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琳 张茜 涂胜
(亳州市人民医院 1心电图室,安徽 亳州 236800;2心内科)
急性心肌梗死(AMI)病死率极高,且预后效果不良〔1〕。AMI发病因素繁杂,如过度劳累、饮食不节、便秘等均会导致疾病发生〔2〕。病程时间长是AMI的疾病特点之一,另外患者还会受到疾病的影响极易产生焦虑等负面情绪,增加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心理压力〔3〕。中国每100 000人中就会有70~90人发生AMI,每年新增AMI人数呈直线上涨趋势〔4,5〕。临床多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AMI〔6〕。当患者出现AMI时,机体内的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与心电图均会出现不同程度改变〔7〕,但目前临床有关AMI患者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与心电图分级之间的关系尚没有相关定论〔8〕。本研究拟分析AMI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与心电图分级的关系及其联合早期预测价值。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1月于亳州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06例AMI患者,按照心电图分级分为两组。Ⅱ级组50例,男33例,女17例,平均年龄(72.28±5.86)岁,平均体质量指数(BMI,24.38±0.67)kg/m2,合并疾病类型:高血压24例,糖尿病10例,血脂异常16例。Ⅲ级组56例,男31例,女25例,平均年龄(71.70±6.94)岁,平均BMI(24.91±0.55)kg/m2,合并疾病类型:高血压25例,糖尿病12例,血脂异常19例。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纳入标准:①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9〕中的诊断标准;②对PCI无禁忌证;③无肝肾等功能损伤;④对酒精等药物无依赖性;⑤受试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患者经诊断后不属于AMI;②伴有严重的创伤性疾病;③患有精神疾病,无法进行正常沟通和交流;④无完整基础资料;⑤治疗依从性较差;⑥伴有恶性肿瘤、凝血功能障碍等疾病者。
1.2治疗方法 两组在入院后记录12导联常规心电图,由两名心电图专业医师进行分析和检测,同时参照文献〔10〕内的相关标准进行缺血分级:Ⅲ级缺血两个导联以上呈Rs型的导联S波消失,或两个导联以上呈qR型的导联J点位于R波高度的50%以上;Ⅱ级缺血:受试者ST段升高,但无法达到Ⅲ级缺血的标准。两组均采用PCI进行治疗,手术后常规使用抗凝药物。
1.3评价标准 (1)统计两组病变血管分布情况。(2)采集两组4 ml静脉血,离心,采集上清液,使用强生jz5600自动分析仪获取受试者血清高敏心肌肌钙蛋白(hs-cTn)I、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3)对两组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与心电图分级进行相关性分析。(4)将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心电图分级及二者联合对早期AMI进行预测价值分析,同时计算灵敏度、特异度、正确率、预测值。(5)记录两组治疗后的心肌梗死、全因性死亡等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t检验、χ2检验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
2.1两组病变血管分布 Ⅲ级组右冠脉〔29例(51.79%)〕和左前降支血管病变发生率〔44例(78.57%)〕显著高于Ⅱ级组〔16例(32.00%)、22例(44.00%);χ2=4.233、13.437,P=0.040、0.000〕,而Ⅲ级组左回旋支血管病变发生率〔16例(28.57%)〕显著低于Ⅱ级组〔33例(66.00%);χ2=14.887,P=0.000〕。
2.2两组血清hs-cTnI、NT-proBNP、CK-MB水平对比 Ⅲ级组hs-cTnI〔(2.41±0.85)ng/ml〕、NT-proBNP〔(1 124.61±156.08)pg/ml〕、CK-MB〔(56.31±13.82)U/L〕均高于Ⅱ级组〔(0.93±0.33)ng/ml、(927.39±119.47)pg/ml、(39.85±9.53)U/L〕,差异显著(t=11.554、7.239、7.055,均P=0.000)。
2.3两组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与心电图分级的相关性 AMI受试者心肌损伤标志物(hs-cTnI、NT-proBNP、CK-MB)水平与心电图分级总分呈正相关(r=0.643、0.498、0.437,P=0.008、0.003、0.006)。
2.4预测价值 血清hs-cTnI、NT-proBNP、CK-MB三者联合对早期AMI的预测正确率较高,见表1。
表1 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心电图分级及二者联合对早期AMI的预测价值(%)
2.5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比 Ⅲ级组心血管不良事件总发生率(21.43%,其中心肌梗死3例、冠脉重建5例、恶性心律失常、全国性死亡各2例高于Ⅱ级组(8.00%,其中冠脉重建、恶性心律失常各2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MI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胸骨后出现剧烈疼痛,经检查后机体中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增高且心电图发生进行性改变〔11〕。还有部分患者会出现咽喉部、左肩等部位出现明显不适,但心电图检测却无任何变化或心电图所显现得较晚〔12〕。在心血管内科的危重症中以AMI最为常见,发病急、病情严重、病情变化速度较快等均是该疾病的主要特点〔13〕。该疾病不仅具有较高的致死率还有极高的致残率。研究数据统计〔14〕,AMI患者有5%~15%会在1年内病情恶化死亡,另外,在死亡患者中约有总人数一半在没有任何征兆情况下死亡。血清hs-cTnI、NT-proBNP、CK-MB是评估AMI患者的常用生物标志物,而心电图是评估心肌缺血和梗死的基本检查〔15,16〕;可以根据ST段抬高和T波倒置的程度将心电图分为不同分级。ST段抬高程度越高,患者心电图分级越高,预后越差〔17〕。因此,在心肌梗死的诊断和治疗中,心电图的分级也非常重要。
本文结果说明,AMI患者的心电图分级越高,机体损伤越严重,与刘亚玲等〔18〕研究结果相一致。当AMI患者心电图分级为Ⅲ级时,其心肌坏死会伴随时间延长而更加严重,心肌梗死的面积更大。
心肌损伤标志物主要是指在患者心脏受到损伤时向外周血中释放的一种蛋白和酶类物质〔19〕。血清hs-cTnI是诊断心肌梗死敏感而特异的标志物,NT-proBNP可以用于评估左心室收缩功能,其水平会伴随患者的心肌损伤严重程度而升高,CK-MB是诊断AMI的传统标志物之一,但其升高并不如hs-cTnI敏感和特异〔20〕。因此,hs-cTnI通常被视为诊断AMI的首选标志物。本文结果提示,AMI患者心肌损伤程度越高,坏死面积越大;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和心电图分级可作为临床对早期AMI的判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