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互联网文化背景下的经济常识“思政教育”创新措施

2023-09-25 19:33申建新
经济师 2023年9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互联网创新

申建新

摘 要:在互联网技术迅速普及的背景下,该技术也被充分运用到了教育领域之中。经济常识是一个十分热门的专业,而该专业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注重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在此基础上所开展的教学,将能够更进一步地实现经济学与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目标。基于此,文章以经济常识为例,尝试分析了在互联网背景下该专业思政教育的有关内容。

关键词:互联网 经济常识 思政教育 创新

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3)09-028-02

互联网的大范围普及,对我国的整个社会带来了十分显著的变化,而这一技术也成为了许多领域发展过程中所必须要使用的一类技术。以教育领域而言,该技术的出现为教育领域的改革提供了诸多的便利条件。如今,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挑战着传统的教育模式及其教育理念。而随着互联网文化的进一步普及与发展,其经济常识的教学也会朝着更为个性化的方向前进。经济常识在开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融入思政教育,而在这二者融合的过程中互联网也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一、经济常识进行思政教育的迫切性

在经济常识开展思政教育的迫切性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第一方面,是经济常识改革的现实需要。在很长一段时间中,该专业在实际教学的时候,会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上。但是,对于高校而言传授知识并不是唯一的目的,在这一时期中高校也需要培养学生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同时还需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实现教育育人的真正目标,而这实际上也是经济常识改革的实际需要。经济常识专业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涉及各种社会经济活动[1]。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学生们只具备理论知识,难以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他们未来步入社会是十分不利的。基于此,在经济常识教学的过程中开展思政教育,能够帮助学生们在学习经济学理论性内容的同时,能够在未来步入社会后更好地为我国社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第二方面,是经济常识本身的内在特征。经济常识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伦理性,而该专业开展中的一项重要前提是“经济人”假设。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把“经济人”这一身份等同于自私自利,精致的利己主义,那么和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然是相违背的,同时也无法满足我国当前高职教育中立德树人的目标。基于此,在经济常识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把正确的三观以及思想融入其中,帮助学生们理解到,即便是市场主体所进行的自利行为,也不能够建立在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上,而是需要实现一种互利共赢的局面。详细来说,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们进行正确的引导,使他们树立起正确良好的三观,能够受到道德与法治的双重约束。互联网的普及虽然从一定程度上便捷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但是其中所蕴含的一些信息也会给学生的三观造成一定的冲击。在这一背景下,作为高校教师,既需要为学生们传授理论性的知识,同时也需要帮助学生们树立起正确的三观,使学生们能够成为更符合时代发展的新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经济常识进行思政教育的意义

经济常识中进行思政教育的意义也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首先,基于经济常识本身的特征,需要在教学中对学生们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经济常识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伦理性。因此,在进行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要对学生们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引领。另外,在经济常识学习的过程中,会涉及诸多的经济学课程,而这些课程中又包含了很多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相关的问题,比如当前的就业问题以及失业问题、GDP相关理论以及我国当前关于经济建设的一些重大部署等,把这些内容与我国当前的实际发展情况相联系,将更有利于实现高校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其次,从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在经济学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将能够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我们当前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而在上文中我们也提到了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学生们在享受信息技术所提供的便利的同时,也可能会受到其中一些负面信息的影响,甚至可能会产生一些比较极端与偏激的想法和行为。基于此,在进行经济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師就有必要对学生们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为他们未来步入社会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2]。最后,从经济常识的实际要求角度出发,在该专业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经济常识教学的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能够有效实现教书育人的统一。首先,教师需要从实际的教学目标出发,在一些课程中本身已经设置了与思政教育有关的内容,但是这些内容往往比较零散且独立,并未与专业知识进行较为深度的融合,因此,学生们在接受的时候会有一定难度。其次,教师还需要善于挖掘教学中的思政元素,把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进行深度融合,在完成教书的同时也需要进一步实现育人的目标。

三、互联网与经济学思政教育的融合误区

首先,在把互联网与经济常识思政教育融合的过程中,只是进行了单纯叠加,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所谓互联网与经济常识思政教育的融合,所表达的是该专业的思政教育与互联网教学体系以及教学结构等多方面的融合,从而实现互联网与经济学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但是,一些高校在融合的过程中,教师并未对互联网的优势进行较为深入的挖掘,在使用互联网的时候,也仅仅是利用多媒体来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比较浅显的展示而已,或者是利用信息技术来减少自己的板书时间,使教学进度能够得到提升,但是这种表面化的运用,并不会对经济常识思政教育的开展产生较为积极的影响[3]。其次,在互联网与经济学思政教育融合的过程中,存在主次不分的情况。互联网与经济学思政教育融合的过程中,其重点还是需要放在经济专业及其思政教育上,而不是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上。但是,在实际教学之中,一些教师会过于注重互联网技术的设计与使用,很多时候为了追求新鲜的画面感以及优质的动态效果等,而忽视了实际的教学内容,这种过于注重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但是却忽视了实际教学目标的方式,可以说是本末倒置,对于经济学思政教育的开展而言也是十分不利的。最后,教师无法正确看待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互联网与经济学思政教育融合的过程中,其教学的主体依旧是学生,而教师所起到的主要作用是引导。但是,在实际教学之中,很多教师往往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或者是过于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视了自身的引导作用。而无论是上述哪一种情况,都可能会使教学呈现出一种较为散漫的状态。比如,在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课上往往只用一少部分的时间来进行教学,剩下的时间会交给学生进行自主讨论,并且不对学生进行过多的监督,在这一情况下,一些学生的状态会过于散漫,从而影响到最终的教学效果。

四、互联网文化背景下经济常识思政教学策略

(一)完善教学目标,重构教学设计

经济常识思政教育的教学目标包含了诸多内容,例如,能力目标、素质目标以及知识目标等。在其中,所谓的知识目标,简单来说就是在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能够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而达到现阶段我国对于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而能力目标,简单来说就是针对学生的各类能力进行培养,其中又包含了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通过这一目标的培养,使学生们在未来可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所谓的素质目标,则是要求进一步培养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4]。除了需要完善教学目标外,在互联网文化背景下开展经济常识思政教学时,教师也需要重构现有的教学设计。一方面,教师在制定教学大纲的时候,还需要把思政教育的内容巧妙地融入到经济常识的教学中,对学生们进行正向与积极的引导。另一方面,在对教学环节进行设计的时候,教师也需要充分发挥出互联网的优势。比如,在正式开始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制作好与教学相关的微课视频,并让学生们从网络上搜寻相关的资料提前进行预习。在为学生们进行答疑解惑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来进行实时解答,增加学习的趣味性等。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线上的平台,来批改学生们的小组作业等,进一步实现信息技术与经济学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

(二)以育人为教学导向,以互联网为平台

经济学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想要学好这一专业,学生们不仅仅需要有一颗细致入微的心,能够正确解释各类经济活动,同时也应该要具有博爱的心,能够站在宏观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微观能力,让学生们能够具备良好的基础去进行后续的学习,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宏观思维的培养,要让学生们成为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5]。所以,无论是为了学生们未来的发展而言,还是为了经济学的教学效果而言,教师在依托于互联网开展经济学思政教育时,都需要把育人当作是教学的导向,充分发挥出互联网的优势,把更多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经济学案例引入到课堂。教师不仅需要从宏观角度来对学生们进行熏陶,同时也需要从微观角度入手,来为学生们深入剖析其中的实践性内容,使学生们能够在学习经济学理论性内容的同时,也能够潜移默化地接受到思政教育的熏陶,可以在未来从更为宏观的视野,去审视自己所学习的专业,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除了需要以育人为导向外,教师也需要把互联网当作是一个平台。在进行经济学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课堂固然是主要的渠道,但是这一渠道并非唯一的。互联网技术的迅速普及与发展,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诸多的改变,而对于教育领域来说,也是如此。作为教师而言,在开展经济学思政教育时,也需要善于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化技术,来进一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比如,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把大量数据以及资料等融入到实际的教学中,为学生们深入浅出地讲解各类经济学原理,并在此基础上来让学生们讨论我国当前的一些时事热点新闻,让学生们尝试去站在经济学的角度分析问题,并跳出经济学的范畴,从更为宏观的视角去看待问题。

(三)加强网络平台考核机制

以往高校在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的时候,会把课堂的情况当作主要的考核目标,对于网络平台的学习情况并不重视,也没有制定出较为清晰的网络教学评价标准。在这一背景之下,学生们对于网络教学的态度往往不够重视。基于此,依托于互联网开展经济学思政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建立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对于教师而言,则需要及时改变传统的考核思想,要以互联网为基础,明确互联网平台的考核目标。在考核的过程中,其考核的内容也要更为多样化,除了需要从课程的知识点入手外,也需要注重对于学生爱国情怀的培养。同时,对于学校而言,在对教师进行考核的时候,也需要把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情况和教师们的薪酬等进行结合,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使互联网文化下经济学思政教学的效果可以得到进一步提升。

(四)以课程内容为根本

经济学思政教育的重点还是在于课程上,在这一过程中思政教育不仅需要与经济学的内容紧密相连,同时也需要与学生们的实际情况紧密相连,这二者的结合不能够是为了结合而结合,而是需要在经济学教学中,把思政教育巧妙地融入其中,达到潜移默化的深入和渗透,保证思政教育对学生们的影响是深刻的,使学生们能够从内到外地形成正确的思想品质与道德情操,让学生们在步入社会后能够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五、结束语

在经济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而在这二者融合的过程中,通过互联网文化的加入,则能够使这二者的融合效果更为理想。而基于互联网文化下的经济学思政教育,也擁有了更为广阔的平台,教师们在该技术的帮助和思政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也可以为经济常识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经济学人才,为我国的发展提供更为强大的助力。

参考文献:

[1] 王田苗,刘洪英.公共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探索[J].对外经贸,2022(08):96-99+115.

[2] 楚建英.课程思政视域下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观察,2021,10(41):28-30+40.

[3] 张艳梅,陶秋香.信息技术推动地方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建设实效的路径[J].才智,2019(26):14-15.

[4] 张国强.基于“互联网+课程思政”的宏观经济学课程建设与实践[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2(03):101-104.

[5] 钟莉.基于“互联网+课程思政”的经济学基础教学研究[J].传播力研究,2020,4(12):155-156.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互联网创新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