低的首要原因。上海在海洋自然资源禀赋方面处于劣势,海洋经济快速发展对海洋资源环境造成巨大压力,使其韧性在全国居于低位。省域间海洋经济韧性差距存在扩大趋势,2007 年海洋经济韧性最高值与最低值相差0.346,到2019 年扩大为0.369。

图1 2007—2019 年中国海洋经济韧性与海洋创新能力评价值Figure 1 Evaluation values of marine economic resilience and marine innovation capability in China,2007-2019

研究期内,中国海洋创新能力同样存在较大时空差异,但整体呈现波动上升态势,由2007 年的0.127升至2019 年的0.338,年均增长率为8.52%。2016 年,由于海洋科研从业人员数量及活跃程度、海洋创新活动资金支持力度等均有所减弱,多个省区市(天津、辽宁、上海、江苏、福建、山东、广西)海洋创新能力同时出现较大幅度下降。除此之外,其余年份各地均呈现提升态势。沿海11 个省区市海洋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空间差异且存在扩大趋势。研究期内,广东、上海、山东和江苏的海洋创新能力始终居于前列,2015 年广东海洋创新能力达到0.549,自此反超上海居于全国首位。海南与广西由于海洋创新主体储备、资金投入及成果产出等方面都相对薄弱,限制了海洋创新活动开展,海洋创新能力始终低于其他省区市。省域间海洋创新能力差距显著扩大,2007 年海洋创新能力最高值与最低值相差0.224,到2019 年扩大到0.784。

4 整体海洋创新能力对海洋经济韧性的影响

首先将海洋创新能力看作一个整体,借助灰色关联度模型探究其对海洋经济韧性的影响,本节中海洋创新能力即表示整体海洋创新能力。灰色关联度等级区间存在多种划分标准[44],本文计算所得关联度数值区间跨度不大,按常用标准区分度不高。因此,结合均值加减标准差法对关联度进行划分,关联度为0 表示不关联,(0,0.53]为低关联,(0.53,0.59]为中关联,(0.59,0.65]为较高关联,(0.65,1]为高关联。

4.1 时序变化特征

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计算2007—2019 年沿海11 个省区市海洋创新能力与海洋经济韧性历年灰色关联系数,并运用Origin 2019 绘制小提琴图(小提琴图既可以显示箱体图的特征,又能表示核密度估计,可以直观显示数据的统计特征和分布密度)描绘海洋创新能力对海洋经济韧性影响的时序变化特征(图2)。

图2 2007—2019 年中国海洋经济韧性与海洋创新能力灰色关联系数小提琴图Figure 2 Violin chart of the grey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marine economic resilience and marine innovation capability in China,2007-2019

研究期内,海洋创新能力与海洋经济韧性关联系数整体呈先升后降的倒U 型态势,说明海洋创新能力对海洋经济韧性的影响总体上先增强后减弱。2007—2010 年关联系数核密度曲线波峰上移,中位数逐渐大于0.59,说明这一时期海洋创新能力对海洋经济韧性影响处于上升期,呈增强态势。2011—2015 年核密度曲线波峰在0.55—0.70 间浮动,中位数也有所波动但均高于0.59。说明这一时期海洋创新能力对海洋经济韧性的影响处于波动期,但整体影响仍较强。2016—2019 年核密度曲线波峰呈回落趋势并向低值区集聚,中位数逐渐下降,2019年至少75%的个体关联系数低于0.59。说明这一时期海洋创新能力对海洋经济韧性的影响处于减弱期,影响力相对下降。海洋创新能力对海洋经济韧性的影响先增强后减弱,主要原因在于早期中国海洋创新能力发展基础较弱,创新能力和创新影响力不够强。不过随着区域海洋创新系统不断完善,海洋创新能力及其影响日渐提升。伴随着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由重规模、重速度向重质量转变,海洋经济韧性的创新容量也日益增大。但创新能力的提升速度不及创新容量的扩张速度,进而出现创新能力影响略显下降的情况。

4.2 空间差异特征

根据2007—2019 年中国沿海11 个省区市海洋创新能力与海洋经济韧性关联系数变化特征,将整个研究期划分为3 个阶段,即第一阶段(2007—2010年)、第二阶段(2011—2015 年)、第三阶段(2016—2019 年)。根据灰色关联度等级划分并结合实际得分情况,用ArcGIS10.2 软件绘制沿海11 个省区市海洋创新能力与海洋经济韧性灰色关联度空间分布演化图(图3)。

图3 2007—2019 年中国海洋经济韧性与海洋创新能力灰色关联度空间演化Figure 3 The spatial evolution of grey correlation between marine economic resilience and marine innovation capacity in China,2007-2019

从3 个阶段分开来看:第一阶段,海洋创新能力与海洋经济韧性关联度地区差异大。北部海洋经济圈多为较高关联区;东部海洋经济圈江苏、上海为高关联区,而浙江为低关联区;南部海洋经济圈除海南为中关联区外,其余呈低关联区和较高关联区交替分布。第二阶段,较高关联区和高关联区的空间分布格局变化较小。北部海洋经济圈全部为较高关联区,东部海洋经济圈高关联区与中关联区并存,南部海洋经济圈呈中关联区与较高关联区交替分布。这一时期海洋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促进了陆海创新资源联动和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政策支持下海洋创新能力影响更加显著,全国海洋创新能力与海洋经济韧性关联度水平较高。第三阶段,海洋创新能力与海洋经济韧性关联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变动较大。北部海洋经济圈较高关联区集中连片格局被打破,辽宁与河北分别由较高关联区降为低关联区和中关联区;东部海洋经济圈3 个省市关联度均下降,呈“以上海为核心,江苏和浙江为两翼”的低水平关联度格局;南部海洋经济圈关联度差异大,福建和海南分别降为中关联区和低关联区。而广东作为海洋经济大省,海洋创新能力居于全国第一,海洋创新能力对海洋经济韧性有良好的推动作用,使其上升为较高关联区。这一阶段由于前期政策叠加效应海洋经济提质增效,韧性水平不断提升,但海洋创新能力提升较慢,造成多个省区市关联度下降。

总体来看,海洋创新能力对海洋经济韧性影响的空间格局变动较大,低关联区和中关联区由南向北转移,较高关联区则呈现由北向南转移的趋势,高关联区在消失之前无显著变化。

5 海洋创新驱动要素对海洋经济韧性的影响

5.1 相关性

仅分析整体海洋创新能力对海洋经济韧性的影响无法具体识别起主导作用的海洋创新驱动要素,进而造成要增强海洋创新能力和提升海洋经济韧性却无的放矢。故本文借助地理探测器具体分析海洋创新驱动要素对海洋经济韧性的影响强度,找准增强海洋创新能力的抓手。由于地理探测器在判断要素驱动方向上存在缺陷,故需借助相关性分析弥补其不足。

在前文的基础上,计算得到2007—2019 年沿海11 个省区市海洋创新驱动要素得分(受篇幅限制未在文中列出),并借助SPSS25.0 中皮尔逊(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海洋经济韧性与各海洋创新驱动要素间的相关性,结果如表3 所示。海洋经济韧性与各海洋创新驱动要素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

表3 海洋经济韧性与海洋创新驱动要素相关性统计结果Table 3 Correlation statistics results of marine economic resilience and marine innovation driving factors

5.2 时序变化特征

海洋创新驱动要素与整体海洋创新能力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故这里沿用前文的时段划分,分析海洋创新驱动要素对海洋经济韧性影响的时序变化特征(表4)。通过因子探测发现整个研究期内,各海洋创新驱动要素对海洋经济韧性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海洋创新环境、海洋创新投入、海洋创新产出、海洋创新绩效。

表4 2007—2019 年海洋经济韧性因子探测结果Table 4 Factor detection results of marine economic resilience,2007-2019

表5 2007—2019 年海洋经济韧性类型区因子探测结果Table 5 Factor detection results of marine economic resilience type areas,2007-2019

具体时序变化主要有以下4 个特点:①海洋创新投入对海洋经济韧性的影响先降后升。2011—2015 年海洋创新投入影响强度下降,原因可能是同期宏观经济增速逐步放缓,海洋创新投入增长较为平缓。②海洋创新产出对海洋经济韧性的影响强度同样先降后升。2011—2015 年影响强度下降且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可能在于2012 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后,海洋创新能力发展进入新阶段,创新产出较前一阶段约增加1.23%,进入与海洋经济韧性的磨合期。2016—2019 年海洋创新产出影响强度达到0.780,成为海洋经济韧性提升的有效助推力。创新产出是创新能力最直接的体现,当前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由传统的物质资本转化为创新驱动,产出对海洋经济韧性作用强度会愈发明显。③海洋创新环境对海洋经济韧性的影响强度变化较为平稳。环境为整个创新体系提供了基础,相较于其他因素更具稳定性和持久性。随着中国创新环境不断改善,其影响强度也将不断提升。④海洋创新绩效对海洋经济韧性的影响强度呈下降趋势。海洋创新绩效是创新成果转化为外部效益的必要部分,但当前它对海洋经济韧性拉动有限,这也从另一角度反映了海洋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

5.3 空间差异特征

根据海洋经济韧性综合得分,计算得出各省区市海洋经济韧性算术平均值,利用自然断裂法对海洋经济韧性进行分级。其中,浙江、山东和广东属于高韧性区;天津、辽宁、福建和海南属于中韧性区;河北、江苏、上海和广西属于低韧性区。海洋创新驱动要素对海洋经济韧性影响的空间差异显著。在高韧性区和中韧性区,海洋创新绩效对海洋经济韧性提升起主导作用。其中高韧性区由于丰富的海洋创新资源与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等条件,海洋创新产出和环境对海洋经济韧性的影响也较为显著。在低韧性区,海洋创新环境是海洋经济韧性提升的主导因素。此外,高韧性区的海洋创新投入、中韧性区的海洋创新环境和低韧性区的海洋创新绩效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海洋创新能力对海洋经济韧性的全面驱动尚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6 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建立海洋经济韧性与海洋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分析了中国沿海11 个省区市海洋经济韧性与海洋创新能力基本状况,进而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揭示海洋创新能力对海洋经济韧性的影响及其时空差异,最后通过地理探测器模型识别不同时空下起主导作用的海洋创新驱动要素。主要结论如下:①中国海洋经济韧性与海洋创新能力均呈上升态势,但空间差异显著且均呈扩大趋势。其中,广东、山东和浙江3 省区海洋经济韧性高于其他地区,而河北与上海两省区则处于末两位。广东、上海、山东和江苏4 省区海洋创新能力始终居于前列,而海南与广西则落后于其他地区。②整体海洋创新能力与海洋经济韧性关联系数在研究期内整体呈倒U 形态势,前者对后者的影响经历“上升—波动—减弱”3 个阶段;海洋创新能力对海洋经济韧性影响的空间格局变动较大,低关联区和中关联区呈现由南向北转移的趋势,较高关联区则由北向南转移,高关联区在消失前无显著变化。③研究期内,各海洋创新驱动要素对海洋经济韧性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海洋创新环境、海洋创新投入、海洋创新产出、海洋创新绩效。从时间上看,海洋创新投入与海洋创新产出对海洋经济韧性的影响强度呈现先降后升趋势,海洋创新环境影响强度变化平稳,而海洋创新绩效呈下降趋势。从空间上看,海洋经济韧性不同的省区市,其起主导作用的海洋创新要素不同,高韧性区和中韧性区为海洋创新绩效,低韧性区为海洋创新环境。

从上文结论可见,中国海洋经济韧性水平正在缓慢提升,海洋创新能力及其驱动要素对海洋经济韧性水平的贡献均存在着时空差异性。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存在大量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中国海洋经济未来发展可能面临多重挑战和机遇。因此,沿海各省区市应抓住自身主导的创新驱动要素,提升海洋创新能力,增强海洋经济韧性,以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故提出以下建议:①高韧性区的浙江、山东和广东应保持区域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和持续性,继续发挥该方面的优势。同时构建合理的海洋创新激励机制,优化海洋创新的经济和政策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海洋科技活动人员,加大海洋创新投入力度,提高海洋创新能力在海洋经济韧性中的贡献度。②中韧性区的天津、辽宁、福建和海南可着重推进产学研深入合作,推动海洋创新成果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同时建立高效的宏观调控机制,区域海洋创新政策要紧密结合市场需求,需求型创新政策要以创新能力为导向,充分发挥海洋创新能力在海洋经济韧性提升中的作用。③低韧性区的河北、江苏、上海和广西因地制宜地进行海洋创新活动。上海和江苏海洋经济韧性水平低,但海洋创新能力强劲,需利用已有的创新优势,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并提高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率;同时加大海洋基础设施建设,注重与周边地区进行资源互换,弥补短板。河北和广西需加强海洋创新要素投入,逐步优化海洋创新环境,加快形成创新引领,同时结合自身要素禀赋,培育特色产业,加强与发达地区交流合作,从而提高整体海洋经济韧性。

猜你喜欢
关联度韧性关联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不惧于新,不困于形——一道函数“关联”题的剖析与拓展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韧性,让成长更美好
奇趣搭配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水质评价分析
智趣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
基于灰关联度的锂电池组SOH评价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