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美国电影《奥本海默》正式在我国上映,引发观影热潮。这部电影讲述了美国杰出的物理学家尤利乌斯·罗伯特·奥本海默的传奇故事。从天才少年到“原子弹之父”,从开创了科学家影响美国政府决策的先河到被全面禁止与一切原子能项目产生接触,奥本海默的一生跌宕起伏……
天生的管理型人才
当二战进入1942年上半年的时候,美国政府终于下定了决心:实施“曼哈顿计划”,投入全部力量,研制一种闻所未闻的超级炸弹——原子弹。
可以想象,这将是一个非常浩大的工程。
奥本海默似乎天生就是一个管理型人才,他演讲有说服力,待人有亲和力,与整个美国物理学界的顶尖科学家都保持良好的关系,同时,他自己在业务能力上又不会被同行看低。
政府和军方人员再三审核了奥本海默的家庭成分和忠诚度,最终任命奥本海默为整个“曼哈顿计划”的首席科学家和总实验室主任。
作为耗资25亿美元、最多时参与人数超过50万人的“曼哈顿计划”的总指挥,奥本海默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科学素养和管理才能。在他的游说和鼓动下,玻尔、费米、查德威克等当时世界最顶尖的物理学家和诺贝尔奖获得者都加入了该计划。他还把原本分散在英国、加拿大和美国各地从事原子弹相关工作的实验室全部集中到了一起,亲自选定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作为总实验基地,统一领导工作。
在那个人迹罕至的地方,一度聚集了超过6000名世界顶尖的科研工作者。
1945年7月16日清晨5点30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原子弹在洛斯阿拉莫斯附近的阿拉莫戈多沙漠爆炸成功。在爆炸的一瞬间,现场受邀观看的1000多名观众欢呼雀跃,而作为总设计师的奥本海默,望着那片腾空而起的蘑菇云,心底却升起恐惧。他忽然想到了经常读的印度梵文诗选段:“漫天奇光异彩,有如圣灵逞威。只有一千个太阳,才能与其争辉。……我是死神,是世界的毁灭者。”
信念动摇
事实上,在原子弹研发进入尾声时,奥本海默的信念就已经产生了动摇。
那段时间,欧洲传来了苏军攻克柏林、希特勒自杀的消息。而在美军鏖战的太平洋战场,日军也开始节节败退,失败只是时间问题。这让那些夜以继日研发原子弹的科学家们失去最大的动力——早日研制出原子弹,是为了不让纳粹德国抢先。
在盟军已经完全可以取得战争胜利的情况下,科学家们陷入了良心的自责:这种超级杀人武器的问世,还有必要吗?包括奥本海默在内的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天真的建议:能不能只选择一块无人区,做一个示威性轰炸?这个建议很快被美国政府否决。
1945年8月6日和8月9日,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先后被投下原子弹,十多万人在白光一闪间灰飞烟灭。
当年10月,奥本海默辞去了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主任的职务,重新回到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两年后,奥本海默出任美国政府能源决策机构美国原子能委员会下属的一般顾问委员会主席。这是当时一个科学家能在美国得到的最高政治地位。
只是,因研发核武器登上这个台阶的奥本海默,却转而说服美国政府停止和限制核武器研究。作为一名科学家,他认为他和他领导的团队并没有增加全人类的福祉,反而给整个文明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
“奥本海默事件”
1952年,二战欧洲盟军的最高司令、五星上将艾森豪威尔当选为美国总统。军人出身的艾森豪威尔执政时期,是极端反共的麦卡锡主义大行其道的时候。和很多杰出的科学家一样,即便功成名就如奥本海默,在那场“运动”中也未能幸免。
1952年12月初,奧本海默去英国做一场科普讲座。在此期间,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胡佛终于让艾森豪威尔相信:奥本海默是一个危险的共产主义分子,并且很可能是苏联在美国核领域方面的“代理人”。
12月21日,奥本海默回到国内时,面临两个选择:要么主动辞去他在美国政府的行政职务,要么就出席一场指控他的听证会。
奥本海默毫不犹豫地拒绝辞职,决定出席听证会。
12月23日,针对奥本海默长达4周的听证会拉开帷幕,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奥本海默事件”。
奥本海默在听证会上否认了一切指控。最终,听证会的审判委员会出具了判决结果:没有发现奥本海默对国家有过不忠诚的行为。
但美国政府还是决定剥夺奥本海默的一切安全特许和权限,全面禁止他与一切原子能项目产生接触。这对奥本海默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他一直希望能用自己的政治身份,促成原子能在国际范围内的和平利用。
随着麦卡锡主义的退潮,1963年,美国政府授予了奥本海默美国原子能方面的最高奖项——费米奖,并颁发5万美元的奖金。
1967年2月18日,奥本海默因喉癌逝世,终年63岁。
(摘自《历史的温度5:那些博弈、轻量与人性》 张玮 著 中信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