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飞 李建铁 周晶 黄心怡
摘 要:思政课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大思政课”为视角,首先简单概述“大思政课”的特征及价值,然后分析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教育理念过于传统陈旧、教育主体认知不足、实践教学和大学生社会实践融合度不高、考核评价机制过于单一的问题,最后结合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较强的应对策略,以大力推进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实践育人实效性。
关键词:大思政课 高职 思政课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F061.3;G7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3)09-172-02
一、“大思政课”理念的相关概述
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1]。这一重要指示精神既高度体现了“大思政课”理念的鲜明特征,也为新时代高校进一步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新方向。“大思政课”理念具体特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时代性。“大思政课”视域下的教学内容要紧扣时代主题,跟进时代步伐,与当代大学生实际生活相融,为培育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指明方向。二是实践性。“大思政课”不只是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要突出思政课实践教学,包括课堂上、校园内和校园外的实践教学,以便达到理实一体、知行合一的效果。三是多元主体性。“大思政课”不只是靠学校教育来完成,更需要靠学校、社会、家庭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协同合作。
二、“大思政课”理念的时代价值
高职院校落实善用“大思政课”的新要求,应从适应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推进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向,深刻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时代价值。
第一,善用“大思政课”是适应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大思政课”理念不仅仅局限于思政课的课堂教学,更为突出课程的社会化、生活化,强调学生们要将道德认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基于实践性的大思政教育平台,借助生产、生活、社会实践帮助正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的高职院校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让他们拥有良好的“三观”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这样才能让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们能更好地抵制外界良莠不齐的思想,成为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
第二,善用“大思政课”是推进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的创新之举。当前思政课存在教学内容不丰富、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教学感染力不浓厚等问题,是思政课教学面临的痛处和难点,也是导致思政课育人实效性不佳的关键因素。善用“大思政课”理念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是顺应时代发展大势,是高职院校学生对成长的期盼。要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密切合作,将思政小课堂与大学生关注的鲜活史料、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弘扬中国精神,持续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常态化。
第三,善用“大思政课”是为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新方向。基于对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大学生成长规律的把握,在“大思政课”视域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把握课程的科学性、思想性,也要突出课程的实践性、社会性。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充分利用社会这一大课堂,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创新教学模式,积极引导高职院校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同社会实际相结合,分析社会热点、解决时代难题,加深其对四个自信的认同,进一步推动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三、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育理念过于传统陈旧
时代在发展,理念在更新,人才需求标准也随之改变。教育不仅仅只是教学,更重要的是育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将教育重心放在培育大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改革创新品质等方面上来,为推动社会发展、創造人生价值注入强劲动力。然而,目前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过于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的问题。部分师生认为实践教学只是理论教学的延伸与拓展,理论教学仍处在高校思政课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而非实践教学。一般思政课教师在给学生安排的实践教学活动不是阅读书籍写心得,就是开展社会调研、参加社区志愿活动撰写报告等,缺乏创新意识。在新时代背景下,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仍以传统教育理念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则会严重削减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功能,无法发挥实践育人功效。
(二)教育主体认知不足
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理论基础薄弱,学习能力不强,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同时,在当前社会发展中,一些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趋势下,在用人方面过分强调专业技术和实践操作能力,往往忽视了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忽视了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性。这种情况的出现,会让一些大学生为迎合企业用人需求,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学习专业知识和提升专业技能上,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期待值和主动性,还会助长大学生功利主义的倾向。同时,学生们也不愿意牺牲课余或周六日的时间来参与思政课教学实践活动,大多数学生也只是把思政课教学实践活动当作“游山玩水”,导致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效果不佳。
(三)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大学生社会实践融合度不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2]可以看出,“大思政课”需要打破思政课空间局限性,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有组织地走进社会展开实践教学,让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实地感受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先进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认同度。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融合度不高的问题。一方面,两者之间仍各自为政。思政课实践教学主要由学校教务处和马克思主义学院两部门共同负责,而大学生社会实践主要由学校学生处和团委两部门一同负责,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互不干涉、各自为政,各成体系的割据局面,并导致很多工作重复开展,浪费学校资源、耗费学生精力,实践效果也难以令人满意[3]。另一方面,两者之间各有优劣。一线思政课教师理论水平高,但存在实践经验不足,活动策划水平不够等问题,经常组织以演讲、辩论赛等形式的活动来完成实践教学任务,难以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团学老师长期从事事务性工作,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缺乏理论高度,因此社会实践工作缺乏理论高度和实践深度。举办的一些大学生社会实践大都存在思想内涵深度不够、内容设计未紧跟时代潮流等方面的问题,导致活动难以产生真正持久深入的影响。因此,若能在“大思政课”理念下实现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融会贯通,彼此互补、相互促进,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四)考核评价机制过于单一
考核评价机制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监督环节,若考核环节不科学、不到位,那么实践教学环节则流于形式。首先,没有规范的考核标准。没有科学、客观的考核标准,那么学生实践教学考核的评定就达不到公正。其次,考核评价过多关注终结性结果,大多数依赖于实践报告、心得体会,教师无法对学生实践活动作出客观、准确的判断,对实践活动过程中的把控交流反馈不足。最后,考核主体缺乏多元化。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绝大部分的考核主体为思政课教师,考核结果往往不够全面,导致学生对后续实践教学活动期待值不高。
四、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有效策略
(一)紧贴时代特征,更新教育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4]可以看出,思政课堂上富有逻辑的理论一经同社会实际相结合,就会充满生命力、鲜活力。生动的思政课堂少不了鲜活的素材,鲜活的素材正是数以亿万中国人民已经书写和正在书写的时代篇章[5]。因此,思政课教师要时刻更新教学理念,在实践教学中紧扣时代主题,紧跟时代之趋,契合时代之需,生动展示实践教学。一是紧扣时代主题,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应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教学主线,与时俱进,将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脱贫攻坚胜利之年、北京冬奥会精神等具有时代特征的主题作为实践教学内容,让青年大学生做到真正参与,深化认知,不断增强理论认同。二是紧跟时代之趋,在“互联网+教育”的时代下,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应顺应信息技术发展变革趋势,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人工智能为引擎,开发优质网络思政教育资源,打造多样思政资源传播途径,拓宽网络思政教育空间,以线上线下协同育人新格局切实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三是契合时代之需,新时代是青年人的时代,是人才强国的时代。
(二)两者有机融合、协同发力育人
第一,树立融合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要善用“社会大课堂”,但是社会生活并不会自发地成为“大思政课”的课堂,需要我们用社会实践的大平台为“大思政课”持续注入活力[5]。在“大思政课”视域下,思政课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都是“大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準确把握两者共性的基础上相互融合、促进,才能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第二,加强顶层设计。提供机制保障。从学校层面出发,完善领导机制,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工作机制,成立工作小组,由分管教学和团学工作的校领导共同担任工作小组组长,组织协调相关部门拟定校级总体方案,统一规划经费支配、师资协调、场地使用等资源,明确两者的工作职责,为两项工作的融合和开展提供了机制保障。第三,优化教师队伍。思政课实践教学队伍主要源于一线思政教师,社会实践教学队伍主要源于辅导员、团委干部。前者以课堂教学为主,后者以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为主,两支队伍各有优劣,但彼此互补。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考核体系
评价考核制度是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监督环节,是教师改善实践教学和学生参与实践学习的重要向导和外部动力,若这一环节不科学、不合理,那么实践教学只会流于形式,无法达到育人效果。首先,科学合理设置考核标准。高职院校设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1∶1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学分,确保思政实践教学实现课程化管理。同时,高职院校在结合各专业群特色和学生的特点下,编写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指导用书,规范实践教学各环节,借此引起学生对思政实践课程的重视。其次,注重实践教学考核的过程性评价。一方面,创新实践教学过程性评价考核内容。将学生的言行举止、道德素养、团队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作为考核评价内容。另一方面,提升实践教学在过程性评价考核成绩比例。通过将学生过程性考核成绩比例提升至课程综合成绩的60%,其中实践教学成绩占45%,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实践教学考核环节,引导学生注重日常思政和行为养成,以提高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再其次,构建多元参与的考核主体,确保思政课实践教学客观公正。高校作为思政课实践育人单位,要构建以思政课专职教师为主,学生辅导员、专业实践教师、同班级学生共同参与的实践考核,合理评定不同类别成员在考核中所占比重,使实践教学考核更公平、公正、客观,以此引导思政课实践育人的展开,充分发挥全员育人的实效性。最后,建立健全实践考核激励机制,保障思政课实践教学。一方面健全实践考核激励机制,将思政课实践教学考核纳入教师教学考核和学生学业考核体系中,一边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活动,促进科研成果的实践性转化,一边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另一方面建立实践考核奖励机制,鼓励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过程中敢于探究、勤于思考、增长才干。
参考文献:
[1][4]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N].人民日报,2021-03-07(01).
[2] 徐美华.“大思政”背景下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融合的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09):72-74.
[3] 朱旭.“大思政课”理念:核心要义、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1,7(05):107-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