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立德树人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2023-09-25 19:35费广胜
经济师 2023年9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立德树人

费广胜

摘 要: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三全育人”是从“人”“时”“空”对学生进行无缝隙立体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内在要求。“三全育人”需要建构体系化协同机制,以整合高校一切人财物教育资源,形成合力,产生协同效应。为此,有必要以课程思政建设为抓手,构建育人主体协同机制、育人过程协调机制和育人环境协同机制。

关键词:“三全育人” 立德树人 协同育人机制

中图分类号:F240;G6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3)09-186-02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中的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一直存在着“两张皮”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要将思政教育贯穿大学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是指高校所有有关教职员工、管理者和其他服务人员均是育人者,分别担负着相应的育人义务,均参与育人活动。全过程育人,是指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与学生成长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是指在校内外多种场域及空间范围内开展育人活动。构建“三全育人”格局,需要建立健全协同机制,确保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等全员参与,协同配合;确保思政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各阶段、各环节,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确保校内校外、课内课外跨域育人,构建网格化育人模式。

一、全员育人的协同机制

高校育人主体包括:一是外部主体,二是内部主体。外部主体包括高校基层党组织、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团委和辅导员、教学管理人员等;内部主体是指学生既是受教育者,同时也是育人主体。尽管多元主体育人目标都是“立德树人”,但因各自岗位性质的特殊性和任务的差异性,使其在育人过程中需要加强协同合作。

专业党支部需要及时了解学生党员的思想动态,而学生支部需要及时了解专业培养的思政要求。对此,需要沟通机制,例如,建立支部书记制度化的座谈会、例会、研讨会等沟通机制。

辅导员身处学生管理一线,通过与思政课教师沟通交流可以给予对方丰富真实的案例,同时可以向对方学习教学方法,提升自己。为此,需要建立制度保障机制,包括例会制度、协同科研制度、相互兼职制度等。平台机制也是必要的,例如成立协同中心,为协同育人提供组织保障。

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与学生接触机会最多时间最长,他们密切合作形成合力,可以提高育人效果。通过定期听课、召开联席教学会议、建立网络互动等方式推动辅导员参与专业教学环节,而专业教师兼职从事辅导员工作是很好的交流合作机制。

尽管思政课从事显性教育,而专业课则从事隐形教育,但在立德树人目标上殊途同归,加强协同交流效果会更佳。团队机制和双师机制是实现沟通合作的重要机制。思政课凭借自身优势,引领课程思政政治方向,专业课凭借“专业”优势,使思政课更具生动性和温度感。

学生作为自我教育主体,与教师互动交流是不可缺少的。师生互动机制是指师生在教育活动中交互作用与交互影响的过程。有效的师生互动是召唤性结构对话,包括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等场域的嵌入式互动。

二、全过程育人的协同机制

全过程育人是将立德树人贯穿大学阶段学习的整个过程和各个阶段,这就涉及到各阶段间协同与衔接的问题,包括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专业教育课程与实践类课程、课内与课外等相互衔接与协同。

“同向同行”是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衔接的基本要求。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内容和方法尽管各有侧重,但价值导向一致,目标相同。另一方面,思政课程为课程思政提供规范和引领作用,而课程思政则可为思政课程提供多元学科支撑。构建“一体两翼”的衔接协同机制。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两者协同机制的核心,即“一体”;而依据两类课程的特点,建立“两翼”优势互补、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在“分”“合”中实现“融”的状态。

专业教育课和实践课都具有隐性教育的特点,但前者是在知识传授中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后者则是在能力培养中让学生自觉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专业教育课程的主要任务在于“知识+育人”,而实践课程的中心任务则是“能力+育人”。“双导师制”是两者衔接协同的重要机制。专业导师从学业规划、专业知识学习、科学研究、创新创业、就业等方面进行专业指导,并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学生。实践导师指导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训操作,培养其职业道德。期间,专业导师与实践导师紧密配合,进而实现协同育人效应。

通常情况下,课外教育是“自选活动”,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并形成人格品性。作为育人的重要环节,课外学习并不是“放羊”,而是一个不断线的风筝。学生在科研项目、创新创业的引领下,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自己的学习和研究项目,实现自主学习、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本科生导师制作用明显,导师的指导是控制“风筝”上的那条线,使其不至于失去控制。

三、全方位育人的协同机制

“全方位”包括:一是学习场所;二是生活场所。学习场所,包括理论学习的课堂、实践课程的实践基地、各部门组织的培训会、运动会、社团等。生活场所则是可供学生锻炼、休憩、娱乐等场所,包括体育馆、健身房、餐厅等场所,也包括网络空间的虚拟生活空间。

营造育人氛圍是生活空间与学习空间联动的重要机制,例如,学校餐厅是学生重要的生活场所,借助该场所,通过标牌、挂图、友情提示、服务人员的规范行为、爱岗敬业的态度等塑造营造珍惜粮食、敬畏劳动、服务意识、责任感的育人氛围,强化学生课堂中习得的意识,并转化为自觉行动。

营造网络育人环境是与学生学习空间育人联动的重要机制之一。加强高校网站建设,用正确的价值取向引领校园网络文化;学校社团可以利用网络建立自己的网站,传播正能量,引领网络文化方向;利用微信、微博和其他手机APP,掌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培育一支大学生网络力量,用好信息传播要素,突出价值导向,加强历史与国情教育,营造浓郁的网络文化氛围。

简言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是从“人”“时”“空”对学生进行无空隙立体教育,整合高校一切可以动用的教育资源,采取协力同向的集体行动,在此过程中,建立规范合理、运转有效的协同机制至关重要。建立系统的多元参与育人的制度体系和协同机制,才能形成合力,产生协同效应。

参考文献:

[1] 张凤翠,邬志辉.“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M].社会科学战线,2022(04):265-270

[2] 杨晓慧.高等教育“三全育人”:理论意蕴、现实难题与实践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8(18):4-8.

[3] 杨秀萍.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前提、途径与机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12):87-91.

[4] 黄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内涵、依据与实践路径[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21(03):19-24.

[5] 王宁.“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社团育人功能的优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06):35-37.

[6] 王懿.媒介环境学视角下高校网络育人面临的挑战及优化路径[J].高教论坛,2022(05):69-72.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